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首个全国性融合教育学术团体成立大会在驻马店市举行

来   源:贵阳市欢乐船云岩中心(贵阳市云岩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为落实党中央“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在融合教育理念、理论、机制与实践模式等方面开展专业化研究,开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早在2020年11月28日,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同意设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
关键词:应用行为分析,融合教育,关键反应训练,辅助,特殊教育,特教,99,回合式教学,康复机构,康复训练,早期干预,残疾人事业,语言训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残联,北京师范大学

文章来源:【公众号】掌握现代特教;ID号:zwzgtj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和《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布局之年。为落实党中央“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在融合教育理念、理论、机制与实践模式等方面开展专业化研究,开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早在2020年11月28日,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同意设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2021年6月3日至5日,这一首个全国性融合教育学术团体“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全国融合教育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专家学者及普特教育同仁参加。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李东梅,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残联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厉才茂,河南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丽,驻马店市委副书记王振利,驻马店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晞,驻马店市政协副主席、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等领导出席会议开幕活动。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们登台亮相,为大会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河南省陈星副省长与会议代表共同观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并和与会代表共商特殊教育大计,就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做出明确的指示。

驻马店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朱是西向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全国融合教育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朱是西市长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嘱托,落实平等、参与、融合、共享的现代文明理念,采取融合、联合、配合、聚合工作方法,千方百计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全市66.5万残疾人的福祉不断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也不断提升,驻马店市也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在残疾儿童康复、融合教育方面,围绕“提高三个能力”,即提高自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突出“四个强化”,即强化基础保障、强化师资培训、强化合作发展、强化家园合作,走出了“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特教提升”的融合教育新路子,受到了中国残联的肯定和推广。

朱是西市长指出,2017年,“融合教育”首次写进《残疾人教育条例》,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融合教育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再次体现了中国残联重视融合教育、加快推进融合教育的决心。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广大残疾儿童、残疾人家庭的福音,必将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帮助广大残疾人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生命辉煌。

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在开幕活动讲话中指出,在全国上下喜迎建党100周年、社会各领域加紧科学谋划“十四五”的关键时期,全国普特教育工作者相聚驻马店,共商“十四五”时期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和《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制定实施的一次重要会议。

程凯副理事长指出,近年来,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布局中,把特殊困难人群作为攻坚重点,持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状况,实现了“给钱、给物、更要给个好照顾”的贫困人口帮扶模式,为破解贫困人口脱贫不解困的难题提供了驻马店经验。驻马店市教育、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围绕“康复教育是先机、特殊教育是需要、融合教育是目标”的发展理念,通过近10年的探索,在0—6岁特殊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资源中心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程凯副理事长指出,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推动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特殊教育高层谋划、持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持续增强,特殊需要儿童少年持续受到社会关注,他们迎接残障挑战的信心和能力不断增强。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凯副理事长指出,我国特殊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依然是学前教育的短板,体现在投入和资源明显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特殊儿童的筛查、诊断、报告、医疗、康复、教育等一条龙的服务尚未到位,政府有关部门、家长和社会的分工协作意识仍有待提高,难以满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需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教育加快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一是坚持融合的方向,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成长的法规政策和相关制度,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学前康复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一起入园,基本普及以融合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二是坚持医康教结合、家校家园互动,加强卫健、教育、残联等部门的联合,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康复作用,实现家长康复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坚持医疗、教育、康复一体化推进,进一步提高学前康复教育的质量,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家庭、学校的宣传指导,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掌握基本的康复教育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参与特殊儿童早期康复过程,并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促进家园、家校互动和合作,不断提高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预期效果。三是强化资金投入和服务保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儿童给予有效资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免费的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支持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残联康复机构等开展学前康复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多种形式的学前融合教育机构。四是加强能力建设,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制定建设标准、设施标准和服务规范,重点在生活照料、康复服务、辅具支持和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细化规范要求,推动各类特殊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教康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或社区创办、设立面向学前特殊儿童的资源教室或康复点。加强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将其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重视幼儿园特教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有质量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专业队伍。

程凯副理事长希望,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专业力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给予更加特殊的关心和帮助,保护特殊儿童的权益和尊严,让他们和健全儿童一样,能够尽早地接受适宜的学前康复教育,同样感受到教育的阳光和成长的快乐。

驻马店市政协副主席,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银良在开幕活动上介绍了驻马店市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张银良理事长指出,近年来,驻马店市积极探索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新路,形成了康复、融合、提升的特殊儿童健康教育闭环,为8000余名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康复教育和学前融合教育,其中有5000余名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小学学习,完全融入社会、共享平等和谐。一是高度重视,提高站位办实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驻马店市设立了一个市级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省市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近20所,培养了一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全市投入2300万元学前融合教育补助资金,用于省、市级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开展工作。市政府督导室将融合康复教育纳入重点督导考核内容,实行月报制,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创新发展,“四化推进”抓提质。推进教学设施先进化,购置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设备,每班配备了多种现代化教育设备,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更好的康复、教育环境。推进教学内容目标化,教师为本班特殊儿童制定清晰明确、可量化考核的教学目标,切实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帮助家长树立信心。推进教育服务个别化,为每一名特殊儿童制定完善的融合教育计划,通过接案咨询、试读评估、鉴定安置、建档编班、家访、正式评估、制定IEP方案、召开IEP会议、实施IEP、监督和评鉴等一整套的管理、服务、教育体系,使特殊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学前融合教育效果显著。推进融合教育活动经常化,通过节日专题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学前融合教育专题培训等,带动家长正确认识和认可融合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达成教育共识,共同为特殊儿童创造融合教育的成长环境。三是锻造队伍,特教提升建师资。增强“使命感、归属感”,引导教师队伍牢固树立“关爱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理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各级专家教授到驻马店市调研,为驻马店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会诊把脉;选派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和康复教育人才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优质课比赛等,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坚持“联合办、专题干”,多次联合举办学前融合教育培训班,为全市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四是强力推进,合作共建促发展。引进配备先进的“互联网+康复云”平台,创造了线上康复、线下评估的新模式;先后与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合作共建,加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对特殊儿童融合康复教育的制度政策进行解读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使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党和政府的爱民之心、惠民之举。

张银良理事长表示,“十四五”时期,全市将继续总结、深化、推广“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特教提升”发展模式,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行业间合作与交流,全面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晞主持了开幕活动。何晞副市长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融合教育在理念、理论、机制与实践模式等方面开展专业化深入研究,通过主题讲座、分论坛研讨等方式,深刻剖析当前融合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广泛探讨融合教育实践的范式与经验。本次会议的召开一定会催生更多富有引领性、创新性的特殊教育改革成果,对提升驻马店市融合教育的知名度、影响力,加快推进全市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极大作用。

主题报告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残联研究室副巡视员厉才茂:《新时期残疾人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政策方向》

厉才茂秘书长指出,融合教育是直抵人心的教育,是触及“尊重人、发展人”的教育,真正涉及到了教育的本质。残疾人的融合教育要放在教育的本质内涵中进行讨论。从这个角度来说,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系是:有“融合”就没有“特殊”,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性只指向“特殊支持”。

厉才茂秘书长指出,融合教育绝不是只让残疾学生受益,推动的不仅是残疾人教育的改革,而是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变革。融合教育对残疾学生而言,能促进其作为一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残疾人有意愿、有能力、有价值接受普通教育,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康复。他们接受教育后成为一个自理生活、自食其力、在社会中有用的人,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降低社会的成本,这就体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融合教育对普通学生而言,能够增强他们的道德品行、集体意识、责任担当等,让普通学生看到人的多样化和多元性,看到人本身的脆弱和坚强,看到只有超越自己的极限才能取得更大成功。融合教育对普通学校老师而言,让他们接触了不同教育需求的学生,对其教育观念、教学实践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对特殊教育老师而言,让他们从封闭的、独立的、集中的、规模化的教育系统中抽离出来,进入到更广泛的教育领域中,接触到了更加前沿的教育理念、更加丰厚的教育价值。融合教育可以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动力,让教育回归本义,推动教育体系结构和教育实践本身发生转变,变得更具弹性、合作性和接纳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厉才茂秘书长指出,融合教育是“特殊支持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在支持的理念、支持的手段、支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通过随班就读,从隔离走向融合、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浅层次的融合。融合教育最核心的是支持政策的转变,支持到哪里,融合就延伸到哪里;支持有多大力度,融合就有多大程度;支持的方式是什么,融合教育的样态就是什么。残疾人与普通人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上没有差异,只是教育手段的不同。因此,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是整体推进融合教育行动中的关键。一是全人的支持,考虑残疾学生的障碍类别、个性特征等,给予专业支持。二是全面的支持,要从和学习、生活相关的康复、辅具、无障碍设施、照顾方式上入手,让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成为可能。三是全时的支持,是不间歇的支持。四是全程的支持,让残疾学生“进得去、学得好、出得来”。五是全方位的支持,不仅是对残疾学生的支持,也是对学校和老师的支持。

厉才茂秘书长指出,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要成为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方案提供者、技术指导者、决策咨询者、实践推动者,推动残疾人教育向融合教育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融合教育中心主任邓猛:《融合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邓猛教授介绍,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规定》,首次确立了特殊教育发展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化,从随班就读走向融合教育。

邓猛教授指出,我国本土化融合教育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融合教育发展基于传统文化中的残疾观,更加基于传统仁爱的伦理追求实施“特别关爱”的教育。因此,建立在我国文化基础之上的融合教育有其自身特色与困境,应正确处理好融合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极部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融合教育内涵及实践方式。二是融合教育发展呈现“多元模式、朝向融合”特征。在融合教育推动下,当前隔离的特殊教育机构与融合学校安置并存,康复训练中心与各种教育安置共处,医教结合与融合教育并行。医学生物学模式、功能主义模式、社会政治模式共同发生作用而非此消彼长,慈善福利与权利倡导互相补充。康复机构、特教学校、特教班、资源教室、随班就读等多种安置方式为残疾儿童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同时,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等带有明显“医学生物学”模式的试验在多个省市得以推广。三是融合教育发展呈现“特教学校与随班就读双主体”特色。教育部等七部门2017年颁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普特融合”基本原则得以确定。这一特征可以归纳为融合教育“双主体”的中国特色。

邓猛教授指出,我国融合教育本土化需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一是多种安置模式的选择与衔接问题。融合教育的发展已经促使我国基本实现了特殊儿童安置模式的多元发展,特教学校与随班就读并重;普通班、资源教室、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等相互配合,送教上门、社区教育等加以补充。无论何种类型的安置体系都要处理好各内部安置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保证在儿童更换安置类型或转衔时能够做到课程、教学、康复以及相关人员的无缝衔接,保证儿童的教育质量。二是正确应对西方理论与技术的冲击。近年来,西方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式对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不加批判与本土化而全盘接受的西方理论与方法并不适应我国的发展。融合教育的倡导催生了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以及多种安置模式的形成;以个别化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差异教学、协同教学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实践;近期以应用行为分析、关键反应训练、回合式教学等“循证”干预技术则更加受到热捧与追崇。如何理性看待并辨别西方舶来品、如何把西方实践的精华密切结合我国实际并将其本土化已成为当代融合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基本挑战。三是正确处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特殊教育学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科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其外围则是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特殊教育的多学科基础并不能否认其作为教育学的子学科这一事实,并且这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承认的基本学科立场。明确教育学科立场不仅可以为特殊教育的实践困惑与矛盾提供基本准则和解决依据,而且也是充分建立学科自信的保证。其他学科则为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提供多元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在理论层面,不同的学科拓展了特殊教育的理论视野,引导研究者和从业者从不同角度看待特殊教育问题,并寻求相应的理论阐释。同时,各学科理论之间的交叉与碰撞也引导着新理论的诞生,是丰富特殊教育相关理论的重要途径。在实践层面,不同学科的参与是特殊教育整合相关服务的基础,推动着跨专业人员之间开展团队合作。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等服务通过医学和心理学参与到特殊教育中,共同致力于特殊儿童教育质量的提高。

邓猛教授表示,我国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本土化融合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提升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教育质量。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茂聪:《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构建》

张茂聪主任指出,2017年7月,中国残联和教育部为探索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在招生录取、专业学习、生活帮扶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经验,遴选出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六所高校,开展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一是以“合理便利”为原则,探索招生录取绿色通道,主要体现在招考政策(方案)的制定、专有试卷的设计、特需服务的提供、特需评估的安排、专有考场的调整和特需辅具的供给等方面。二是以优化融合教育资源为内驱,形成多元化学业支持态势,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调整、资源中心建设、课程改革、辅助手段(方式)的提供、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三是以软、硬件建设为抓手,满足残疾学生融合生活需求,主要致力于融合文化、思想和安全教育、个性化需求关照、经济和物质帮扶、无障碍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四是以提升内涵、搭建平台为路径,拓宽就业支持渠道。内涵提升层面,主要采取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制定就业帮扶方案、开展实践与实训等措施,从生涯规划到个人能力提升做出可操作性的路径安排,为残疾学生能够“走出去”做准备。搭建平台方面,着力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建设满足残疾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的支持服务平台。提升内涵和搭建平台具体表现于为残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实践和实训、专场招聘会、专项补贴、推荐就业和创新创业。

张茂聪主任指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也存在招生对象有限,难以满足入学需求;理念亟待增强,学业支持差异性关照缺失;生活服务支持囿于“残疾视域”,社会学模拟的生活场域缺乏;“赋权增能”机制尚不健全,缺少规范化的转衔服务制度保障等不足。因此,要进一步明确“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的服务目标,遵循由“形式融合”迈向“实质融合”的路径,兼顾“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主旨,最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他取得学业成果所需要的支持。要进一步加强高等融合教育理论研究,营造“无痕”融合氛围,在“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传统文化中,增进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接纳和包容,形成多元包容的社会主流价值,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宏观环境。将“有教无类”作为高等院校制度的文化根源,规避高等院校中残疾学生“被隐性隔离”及“二次伤害”的困境,为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提供便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建立资源共享的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中心,构建多维立体支持体系,这既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理念凸显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残疾学生教育权益的必然选择,突破目前招生规模有限、融合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及转衔服务不到位等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创新保障机制,完整精准施策的支持服务制度,优化高等融合教育入学保障机制,在适当便利原则下做出可操作化的入学考试、体检及学费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完善高等融合教育资源供给制度,在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主体及其权责方面做出清晰界定。制定精准化的转衔服务支持保障机制,在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残疾学生合法权益以及规避就业单位歧视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杠杆,使支持服务从整体到局部、实实在在地惠及高等融合教育残疾学生。

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丁勇:《新时代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及实现路径》

丁勇理事长指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的我国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我国教育及特殊教育为顺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而正在并将全面展开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教育变革和体制创新。

丁勇理事长指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应着力残疾儿童少年15年教育普及目标的实现。一要始终坚持公平价值导向,实行零拒绝,努力通过全学段大力推进融合教育,促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确保一个都不落下。二要全学段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努力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义务教育学段依法对各类残疾儿童实行就近入学,应随尽随。学前教育阶段努力使更多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实行教保康结合的育人方式,提高残疾儿童教育质量。在高中教育学段,鼓励和引导普通中学,特别是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法招收更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努力使绝大部分新增残疾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高等教育阶段,努力使更多残疾人通过接受高等融合教育,成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栋梁之才。三要切实加强融合教育实施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教育权利的实现,加强对家长和全社会《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切实依法将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和督学必检内容。

丁勇理事长指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应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发展方向。一要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发展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即现代化的人)为目标,以推进融合教育为抓手,积极在推进融合教育过程中深化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逐步建立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融合教育现代课程、教学和育人体系,以为每一个学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要深化课程改革,建立既有统一质量要求、又能使适合学生广泛性个性差异的课程体系。要以提高人的素质现代化为核心,以彰显学生独特性、多样性、突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调整和校本课程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同质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多样化、素质化方向实施整体而深刻的转变。要加强信息化、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和无障碍设施等建设,推进现代科技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育人方式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要深化教学改革,建立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促进残疾学生实质性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走在发展前面,以教学牵引和促进学生发展。

丁勇理事长指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应建立完善支持保障机制。一要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形成融合教育发展动力机制和行政支持机制。要积极进行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切实加强融合教育领导组织和统筹协调,逐步形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负责、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融合教育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建立融合教育评价、检查督导保障机制,每年由教育部门组织对各地融合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更好地开展融合教育;制定经费、专业人员等配套政策,形成融合教育发展政策支持保障机制。二要加强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融合教育发展专业支持机制。要依托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区域融合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和融合教育巡回指导制度及体系;普通学校要建立校内专业支持体系,各级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机构要配齐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加强融合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引领融合教育发展。三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形成融合教育发展文化支持机制。提高师生家长对残疾学生的认同感和接纳度,营造平等友爱互助合作无障碍的共生文化生态及校园环境,加强人道主义宣传教育,努力使平等对待和接纳残疾人成为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认同和全社会的共同情感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四要加强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体系建设,形成社会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家长教育,逐步形成家校协同配合的家庭支持机制;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以及社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基地等社区支持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协同配合的残疾人社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残疾人更加充分平等地融入社会。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刘全礼:《随班就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的视角》

刘全礼教授指出,随班就读是指以就近入学的方式,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接纳一到两名(最多3名)轻度残疾儿童(主要是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使之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的组织形式。1988年7月11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七部委发布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明确提出了随班就读的概念,要求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到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从1989年开始,原国家教委率先在山东、黑龙江、江苏等省、市进行三类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实验。199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随班就读现场会,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于1994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

刘全礼教授指出,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要加强文化建设,以特殊教育的发展撬动普通教育的改革。事实上,在普通教育界开始注重并追求人的价值、开发人的价值的今天,特殊教育界率先开始的注重个别差异的想法和做法为普通教育提供了最为简洁的参照系。要加强法律建设,在法律层面上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建章立制,特别是在特殊教育对象、教育安置方式、资源教师编制等关键环节作出硬性规定。要加强随班就读教学研究,为每个特殊需要学生提供适宜的安置模式,实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调整,按照内容相同、要求不一,内容不同、要求一致,内容不同、要求不同的层次开展复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和水平。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盛永进:《基于课程标准的融合教学:理据及其实践路径》

盛永进教授指出,如何建立一个更为全面、系统、多元的融合课程教学体系,回应学生多样性差异,满足所有学生需要,成为当代全球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整个普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残疾学生参与普通课程学习并实施基于相同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是保障残疾学生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权利和提高学业水平的重要举措。

盛永进教授指出,“融合教学”是指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学习差异的接纳、尊重并努力满足多样性的需要,主要是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国家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为依据,发挥标准的导向作用,聚焦学科教学或学习活动,建构起基于标准的教、学、研、评一致的教学体系及其实践改革活动。融合教学的核心旨在保障随班就读学生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权利的前提下,提供基于课程标准的适应其水平差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而提升课程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关键是基于普通课程标准,进行适应差异的调整,即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调整必须与课程标准相对接。所谓“对接”,是指内容匹配的程度,即课程学习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对接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所有教育目标都必须与内容标准挂钩,而是要有足够的一致性,为学生参与学业评价做好准备,更确切地说,对接“是匹配两者的方法,以强化相互之间的联结”。

盛永进教授认为,课程标准的本质为融合教学调整提供了可能,课程标准的要素涵盖了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机会标准,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现了学段水平的层级性,课程标准的内涵是复杂性的整合。因此,可将其分解为不同水平层级的替代性成就标准,形成一组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层级,用于确定不同学生学习可测量的结果。基于标准的融合教学调整模式可分为三级。一级对接路径是学段(年级)水平变式对接;二级对接路径是学段(年级)水平调整对接;三级对接路径是参与技能发展对接。

盛永进教授指出,基于标准的融合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课程政策的推进、课程标准的完善、教学活动的革新及其学业评价的重塑等,要完善基于标准的融合教学研究机制、建立基于标准的融合教学专业规范、开发基于标准融合教学的案例样本、开展基于标准的融合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实践的改革行动,在实验中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开展本土化的探索。

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一鸣 鹏燕 天慧

校对:一鸣 鹏燕 华丽 云海 雨路 天慧

排版:天慧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贵阳市云岩区欢乐船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中心
机构简称:贵阳市欢乐船云岩中心
成立时间:2011年06月10日
区     域 :贵州贵阳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 残联定点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最新文章
1贵阳市欢乐船云岩中心_贵阳云岩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哪里有?
2怎样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特殊儿童学习生活场景教学

作者专栏sign up

李静园
李静园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北京北大医疗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北京昌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连锁康复机构| 脑瘫智障机构
热点文章
1新乡肯纳1943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情景融合教学课
2自闭症的历史——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发展
3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