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个案笔记——沟通技巧在家庭中的应用

来   源:成都启智感统训练中心(成都市青羊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这时候孩子听到就开始崩溃了,但是奶奶不知道前因后果,如果妈妈和奶奶玩“哑巴”游戏,奶奶只会有两个选择:A坚决不让看动画片强行带出去,这种选择会让孩子和父母叔叔奶奶的关系,以及出去玩这件事都产生不好的链接,也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
关键词:强化物,认知,情绪激动

文章来源:【公众号】康复师X;ID号:kfsx123456

抖音上出现了一个很火的文案:沟通有多难呢?你心里想的,你说出来的,别人认为的是三件事,配上忧伤的音乐和孤单的图片,许多人的忧伤回忆铺天盖地。

比如漂亮女生告知男友大姨妈来了,让去超市帮忙买必需品,人家给你买一堆菜,解释不清又不好发脾气,只好自己跑去买。

比如婚后老公询问老婆一件t恤在哪,人家从去哪见谁开始,嘚嘚发散到上次去哪耽误了啥事,最后结论你心里没有这个家,老公只得认错,心想啥都不能问了。

比如老婆工作受了点挫折向老公求安慰,人家嘚嘚讲半天道理,老婆感觉我被老板/同事/客户刁难了回家还被你训,以后啥都不能说了。

想让父母做个体检,父母直说我身体有没问题,再说两句,他们拿出小时候一件小事和你嘚嘚两小时的功底和你嘚嘚,你只得举白旗投降。

许多人感概:我词不达意的时候,好想把心扒出来让你看看;比起巨大的沟通成本有时候我宁愿被误解。

最后大家归纳,在任何关系里,理解并不常见,误会却是人间常态,最好的关系是保持距离,不再沟通,于是我们相安无事的长大了。

然后问题来了,我们孕育了新的生命,孩子不是一个人能抚养长大的,需要夫妻和祖辈的共同照料,已经习惯不沟通的我们炸了,相互对抗,摩擦不断。

然后一部分家庭通过分工的方法共同养育孩子,另一部分家庭是某个人扛下所有育儿事宜,总之相互磨合之后终于又达到一个足以养育一个孩子的状态。

然后更大的三个问题来了:

问题一

孩子和主带养人的沟通。孩子听不懂,上述所有情况的对象都是能听懂的--沟通都这么难,他还听不懂--太难了。更加不敢想但又必须面对的是--貌似还得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问题二

主带养人和家人之间的沟通。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家长说跟家人沟通比跟娃沟通还难,可是我们一些输入又需要其他家人配合,不得不说,一说又得吵架,心态好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来,甚至有的家庭因此闹到离婚的地步~~太难了。

问题三

孩子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孩子和家人之间的沟通。

现代人的沟通能力真的很多不怎么好,他们之间的沟通问题很多时候真的不在于孩子,所以孩子其实是需要朝着沟通高手的方向去培养才能解决问题,这中间也需要像认知一样给孩子搭桥。

怎么办呢?学习沟通技巧解决与大人沟通的问题,并且从中间找到最基础的部分调整到自己对孩子的输入方式里面呗?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关键对话》,这本书是研究所有关系中的关键对话的,关键对话是与健康对话模式(双方可自由交换观点)对立的一种模式,具体是指人在面对重要的分歧(影响生活的分歧,大到公司决策,小到衣服袜子怎么放,饭菜咸淡是否放辣等)时,由于基因影响(面对战斗时血液均进入臀腿,大脑缺氧,方便自己逃跑或攻击),肾上腺素飙升,容易变得情绪激动且白痴,会傻瓜式选择逃避和攻击对方,使得沟通结果非常糟糕。

这时候人的智商和一只猿猴差不多,因为身体以为自己面对的是剑齿虎而不是沟通问题。

和家人沟通不同意见属于非常常见的重要分歧,所以大家需要接纳自己和家人在孩子分歧问题上的白痴状态,这很正常。

讲个极端例子,过年的时候家里人多,小z磕了一下头和眼角,小z外公一下子急了,就一下推开妈妈“你走开”猿猴状态不知道自己力气多大,就把妈妈推倒了,外婆一看就也着急了,就一脚踢在外公的膝盖把外公也踢跪了“神经啊,推倒你女儿你孙就不会摔跤了么”然后一家人在华丽丽的在大家面前出丑了,后续是妈妈脚踝骨折了。

问了下妈妈平时会不会这样,妈妈说平时因为一家人都太在意小孩了,一直都会有语言冲突,但是从未出现过肢体冲突,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有其他人在害怕出丑或者被责怪所以外公更为在意,平时的沟通也积累了不少怨气刚好找到发泄点。

应对方法也很简单,大家需要在面对重要内容的沟通时,判断自己或者对方是否进入了危机时刻(即表现出沉默或者暴力倾向),假如进入了,就必须暂停对话,控制好自己的身体。

如果不暂停的话会怎样呢?对应危机时刻处理方式,夫妻的行为模式刚刚好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动辄以语言威胁对方,互相叫骂(对应暴力倾向:暴力包括所有试图迫使、控制或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言语行为,表现形式从口出秽语、自顾自说到恫吓威胁,其中控制、贴标签和攻击是最常见的三种形式);

第二类是沉默寡言,在内心积蓄不满和怒火(对应沉默倾向:沉默包括所有有意拒绝观点交流的行为,表现很多从玩文字游戏到对对方不理不睬等等,常见沉默形式是掩饰,逃避和退缩);

第三类是开诚布公、彼此尊重、就事论事(对应暂停)。我观察自己、个案和闺蜜的夫妻关系基本也是符合这三类且可以随着夫妻俩的经营而变化的。

关键的是,这三类行为模式不光影响夫妻关系,导致这种结果的问题处理方式也会传承给孩子,因为如何输入就会如何输出嘛。

排除认知的影响,我这里描述的均是已出黑暗期的孩子:

第一类的孩子往往自我中心,倔强,稍不如意情绪激烈,听从容易成为教学卡点。

第二类的孩子往往听从比较好,自我意识弱,二阶很容易就达到了,但是没有很强的争取意识使需求往下走,大人再推动又畏难逃避,很容易卡在二三阶段。

第三类的孩子往往在家长找对正确的思路之后,细节方面夫妻讨论配合,虽然磕磕跘跘,但是总是能过卡点,不会出现最恐怖的停滞状态,从结果来看就是进步很大。

所以情况不对就暂停很重要吧。那暂停之后干啥呢?想想怎么正确的继续呗。

上文说了一个判断关键对话及暂停对话和控制肢体的点,接下来是一个继续对话的很重要的方向性问题--营造共同观点库,书中原话是当两人或者多人进行关键对话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库,这时候应当努力营建一种安全氛围,让双方都愿意向共享观点库中添加信息,哪怕这些观点乍一看多么富有争议、离谱且不符合对话者的想法,这时候只是努力做出一种保证,保证双方都能开诚布公的表达任何意见。

共享观点库的充实可以为对话者带来两方面的帮助。

首先,由于双方接触的信息变得更加准确,相关度更高,他们肯定会做出更好的选择。

其次,如果共享观点库内容贫乏,必定会导致严重的决策危机。书上的案例是一位女士到医院做扁桃体手术,结果手术小组错误的截去了她的部分脚趾。原因就在于医疗工作者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哑巴”游戏所导致的医疗事故。

在我们生活中案例也比比皆是,比如在叔叔和奶奶家过年,孩子想看动画片,父母提出要求等叔叔上完洗手间后让叔叔开电视,孩子满怀期待的等了十多分钟。等叔叔回来后,妈妈跟叔叔说了这件事,此时奶奶旁听到后对叔叔说:“不要开电视,今天太阳很好,奶奶带出去玩。”这时候孩子听到就开始崩溃了,但是奶奶不知道前因后果,如果妈妈和奶奶玩“哑巴”游戏,奶奶只会有两个选择:

A坚决不让看动画片强行带出去,这种选择会让孩子和父母叔叔奶奶的关系,以及出去玩这件事都产生不好的链接,也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

B给娃看电视,这种选择就会强化到孩子的哭闹,孩子可能认为和大人的约定没有用,哭闹才有用。

谱系家庭孩子事件处理不好,互相责怪会在家人心里放大,最终可能出现小z家的情况,我自己家也是一样,小孩不好时家里吵得都没办法干预,只好隔离,现在想想其实当时自己在教学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不一定对,也容易受到各种不一定合适的思想影响,沟通技巧也缺乏所致。

0-1阶除了教人物之外一个人确实能搞定,再往后走就必须面对沟通问题,沟通问题在个案家庭中普遍存在,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同孩子的沟通也同样注意共同信息库的问题,比如孩子在认真玩玩具,爷爷拿着钙片招呼孩子,“小c来吃钙片。”钙片品种繁多,普通的钙片并不是孩子的强化物,但巧克力是,孩子没有搭理爷爷。妈妈提醒爷爷,你应该说巧克力味的钙片,爷爷看了看手里的钙片,皱眉反驳妈妈:“是巧克力味的钙片啦。”妈妈笑着说:“可是孩子不知道啊。”

爷爷就重新招呼孩子:“小c来吃巧克力味的钙片啦。”小c就屁颠屁颠跑过来了。同样一样东西,只是爷爷和孩子的共同信息库里面少了巧克力味的三个字结果就不一样。

个案里面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最初始阶段很多家长的主要输入方式是选择疑问句,我总是跟家长说,要先体验再选择,孩子才知道为何而选而不是碰运气,这个体验也是共同信息库内添加信息。

然后家长get到了这个点,开始设计样本,但是体验往往还是不够,这里面也隐含着一个共同信息库的问题。

比如小y家目标词“对面”,设计样本是“去对面超市买棒棒糖”,马路这边的是水果超市没有棒棒糖,马路对面的是普通超市,爸爸的指令是去对面超市买棒棒糖。这个样本是ok的,但是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对面超市买。

如果先在这边超市买--体验一下没找到棒棒糖,然后再指着对面超市输入“去马路对面的超市找棒棒糖”,指令的难度其实是一样,但是这样改良之后不光“对面”有一个对比,孩子也明白为什么要去对面超市买,这是织的一张认知小网,这种网的积累对于孩子意义重大,他跟别人的共同信息库越充盈,他的选择、处事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就是越接近nt。

已经会识别关键对话又会暂停了,方向也知道是共同信息库了,接下来实操怎么办呢?

第一个原则是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你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题外话:源爸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你的目标是什么,这句话在答疑时差不多占到了一半,康复师体系其他点也是这样,越深挖越发现和一些其他学科的道理相通,这个点会体现在方方面面,特别是我们在学一些普教学科时经常有感觉,我想应该是因为大家都合乎逻辑吧。);

而对话技巧是关注你的真正目的和拒绝做出“傻瓜式选择”。当面对关键对话时,大部分人会下意识地采用多年来形成的沟通习惯--争辩不休、沉默不语、自以为是……

比如小z爷爷的沟通习惯就是迁怒,小c爷爷的沟通习惯就是争执,大人之间的沟通习惯自己花点时间捉摸捉摸也能理解并控制。

有人会问,那么小朋友还不会沟通的情况呢,沟通习惯也会出现吗?答案是也会的,有的家长特别害怕孩子失败,再出现自己计划外的事情时,就开始担心着担心那碎碎念一堆,把目标都给冲淡了,更何况孩子自己没体验是不能明白碎碎念的那一堆预判的,这也是沟通习惯导致的废话,不仅没用,还影响输入效率。

所以第一步是改变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我们的苦恼是由他人导致的,很多情况下,往往我们自己的沟通习惯正是给自己带来烦恼的元凶之一,并且认识到我们能够成功启发、激励和塑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小作业:写一写自己面对关键对话时的沟通)。

第二步是我们在展开关键对话时需要先明确目标和动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这个目的都不动摇。

对目标的关注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非常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对话获得什么,在对话过程中,无论出现多少可能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依然坚守自己的目标;

其次,不做“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选择),抛弃“逃跑或对抗”的问题解决方法,认为无论出现多么棘手的情况,对话永远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上段那个动画片的案例中,假如孩子哭闹氛围就紧张了,爸爸出现了:“怎么又哭嘛?”妈妈描述:“我们已经答应孩子叔叔出来开动画片,你妈不让,就哭了”。奶奶选择逃跑/沉默or奶奶选择对抗:“你这个妈妈怎么当的,老让孩子看电视,孩子的问题就是电视看出来的”。

关键对话时刻到了,因为妈妈接下来的做法不仅决定着自己的教学计划是否能够执行,而且会对家人对妈妈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妈妈可能会忘记鼓励大家向共享信息库添加信息的目标,转而希望战胜对手--“就是你老是和孩子作对,孩子的沟通才出现问题”,然后对方不甘示弱陷入持久战;或惩罚对方--“好好的非要破坏教学搞哭孩子,我管不了了!”“你竟然说是我导致了孩子的问题,那你自己搞定!”

由于母亲的角色对于孩子安全感等各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且其他家人不一定系统学习育儿知识,妈妈的退出买单的必然是孩子的发展,有的人可能说只是退出一个样本没关系,但是如果解决问题的模式没找到,这种情况会重复出现,孩子就错过了很多输入机会,问题也会累积,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所有令人不快的结论就会一股脑宣泄出来;或是寻求安全港湾--妈妈如果为了矛盾不升级保持沉默,这样的话家人对妈妈的看法会伤害到妈妈的心态和以后样本的执行力。

怎么办呢?先暂停对话,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我让人感觉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奶奶可能觉得我在怪她导致孩子哭闹。”

二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关于自己的“我的目的是教学能够执行,例如孩子学会等待别人,他已经等待了叔叔十几分钟,前半部分是成功的”。关于他人的“奶奶希望孩子少看电视,多去外面玩”、关于我们之间关系的“协同合作完成康复”,我不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我不希望看到毫无意义的争论,这样不但改变情况,而且给孩子做了一次吵架和愤怒的坏样子”。

然后,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把前两步结合起来,迫使自己跳出沉默或者暴力的怪圈,寻找更具创造力和建设性的选择,即共同目标。

和孩子的共同目标同样非常重要。

比如妈妈带着超市照片想输入超市,可孩子半路上看到滑滑梯想玩,这时候怎么办呢?先玩滑滑梯(指滑滑梯),再去超市(指照片),玩一会儿滑滑梯之后提醒孩子,玩完滑滑梯了,该去超市了。

先去超市再玩滑滑梯也ok,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如果孩子怎么也不肯离开滑滑梯,总会等到他渴的时候,这时候再输入玩完滑梯了,去超市买水。

再比如妈妈目标是一样的,然后计划的事件是去超市买一样的巧克力,因为昨天孩子想吃但是吃完了,结果半路上孩子路过蛋糕店想买蛋糕,家长就不让孩子去蛋糕店,满脑子都是超市一样的巧克力,其实在蛋糕店先让孩子挑一个蛋糕,然后让孩子去拿一个一样的蛋糕,也是可以完成妈妈一样的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完成孩子想要蛋糕的目标的。

第二个原则是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开展沟通,互相尊重是最重要的对话持续因素,方法可以是一句道歉、一段解释、一次积极的目光交流,甚至是举手投足中流露的信号或是一个关注表情展示的信息。

模式一:道歉+对比说明+创建共同目标。

还是小c家动画片的案例,如果妈妈之前没控制住说了气话伤害到了奶奶,比如“还不是你妈非要作对。。。”需要先为自己的态度道歉(注意是为态度,不是内容)

使用对比法消除误会---“我不是在责怪奶奶不让孩子看电视,少看电视也是对的。但是我们已经答应了孩子等叔叔开电视,违约会让孩子觉得大人不可信。”

创建共同目的--“可以先让孩子看一集电视,再去外面玩。”对于孩子也是同样的方法,只是分解到孩子能够听懂而已,当孩子能力够时,同样可以使用对比说明,妈妈不是不让宝宝玩淘气堡,而是阿姨(工作人员)要回家睡觉了,我们也回去睡觉,睡醒了再来玩。如果孩子不够能力就用先后或者选择疑问句,宝宝要在淘气堡里睡觉还是回家睡觉?先睡觉再玩淘气堡。

模式二:综合陈述法,分享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

家人共同干预的家庭里面,一般爸爸会觉得妈妈太刻板,带着玩是最快乐的输入方式;而妈妈会觉得爸爸一天下来目标都没完成,觉得爸爸太不上心;祖辈会心疼孩子想要包办,然后相互指责对方的方法没有用。

而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和最具说服力的内容,比如目标是生熟,爸爸在外面带着玩,很难有环境去教,确实会导致目标没完成。妈妈为了教生熟,刻意喂孩子生的不能吃的食物,孩子对妈妈起了防备,也不是妈妈所要的,这些都是事实描述,不会引起对方的防备,双方开始探讨如何可行。

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爸爸带出去玩的时候安排饭点去吃纸上烧烤,比如妈妈选择孩子喜好吃的食物,放到孩子自己的勺子附近,然后孩子自己吃到了,然后就能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用于孩子身上也需要根据孩子能力去分解,比如孩子想去邻居妹妹家玩,然后妹妹出门了,孩子就说钥匙,孩子认为别人家的门也能像自己家的门一样打开,然后妈妈就给孩子钥匙,然后孩子就开呀开打不开,妈妈就输入:宝宝家的钥匙打不开妹妹家的门,这时候其实也是分享事实经过。然后带孩子回家,让孩子用钥匙开自己家的门:宝宝家的钥匙可以打开宝宝家的门。

然后跟妹妹家约好,找时间让孩子体验妹妹家的钥匙可以打开妹妹家的门,同时做正确输入,孩子要多几次体验也可以,输入语言也可以缩短一点输入,(在妹妹家门前)妹妹家的钥匙,还可以补充自己家体验妹妹家的钥匙打不开宝宝家的门。

六千多字的文章,看到这儿的绝对是真爱,小小感谢一下。

另外这本书内容太多,虽然我已经尽量挑重点整理和康复师教学去融合,但还是有点乱,大家就包容一下吧,也可以找原书自己看看,不过悄悄认为不擅长多线程思考的家长可能还不如看我的文章。

希望各位在未来的几年能够共同携手撸好娃!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成都市青羊区启智儿童感统训练关爱中心
机构简称:成都启智感统训练中心
成立时间:2022年07月27日
区     域 :四川成都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感统训练机构
优势课程: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融合课程 | 小组课
最新文章
1成都启智感统训练中心_成都青羊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收费情况?
2自闭症治疗是主要依靠吃药吗?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3网络游戏可以帮助自闭症孩子改善社交障碍?

作者专栏sign up

沈鹏思
沈鹏思
人物性质: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 机构特教 | 机构管理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北京可睿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 机构特教 | 机构管理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北京朝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湖南脑瘫男孩获全国职业竞赛冠军
2案例分享:自闭症孩子干预的成长过程
3关于孤独症,专家不会告诉你的一些“关键”之处!
相关文章sign up
  • 这时候孩子听到就开始崩溃了,但是奶奶不知道前因后果,如果妈妈和奶奶玩“哑巴”游戏,奶奶只会有两个选择:A坚决不让看动画片...
  • 实际上,游戏本身就是学习,是孩子获得经验、发展智能的妙计,也是孩子自愿、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探索、冒险、对未来处理的...
  • 自闭症常被称之为违背人性,比如人天生有各种情感,但ASD却不是,他们显得寡淡。ASD孩子语言主动性练习——表达要求是第一...
  • 重点突出,反复练习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孩子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如果步骤...
  • 01感统训练感统训练是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来进行介入,在婴幼儿时期对儿童健康成长精心设计的训练方式,感统训练可用来改善,也...
  • 孤独症(ASD)的核心特征是交流障碍、行为兴趣刻板狭窄,同时,大部分ASD还有视觉优势,这些特点使ASD人士难以转变活动...
  • 自闭症儿童在家庭中管理情绪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在帮助自闭症儿童管理情绪的过程中,家长需要耐心和理解,不要轻易失去信心。...
  • 自闭症症状的轻重影响着兄弟姐妹与之间相处的难易程度,由此也影响着自闭症家庭中普通孩子面临的挑战,以及TA对此种生活环境的...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