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自闭症孩子发展的真正内在“标尺”是什么?

来   源:深圳琉璃杉(深圳市南山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泰戈尔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就是那些你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的事情,而内隐记忆就是不经意间就学会的东西。事实上人们对自
关键词:强化物,示范,问题行为,自闭,自闭症,量表,人幼,东田直树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泰戈尔
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就是那些你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的事情,而内隐记忆就是不经意间就学会的东西。事实上人们对自我认知和思考方式(人的性格的核心部分)是由内隐记忆形成的,而这种记忆能力与大脑意识无关。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我们学习到的几乎都是非常重要的、内隐的、非叙述性的记忆能力。
—《心智成长之谜》丹尼尔西格尔

 1.看待与人之间的连接意愿决定了是否封闭

关于自闭症这件事,社会上的普遍认知认为孩子是自我封闭,认为是先天,认为不可逆,认为孩子没有未来。
 
其实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件事当下网络的说法中其实到处都是悖论,我们自己好好清醒的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那么多小朋友,遇到过这么多人,有所谓的完全自我封闭,完全与外界没有沟通的人吗?甚至绝大部分家长都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才第一次得知自闭症这件事,这与一直在宣传的百分之一比例这个事实严重不符。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亲人,朋友,同学,邻居,同事这类的熟人,绝对有一千人以上,见过的各色各样的人何止上万,在得知孩子的事情之前,我们几乎从没有遇到过所谓的自闭人士,及时遇到,也与上述描述的那种,天生自我封闭,与人毫无沟通的描述没啥关系。

其实所谓的天生绝对自闭的人,只是活在我们的想象和他人之口中。

肯定有家长跳出来说,那是你没见过成年的自闭症人士才会说出这样无知的话,我想告诉你,关于这点正是我们要聊下去的关键。这类大龄自闭症人士的样子,如果你看过天宝格兰丁的演讲,认真看过东田直树的《我想飞进天空》,知道米津玄师,知道丹尼尔塔米尔,知道第一个被诊断为是自闭症人士的唐纳德·普雷特后来的人生,其实对于你了解这件事更有帮助。

你看到的那些极其不自然的成年人士,其实他们如此是有着很重要的背后的原因的,关于这些看完后续的内容,你会知道为何。
 
人是群居生物,就算极度内向,不愿社交,但是对于母亲对于家人,都自然的天生亲近,因为如果孩子没有情感,不会啼哭,其实根本无法存活,如果真的如上述描述的那样,我们难道在孩子出生后,不会立即发现种种不对,而是到了孩子一岁多,甚至四五岁才发现?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是标签的刻板印象支配了我们,将我们一步步拖入对于自闭症的描述和幻想。而孩子对于我们的逃避和疏远,其实很多都是从我们发现和诊断之后开始的。因为我们对于孩子的反复测试,我们自己陷入的绝望焦虑的状态,导致了孩子对于我们的疏远。
 
能够跳出“标签”对于孩子的误解,能够跳出圈子的种种说法,站在更高的视角和维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对于孩子真实的状态和内心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其实很多的问题的都源自于家长过度关注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孩子敏感脆弱的内心。
 
这里诺爸从自己的视角,对于自闭症进行一个定义和描述。
 
孩子因为自身天生更加敏感,有更强烈的情绪,更强的自我不肯妥协的特质,加上后天忽视性,限制性,创伤性的成长环境,形成的暂时性的逃避他人,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机制。
 
孩子的先天其实是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想法和探索欲,更有能量的那类孩子,但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发展的重压下,在父母的缺位或创伤的成长经历中,不得不自我封闭,以此让自己敏感脆弱的内心,不再被忽视,强迫等我为了你好的伤害所影响的一种心理策略。
 
但是对人的逃避进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孩子不再关注和模仿人的行为,导致了缺少与人的连接意愿,导致了缺少尝试沟通和表达语言的动机和机会,进而导致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滞后。
 
一直有人问自闭症和发育迟缓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就是孩子对于人的关注的区别。而这种关注状态是动态的,会随着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状态而改变。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于家长对于能力发展的盲目追求极其反感的原因。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其实更强,但是缺少的是和人之间发生更多连接沟通的意愿。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都是要求,都是强迫,如果父母对于孩子敏感的内心严重失察,如果父母总是认为我是对的,我是为了你好,却从来不在乎孩子的想法,也不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不肯给他慢慢改变观念的时间,甚至是恼羞成怒,用言语甚至是打骂伤害孩子。孩子怎么可能愿意打开心扉,怎么可能愿意去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被贴上标签之后,因为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焦虑和恐慌,其实是自私的为了缓解自己的被吓唬的不行的内心,和后来接受的信息一样,对于孩子也有着深深的误解,希望孩子能够快速发展他落后的语言,运动,社交等能力,却完全忽视了孩子本身为何逃避与人的连接的根源问题。
 
当父母因为希望的能力快速提升,而企图强项撬开孩子的内心,给与孩子更严重的限制和创伤的逼迫的时候,其实恰恰导致了孩子更严重的封闭和伤害。
 
而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只能更加逃避,通过自己的少有的乐趣去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而这些行为又被父母当做刻板行为,或者过度沉迷的爱好。当孩子逃避到退无可退的时候,只能通过他自己的过激的情绪表达,如崩溃大哭,攻击性行为,自伤性行为,向外宣泄和抗议,而这时,父母又认为,孩子的问题显现了,医生的预言验证了。却不知自己才是一切的变糟的根源。
 
孩子的自闭,不是天生的自我封闭,而是在所处的成长环境中,不得不采用的一种生存策略。如果父母不搞清楚这一点,认为一切都是孩子问题,那么所做的一切,都将是南辕北辙,反而将孩子推向离我们更远的一面。
 
让孩子走出自闭的路,也不言自明了。让孩子从新慢慢的改变他对于人的看法,让孩子重新建立起和人之间的连接意愿,愿意去观察模仿,愿意慢慢学着去尝试表达,慢慢重新发展他本已就落后的自我意识。
 
这一切,需要父母从底层去反思和变革孩子的成长环境,这非常难,但所幸,每一个父母对于孩子的爱的力量的潜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你是否能够凭借着这股力量,勇敢的反省和自我改变,是孩子是否能够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的关键。
 
  2.为何过度的关注孩子的能力是最大的陷阱?

在“自闭标签的重压下”,家长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会陷入”能力提升陷阱”,不顾一切的希望快速提升孩子的能力。因为家长认为孩子的只有快点拼命地发展能力,才不至于终身需要照顾,才不至于连学都上不了。
 
“能力提升陷阱”是指,家长不管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希望孩子一夜之间,所有的落后一下追上。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家长在极度担心的些情况下,于是对于各种训练方案,生物疗法,甚至是求神拜佛都要一一尝试,试图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快速发展。但是却不知,这么无止境的折腾反而是限制孩子发展的最重要的根源。
 
为何过度的关注孩子的能力是最大的陷阱?
 
原因一:当你这么问的时候,只是希望孩子的进步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而非真正的去面对这件事更深的问题所在,而非真正的爱孩子。
 
家长的潜台词是孩子的自闭症标签是我最担心的,我最担心孩子的以后未来的生活,我担心的是他不再进步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让他的能力提升,赶紧“摘帽”,这样我才能安心。
 
却忽视了孩子为何如此的更深层的原因,孩子之前的带养环境是怎么样的?孩子不会表达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孩子为何不愿理我,不愿看我,不愿听我的?家长只站在自己的狭隘视角,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孩子有“病”,而自己完全没问题。医生说的总不会假吧,网络上写的总归是真的吧,那么多人都那样了,这总归不怪我吧?
 
结合上一章创伤篇的内容,其实大家好好反思一下,孩子在被诊断以前,他的成长环境什么样的,这里有十个需要大家扪心自问的问题:
1.是否有把孩子丢给老人?自己忙着赚钱去了?
2.是否孩子的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甚至父母的角色都做得很不足?
3.是否孩子很少有和其他小朋友玩伴接触的机会,是否我们很少能够带着他们去认识和接触新朋友,一起去玩?
4.是否存在过度代劳的问题?吃饭喝水追在屁股后面喂?
5.是否我们一直接很内向,至少是对于陌生人没有过多的热情?在电梯里很少和邻居打招呼和交流?
6.是否我们在家里话就不多,至少是没有用心的给孩子去示范过怎么说怎么 做?
7.是否我们在家庭当中,夫妻和老人之间的争吵,大声说话,没有估计过孩子的感受?
8.是否我们因为自己对于生活的焦虑和压力,自己的不安全感,而不自觉的会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和做法影响到身边的人?
9.是否会因为寻求自己的舒适或兴趣,总是翻阅手机,缓解自己的无聊?
10.是否我们如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理解孩子,能够知道他的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情绪?
 
列举的这几个问题,试问有谁可以问心无愧的说自己全部做得很好?以前的我其实一分都得不到。自从辞职回来陪伴孩子之后,努力改变,小朋友对于我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我所影响他的。而后的生活和变化,是我一直所始料未及的幸福。
 
大家在意的都是孩子的“能力问题”,其实都是希望能够快速提升,从而自己就不用担心了的自我满足,根本就不是爱孩子。

爱需要不求回报的付出,需要尊重和理解,而孩子只是暂时性的不会表达,不愿表达,而我们本身已经习惯了只用:“听”他说什么,却忽视了孩子无数表情,动作,情绪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我们一直在拿着“我是对的,我为了你好”的这个观念,在伤害他们。

真正走出来的退圈的父母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自己太不称职了,我们之前原来这么不理解孩子。我希望各位能够好好反思自己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给孩子列一个“问题清单”,去训练去解决。这件事的核心是孩子与人的亲密关系,孩子如果能觉得人是值得“交往”的,值得模范的,与人相处是很开心的。其实大家所担心的能力问题,会因为孩子对人的关注,自发的就学习和提升起来。
 
原因二:有此设问的时候,就代表着希望快速解决,希望将问题行为一个个解决,却完全不管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可能在“二次伤害”孩子
 
这个时候说明我们已经被医学的定义所吓的不知所措,迫切希望能够让孩子快点脱离这个诊断,才能摆脱那个可怕的未来。
 
但是其实孩子发展和成长是不可阻挡的,医学界的终身不可治愈,生活不能自理只是恐吓式商业的惯用伎俩,他并不会真实的发生,但是另外一面孩子的成长,也必定会遵循着自然的成长规律,比如语言,孩子会从愿意发出声音,咿呀学语,到简单词汇,再到句子的自然过程一点点发展出来,这取决于孩子什么时候想学,想这么做。

反倒是如果你觉得,现在立刻马上就要孩子赶上同龄人的水平,直接开始高强度的不管孩子内心的训练,恰恰会导致孩子更不愿意配合,更不愿意与人发生更多的自愿的交流和学习模仿的发生。一切的前提是孩子自愿。
 
迫不及待的要快,疯狂的想要立刻赶上,其实恰恰是在揠苗助长,是在把孩子逼到一个离我们更远的地方,当我们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控制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确是在用一种更恶劣的方式改变现状,却不知,自己恰恰在背道而驰。
 
孩子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孩子觉得有趣,觉得他想这么做,不怕失败的一次次尝试,模仿摸索出来的,不怕做错,理解孩子,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下积极地示范和鼓励,才是最该回归的教育状态。
 
强化物,以孩子先天有问题为前提的没有感情的训练方式,其实恰恰是在磨灭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欲望,这也是我为什么只呼吁家庭干预的最重要原因。
 
我很理解大家的焦虑和担心,我也是从那种状态过来的。曾经我也被他那些得分高的吓人的量表吓到,被医生和网络的恐怖言论逼到甚至轻生,但是随后我注意到我自己也是属于有着典型自闭特征的人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一直很焦虑的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原因。其实都是我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和别人沟通交流,却忽视了别人的想法的原因,我忽然觉得可以理解其他人了,可以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交流去倾听了。
 
其实我们只是不理解他,而非他真的有问题,他逃避着和我们的相处,或者用着他没有语言前,仅有的情绪和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表达着,我们确认因为习惯了听对方怎么讲,却完全不能理解孩子,就当做他什么都不会了,这种误解,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有些事用眼睛和耳朵是感受不到的,要用心才行。
 
当我们的亲密关系建立起来的时候,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情绪化,会动不动就大哭,动不动就大发脾气,这当然是好事情,孩子更愿意表达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了,一定比孩子什么都不说的自己玩自己的要强得多,但是家长会觉得,更麻烦了,更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了,自己没耐心了,就会生气发火,甚至想孩子动手或者恶语相向。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是也需要一颗更强大的内心,处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才行。
 
原因三:认为我们拥有能够控制孩子人生的权利,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懂事”,“听话”,能够在外人面前替父母争到面子的我们的“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从属于任何一个人,虽然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养育和他一起成长,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对于他的控制权,其实我最怕的是以"我是为了你好"而不管孩子自己如何想的这种一厢情愿的“爱”的伤害。
 
父母和孩子的亲密依恋关系都没建设好,却想着自己让孩子干啥他就要干啥?家长想要的那个“懂事”“听话”能给自己争光的孩子,其实是一个极其自私且不现实的想法。孩子的美好恰恰在于他们的“不懂事”“无视规则”“想哭就哭”的不完美,其实我们一点都不理解孩子,我们自认为已经是很好的父母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合格。

我见过很多比各个最著名的专家诊断的,甚至是更严重的称之为重度加不排除智力问题的,但是却后来可以非常好的回归正常生活和幼儿园的,其实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这些父母从焦虑和训练的状态,转而到反思审视自身问题,去重建和孩子的亲密依恋关系的。我对于大家的孩子其实都特别有信心,但是对于各位群里的父母,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希望大家能够反思一下我所说的。最后还是那句老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大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世界怎么评价你的孩子,整个医学界如何定义你的孩子,你的邻居亲戚如何看待你的孩子,诺爸如何看待你的孩子其实都是其次,因为更重要的是,你眼中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你的孩子,他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他到底是他们所说的那个有“问题”的孩子还是聪明敏感不会表达,其实你的看法,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3.关于孩子发展的真正标尺:自我意识的发展
 
其实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家长的关注点失焦,过度关注表面能力,而忽视了一个孩子真正发展的内在逻辑,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其实当下的各种测评孩子的量表,能够测评的都是表面能力,以常用的Gesell量表为例,测评和参照的四项能力分别为:动作能力,应物能力,言语能力,应人能力。

这类的量表其实只是将孩子的表现出来的可观测的一面,进行观察和衡量。能够反映的是孩子当下的状态。

但是当我们的小朋友消极的看待与身边人的关系,甚至是恐惧和逃避的时候,因为缺少了对于人的关注和模仿,缺少了对于语言和身边人玩法的学习,导致了测试不配合,以及部分能力发育偏慢的事实。
 
这时,如果陷入了能力提升陷阱,认为孩子自己是不可能发展的,而不去深究和追问孩子发展的动力根源,开始强迫性的训练时,就往往会导致孩子的更加封闭进而发展更加受阻。
 
那真正衡量孩子发展的标尺是什么?
 
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人的成长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生理年龄顾名思义就是实际年龄,我们常说有的人早熟或者老成,意思就是心理年龄超过生理年龄。说成年人幼稚,或者妈宝男之类的,是指心智年龄不成熟,如孩子一般情绪化和自我。
 
心理年龄其实是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换种说法就是成熟程度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以及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以及涉及情商,情绪调整,沟通能力及意愿等决定人与他人关系和该以生存的内在总和。
 
关于孩子的本质问题,或者说父母的问题,其实几乎都源自于未能充分认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对于父母延伸到他人及社会和这个世界的看法。

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也算是能够从侧面解释自我意识的层级和发展的一个经典模型,一个独立个体,必须先满足底层需求才会进一步发展和追求上层需求,若一个孩子,只是满足了生理和安全,如果没有爱和归属,孩子是无法发展起来该有的自尊信任和尊重的,而亲子之间的感情,是孩子之后发展友情和爱情的基础。当父母认为孩子没有未来,将孩子置入一个再也无法感受一个正常孩子该有的爱和归属感的时候,他更高一层的自我意识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自我意识和能力之间关系,更像是动力因和熟练度的问题,真正让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一定是孩子愿意自发的去尝试,去模仿去学习,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不自信,最初的时候会很慢,会需要耗费巨大耐心的手把手的示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毫无反馈和回报的付出,但是一旦孩子的动力因的问题解决了,熟练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和技巧问题。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强迫的去只要熟练的结果,问题因此而来。

那么关于自我意识,究竟分成那些具体的因素,这里从我自己的理解和视角,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对于人的看法:这点是指孩子对于与人之间的连接沟通表达意愿。这关系到孩子是否愿意关注人,是否愿意学习模仿,是否能够通过试错逐渐找到和他人相处的合适方式。而社交意愿和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就是在亲子关系的基础上,逐渐生发而来的。而安全感是一个前置条件。
 
对于物的看法:这点是指孩子对外界的探索和关注,以及孩子逐渐发展起来的物权意识。比如像孩子最初会长时间拿着某个心爱的玩具,睡觉都不可放下。比如孩子都后来发现自己可以自主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会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会直接去别人桌子上拿薯条吃,直接抢别人的玩具。
 
孩子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我们这类孩子通常会对于自己评价很低,导致孩子特别害怕失败后的挫败感,所以对于很多他自己没把握的事情根本不敢尝试。孩子也特别的敏感,当被指责,被评价时,孩子会陷入极其自我怀疑的消极状态。所以这类孩子需要多鼓励,多示范,多带着去感受好玩有趣的事情的乐趣,让他在一次次的尝试中,逐渐发现其实自己也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去建立起自己对于自己的正确评价。而后慢慢能够接受一些挫折和批评,从而能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自我情绪的感知和调整能力:这包括孩子面对负面情绪的逃避压抑还是崩溃表达。其实最初孩子的问题就是在于一味逃避,而父母好好陪伴一段时间,通常都会发现孩子的脾气更大了,动不动就崩溃,让父母也很崩溃,其实就是孩子的情绪表达的意愿逐渐显现发展的自然结果。再到后面,孩子能够正确处理和面对自己的情绪,能够学会通过沟通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感受。
 
对于外界的规则的妥协:孩子最初要么隔绝封闭自己,要么抗拒我行我素。到后来,慢慢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比如在早教一直跑去玩自己想玩的项目。不肯安坐。孩子的这种叛逆的强烈的自我,其实有他很厉害的一面。其实通过陪伴,孩子慢慢能够意识和接受一些外在的社会规则,比如在幼儿园,需要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跟着排队,上课要做好,就是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基础上,能够逐渐愿意向这个世界妥协的自然结果。
 
除此之外,还涉及很多孩子在未来的如对人际关系的看法,荣辱感,道德感,兴趣选择,面对冲突时的解决方式,甚至是孩子的性格和世界观,其实都是属于自我意识中的不同视角。
 
其实我们并不懂和能够充分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为何会这么想?为何这么在意,为何这么焦虑?为何有这么多我们忽视的为何?
 
人的思维的发展虽然影响因素极多,如童年,父母性格,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社会文化,职业,爱好,家人朋友等等因素,但是最重要的主线,其实还是决定亲子依恋关系的童年经历的影响最为重要和深远。
 
前面提到这类孩子,都有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自己的价值评判的波动,被人对于自己看法对于自己的影响,其实父母这类特点也极其明显。这类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出在,对于别人的评价过高,而对于自己的价值评判过低。至少是在做父母这件事上,确实如此。但是也有一种极端,那就是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伟大和努力,问题全在孩子身上,这是最糟糕的一种心境。
 
而孩子的自我封闭的问题,其实是源自于孩子本身异常敏感和强烈的情绪的本身特质的基础上,加上后天的种种对于孩子的限制性,创伤性的,忽略性的成长环境,导致孩子暂时逃避与人的连接和表达的阶段性表现。

加上这个足矣让所有家长被压崩溃的标签坐实之后,更大的对于孩子的误解和各种我为了你好的训练,强迫,能力提升影响,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意愿和想法,而导致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严重受限。
 
而我也发现在我自身和很多家长身上都有极度在意他人的感受,包容体谅他人,以至于甚至是别人因为自己难过或者不好的感受时,自己自责的比别人更难受的状态出现,这种“老好人”性格,其实往往最后都是一味忍让,到不能再忍时而爆发,或者直接逃避逃离。所谓人善被人欺的原由也是来自于此。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成长的概念,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是与“我”的自省和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需要有跳出“我”,观察“我”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我反复多次推荐的西格尔的《第七感》这本书所讲的处理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的六根)之外的”末那识”,也叫”我识”很类似的一种说法。我们需要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
 
接下来聊聊关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两个深层的因素。
 
第一点:真正的被理解和接纳后的敢于表达。

孩子不愿表达,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掉入别人必须来理解我的误区。以自我为中心。
2认为表达无用,不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3觉得自己表达是在给别人添麻烦,更多的觉得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
 
不会表达,原因可能是:
1尚未学会语言
2过分依赖情感表达,而被误解。这种极端的情绪崩溃类的表达方式,有用但是爆裂,伤人而不自知。极端情况使用,形成依赖
3我们常说的情商低,无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无法用合适的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对方感知
 
所以我们的孩子当下的自我封闭状态产生的原因我个人理解为:潜意识里认为与他人相处是件类且复杂的事,且总是不自知的伤害别人,所以干脆自我封闭来逃避可能让自己不舒服的与人接触,所以也会将自己的兴趣转向相对固定和有其规律的物的沉迷。
 
这类孩子加上高专注度和沉迷的特点,或成天才,或成废宅。
 
而很多的成人,在当代的打散的城市陌生人社会中,因为互相了解需要沟通成本,潜在风险和认为是在浪费后的习惯性独自完成的性格形成,几乎变成了各自封闭的当下成人生活现状,加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快感回路的获得可以通过小视频游戏,文章资讯等各种途径快速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少,这是文明进程的自然结果。
 
聊聊所谓天才
 
天才是结果论,指出现超出其年龄范围的能力天赋显现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技能程度。
其实只是因为热爱,因为乐此不疲,再加上知道如何与高手学习和总结。行行出状元就是如此。
 
我们常说天才源自于天赋+努力练习
其实忽视的最大的是热爱,热衷于此的那种忘我。
 
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在说这类孩子更优秀的那类的原因所在。
 
而父母的问题源自于整个世界对于孩子的误解,这个标签直接将孩子定义为没有未来的“先天缺陷”的废人,这个评价判定将父母伤害或抑郁,或做困兽之斗。
 
对于能力提升的迫切妄想,恰恰是这种不管孩子内心的急功近利,以为求快,忽视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进程和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停滞不前。
 
所以我认为真正能够帮助孩子的,一定是基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接纳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爱),通过该有的自然有趣的家庭生活,逐渐重新建立起的亲子依恋关系,才是带孩子走出来的最重要的前置基础。

当孩子充分的被爱和理解之后,慢慢的打开心扉,敢大哭发脾气表达心中的不满和委屈之后,其实这是自我意识重新发展的标志性起点。这也是我为何说孩子动不动就情绪崩溃,绝对比孩子什么都不说自己一个人玩的封闭状态要好一万倍的原因。

而接下来,我们需要让孩子从情绪化的各种非语言表达,慢慢过度到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让他逐渐理解我们爱他,但是世界不是围绕着他转的,他也需要适当的顺应和妥协,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社会共同规则,其实这也是孩子的意识发展的同步进程。
 
其实像物权意识的发展,社交意识发展,规则意识,道德感羞耻感,同理心,沟通能力这些描述,都是自我意识的各种不同视角的展现。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重新因为爱和理解开始发展之后,所谓能力,不过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表象结果罢了。
 
其实家长一味的追求能力提升,其实就是问题根源所在,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才是被我们忽略的决定能力和表现的内在决定性的主线。
 
最后简要的总结一下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几条因素:
1连接意愿:真正的被理解和被爱后的敢于表达是一切的源动力
2非语言到语言表达的过度,以及运行在语言的词语基础上的发展
3充分的生活体验和经历
4从亲子依恋关系到固定玩伴到外部人际关系逐渐外延的相处机制的形成
5有趣的热爱的东西,体验到玩和各种自然中美好,以及有同样兴趣的玩伴,从而充分的体验到与人相处的美好。
6具体相处中,如何既不逃避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不过度情绪崩溃导致他人也崩溃的激进表达,从而找到合适的与人相处的模式。能够保护好自己也能恰当的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成长
 
4.比起表面的能力,孩子的内在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关键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需要父母构建好该有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基础上,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更积极的对于他人的看法,从而愿意与人亲近,与人连接。
 
当孩子愿意关注父母,愿意观察模仿身边的人是如何说话表达交流,是如何玩的时候,孩子愿意尝试使用相同的语言方式去表达表达看,愿意试着和别的孩子挥挥手,愿意给我们以回应,愿意通过哭喊等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去让我们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后,我们给与孩子该有的关爱和回应,该有的有趣的玩和生活感受时,其实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最重要的关键。
 
这也是我为何说,只有家庭陪伴,只有父母成为一个合格有爱的父母时,给孩子该有的轻松有趣的成长环境时,孩子才能自然发展自然成长的原因。

因为这帮孩子的学习潜力和天赋其实很高,只是不愿学,不想学,不敢学而已。若我们一味的强迫性的硬教他,我们只关注表面能力,而忽视了孩子的自主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反而会极大的限制孩子的自我意识成长。
 
孩子认为外在的世界是危险的,孩子不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孩子在被当作什么都学不会的问题孩子,被长年的训练时,其实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年龄的发展受阻。

这个过程中,孩子缺少对于所做之事的内在动机,被外部强化物过分控制,孩子缺少自己的价值体系,缺少对于自己基于兴趣和自身想法的理解。到了大龄还是要依靠所谓的强化物吸引才能做一些简单的事。

其实很多的大龄自闭症糟糕的现状,就是因为此。
 
重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孩子内心的守护者,让孩子能够勇敢的走出自己的世界,与身边的让你发生更多的连接。这才是带孩子走出来的该走的路。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祝你有慢下来的勇气,祝你未来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深圳市南山区琉璃杉特殊儿童发展中心
机构简称:深圳琉璃杉
成立时间:2017年06月01日
区     域 :广东深圳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最新文章
1深圳琉璃杉_深圳南山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实力如何?
2儿子9岁自闭症,全家把问题"甩锅"给我——孤立无援的处境,才是最艰难的...
3孩子嘴巴不停,无意识的音节,需要制止吗?

作者专栏sign up

​许汝钗
​许汝钗
人物性质:诊治医生
所属单位:保定市莲池区冀之翼儿童成长学校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诊治医生
区     域 :河北保定市
单位性质:民办特殊学校| 民办康复学校
热点文章
1自闭症孩子为什么会听不懂指令?
2什么市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治疗自闭症的特点?
3龙岗区幼儿园发布在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报告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