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圆桌派:再聊关系框架理论

  • 2021-05-31 11:23:42
  • 原创HuanhuanQiao ABA共享空间
  • 争鸣与其他;
  • 1.5W次
  • 分享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RFT学者和认知发展学都认为,AARR是后天可以进行培养的operantbehavior,这种repertoire的建立,与人类语言与认知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RFT理论对实践的影响韦琪:RFT首次提出了AARR这个operantbehavior(也就是脱离事物的物理特性,不用直接强化,建立刺激物之间随机联系的能力),以及它对语言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带来的巨大作用,这是传统ABA没有覆盖的一个领域。
关键词:应用行为分析,自闭症,认知,结构化教学,认知训练,特殊教育,ABA,ABC,BCBA,aba,回合式教学,结构化,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语言训练,问题行为

文章来源:【公众号】ABA共享空间;ID号:ABA-zoom

小乔老师说:

我们二月份主要的学习主题是关系框架理论RFT和PEAK,二月第四个周日有一场直播,今天我们邀请何立航来继续聊RFT。立航是美国的心理咨询博士,有BCBA执照,5年督导经验,她也对国内特殊教育抱有非常大的热情,是北师大应用行为分析项目的教学老师,她的工作方向是早期语言行为(VB)干预问题行为干预和远程督导。这次的访谈就是我,韦琪和立航一起进一步讨论关系框架理论,让大家在这周末PEAK直播课之前对其理论基础有进一步了解,本月的直播课上立航还会作为嘉宾来参加点评,一起期待!

以下文字内容是访谈提纲,音频内容不尽相同,建议大家来听音频。

立航: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DerivedRelationalResponding衍生关系反应。也就是人们在不需要直接强化历史下,就能够自发产生的关系反应。最简单常见的衍生关系反应就是A=A,其次就是A=B。例如当小孩子听到母亲对着他重复说“妈妈”,并且指着自己,这时候小朋友就接收到了“妈妈”这个发音和眼前这个女性有着相同的意义。那么当孩子听到“妈妈”这个发音的时候,看向自己的妈妈,而不是其他女性,就能得到某种强化(这是直接训练的结果)。如果反过来,孩子看着妈妈,说出“妈妈”这个发音,这就是一种衍生关系反应(没有直接训练)。另外,如果看着妈妈的照片,说出“妈妈”,也同样属于衍生关系反应。

关系框架理论RFT将这个衍生关系反应以更加系统化的方式呈现。我刚才所举的孩子认妈妈,叫妈妈的例子,就是RFT里面最基础的一种关系框架反应(relationalframing)–协同coordination.而RFT里面还有其他多种关系框架,包括相异distinction,相反opposition,对比comparison,阶层等级hierarchy,二元关系deictic(也称为换位思考perspectivetaking)。行为科学的研究者们认为,由于衍生关系反应的存在,人们可以在没有经过直接训练的前提下,通过衍生反应,将语言符号和其他的刺激关联起来,形成了一个语言网络。(这里面的关联方式包括相互蕴含mutualentailment和合并蕴含combinatoryentailment。)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通常针对这些关系反应的干预是从非随机关系(与物理特征有关的)反应开始,这也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儿童首先发展的是具象思维能力。随着儿童对非随机关系反应有了很好的反应之后,才开始推进随机关系(主要是指符号象征)反应。例如,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启蒙多会采用实物、图片等方式进行具象的说明,而到中高年级以后则是采取单纯的数字、符号进行。

对我们孩子语言习得能力的借鉴来看,早期的协同关系多是图片、实物,而且以同一感官模式(视觉-视觉)为主,随着能力提升,加入其它跨感官模式(听觉-视觉、嗅觉-视觉、触觉-听觉),并且出现其他符号形式(例如语言、文字)等等。协同关系在RFT中为最基础的能力。其他的关系框架是在协同关系基础上增加不同的难度。而更加复杂高级的类比、推理能力,则是建立在关系和关系的基础之上(类比关系的建立:等同关系==等同关系。包含关系==包含关系。A>B==B>C。先从非随机的关系类比,然后教学随机的关系)。

韦琪:Relationalframing又名“随机应用联系反应(AARR:arbitraryapplicablerelationalresponding)”:指的是在刺激物之间建立(与物理特征无关)随机联系的能力,并且这种建立联系的行为不通过强化就可以产生。AARR拥有三大核心特征—相互蕴含,合并蕴含与功能转化,是一种习得行为类型,通过与社交言语社区(social-verbalcommunity)的不断交流中习得产生。

语言行为的源头:最初级的AARR是幼年时期出现的,也就是事物与其对应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蕴含关系。具体语言关系体现在:1)儿童在听到成年人说一个事物时看向这个事物,得到社交强化;2)儿童在说出这个事物的名称后,得到社交强化。儿童每天浸泡在数不清的类似机会中(多事例教学),通过环境中的提示“这是什么”和“哪个是XXX”,学会了事物和语言符号发音间的对等关系。这就是相互蕴含关系的最早体现:事物(A)和发音(B)有同样的意义。孩子在具备了这样的AARR后,就正式学会了双向命名。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新事物,即便是开始学习一种新语言,被问到“这是什么”“哪个是XXX”,孩子应该都能够做出双向命名的行为。

很快,当刺激物开始超过两个时,比如语言符号的另一个种类—书面体(C)被引入,孩子知道发音(B)和书面体(C)有同样的意义,那么(A)(C)之间的同等关系就直接被推衍生成,无需教学。ABC三者之间的六条关系,只需要训练两个(directtraining),一个孩子就可以直接生成(derivation)剩下四条关系。这种超过两个刺激物间的关联反应,就叫做合并蕴含。那么孩子现在知道,无论是事物本身,书面体书写还是口语发音,三者都代表同一个东西,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也是语言符号开始“替换”现实中实体物品的雏形,孩子开始理解了象征含义,真正做到了“SpeakingWithMeaning,ListeningWithUnderstanding”。

上述关系仅仅是刺激物之间随机联系的一种,也就是等同框架关系,这也是孩子比较早开始掌握的框架关系之一。在通过等同关系框架,理解了一个单词的语言象征意义之后,孩子们迅速学习到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框架关系,来建立刺激物之间的随机联系,这些框架包括:相异,相反,对比,阶层等级,二元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假设关系等等。这些框架关系的建立,也和等同框架的建立过程一样,从多事例教学法(MET)中培养而成。至于这些框架是如何被习得的,就和习得的场景和环境中的提示息息相关。比如孩子已经学会的电脑这个词语,他会在日后不同的场景中了解到有关电脑的不同框架关系:1)它属于电子产品的一种,2)它比计算器更好用,3)它和台式机相似,4)但和鼠标不是一码事,5)先有了台式机后有了笔记本,6)假如它坏了,需要专业人员去修等等。这样一个简单的语言概念,在日常自然语境中,迅速发展出一个复杂的刺激物关系网络。说到这里,上述六个框架关系里,只有少量直接训练的部分,更多的是相互和合并蕴含在思考过程中的迅速建立(比如“它比计算器更好用”这个直接训练,可以衍生出:“计算器算数比电脑慢,但计算器比我算数快,那电脑是三者算数效率最高的”)。在无需强化的情况下,促进着更多衍生关系的产生。这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概念,我们想想所有的语言概念上附庸的关系,都在呈现这样的指数式增长,给语言的创生性(generativity)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RFT除了用直接训练和相互/合并蕴含解释了创生性,也用功能转化(transformationoffunction)解释了新的词汇,语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何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新的刺激物虽然没有被强化,但是由于和旧刺激物之间的衍生关系,具备了同样的(或者相反的,等级的功能),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信号下,可以被提取出来。

除了这些基本框架关系带来的简单语言,更复杂的语言行为包括:理解和表达“类比”(刺激物关系和关系之间的关系:“蜜蜂与蜂巢就好比狗和狗窝”“电子与原子核就好比行星与恒星”),“比喻”(“网上冲浪”“跳出舒适圈”),“规则与指示”(“假如你去沙漠徒步,看到背部红黄色相间的蛇,如果摸到就会出有生命危险“”吸烟喝酒能帮助我减压“”结束生命就没有痛苦了“)。这些都是在不同刺激物之间做(脱离物理特质的)联系,并通过功能转换影响行为的体现。比如“假如你去沙漠徒步,看到背部红黄色相间的蛇后,如果你摸到就会出有生命危险“。你明白了这个规则,实际上是明白了里面的各种关系(假设关系,时间先后关系,作用在谁的身上后),再通过功能关系转换的信号“有生命危险”,就导致你以后在徒步过程中遇到什么样子的蛇会有意识的避开,遇到什么样子的蛇不会。人通过拓展AARR的能力,不仅能够建立发达的初级衍生关系网络,还能建立发达的高级网络:关系与关系之间的网络,以及关系网络的结合体--“给自己创立规则,想办法促进自己遵守规则”。RFT学者和认知发展学都认为,AARR是后天可以进行培养的operantbehavior,这种repertoire的建立,与人类语言与认知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AARRrepertoire的缺乏,也与特需人群语言和认知的迟滞息息相关。

配对是在ABA干预项目中的重要部分,一般大家都会将其放在认知这个领域下面,但是如果从RFT的视角来看,配对实际上也是在进行语言基础技能教学对吗?这些等同关系的教学?可以说说配对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来阐述配对项目的实际意义,因为确实在现实中有很多攻击ABA的人会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很机械地让孩子坐在桌子前,练习配对,”学会配对就能学会与人沟通了吗?“

小乔老师:根据RFT理论,配对实际上对应着等同关系的教学或促进衍生关系,配对可以体现出最为简单的等同关系,从两个完全一样的物品进行配对开始,这个一般我们在没有口语语言甚至不理解口语语言的孩子身上都能进行教学。同时配对项目中也有刺激物分辨能力的练习,一般我们会给孩子提供三个或以上的刺激物让孩子从中辨别哪个跟目标刺激是一样的。孩子需要先进行分辨,然后再进行等同关系行为,最后获得我们的反馈或者强化,这是直接学习等同关系的过程。到后面的配对,涉及到图片跟实物,实物跟图片的配对,这其实就有A=B,B=A这种最为初级的mutualentailment的过程出现。这些配对的物品本身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语言或者文字(后面可以使用文字配对),但是每次我们说”配对“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不断说这个情境线索,经过大量事例的联系,如果后面你在一个全新场景中,对一个未曾联系过的物品,让孩子配对,他还能正确配出说明他实际上能对情境线索真正理解了,也就是说这个线索对他产生了控制。这是配对项目促进孩子对语言理解的创生性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另外一个方面的体现我觉得传统配对项目中可能没有太多体现,不知道PEAK是不是专门做了改进,就是对Mutualentailment和Combinatoylentailment的运用,我们的孩子已经知道汽车玩具实物名字叫”汽车“,他可以指认也能说出名字,当我们第一次引入汽车玩具图片之后,先让孩子进行配对汽车玩具实物和配对汽车玩具照片,回应正确之后,立即进行Combinatorylentailment的过程测试,即只呈现一些图片,其中有一张是汽车玩具图片,请孩子根据”汽车在哪里?“这句话指认正确的图片。后面的这个测试的关系,我们期待孩子能自发产生,如果能,那说明孩子是具备基本的两种衍生关系的过程了。具备这些衍生关系的过程对孩子的语言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孩子可能会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适合的反应,比如看到了汽车的图片,可能会自主说出”汽车“,听到别人说”汽车“可能会去看向汽车。他不再是机械地表现语言。

韦琪:配对项目比如“物体和图片”,“单词发音和图片”,“图片和单词”的配对,其实都属于我上述提到的学习“物体与语言符号间”的等同关系。我们知道,物体与语言符号之间没有任何的物理联系。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语言体系,形成的一套人为的高效的描述周遭世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统一象征符号体系。这种象征符号体系的识别,是人比其他高级动物认知的优越性体现。类似的配对过程,是教学最初级AARR过程的体现。

立航:这些概念确实容易混淆。我的理解,泛化分为两类,其中刺激泛化是操作行为反应中针对刺激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个体做出相同的反应。举例,孩子平时能够认出爸爸来,对着爸爸叫“爸爸”。这天爸爸刚理完发,剃完须,形象虽然有一定差距,孩子依然能够叫出“爸爸”。而反应泛化则是个体能够在同一个刺激变量下,通过做出多种不同反应,得到强化。举例,爸爸出现的时候,孩子可以叫“爸爸”,“老爸”“爸”,“爹”等都能够得到强化(爸爸的回应乃至进一步更多的强化)。

而衍生关系反应是个体在未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将一些刺激做出了关联反应。其中更特别的是“随机关系”中的衍生关系反应。孩子能够对着爸爸叫“爸爸”,然后教他识字,对着“爸爸”的字眼”读出“爸爸”。孩子能够将“爸爸”这两个字和自己的爸爸,以及读音“爸爸”之间形成互相等同的关系。看到“爸爸”两个字,脑海中是自己爸爸的身影,听到”baba”的发音,想到自己的爸爸,或者想到“爸爸”两个字怎么写。

立航:是指mutualentailment,combinatoryentailment,transformationoffunction吗?

例如20元多于10元,反过来10元少于20元,是mutualentailment。20>10,10>5,则20>5是combinatoryentailment。如果20元能给我买4辆小汽车,10元能买2辆小汽车。20元就比10元好。这是功能转换的体现。同样的,10元比5元好。金钱的价值在这里面就是他功能的体现。

刺激的功能我认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某些contextualvariable里面刺激的功能,在另一些contextualvariable里面可能是关系联结。(具体例子还需要想一想)所以cfunction和crelation应该是可以互换的。

假如还是20元,10元,5元,我们也可以不拿他们三个之间进行相比,而是问,这里面哪些是钱?那么这三者在这个context里面就是等他的,不论回答哪一个都是正确的。如果再同样是这三张人民币,拿到伦敦或是纽约,你要用他们买面买汉堡,那都是不行的。

甚至我们还可以说,拿着紫色钱的可以获得最多的奖励,灰色次之,土黄色最少。那么这时候钱币的价值跟它本身就不一样了,而是由颜色这个context决定。

最近看到一些新的理论进展,一个刺激具有三种property,包括relating,orienting,evoking。刺激怎么跟其他刺激产生关联,怎么会让人们注意到,以及对人产生怎样的唤起反应。我所理解的function主要是指evoking的部分,唤起了人的某些感觉。例如蛇对于大多数人唤起的是害怕,金钱唤起的是想要获取的欲望,猫猫狗狗唤起人们感觉到想摸、想逗弄的愿望。

韦琪:RFT首次提出了AARR这个operantbehavior(也就是脱离事物的物理特性,不用直接强化,建立刺激物之间随机联系的能力),以及它对语言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带来的巨大作用,这是传统ABA没有覆盖的一个领域。我们以前只从verbalbehavior的function也就是MO,前事和后效来分析特需孩子语言灵活性的缺乏,每次都在思考怎样制造出更多直接训练的contingency,现在看来是不够的,因为没有去考虑过“Derivation--自动衍生”的重要作用。PEAK教程采纳了RFT对于AARR这个operantbehavior培养的核心,采用边直接教学边测试的方法,针对性的培养衍生关系能力,是很令人受启发的。AARR就是一个pivotalbehavior,这样直接训练AARR,对孩子思考过程的灵活性上的突破肯定是传统ABA不能达到的。这种pivotalbehavior的训练是否能直接促进新语言的产生,我目前只读到了“dictatedword--picture--writtenword”主题的文章,复杂语言行为的文章还没有读到。我对复杂语言行为进行教学的方法还是很好奇的。DRR那本书中,讲到了复杂语言行为之一“类比句和类比推理”的训练过程,里面涉及了大量类比关系的语言项目训练,给复杂语言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对我来说,RFT突破了传统VB教学项目以及教学方法的上限(这个传统方法就是直接训练加泛化练习),对于认知能力还不错的孩子,怎么去引导她们发展出更复杂的思维和语言行为,RFT提供了新思路和教学方法。

韦琪:RFT主要作用是拓宽了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教学的内容。当RFT的理论用于提高认知和语言的教学时,相信教学方法还是应该分为:1)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密集回合式训练和2)自然场景下的训练。PEAK中使用的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密集回合式教学,对认知的影响--或者说对“随机关系衍生反应能力”(arbitraryapplicablerelationalresponding)的综合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的认知思考和语言行为很大程度上都基于随机关系衍生反应能力,PEAK在认知领域对AARR的提高有可能会导致语言能力的提高。

这种认知和语言的互通在正常人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如果通过认知训练掌握了新的关系衍生能力,那么这种能力确实应该可以反应在语言行为和功能行为上。比如学龄前,我并不理解也不会使用比喻推理关系。通过小学语文课上的MET训练,我习得了比喻推理的能力(比喻推理是一种较高级的AARR:我们没少读的鲁迅的文章夹杂很多比喻--“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徘徊”)。那我日后就可以在很多场景下创生性的使用各种比喻句,来更好的更生动的表达一个事物的特性(如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孩游泳,我可以更生动的传达:“小女孩坐在泳池边,宛如一条美人鱼”)。而且我也同时学会了更好的理解文章中,别人的话语中和社交媒体里用的各种比喻句,做出更贴切的回应和反应(“这个人有时候贼眉鼠眼的,不知在琢磨什么”)。我不仅能够更好理解这句话中比喻的深意,日后也会尽量减少和这个人一起共事的机会等等。这就是专门训练AARR能力对综合语言能力和整体行为的影响。对正常发展儿童来说,学习一个AARR对自然场景中语言行为的创生性和别的行为改变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但对于特需儿童来说,结构化训练一个AARR大多无法自然产生上述的全面影响。虽然PEAK对认知领域和某些语言训练项目中特定的AARR有直接提升作用,干预者和自然环境中的家长同伴们还是需要创造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这些AARR直接接触contingency,有实际功能意义。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1)她们在社交动机,对社交信号的观察与理解的匮乏,会影响到在自然环境中捕捉contextualcue的能力;2)她们对社交强化的不敏感,又会影响行为反应在自然环境中的产生与保持。所以在自然场景中直接培养和泛化AARR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举一个二元关系的例子。在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密集回合式训练中,我们可以训练孩子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MET展示各种表情的图片,问孩子如果你是图片中的人,你会是什么感觉?如果图片中的人是你,她会是什么感觉等等。通过这种直接训练,孩子有了基本的二元关系转换的概念,对以上各种表情的人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角度置换能力和“同理心”。但这是否能够等同于孩子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够辨别出同学脸上的表情,理解同学的感受,做出合适的反应呢?比如他是否可以在课间活动中观察到同学现在感觉到伤心,并且说上一句安慰的话语?给予一个拥抱?结构化教学中的直接训练和自然场景中做出恰当的反应之间,是有一步甚至多步阶梯要走的。用NDBI的策略来培养RFT的内容,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上述例子里的孩子,孩子需要把结构化训练中的二元关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二次历练,接触自然的contingency。比如在有干扰的环境下辨认同学的表情,合理使用表达安慰的方式,在给予安慰话语后得到自然强化(通常需要人工到自然的转化),才能把真正意义上的同理心培养起来。

韦琪:AARR也是operantbehavior,是可以培养起来的一个pivotalresponse。但这个operantbehavior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generalizedoperantbehaviorrepertoire,随着经历的增长,我们直至老年都还在慢慢补充加工这个repertoire。本质区别就是,AARR里有不仅有直接训练部分,更有无需训练的自我加工自主衍生部分。这个无需训练的部分对认知和语言灵活性的作用,是操作行为反应无法解释的部分。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新泰市锦程爱华特殊儿童关爱服务中心
机构简称:新泰锦程爱华
成立时间:2013年09月10日
区     域 :山东泰安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ABA训练
最新文章
1新泰锦程爱华_泰安新泰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收费情况?

作者专栏sign up

夏广琦
夏广琦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渭南高新区星希望儿童康复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陕西渭南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影响医生诊断自闭症的因素有哪些?
2自闭症治疗的可行性与方法评估
3生活中和课堂上如何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