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 您当前位置:
  • 自闭症康复
  • 文章库
  • 北京冯璐:培养90多名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后,有些话必须跟家长说——

北京冯璐:培养90多名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后,有些话必须跟家长说——

来   源:大米和小米北京双桥中心(朝阳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前段时间,北京利智中心主任冯璐在CC讲坛的视频《心智障碍者,他们不只是等待安排的生命》引起了广泛讨论。对工作人员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判断解读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跟“心青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他才愿意在第一时间跟我们表达。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认知,辅助,唐氏综合征,社区融合,特殊教育,发育迟缓,唐氏,孩子情绪,自闭症孩子,辅助沟通,问题行为,大米和小米

“以后没有我的参与,不要做我的决定。”

当智力障碍青年阿超怒气冲冲地走进冯璐办公室,指着她的鼻子说出这句话时,冯璐惊呆了: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却总吃力不讨好,“心青年”为什么从不买账!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心青年:心智障碍青年,包含智力障碍人士、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人士、以及唐氏综合征人士。

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大家发现:作为“心青年”最亲近的人,我们习惯性地替他们安排,几点吃饭,周几洗澡,什么时候外出……无形中,成了剥夺他们权利最多的人。

“心青年”,他们的人生是否只能等待被安排?前段时间,北京利智中心主任冯璐在CC讲坛的视频《心智障碍者,他们不只是等待安排的生命》引起了广泛讨论。

北京利智创办于2000年,是一所为16岁以上的心智障碍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作为中心主任,心智障碍青年守护者,冯璐从2013年开始,带领利智团队探索面向成年心智障碍者的自主生活服务。

他们提倡、支持并推行“心青年”自主生活,鼓励他们更多地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规划上争取选择的自由。

这样的想法是否太理想化?

“心青年”在自主生活中会遇到哪些挑战?

我们应该为“心青年”提供哪些支持?

……

对上述问题,利智学校校长杨超代表学校,接受了大米和小米的专访。

利智:

“零拒绝”的初心从未动摇

大米和小米:利智的视频给了大家很多启发,感谢分享。我想了解利智的“心青年”都有哪些类型,分别占比多大?

利智:

目前,我们这边主要是自闭症青年,大概有2/3,剩下1/3主要是智力障碍青年。

大米和小米:我了解到,利智接收“心青年”的原则是“零拒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初心?

利智:

刚开始设立“零拒绝”主要是想跟小龄特殊需要孩子服务理念保持一致。对学龄孩子,现在提倡融合教育,而且政策都是零拒绝。因此我们想,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应该是一样的。

其实,很多大龄的“心青年”早期都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他们不应该只是待在家里,或是托养中心,他们也应该参与社会生活。

另一个原因是,成年心智障碍服务相对起步晚一些,心智障碍家庭能够选择的机构本来就很少,如果我们再对这些青年进行筛选,他们就更没地方去了。

所以在创办之初,我们便确认了“零拒绝”的服务原则。

大米和小米: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零拒绝”的初心有过动摇吗?

利智:

对于“零拒绝”大家可能有些误解,认为所有的“心青年”一来我们就接收了,不是这样的,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

一方面,我们在正式提供服务之前,有一个短暂的体验期,“心青年”和家长可以先感受我们的模式,他们在满意和喜欢的前提下,才会选择我们。

另一方面,我们的服务,也有自己的范围和原则。比如,我们只提供日间服务,所以对于需要一定医疗服务或者24小时监管的“心青年”,并不适合。

大米和小米:“心青年”在融入过程中,都遇到到哪些挑战,印象最深刻的是?

利智:

我们确实遇到过很多挑战。但很多时候,这些挑战并不是因为“心青年”本身的障碍,而是因为家长、服务机构、以及社区环境的限制。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前段时间为期半年的“社区自主生活和成长”的活动——每周为5到6名“心青年”在社区提供一天6小时的服务。有位妈妈很早就给自闭症孩子报了名,但在活动开始前,她听到儿子特校的几名同学也报了名,就特别焦虑,几次想退出。

沟通后我们得知,这位“心青年”在学校经常发脾气,还会动手打自己、打别人,所以妈妈担心同学家长知道儿子参加活动后,会集体抗议。知道原因后,我们深度了解,发现这间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很严格,要求学生在休息时不能去操场,只能在楼道活动。长时间的活动空间狭小,可能是造成孩子情绪问题的原因。

于是,我们开导妈妈,给孩子一个机会来试试,如果不行,她再把孩子接回家。

大米和小米:活动中,这位青年表现怎么样?

利智:

他很开心很放松,顺利完成了一天的活动,在后续的活动中也没发过脾气。爸爸妈妈担心的事情全部没有发生,他们特别惊讶,直接跑来问我们用了诀窍。

我们回答,诀窍就是只要不严重影响活动秩序,便尊重他的意见,比如,想坐哪个位置、吃什么、喝什么等,都可以自己做主,不用请示。

大米和小米:我看到介绍中利智是非盈利组织,那么在这些活动中,会收取“心青年”的费用吗?

利智:

利智是收费的。

社区活动收费标准是400元/天,机构中常驻的“心青年”收费标准是6000元/月。

但是利智本身并不盈利,“心青年”的这些费用只能覆盖部分成本支出,比如水电费、活动经费等,我们还需要一些基金会的帮助才能全部覆盖整体运营费用。

让“心青年”自主生活,

怎样做到的?

大米和小米:上面的案例让我想到利智的标语,很感动的一个词,叫“自主生活”。根据你们的经验,这个要求对“心青年”要求高不高,有多少人可以很快达到这个能力?

利智:

“自主生活”并不是要求“心青年”像一般人一样,在社区里完全独立自主自在的生活,而是把他们看做一个平等的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来安排每一天。

“自主生活”概念的提出,是想让“心青年”和我们一样做和自己有关的决定,可以掌握自己所需的资源和支持协助。这是每一位“心青年”的权利,和个人的障碍无关!

大米和小米:我非常理解您的初衷,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除了享有权利,还要承担后果。“心青年”如果做出不合理的决定,后果谁来承担呢?

利智:

我们提倡的“自主生活”的核心精神是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和自己负责。就是说,“心青年”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举个例子,我们视频中提到了去北宫森林公园爬山的青年人,他们不顾出行当天大风又下雨,坚持做了计划就要执行,结果最后每个人都冷得瑟瑟发抖。回来以后便知道了:“雨天再也不去爬山了。”

大米和小米:同样是自闭症人士,轻度和重度的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会不会根据不同程度,筛选他们能够做的决定呢?

利智:

不会的。

就像我开始提到,首先要把“心青年”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一直盯着他们的障碍。换句话说,要先把他们当做独立人格的人,然后才是看见他可能面临的问题,需要的帮助。

对“心青年”而言,做决定、做选择、承担责任,都是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可以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领悟,而“心青年”则需要更系统的、针对性的学习。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

所以,我们不是要筛选他们可以做什么决定,而是想他们要自主生活,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支持。

有沟通和交流障碍的自闭症青年,

如何确保我们做的就是他们想的?

大米和小米:对于很多自闭症人士来说,他们缺乏沟通和交流能力,您们怎样判断他们的想法呢?

利智:

我举个例子来说吧。

我们机构有一位自闭症青年,表现一直很好,但前两年某段时间,他一直疯狂地破坏路边停着的汽车,常常拿着一个大板砖就拍过去了。家人因此赔了很多钱。

我们试图跟他沟通,想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但是,他只会重复说谁没跟他打招呼。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判断这不是真正的原因。

半年后,无意中我们得知他砸车的时候,是奶奶病重住院的日子。当时,家里直系亲属担心他接受不了,都不允许他去医院看望奶奶,甚至直到奶奶过世都没告诉他。对于这个青年来讲,奶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无缘无故从生活中消失,让他很难过,但他自己讲不出来,就只能用行为来表达不满。

猜到这点后,我们就跟他聊,是不是因为看不见奶奶很伤心?他说是的。之后,家人一点一点把真相告诉了他,他这个问题行为就消失了。

大米和小米:这个案例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找到原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不容易。我有一个疑问,会不会有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回馈并不是“心青年”内心想要的?

利智:

肯定会的,这太自然了,我们一般人也是这样子呀,哪怕是跟家人、朋友,也不是每一次都满足对方真实的需要。

对工作人员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判断解读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跟“心青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他才愿意在第一时间跟我们表达。当然,对一些语言表达困难的“心青年”,我们通常用他自己活动的视频、照片、网上的图片来辅助沟通,协助他表达。

能力不同的“心青年”发声机会和力量不同,

是否会造成资源分配的倾斜?

大米和小米:同样是自闭症人士,轻度的发声机会和力量会比重度多和强,这是否会造成资源分配的倾斜?

利智:

我们刚开始做自主生活服务试验型方案的那一年,的确会有这个状况,优势的精力和资源,一定会为那些自我意识比较好“心青年”服务。

举个例子,我前面提到砸车的自闭症青年,和机构其他“心青年”相比,他的自主意识还不错。所以刚开始只有他能提出来我今天想干什么,明天想去哪,安排和规划自己的生活。我们也会无条件地尊重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过同时,我们每天都会组织他在班组里分享:我今天出去做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吃了什么、感觉怎么样、下次还想做什么……

大概两周后,就又有四五个青年人,也开始冒出自己的想法了。

心青年的自主计划

大米和小米:那对于程度比较重的,依旧没有自主意识的“心青年”,怎么办呢?

利智:

我们有一个“同伴计划”,让先觉醒的“心青年”带动同伴。

这些能够自主决定的“心青年”经过锻炼后,在执行新的计划时,需要去组里邀请其他同伴一起参加,做多6人一组,这个过程同伴就被带动了。

有时候,同伴在接受邀请时还会拒绝。这时工作人员就协助询问他的想法,为什么不喜欢跟着他一起去。从小决定开始,我们所谓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一点的青年人,真的在一年以后也可以“自主决定”了。

大米和小米:有具体的案例吗?

利智:

我们有一个重度智力障碍的青年人,他妈妈是东北人,在家常常包饺子,他很喜欢。所以每次问他的个人计划时,他就说:“吃饺子。”

于是,我们就围绕吃饺子做文章。刚开始让别人包好饺子,煮好饺子,端上桌,直接让他吃现成的;一两次之后,我们招募了一个吃饺子小组,让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紧接着我们开始计划去不同的餐厅吃饺子,然后就需要规划不同的路线;慢慢的,我们加入先逛公园、看电影、去超市购物之后,再去吃饺子;再后来发展到去同伴家吃饺子,或者邀请同伴到我家吃饺子……

这样一点一点,他便学会了安排自己的事情,先做事情,再吃饺子。尊重“心青年”的意愿,并不是说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而是有引导的。

理想和现实如何平衡?

大米和小米:我们知道,社会竞争很激烈,理想和现实很难平衡。对自己的生活有想法,但却没能力实现的“心青年”,您们会怎样引导?

利智:

还是直接用具体案例来说明吧。

我们有个“心青年”的理想是做出租车司机,这其实是对一个人的要求蛮高的,要看交通信号、和乘客交流、紧急情况处理等。种种这些客观条件,让我们觉得这个职业都不适合“心青年”。

但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他这条路行不通,而是陪着他去体验、去学习、去了解这个行业。我们带着他上网搜索查询了出租车司机每天的工作,然后按照这个内容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接着跟出租车公司联系,带这个青年去参观,同时在社区融合活动中,我们也邀请了出租车司机来现场,有意识地让他们跟这位“心青年”沟通和交流……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心青年”自己就对职业目标做了调整。

大米和小米: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直接剥夺“心青年”尝试的权利,直接告诉他你不行,而是让他自己去觉察,对吧?

利智:

对,他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但这个想法怎样落地,我们该提供支持。

大米和小米:我们不能否认“心青年”本身有一些障碍,这注定妨碍他们成功步入社会,对此您怎么看?

利智:

首先,“心青年”确确实实存在心智障碍,这是先天限制的,不可逆转的,所以千万不要去盯着这些因素,因为这种情况会一直在。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中哪一些条件和资源是利于他们生活的,哪些是阻碍的。然后把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资源放大化,或者说鼓励他们选择这样的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足的地方,把自己的优势利用好,更好地参与日常生活,做自己擅长的事,与此同时环境还应提供合理便利,这才是我们应该更关注的。

大米和小米:就是说“人人都能成功,各有各的舞台。”“心青年”找到合适自己的舞台就好,并不是要达到公众所认为的良好状态?

利智:

对。

就是说我们这些青年人,他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可以自己来做决定和安排。这个过程中,他会形成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他们的生活好与坏,应该自己界定,而不是用世俗眼光。

为什么说父母是剥夺孩子权利最多的人?

大米和小米:视频里面提到的,“父母是剥夺孩子权利最多的人”,这句话是否会伤害哪些家长,日常中你有无跟这类家长沟通甚至冲突过?

利智:

的确是这样呀,所有的父母,包括我也是。

我有两个小孩,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一个周末,我在家处理一些工作,妈妈在单位加班,孩子们想要我陪他们到小区玩,我只能说“不行,爸爸要开会很忙,你们在家看动画片吧。”

当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或者说父母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一致时,我们都会尊重他们。当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自己更看重的。

家长在面对服务机构、学校、社区、社会、以及政府时,都会帮助孩子争取各种各样的权利,但在家庭生活中,很多时候难免剥夺了孩子的很多权利。

当然,刚开始家长可能会觉得被这句话伤害,经过问答环节的解释或是聊天之后,他们就明白了,确实是这样的。

为什么每个人都将是包容社会的受益者?

大米和小米:尊重“心青年”的权利,除了爱心机构和家人的帮助陪伴,社会还需要做些什么?

利智:

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政策在大方向上的引导。政策先行,因为政策真的是主导作用。

这些年政策的变化是特别大的,越来越贴近“心青年”的真实需要,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政策,关于障碍者的部分,还是有一些进步的空间。

比如从障碍者全生命周期角度来讲话,他各个年龄阶段的服务政策各自独立,没有做到顺畅的衔接。

大米和小米:您认为“每个人都将是包容社会的受益者”,但现实中很多人却认为心智障碍人群就不该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们为什么有这个认知,如何说服他们相信包容就会受益?

利智:

我们会经常举例子,比如现在有一些产品,其实最初都是为障碍者设计的,比如无障碍坡道。但因为有了这些无障碍设施的存在,至少说从硬件环境上,也给我们社会大众也带来了便利。

另外,我们从自身来看,每个人都会成为障碍者,比如年老的时候,这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

所以,一个适合障碍者生活的社会,才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才是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社会。

大米和小米:对于“心青年”的归宿,利智有没有好的案例或建议?

利智:

从2000年利智创办以来,20多年共有90多位“心青年”走上社会,融合就业,这是我认为的“心青年”最好的归宿。

但是能够就业的“心青年”还是少数,他们的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也比较低,主要是超市服务员、仓库保管员、货架整理员、宾馆保洁、西餐厅帮厨、烘焙坊裱花等。

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心青年”就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就业率更低了。

对于不能够走向社会的“心青年”,我希望他们在家庭环境中也可以自主安排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在需要帮助时能够恰当的向社区、亲人、朋友寻求帮助。

但是,我更期待社会、企业可以提供更多融合就业的机会,让更多的“心青年”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END—

编辑|夏天 当当 主编|秦馀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北京复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大米和小米北京双桥中心
成立时间:2018年07月13日
区     域 :北京朝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融合课程 | 职能治疗
最新文章
1大米和小米北京双桥中心_朝阳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实力如何?
2北京大米和小米双桥中心怎么找?
3北京大米和小米双桥中心怎么样

作者专栏sign up

肖潇
肖潇
人物性质:机构特教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胡宝小屋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特教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北京朝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刘玲琍:建立完善机制促进融合教育发展
2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3自闭症儿童言语训练小游戏,收起来练习!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