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自闭症孩子不听指令?教你做有“威慑力”的父母

来   源:恩启北京海淀中心(海淀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第一,准确的指令有助于孩子提炼出语言信息,抓住重点。 比如,当我们对孩子下达指令时,“拿杯子”的效果会比“请你帮我拿一下杯子”的效果好。前者可以让孩子准确理解语言信息,更清楚地明白我们要他干什么。 第二,明确的指令有助于建立刺激区辨。 还是以上一个指令为例,“帮我去拿一下杯子”,这条指令比较长,包含的信息比较多,孩子在听到后会不知道我们是说“帮我”还是“拿杯子”。 但是,两条指令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他能够去拿杯子,这个指令就对应的是“拿杯子”的一个动作。所以,我们的指令是“拿杯
关键词:行为问题,强化物,示范,提示,自闭,自闭症,自闭症孩子,恩启

听指令,是自闭症孩子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

但是,你一定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根本不听指令,就算喊破了喉咙,他依然好像没听见一样。

 自闭症孩子听不懂指令吗?

为什么老师一句话孩子就能听,而家长喊十几遍也没用?

为什么孩子有时能听懂,而有时听不懂?

什么样的指令是自闭症孩子容易接收的?

什么样的指令,才是正确的?

今天,恩启IDEA教研中心的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为大家答疑解惑,一起探寻“指令”的奥秘。


做有“威慑力”的父母,走出指令误区

口述 | 恩启教学部

 

孩子“不听话”是让很多家长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但有时候,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我们下达指令的方式不正确,孩子才不愿意听从呢?

今天,我们要从4个角度来解答家长的疑惑,帮助家长成为有“威严”的家长,孩子成为“听话”的孩子。

 

1

为什么准确下达指令很重要?

 

第一,准确的指令有助于孩子提炼出语言信息,抓住重点。

 比如,当我们对孩子下达指令时,“拿杯子”的效果会比“请你帮我拿一下杯子”的效果好。前者可以让孩子准确理解语言信息,更清楚地明白我们要他干什么。

 第二,明确的指令有助于建立刺激区辨。

 还是以上一个指令为例,“帮我去拿一下杯子”,这条指令比较长,包含的信息比较多,孩子在听到后会不知道我们是说“帮我”还是“拿杯子”。

 但是,两条指令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他能够去拿杯子,这个指令就对应的是“拿杯子”的一个动作。所以,我们的指令是“拿杯子”时,动作是能够和指令一一对应的,孩子可以对指令形成辨别。而当你说“你帮我去拿一下杯子”时,孩子就不知道这个指令需要辨别的是哪一部分了。

因为孩子不能抓住重点,所以很难建立起刺激的区辨。

第三,对于早期学习者,有助于打下基础。

 我强调的“早期学习者”是指能力相对较弱的小朋友。因为我们下达的指令大多数是动词加名词的组合,甚至有时候只有动词,有时候只有名词。例如常用的:开门、拿杯子、搬椅子、穿鞋子等都是动名词的组合。

 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我们通过给他下达大量的、明确的、比较有功能的指令,可以帮孩子输入许多他能够听懂的简短的单词。就像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打下单词的基础,才能学习句子。对于我们的小朋友也是一样,我们给他输入大量单词的时候,就是在帮他们打好基础。

 第四,听是为了说做准备,简短的词汇有助于小朋友仿说。

 例如:小浩没有口语,他在出门的时候,妈妈会给他做示范,然后说“帮我开门”。但是如果妈妈说“开”或者“开门”,小朋友更有可能直接仿说出来。

 

2

发指令的时候,有哪些常见误区?

 

家长在发指令时,误区还是比较多的。

 1、重复下指令(空指令、变动的指令)

 这一点是比较常见的误区。

例如,小朋友下课后在操场的草坪玩耍,家长喊小朋友回家的时候会说:“过来,过来回家了,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但是家长喊了一遍又一遍,小朋友却不会响应家长。

 所以,家长不断重复下达的这些指令,我们都叫做空指令。

 另外一个是变动的指令。

还是刚才的例子,家长最开始可能说:“过来,我们要放学走了。”但是小朋友第一次没有听,家长会接着说:“已经下课了,老师要收拾东西走了,我们要回家了。”家长会对孩子解释,尽管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是发出的指令却在变来变去。小朋友每一次听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他也不理解家长到底下达的指令是哪一个。

这样的指令就是指变动的指令。


2、句子过长,过于复杂(不符合小朋友的最近发展区)

 有时候,家长会高估小朋友的能力,下达的指令不符合小朋友现阶段的能力。

 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帮我拿桌子上的红色杯子”,但这个时候小朋友还不能辨别桌子上面是哪里,什么是红色,或许他的名词还没有掌握好,我们就开始加入了修饰词和介词。那么这个指令就比较复杂,不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我们下达的指令在小朋友的能力范围之外,他就没有办法去执行指令了。

 

3、言语辅助多于肢体辅助

 当我们发现小朋友没有办法执行指令的时候,家长会去辅助他。

例如,家长让小朋友帮忙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小朋友没有做,家长这时候就会给予辅助,会加一些修饰性的词,比如对小朋友说“帮我把杯子放到左边的白色柜子上”。 

其实,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当接收指令的人找不到某样东西时,我们可以具体描述给予辅助。但是,这个前提是我们对这些语言信息是能够执行的,所以它才能成为我们的辅助。

但对小朋友来说,家长加了很多的修饰,他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这对孩子来说不是辅助,而是一种其他的干扰,这些干扰让小朋友无法抓住重点。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言语辅助多于肢体辅助,也就是肢体辅助不够。我们可以直接扶着小朋友的手,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就可以了,这对他来说才是适当的辅助。

 

4、不及时强化

 当家长要小朋友去做一件事情,当他做完后,很多家长都没有去及时强化,有时候连赞美都没有。

 例如:小朋友有时候喊爸爸,家长通常只会简单的答应一声。但是自闭症小朋友不能融入这样自然的对话,不是只要简单的答应一声,小朋友就会很高兴。家长可以略微夸张的说:“爸爸爱你”,“过来让我抱抱举高高”,“你有叫我,我要给你吃好吃的”等。我们需要给小朋友更加有效的强化,因为一些简单的行为,是没有办法强化到小朋友的。 

或者,当我们要带小朋友出去玩时会让他穿鞋子,对于普通的小朋友,出门后的活动就是一种奖励,并不需要额外的强化。但对于自闭症小朋友,当他穿好鞋之后就需要及时强化,他执行的每一个指令都需要给予强化。只要强化及时做到了,小朋友才会养成习惯,才会更好的执行下一次的指令。

 

5、不恰当地叫孩子名字

 很多家长会经常去叫小朋友的名字,这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

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叫,而是家长每次叫小朋友,经常是需要他去干什么或者训斥他。比如,“小浩你为什么把衣服弄脏了?”“小浩你为什么要玩水?”“小浩你帮我拿一下碗!”等等。

 其实,最早期的时候,有很多老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用叫名字来获取小朋友的注意力,结果小朋友发现我每次关注你以后总是让我去做事情。 

这就像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叫我名字可能就要让我们回答问题,所以我们就不愿意被叫名字。自闭症小朋友也会有一样的心情,或者下次直接就会选择不理睬。所以,当我们下指令的时候总是关联着叫名是不适当的。

 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名呢?

首先可以在有好事的时候叫名,之后我们再加入一些中性的指令,例如:握手、抱抱等。也就是说,不要每次叫小朋友的名字就是让他做事,或者让他做事的时候,就先叫名来获取他的注意力。

 

6、频繁地测试孩子

小朋友最近学会了说“阿姨拜拜”,有些家长为了炫耀孩子取得的进步,就会频繁的让孩子对其他人展示新学会的技能。到最后,小朋友不断的说“阿姨拜拜”的时候,其实他的眼神早就跑掉了。

当自闭症小朋友好不容易掌握了一个新的技能,结果家长经常让他在生活中去展示炫耀,小朋友最后会厌烦,然后就不做了。

 向他人炫耀孩子的进步,或者总是去测验孩子是不是还记得这个技能,也是家长常见误区之一。孩子学会的新技能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泛化,但是不要过度,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去做。

 

3

指令应该如何下达才正确?

 

1、给指令前,先获得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的眼神在飘着,我们和他说话,他肯定不会理会。从教学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确认他的动机在哪里,找到他想玩的玩具,他才更有可能关注到我们。 

比如,当我很饿的时候,我的动机就在于吃饭。这个时候你如果让我去做别的事情,玩别的游戏,我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小朋友也一样,我们给指令前,要先确认小朋友的动机,并且确保他的注意力是在我们这里的。

 

2、指令清晰明了,让孩子能记住

 我们要确保我们下达的指令,小朋友可以记住,还不是说他可以执行。例如,我们让小朋友拿椅子去操场上课,但是这句话比较长,包含的信息也很多,小朋友或许根本记不住我们说的是什么。但是,小朋友是可以单个执行每个指令的,我们说拿椅子,他可以做到,然后去操场的指令也可以执行。

 这时候,小朋友有执行能力,但是他的听觉记忆的长度不够,记不住较长的句子,也不能够完成我们的指令。

 

3、能听懂,能执行

 小朋友能够记住是一方面,另外就是我们下达的指令符合他的能力,他既可以听懂,也可以做到。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教小朋友拍手,我们需要先教他什么是拍手,他才能听懂我们下的指令。当小朋友理解拍手是什么意思后,可是他的肢体不允许他做这个动作,这个时候就是小朋友可以听懂,却执行不了。

 我们在上精细动作的课程时,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们让小朋友做一样的动作,小朋友能听懂模仿的指令,也能够看到老师要做的样子,但是他的手指不够灵活,做不出这样的动作。这个时候,小朋友会拿另一个手按着手指头做这样的动作给老师看。那么,这个动作对小朋友来说就比较困难,他在执行上会有难度。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执行我们的指令,那么下达的指令一定要确保小朋友可以听懂后还能做到。

 

4、避免反复下指令,需要及时给予辅助

 我们在前面提到,当小朋友没有及时执行家长的指令时,家长经常会重复下指令,那么这个时候的指令都属于空指令。还是以小朋友下课回家为例,妈妈会对小朋友喊“回家了”,但是小朋友没有听,妈妈会隔一段时间再次喊“回家了”,喊了很多次以后,小朋友依然没有执行。 

那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妈妈在第二次喊小朋友回家后,就应该及时上去拉他回去,给予及时辅助,避免出现重复下指令、空指令的情况,做一个言出必行的有“威严”的家长。


5、让孩子进行积极的选择

 有时候,小朋友不听我们的指令,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下的指令太负向,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的选择开始。

 比如,问孩子你是要吃饼干还是要出去玩?这两个选择他都很喜欢,那么他肯定很愿意去听你的指令。相对应,我们的教学都是从提要求开始介入,我们会拿小朋友喜欢的两种东西让他选择,你要车还是要苹果?小朋友可能会选择某一样,也就是小朋友是会听我们话的。

 为什么他会听话?因为我们做了他很喜欢的事情,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他很喜欢的,这样就是比较积极的选择。

 

6、让服从指令成为既定事实

 另外,将指令搭配顺势的行为,让服从指令成为既定的事实也很重要。

 老师在初期教学的时候,或者是新手家长下指令的时候,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就是指我们下完指令后,小朋友就会去做这个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在看到小朋友马上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及时的把下指令的声音搭进去。 

例如,小龙很喜欢将装饰品插在沙盘里,所以我每次都拿着装饰品对他说“拿着”,小龙就会很快的接过来,为什么会拿着?是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但看起来却像我在给他提要求,我把主动权握在了手里,而不是他伸手抢到的。 

小龙拿到装饰品以后,我会知道他的下一步就会把装饰品插在沙盘中,所以在他插之前,我就会及时的对他说“插上”。但这不是我让他插上的,他有这样做的动机,但是我把我的声音配在了他的行为里面,潜移默化地让他在我的指令下去做一些动作。

 在初期,我们做的都是他喜欢的,逐渐可以泛化到一些中性的指令。

 

7、让孩子进行强迫选择

 让孩子进行强迫的选择与积极选择其实是相对的,而强迫选择就前进了一步。有时候,我们让小朋友做一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就需要用到这个办法。

 例如:我的一个学生生病后,妈妈让他喝药,但是他哭着不喝。这位妈妈就抱着孩子进来找我,我会问小朋友:“你是让妈妈抱着喝药还是坐下来喝药?”我没有给他不喝的选择,但我又给了他选择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相对比较窄的,从而可以让小朋友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8、提供辅助,保证孩子执行你的指令 

当小朋友不能完成指令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的给予他肢体辅助,避免我们的指令变成空指令。

 这种情况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孩子的能力不够,第二种是当小朋友不想做的时候,这两种情况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辅助。

 例如,一个孩子有一次抢了我的玩具,我会对他说:“还给我”,但是小朋友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当我第二次说:“还给我”的时候,就会有老师扶着小朋友的手完成动作。这样我们的指令没有失效,但是他的反应可能是需要在辅助下完成。

 同时,我们也要去考虑,是小朋友没有动机吗?是我的指令太难了吗?下次就要及时调整。如果我们的指令合宜合景,小朋友没有做,那就应该给予辅助,如果小朋友不会,那我们就要去教他,也是要及时辅助的。

 

9、在孩子完成指令后,要强化孩子执行指令的行为

 当小朋友完成指令后,我们要及时给他强化。

例如,我们让小朋友帮忙拿鞋子,完成后我们可以对他说:“宝贝好棒啊,谢谢你帮我拿鞋子,你真能干!”这样的赞美,也可以给他一个抱抱,或者给他挠挠痒痒,甚至也可以奖励他一些强化物品。让小朋友知道执行指令后,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当然,我们的强化是要有变动的,我们不能每次都给小朋友奖励。在初期,或者发出一些新指令的时候,需要及时强化。之后,我们可以不定期的给小朋友奖励,让小朋友可以更好地维持行为。

 

4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

 

1、成人阻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

 小孩子很好奇,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很多,看到新鲜东西都会去碰一碰、摸一摸、闻一闻、把玩一下。其实,他们是在通过这些活动把感官上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从而对这些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产生一定的理解。

 但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小朋友很多时候的动作是不安全的,所以家长经常会阻止孩子的一些行为,这就产生了指令。

 孩子自身的行为是以想要了解的欲望为动力来支持的,但听从父母的指令不要去做却没有自然动力。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孩子会自然地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也就成为了家长们常说的“不听话”的行为。

 像这样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小朋友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小朋友玩插座,我们不能说:“你不要玩这个”,可以说:“要离那个东西远一点”。小朋友可能会把一些小的石子塞到鼻孔,我们经常会阻止他说:“你不要把东西塞到鼻孔里”,那我们可以告诉他:“这个东西你可以拿到手上玩”。

 

2、听从指令的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困难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听指令的过程,但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孩子还不会的内容,所以孩子会觉得困难,会想逃避,“不听话”的行为就自然发生了。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没有坚持让孩子“听话(做任务)”,不听话的行为也就被强化了。

 

3、“听话”的行为难以得到自然强化

举个例子,我们让普通小朋友去洗手,他会知道洗完手以后就可以吃好吃的,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强化。但是自闭症小朋友,因为洗手就要花很大的努力来完成,而且洗手和吃好吃的也不能联想到一起,所以就缺少这样自然的强化,所以小朋友就会很难听从我们的指令。 

我们可以通过做好视觉提示,例如:通过卡片展示,洗手-吃饭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对小朋友进行强化。

 

4、“看人下菜碟”

 家长在开始的时候,发出的指令没有让小朋友必须执行,后来,小朋友会发现,爸爸妈妈的指令自己做不做都可以,所以他就会选择不听指令。

 而小朋友接触到老师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严格要求小朋友完成指令,当小朋友发现自己以往在家长身上的“招数”不太好用时,通常都会选择听从老师的指令。所以,小朋友也是会“看人下菜碟”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不听家长的却会听老师指令的原因。

 某一天,家长忽然认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但是长期累积的强化历史,是很难改变的。而且很多时候,孩子一哭闹,家长很容易就会放弃。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有改变的决心,下指令后一定要孩子完成,适当的时候给予辅助,并在完成后及时奖励强化。


关注这些指令上的细节,我们都可以成为“有威严”的家长!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北京正在关怀科技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恩启北京海淀中心
成立时间:2014年07月18日
区     域 :北京海淀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融合课程 | 能力评估 | 特殊教育
最新文章
1别着急,进入普校之前,星宝家长、特教老师还需要做这些努力!
2孩子在校被孤立,不会处理冲突?这些方法帮助TA
3做评估不踩雷,有经验的家长这样说!

作者专栏sign up

何佳奇
何佳奇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所属单位:六月花(北京)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区     域 :北京通州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