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 您当前位置:
  • 自闭症康复
  • 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

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

  • 2020-02-27 16:03:16
  • 1.6W次
来   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6月第21卷第6期
作   者:
摘   要:一些压力源如母亲不良行为、消极表现和贫穷状况可以预测被试安全依恋的下降。但在本研究中,依恋安全性降低的婴儿较之安全性增高的婴儿,其母亲并未报告更多的消极事件。也有研究者提出,在一个既定的评估系统中观察到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典型行为[12]。在实验中发现被试的依恋类型发生了变化,但某些变化是由于研究方法的错误所导致的,因为不太完善的评分方法在每一个年龄段会产生大约 10%的误差[12]。因此,合理地考虑依恋类型变化中心理测量的因素,对准确把握研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徐秀,量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静进

丁艳华1,徐秀1,王争艳2,李慧蓉1,王卫平1

(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上海 200032;2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北京 100037)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81102137)

【作者简介】丁艳华 (1971-),女,江西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

文章编号:1008-6579(2013)06-0591-03

  

摘 要: 【目的】 探讨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方法】 对160对已经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测评的健康母婴对,在儿童的幼儿期:1)采用成人依恋访谈问卷(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AAIQ)测查母亲自身幼年时期的依恋模式;2)采用儿童行为 Q 分类法(Waters & Deane's Attachment Q-set,AQS)测评幼儿与其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结果】  最终完成随访的母婴对有 118对,随访率为73.8%。母亲与婴儿两者依恋类型之间一一对应的总对应率为:63.6%,其中安全型母亲与其婴儿的安全性之间的对应性最高,为86.2%;幼儿期安全型依恋占64.4%,不安全型依恋占35.6%,与婴儿期依恋安全性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9.7%在幼儿期仍为安全型;而不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5.0%在幼儿期仍为不安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P>0.05)。 

【结论】 母婴依恋存在代际传递性,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依恋存在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婴儿依恋类型对幼儿期的依恋安全性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关键词: 母婴依恋;代际传递;幼儿期;稳定性

Inter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and the stability from infancy to toddler age.

DING Yan-hua1,XU Xiu1,WANGZheng-yan2,LI Hui-rong1,WANG Wei-ping1

.(1 Child Health Care Department,Children's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2 Psychological Department,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37,China)

Key words: infant-mother attachment;intergeneration transmission;from infancy to toddler age;stability

  

母-婴依恋(attachment)特指婴儿与其母亲之间形成的特殊和强烈的情感联结。根据 Ainsworth和Main等的分类体系[1-2],可将母婴依恋关系区分为4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即:B 型(安全型),A 型(焦虑/回避型)、C型(焦虑/反抗型)和 D 型(混乱型),后三者统称为不安全型。Bowlby 认为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生活体验会促使其对自我、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联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一种心理表 征 及 内 部 工 作 模 型 (Internal Working Mod-el)[3]。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不同类型的 内部工作模型,这种模型一旦形成,就有了较强的稳定性倾向,能对个体后期的依恋类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拟通过对不同依恋关系的母婴对进行纵向随访,采用成人依恋访谈问卷(Adult AttachmentInterview Questionnaire,AAIQ)评估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同时采用儿童的依恋行为分类卡片法(Wa-ters & Deane's Attachment Q-set,AQS)测查幼儿期的母-婴依恋类型,继而探讨母婴依恋关系的代际传递性和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稳定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160对已经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测评的健康母婴对[1-2]年龄达到2岁9月~3岁3个月之间时,进行纵向随访,纳入研究之前由每位母亲签订知情同意书。160对母婴对(安全型109对,不安全型51对)最终完成随访的为 118对,综合随访率为 73.8%,其中母婴依恋安全型 78 对,不 安 全 型 40 对,随 访 率 分 别 为71.6%和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参 加 随 访 的 118 名 幼 儿 的 平 均 年 龄 为(35.6±1.8)月。一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该118名幼儿所在家庭完整,父母健在,无离异,无重大家庭变故。其中有2 名幼儿各自增添了弟弟,1 名幼儿增添了妹妹。

1.2 方法

1.2.1 母亲自身依恋模式的测评

 采用首都师范大学心 理 系 吴 东 红[4]编 制 的 “成 人 依 恋 访 谈 问 卷(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AAIQ)”对118名母亲自身幼年时期的依恋模式进行测评该问卷由60个题目组成,包含10个心理状态分量表,由每位幼儿的母亲进行填写,填写时根据题意对母亲自己幼年时期与其母亲的依恋经历进行回忆和评价,在每一条陈述后,从1~9分制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程度的数字。最后根据被试在10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参考理想模型的划分标准对被试进行分类,得到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专注型、冷淡型和混乱型,分别对应于婴儿的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和混乱型[5]。资料完整者共计118份。

1.2.2 幼儿依恋类型的测评

 采用吴放等[6]修订的 Waters儿童依恋行为 Q 分类法 Attachment Q-set,AQS ),对 118 名 幼 儿 依 恋 类 型 进 行 测 评。AQS 3.0由90个能反映儿童依恋安全性及其相关的行为特点的条目(卡片)构成。评估者根据条目内容符合儿童特征的程度将它们分为九堆,每堆十张,从第一堆到第九堆符合程度递增。最符合儿童特征的项目(第9堆)得9分,最不符合的项目(第1堆)得1分。具体测评由每位幼儿的母亲实施。测评前由研究者向家长介绍测验的目的、意义和卡片的使用方法,然后全程指导家长完成。最后将每个儿童的90个条目对应的分数和专家的安全性标准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表示该儿童在安全性线性连续体上所处的位置,并可以儿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两种类型。通常,非临床儿童平均安全性分数为0.32,≥0.32者为安全型,<0.32者为不安全型。随机抽取10位母亲在2周后应用 AQS对其幼儿进行重评,两次测评之间相关系数r分布在0.71~0.94之间;而对照标准分类所得的两次安全分数的总相关系数r=0.96,P<0.05。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SPSS,Chicago,IL)对相 关 资 料 进 行χ2检 验 和 相 关 分 析 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母 亲 依 恋 类 型  

 对 118 名 幼 儿 的 母 亲 采 用AAIQ 测评的结果显示,该118名母亲中:58名为安全 型 (自 主 型 ),占 49.2%;23 名 为 冷 淡 型,占19.5%;26名为专注型,占 22.0%;另 11 名为混乱型,占 9.3%。 该 分 布 情 况 与 婴 儿 依 恋 类 型 的 分布[1-2](其 中 安 全 型 68.2%,回 避 型 7.5%,反 抗 型21.8%,混乱型2.5%)大体上一致,但母亲的安全型比例明显低于婴儿的安全型,冷淡型则明显高于婴儿的回避型。

2.2 母亲依恋类型与婴儿依恋类型的一致性 

分析母亲自身依恋类型与婴儿依恋类型的对应关系,发现:安全型母亲与其婴儿的安全性之间的对应率最高,其次是专注型。见表 1。母亲与 婴 儿两者依恋类型之间总对应率为63.6%。

2.3 幼儿期依恋类型 

对118名幼儿进行 AQS测评,最终有76 名幼儿被归为安全型,占 64.4%;42名幼儿被归为不安全型,占35.6%。可见其分布与婴儿期依恋安全性的分布(其中安全型 68.2%,不安全型31.8%)基本一致。

2.4 婴儿期至幼儿期依恋类型的稳定性 

分析婴儿期至幼儿期依恋类型的稳定性,

发现:安全型婴儿至幼儿期时有89.7%仍为安全型;而不安全型婴儿至幼儿期时有85.0%

仍为不安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

P>0.05)。

3 讨 论

3.1 依恋的代际传递性 

本研究证实了母亲和婴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有63.6%的对应性;MH VanIjzendoornnt等[7]在一项关于依恋的元分析研究中则证实,父母(据 AAI测量)和儿童的依恋安全性之间有75%的对应性。代际间依恋安全性之间较高的对应性,说明了依恋模式确实存在着代际传递性。而相比之下,本研究中的对应性较 Van Ijzendoornnt等的元分析中的稍低,其原因可能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研究方法本身所造成的差异,元分析中的18项研究,均采用了 AAI的测量方式,而本研究采用的是建立在 AAI基础之上的问卷方式(AAIQ);二是不同的文化本身所造成的差异,世界上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三十年间经济、文化、家庭结构和抚养观念等各个方面有如此颠覆性的变化。此外,本研究证实安全型的母亲与安全型的婴儿之间的一致率高达86.2%,说明安全型的母亲对婴儿的依恋安全性有着相当高的预测效度,母亲在幼年时期与自己的母亲建立的是安全型依恋,则当母亲自己长大成人后,她和自己的子女之间也就越可能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依恋的代际传递性证实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可能在于母亲有关依恋的心理表征会影响到她们对子女反应的敏感性,进而影响婴儿依恋的安全性,也可以说是母亲早年的依恋经验所形成的内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IWM)发生了作用。有学者还分析了10个研究中有关 AAI测量得到的依恋类型与父母对儿童依恋信号需要的反应行为间的关系,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7-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父母自身的依恋模式和他们对儿童依恋信号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3.2 依恋跨时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根据 Bowlby的依恋理论,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生活体验会促使其对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联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及内部工作模型。这种内部工作模型是持久的,并能对个体后期依恋类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采用 AQS对研究对象在幼儿期的依恋类型进行测评,发现幼儿期依恋类型的分布与通过陌生情境法(SSP)测得的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分布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与国外诸多报 道 一 致[9]。 从 而 验 证 了 Bowlby 的 依 恋 理论,证实了儿童依恋存在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婴儿依恋类型对幼儿期的依恋安全性有着非常高的预测效度。尽管 Bowlby强调了在儿童早期所形成的依恋模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但他认为,依恋类型仍会由于个体后期的一些现实体验而发生改变。SM Rob-ert[10]的研究发现,儿童在14个月和24个月时的依恋表现出稳定性,而14个月和58个月或24个月和58个月之间的依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那些没有表现出稳定依恋的儿童的母亲更多报告了消极事件。PA Joseph等[11]的研究则证实,一些压力源如母亲不良行为、消极表现和贫穷状况可以预测被试安全依恋的下降。但在本研究中,依恋安全性降低的婴儿较之安全性增高的婴儿,其母亲并未报告更多的消极事件。也有研究者提出,在一个既定的评估系统中观察到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典型行为[12]。在实验中发现被试的依恋类型发生了变化,但某些变化是由于研究方法的错误所导致的,因为不太完善的评分方法在每一个年龄段会产生大约 10%的误差[12]。因此,合理地考虑依恋类型变化中心理测量的因素,对准确把握研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 参 考 文 献 ]

 [1] 丁艳华,徐秀,王争艳,等.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9):806-808.

 [2] Ding YH,Xu X,Wang ZY,et al.Study of mother-infant at-tachment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Shanghai[J].Ear-ly Human Development,2012,88(5):295-300.

 [3] 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29-639.

 [4] 吴东红.成人依恋的一般表征与特殊关系表征及情绪调节的关系 [D].2008.Available at:http://www.docin.com/p-98475425.html.

 [5] 侯 静,陈 会 昌.依 恋 研 究 方 法 述 评 [J].心 理 发 展 与 教 育,2002,18(3):80-84.

 [6] 吴放,邹泓.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2):18-24.

 [7] Van Ijzendoorn MH.Adult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pa-rental responsiveness,and infant attachment:a meta-analysison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71:387-403.

 [8] 陈 琳,桑 标.依 恋 模 式 的 代 际 传 递 性 [J].心 理 科 学 进 展,2005,13(3):267-275.

 [9] 钟鑫琪,静进.儿童依恋的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59-61.

 [10] Robert SM.Stability and change of attachment at 14,24and58 months of age:behavior,representation and life events[J].Child Psychology Psychiatry,2000,41(3):381-388.

 [11] Joseph PA,Kathleen BM,Gabriel PK,et al.Stability andchange in attachment security across adolescence[J].ChildDevelopment,2004,175(6):1792-1805.

 [12] 马伟娜,鲁亮,桑标.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依恋稳定性[J].心理科学,2009,32(4):894-896.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机构简称:复旦附属儿科医院
成立时间:1954年01月01日
区     域 :上海
单位性质:公办诊疗医院
优势课程:学术科研 | 评估诊断 | 能力评估
最新文章
1复旦儿科医院依托医联体模式,新设了14个干预点参与孤独症患儿的早期干预
2孤独症占儿童精神残疾首位 多省政协委员呼吁加快建立孤独症早期筛查机制

作者专栏sign up

徐秀
徐秀

徐汇区

人物性质: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 机构管理
所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人物特长: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 机构管理
区     域 :上海徐汇区
单位性质:公办诊疗医院
热点文章
1齐齐哈尔市加大残疾儿童免费救助和儿童康复力度
2分享一封来自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感谢信
3自闭症孩子走失后,我们是如何搜救的?|福建麒麟救援队负责人亲述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论文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