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

  • 2020-02-22 03:23:30
  • 2W次
来   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年04月第20卷第4期
作   者:
摘   要:孤独症患儿母亲较正常儿童母亲更多地采用偏爱子女及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由于本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母亲的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母亲相比并无差异,故推论孤独症患儿母亲的这种养育方式特征与其依恋模式可能无关。而可能与患儿母亲自身不正确的内归因,即将自己儿童的疾病归咎于自己,而自责内疚,对儿童采取补偿性养育行为有关。同时夫妻关系中的丈夫的不安全依恋模式,使得母亲不得以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儿童,以此来弥补丈夫对其在情感上的回避,以及从儿童的抚养过程中寻求平衡,减低内疚自责感,进一步确定自身的价值有关。
关键词:邓红珠,儿童孤独症,孤独症,孤独症儿童,孤独症诊断,邹小兵,量表,婴幼儿孤独症,情绪障碍,柯晓燕

邹冰1,王明春2,陈图农1,柯晓燕1,詹明心2,陈一心

(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9;

2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 项 目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心 理 疾 患 防 治 研 究 与 示 范 项 目(2009BAI77B05)

【作者简介】邹冰(1960-),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孤独症诊断评估及综合干预治疗,发育障碍儿童家长辅导及心理干预,儿童心理发育评估及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

【通信作者】陈一心,

文章编号:1008-6579(2012)04-0317-03 

  

摘 要: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问卷及自制调查表对6

8例孤独症患儿父母及136名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照研究。 【结果】 两组父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574,P>0.05),两组母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4,P>0.05)。孤

独症患儿父亲在依恋焦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8,P>0.05),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两组父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309,P>0.05);在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两组母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焦虑=-0.667;t回避 =-0.968,P>0.05)。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无差异。

关键词: 孤独症;父母;依恋;儿童

Parental attachmen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ZOU Bing1,WANG Ming-chun2,CHEN Tu-nong1,KE Xi-ao-yan1,ZHAN Ming-xin2,CHEN Yi-xin1

.(1 Child Ment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Bra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d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9,China;

2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9,China)

  

依恋是个体与照顾者通过日常的照料交往而形成的情感联结。根据 Bowlby 的依恋理论,个体童年时与父母交往的经历使其形成了有关自我与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而这一工作模型会影响到其后为人父母时对孩子的养育行为[1]。国内外的研究证实孤独症患儿与养育者间的亲子依恋多为不安全型依恋模式[2-3],但并无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成人依恋特征,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指导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研究组

 以孤独症患儿父母作为研究组。选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在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确诊的68例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所有孤独症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同时排除合并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情绪障碍等共病情况;父母均 系 原配,无 重大 躯 体 疾 病 和 精 神 疾病,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能完成量表评定并自愿配合参加调查者。

1.1.2 对照组

 以正常儿童父母作为对照组。选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到妇幼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健康儿童的父母,按1∶2的比例选取与孤独症组儿童年龄相匹配的136名正常儿童的父母,入选儿童的父母均系原配,无重大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能完成量表评定并自愿配合参加调查者。

1.1.3 被 试 年 龄 构 成

 孤 独 症 患 儿 父 亲 年 龄 为29.54~41.50岁(35.52±5.98)岁;正常儿童父亲年龄为:30.20~39.40岁(34.80±4.60)岁。孤独症患儿母亲年龄为28.67~37.81岁(32.74±4.07)岁;正常儿童母亲年龄为:28.63~35.83 岁(32.23±3.60)岁。两组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父=0.926,P=0.356;t母 =0.895,P=0.372)。

1.2 工具

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及养育方式等构成一般情况调查表。

1.2.2 关系问卷(RQ)

 是由 K Bartholomew 等[4]编制的自我报告的成人依恋量表。用以测量亲密关系中的四种成人依恋的类型。该量表包括四段对成人依恋原型的描述,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1一点也不适合;2 比 较 不 适 合;3 有 点 不 适 合;4 不 好说;5有点适合;6比较适合;7完全适合),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被试最终选择的这个“最符合的类型”即作为RQ测得 的 依 恋 类 型。该 量 表 具 有 较 好 的 信 度 和效度[5]。

1.2.3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中文版 由李同归和加 藤 和 生[6]在KA Brennan等[7]编 制 的ECR的基础上修订的自陈依恋量表,包括36条目,两个维度,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每个维度由18项目构成,所有项目均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上(1一点也不适合;2比较不适合;3有点不适合;4不好说;5有点适合;6比较适合;7完全适合)进行自我判断。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

1.3 方法

 首先,对所有研究者进行评估工具一致性培训。研究组在门诊由父母本人填写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经历关系 量表 和 关 系 量 表,完 成 测量。对于个别由于文化程度低填表有困难的家长,由研究者协助父母完成填写。对照组由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者在儿童保健门诊对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父母逐一发放相关问卷和自制调查表。并向其说明本次调查目的和内容,自愿配合者纳入被试对象。再由研究者用统一指导语向 被试说明量表的填写 方法,家长自行填写后统一由研究者回收。

1.4 统 计 学 方 法

 所 有 资 料 均 统 一 编 码,用 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 SPSS 13.0完成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依恋类型的比较 根据RQ测量的依恋类型,被试选出“最符合的类型”。研究组和对照组父母亲依恋类型,均以安全型与轻视型为主,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两组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的分布比较(例,%)

Table 1 Parental attachment patterns of two groups(n,%)

项目 组别 例数 安全型 轻视型 倾注型 害怕型χ2 值P值

父亲研究组对照组6813632(47.1)85(62.5)26(38.2)36(26.5)6(8.8)10(7.4)4(5.9)5(3.7)4.574 0.206

母亲研究组对照组6813631(47.7)70(52.2)17(26.2)44(32.8)12(18.5)12(9.0)5(7.7)8(6.0)4.294 0.23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依恋维度的比较

 父亲依恋维度中焦虑-自我模型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 意 义;回 避-他 人 模 型 研 究 组 略 低 于 对 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依恋维度的焦虑-自我模型中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回避-他人模型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在ECR两个依恋维度上的比较(x-±s)

Table 2 Differences of parental attachmentdimensions in two groups (x-±s)

项目 依恋维度 病例组 对照组t值P值

父亲 焦虑3.47±0.087  3.22±0.85 -1.958  0.052

回避3.65±0.71  3.68±0.59  0.309  0.757

母亲 焦虑3.49±0.82  3.38±0.76 -0.968  0.334

回避3.58±0.73  3.65±0.59  0.667  0.506

2.3 养育方式比较

 父亲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养育方式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母亲的养育方式在偏爱被试和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养育方式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依恋类型与依恋维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4种关系依恋类型与依恋回避维度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害怕型和轻视型的回避得分显著高于安全型和倾注型(F=10.16,P<0.001);而害怕型和倾注型的焦虑得分也显著高于安全型和倾视型 (F=10.74,P<0.001)。见表4。

3 讨 论

3.1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特征

 本研究中孤独 症 患 儿 父 亲 依 恋 类 型 分 布 为47.1%安 全 型,38.2%轻视型,8.8%倾注型,5.9%害怕型;母亲依恋类型分布为47.7%安全型,26.2% 轻 视型,18.5%倾注型,7.7%害怕型。均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无差异。与李涛等[8]已婚成人依恋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采用RQ所测得的四种依恋类型,同样在ECR中得分差异显著。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害怕型和轻视型的被试显示出回避程度高,而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倾注型和害怕型的被试显示出焦虑程度高,这些 结 果 都 与 依 恋 理 论 假 设[9]和 有 关 研 究 结果[10]相一致,说明 RQ 和 ECR 这两种成人依恋测量工具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以相互印证。本研究结果显示出孤独症患儿父母以安全型依恋为主,而国内邓红珠等[2]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以不安全依恋为主。一直以来,根据“安全基地行为”依恋理论的陌生情景法的解释中存在着两个矛盾的观点[11]:一种观点认为经过早期敏感、积极照顾的婴儿在陌生情景中会以安全依恋表现出来。陌生情景中行为反应的正是个体与照顾者已经建立的依恋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陌生情景中儿童行为反应的是儿童个体气质而不是 已经形成的母子依恋 关系。提出虽然不能以气质来区分安全或不安全型,但可预测不安全的类型。近年来这两种观点趋于一致:早期依恋经历和儿童气质均会影响儿童的早期依恋模式,儿童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反映了两者的相互作用[12]。本研究更倾向于面对孤独症这 样的特殊群体在陌生情景中“安全基地行为”更多的反映的是儿童个体本身的气质特征,而可能与父母的依恋特征无关。这也支持邹小兵等[2]认为孤独症患儿依恋特征与孤独症儿童患病本身特质有关的推测。

3.2 孤独症患儿父亲的依恋维度特征

 本研究在ECR依恋维度的分析中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父亲焦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父亲,虽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考虑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应对此引起关注,并应在更大的样本研究中进行进一步验证在中国人文理念中,男性是家庭中提供经济支撑主要提供者,他们承担着应该让自己的妻子和子女过上高水准的生活品质的重任。如果丈夫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妻子和子女的需求,他们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尊重,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男性对自己的婚姻有较多的危机感。对于孤独症患儿的父亲来说,儿童的医疗、就学、未来的生存等现实问题都成为他们的焦虑源,并在依恋关系中体现出来。这也可能是孤独症患儿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得分高可能原因。具有焦虑-自我依恋特征的人,会更多的担心被其依恋对象拒绝和遗弃,在夫妻关系中他们担心伴侣不是真正爱他们,常常害怕被拒绝[13];为了避免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体验可能会在夫妻关系中表现得更加回避,从而影响夫妻关系,并且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这在本研究中对父母的养育方式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孤独症患儿父亲采用情感温暖方式明显少于正常儿童父亲。这与依恋理论的假设是一致的[14]。安全型的父母在依恋 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均较低,他们能够给与儿童更多的温暖和理解,而不安全型的依恋则与不良的教养方式相联系[15]。国内李同归[16]研究发现,不安全型的依恋与不良教养方式正相关。

3.3 孤独症患儿母亲的养育方式

 本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母亲较正常儿童母亲更多地采用偏爱子女及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由于本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母亲的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母亲相比并无差异,故推论孤独症患儿母亲的这种养育方式特征与其依恋模式可能无关。而可能与患儿母亲自身不正确的内归因,即将自己儿童的疾病归咎于自己,而自责内疚,对儿童采取补偿性养育行为有关。同时夫妻关系中的丈夫的不安全依恋模式,使得母亲不得以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儿童,以此来弥补丈夫对其在情感上的回避,以及从儿童的抚养过程中寻求平衡,减低内疚自责感,进一步确定自身的价值有关。

综上所述,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类型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的分布没有差异。但依恋维度显示出孤独症患儿父亲的焦虑-自我模型特征,且可能导致孤独症患儿父亲不良的养育方式,并间接影响夫妻关系。孤独症患儿母亲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与正常儿童母亲无差异,但仍存在不良养育方式。这些因素在针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家庭干预中应引起高度关注。


[ 参 考 文 献 ] 

[1] 桑 标.当 代 儿 童 发 展 心 理 学 [J].上 海: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2003:355-366.

 [2] 邓红珠,邹小兵.187例婴幼儿孤独症患儿对养育者的依恋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70-372.

 [3] Spencer AG.Attachment behavior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Diss Abstr Int,1993,54:1321-1324.

 [4] Bartholomew K,Horowitz LM.Attachment styles among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226-244.

 [5] 李同归,杜姗姗.50例手术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17-419.

 [6] 李 同 归,加 藤 和 生.成 人 依 恋 的 测 量:亲 密 关 系 经 历 量 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7] Brennan KA,Clark CL,Shaver PR.Self-report measurementof adult attachment:An integrative overview[M]//SimpsonJA,Rholes WS.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46-76.

 [8] 李涛,王庭照,徐光兴.成人依恋及其特征探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9):104-107.

 [9] Bartholomew K,Horowitz LM.Attachment style among young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2):226-244.

 [10] 李同归,李嘉,秦和平,等.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631-635.

 [11] 刘志军.90年代西方依恋理论研究的概述[J].心理发展科学,2000,29(8):24-30.

 [12]  钟 鑫 琪.儿 童 依 恋 的 研 究 现 状 [J].中 国 儿 童 保 健 杂 志,2007,15(1):59-61.

 [13] 鲁小华,霍莉钦,丛中.依恋及其评估方法概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204-206.

 [14] 牟生调,陈泊蓉.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19-421.

 [15] Perris C,Anderson P.Experiences of parental rearing andpatterns of attachment in adulthood[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07:279-288.

 [16] 李同归.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2006,15(2):149-150.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
机构简称:南京脑科医院
成立时间:1970年01月01日
区     域 :江苏
单位性质:公办诊疗医院 | 事业单位
优势课程: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学术科研 | 评估诊断 | 能力评估
最新文章
1柯晓燕:至少10%自闭症能脱帽,有两个误区太害人
2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柯晓燕关于自闭症早筛查早干预的意见
3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做专题讲座

作者专栏sign up

柯晓燕
柯晓燕

南京市

人物性质: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 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所属单位: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 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区     域 :江苏南京市
单位性质:公办诊疗医院| 事业单位
热点文章
1什么是AQ量表,他有什么作用,案例说明具体如何使用?
2柯晓燕:至少10%自闭症能脱帽,有两个误区太害人
3【融合教育实践】学前融合教育中感觉统合教学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相关文章sign up
  • 原创聚疗01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特征沟通和语言能力贫乏是自闭症的特征之一,早些年学界认为有大约一半的自闭症成人缺少功能性语言...
  • 你,是否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订阅关注各大育儿号?你,是否为了孩子放弃升职加薪?你,是否自己省吃俭用却啥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你...
  • 那么,什么样的爸爸妈妈才是自闭症孩子需要的呢?同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怕的也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因为TA...
  •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障碍,以及刻板重复性行为和兴趣,闭症的特征表现在每个患者身上都不尽相同...
  • 这也是肯纳采用“自闭症”(autism)来命名这类儿童的原因。尽管学者对自闭症诊断中的行为标准仍存诸多争议,但进行自闭症...
  • 二、内省及自我意识由于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轻度自闭症孩子心理理论能力的先天情况和后天发展与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们也会发展出与...
  • 小儿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特征是社交沟通和交往方面的障碍、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以及感知和注意力的困难,小儿孤独症...
  •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期就会显现出来,是一种长期的疾病,常常影响孩子的社交交往、语言沟通、行为方式等方面,...
相关论文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热搜话题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