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RFT:语言本质是什么?如何习得语言?

来   源:石狮康语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我在群里立了个flag,要把Foxylearning网站上关于RFT的课程学完,并进行推文分享。ABA专业出身的人可能会想到这个心理事件的定义怎么跟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中对行为的定义是一样的,既包括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也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行为,对的。
关键词:自闭症,认知,辅助,ABA,BCBA,孩子情绪,自闭症孩子

文章来源:【公众号】ABA共享空间;ID号:ABA-zoom

小乔老师说:

之前NDBI资源交流讨论群掀起了讨论学PEAK之风,我当然也对这个新事物心怀好奇,但是我更好奇的是它背后的支持性理论——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FrameTheory)。我在群里立了个flag,要把Foxylearning网站上关于RFT的课程学完,并进行推文分享。

今天进入正式内容分享,我认为这些理论还是挺有启发的,虽然不是颠覆性新理论,但也足够让我重新反思NT孩子的语言发展以及曾经教过的高功能孩子的语言特征。

语言的功能和特征

01

语言的功能

RFT理论中描述语言分为:公开语言和内部语言。公开的语言就是我们用来跟别人聊天谈话,写文字进行交流,内部语言则用以内心思考。

我们使用语言用来描述,分类,联系,评估。讨论,写作,阅读,思考周围的事物。

语言的功能:与别人沟通,预测和计划未来,解决复杂问题,指定规则和法律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过往的人或者文化那里学习。

02

语言的特征

人类语言的两个特征:

象征符号性(symbolism)

我们需要先理解语言是代表其他东西的,然后确定语言后面代表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当你读到/听到或者看到某个词语后,脑海中想到的意义。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象征任何事情,包括:物品,事件,人,地方,想法等。

在这里区分了象征符号性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我们需要先意识到语言是代表其他东西的,二是我们学会某个具体的语词所代表的意义。第一个含义,我联想到之前我们讲过的象征游戏,其中一个发展阶段就是孩子意识到一个物品可以代表另外一个物品(在心理学上叫双重符号表征),这种能力算得上认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有人认为这种象征游戏行为的出现跟语言发展密切相关。

创生性(Generativity)

语言的创生性指的是我们可以创造和理解无限数量的有意义的句子和表达。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固定数量的基本发音,词汇和字母(单字),但是熟练掌握的人可以用有限的语言单元产生无限新句子。

03

不同的语言理论

基于以上语言的两个特征,有很多理论尝试去解释为何人类语言有这两个特征。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创生性中呈现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主要是因为基因和内部因素。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我们的大脑和心理结构决定我们如何加工和储存符号和信息。

这个图比较好理解,就好像此时此刻阅读的你,是图中的B。而写下这些文字的我是A。我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经过文字编码呈现出来,然后你看到的这些文字后,头脑中开始理解和加工进行解码,最后它们将会储存在你的头脑中,日后在你的工作和学习中帮你理解和实操。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文字成为一种代码符号,用来在两个人头脑之间传递。

重点来了,RFT是如何解释语言和认知的?它并不会从人在大脑中解释加工和储存思想,信息,意义这些角度解释语言。它是从人类如何通过与环境互动而获得语言的。这个角度为语言和认知提供实用并且有用的解释,而不仅仅是抽象的解释。

功能情境主义

01

功能情境主义

功能情境主义(FunctionalContextualism)

这实际上是来源于哲学的一个名词(我理解的是探求非常本质的东西),其中一个含义是分析能对心理事件产生预测和影响的因素。

什么是心理事件(psychologicalevent)

就是指一个人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能被别人看到的,比如微笑,走路。也包括诸如思考和感觉这样的不能被别人观察到的行为和事件(privateevent)。

ABA专业出身的人可能会想到这个心理事件的定义怎么跟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中对行为的定义是一样的,既包括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也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行为,对的。心理事件在RFT理论下就是这个意思。

功能性语境主义和传统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和传统心理学一样,功能语境主义也力图去预测人的心理事件,但是它还注重去影响心理事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并且帮助别人。要做到这两点,需要怎么做?

功能语境主义聚焦在这些心理事件所处环境中的可以操控的变量。这么说已经非常行为主义了。在学ABA基础理论的时候,我们就被告知行为主义是要去改变环境变量,因为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改变环境因素要比直接改变基因或者生理因素更容易做到。

02

可操控的变量

什么是可操控的变量?就是那些我们可能改变,调整和操控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物理环境或者教育,但是我们很难直接改变或者操控这个人的内在动机和人格。

举个真实的例子,孩子不喜欢收拾玩具,你怎么去改变她的内在动机,让她喜欢收拾玩具?苦口婆心地教导一般没什么用,你对周围环境做一些改变可能会奏效,比如:把地上不收拾的玩具没收,一个礼拜不能玩(惩罚不收玩具的行为),和他一起收拾(辅助,然后慢慢撤销辅助),收拾好了玩具奖励牛奶和动画片(普雷马克原则)。这些都是在改变可操控的变量。

03

情境(context)

这个概念也是我在上一篇写3岁NT孩子语言的时候提到的。情境在RFT下指的是一个事件发生的当前场景和环境(包括物理,社会,身体生理特征和所处小环境特征)。情境也可以泛指到一个人的学习历史,与自身环境互动的终身历史。

一个孩子开始接受干预后,干预本身以及干预师便成为孩子的重要情境。

为了改变孩子的某些心理事件(比如降低抑郁或者愤怒,提高一项体育技能,或者提升某个语言技能),我们能做的就是操纵情境中的要素。

04

不同心理事件之间的关系

很多心理学家会研究心理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我本科的研究主题是感恩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都是心理事件。RFT理论认为聚焦这些关系还是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改变和影响任何一种心理事件。所以还是回到刚刚说的,我们需要直接研究这些心理事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生活在某个环境中。

有人可能会说:态度确实影响我们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认为吸烟很酷,那很大可能他会去吸烟。但是也有可能是人们的态度是行为的结果。他们先去吸烟了,然后自我合理化这些行为,就会认为吸烟很酷。

我来举个身边听说的例子,有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患了抑郁症,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患抑郁症。周围人对这次抑郁症的解释有很多,列举一下:

他本身就是一个容易抑郁的人,有抑郁型人格。

他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凡事也总往坏的方向想

他抑郁是因为一些外部事件的发生:子女没有经常来看他,近期发生了一些糟糕的事情,比如做生意不顺利等

他无法走出抑郁,是因为他长期待在同一个环境,家里的床,桌子和其他陈设都与这段时间的抑郁情绪紧密配对。

基于以上这些不同人的推理,周围人采取了不同方式来帮助他。有人劝解他,想开点,生意有起有落很正常,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不要老往坏处想。

有人建议他的成年子女带他出去旅旅游,换个环境过几天。前者措施并没有起作用,但是后者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就在子女带他出去玩的一个周之后,他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并且慢慢恢复正常。

我们可以看到前两种解释是传统心理学的视角,认为抑郁这种心理事件收到其他心理事件的影响,需要直接改善其他心理事件。而后两种解释属于功能情境主义视角,聚焦环境中的因素,先来改善环境中可操控的因素,进而改善心理事件。而事实真的证明,后两种解释框架下的对策有效。

05

功能情境主义与语言的形成

语言的象征符号性和创生性,是在情境中和学习历史中获得的。

传统的语言理论很少关注我们与环境的互动历史会如何影响我们学习这些东西,也很少关注当前情境如何影响我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然而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情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了解这个因素能帮我们更好地改变和影响与认知和语言相关的心理事件。

01

语言的特征

我尝试用上述这些概念和原理来回答对我在本系列第一篇推文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一个NT孩子如何在生命的前三年学会使用语言的。这里的使用语言包含掌握人类语言的那两个特征:符号意义和创生性。

孩子理解和所使用的语言,从与生活中常见事物有关的简单名词,动词(比如,桌子,苹果,火,跑,跳)到稍微抽象的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如漏下去了,很用力地,好像),再到跟人心理状态有关的词汇和句子描述(比如,孩子因为害怕被批评而自我辩解,玩具不知道怎么坏了,孩子急忙辩解:我刚刚没有动这个玩具。)符号意义的复杂性显然也是分层级的。有些自闭症孩子经过反复教学,可以学习到一些的语言词汇的意义,比如我提到的前两种,但是有的理解更复杂的意义明显存在困难。

创生性可以理解为语言的组合和泛化,NT孩子仿佛能加工最小单元的语言词语,然后把他们灵活组合使用。但是有很多自闭症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受到影响,比如我们教他的一个句子,他就直接当成一个整体使用,有的自闭症孩子可以在合适的场景中直接使用这个模块,有的则不行。比如,我教一个孩子提问:“在哪里”的问题,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吃午饭的时候故意没拿他的勺子,让他去喝水故意把他水壶藏起来,给他画画故意没放笔,这些情况下,都会教他提问:“在哪里?”,他确实在自然场景中自发恰当地使用过这个句子。

02

功能情境主义

再说到功能情境主义视角,强调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可以视为心理事件(当然是个很复杂的心理事件)受到情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孩子理解简单语言的符号意义并不难,我们VBMAPP当中的很多目标干预就在做这个。

但是再复杂的语言呢?

如何教孩子理解和使用“应该”“只是”这些概念,有时候在人为教学多次练习之下,孩子可能会理解这些概念,比如教“应该是”“一定是”“可能是”这三个概念的区别,我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有意把握这个机会,多次反复练习:

公交车每天早上8:30会经过家门口来接小明去学校。下面有三个情境,分别使用“应该是”“一定是”“可能是”这三个词。

现在是7:30,妈妈会告诉小明:公交车应该会来接你。

现在8:30,小明在家还没出门,听到门口有公交车的声音,还有司机在打招呼,妈妈跟小明说:一定是公交车来接你了。

小明站在门口等啊等,等到9点还没见到公交车,妈妈在旁边说:公交车可能过去了。

这三个词,3岁NT孩子不需要刻意去强调和教授,自己在多次情境重复中就获得了它们的含义(当然使用并不准确,不会严格区分三者的意义,达到这个目标可能要去小学语文课堂上经过一些练习),自闭症孩子是否需要提供更多的这样的机会,并明确指出这三个词使用的场景。

说到功能情境主义,我对此的衍生理解就是语言的习得是在一个情境中完成的,这个情境里有“干预”者(对普通孩子就像是父母家长,在旁边互动的人),有正在经历的事件,有孩子情绪情感等感受的参与。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情境,真实的生活也是,这些情境会非常有利于促进语言地真正理解和泛化使用。我举一个刚刚听到的例子,一个老师教孩子因果关系,学会提问:为什么?这个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往往是一个挑战。长时间的桌面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有一天,老师跟孩子玩游戏:用钥匙打开盒子。他们以往经常玩,孩子很喜欢这个活动,但是这一天老师把钥匙藏起来了,孩子怎么也找不到(有些失望,焦急),老师提示他问:为什么没有钥匙了?孩子当下就掌握了,在下次的相同游戏活动中,主动问出这个问题。

下一次关于RFT的分享将会是关系衍生理论,这是其中一个核心理论,也是BCBA考试中烧脑的一个知识点。不过我不会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还是借助它来分析NT和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

参考资源:

https://foxylearning.com/modules/rft-oa/lessons/lesson-3-functional-contextualism-3/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石狮康语启辰康复服务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石狮康语
成立时间:2019年10月14日
区     域 :福建泉州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 语言训练机构 | 感统训练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最新文章
1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干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有效果吗?
2唐忠杨小珍家庭默默守护脑瘫侄子
3自闭症儿童数学怎么教好呢?

作者专栏sign up

Mia戴
Mia戴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深圳美灵星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广东深圳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自闭症RDI训练实施四:培养合作伙伴级别的社交互动技能
2自闭症RDI训练实施二:培养学徒级别的社交与情感互动技能
3普陀有一家特别的“慈善超市”,店员是一群“星青年”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