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家庭陪伴中常见的五个误区

来   源:阜阳康语(阜阳市颍州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当我们再鼓起勇气去尝试时,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将我们拖入深渊,让我们觉得孩子似乎真的无可救药了。孩子的前期的兴趣,其实就是他执着的那些所谓“刻板行为”,以及他喜欢的动画角色,以及一些容易让孩子感兴趣的玩法,如躲猫猫,吹泡泡,玩沙子,玩水。
关键词:认知,仿说,模仿,刻板行为,感统,问题行为

文章来源:诺爸说;ID号:nuobashuo

很多家长问我诺爸,什么才是有效的陪伴,我也用心了,但是为什么和孩子互动不起来?很多家长真的非常爱孩子,甚至超过自己,但是却因为只关注了孩子的状态却意识不到自己因为这件事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感觉,今天和大家聊聊陪伴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关于如何才能逐渐的和孩子慢慢回归正常生活轨迹,自始至终,我一直只认同和呼吁家庭干预这一种方式,但是其实我连干预这个词都不想用,我更喜欢用深度陪伴这个词。但是,很多时候,家长鼓起勇气自己来面对这件事,在家进行家庭干预,但是其实很多时候根本不是陪伴,其实只是陪着而已。更有甚者,其实陪伴的方式甚至起的是副作用。我无意责怪谁,大家作为父母都极其的辛苦,且压力巨大,我相信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的轨迹。

以下这段话,一方面是结合牛哥的言论,也结合我自己在见过的各类家中中常见的一些共性不自知的误区进行总结,欢迎对号入座(至少说明,我们能够去找到一些可改变的不自知的发现,自省和思考,提升自己对于教育,对于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我们作为父母的成长才是孩子发展最重要的底层动力)

牛哥的原话:孩子有人陪着固然好,但是也得注意,如果有人陪伴,但是是那种雕塑式、入侵式、控制式、束缚式、包办式或者电子式,这样的陪伴就并不那么好。

雕塑式陪伴:

我原来是雕塑式的,就是人在旁边,但是完全不顾及孩子感受自己玩自己手机做自己的事情,完全无视孩子任何需求和和反馈,跟个雕塑一样在旁边相当于无效的陪伴;

入侵式陪伴:

入侵式的那类就相当于孩子无论干什么都会想着要硬去加入互动,完全不给孩子自己探索、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经常在孩子明显不想你加入的时候强行侵入,最后总搞得自己和孩子都很不开心;

控制式陪伴:

控制式的那类,相当于控制孩子就得按自己目的去导向做什么玩什么,无论孩子有没有兴趣,比如其他孩子玩串珠子很好,你就给我得玩,拼图很益智,你就得给我玩拼图,玩大龙球很感统,你就给我得给我玩大龙球;

束缚式陪伴:

束缚式这类就相当于孩子想玩什么都不行,他本身有自己探索的需求,但是父母认为玩这个不好不能玩,就一直被阻止,比如玩水会弄得身上湿漉漉的不可以玩,玩泥巴会搞得手脏兮兮的不可以玩,玩豆子会搞得满地都是不可以玩。包办式那类就是什么都给他办完了,孩子无事可干,伸手衣服就到了,张口饭就喂到嘴里了,反正孩子什么需求都不用表达需求就能活得无比滋润了,慢慢他就无需表达了。

电子式陪伴:

电子式就相当于陪孩子就直接丢个手机、平板、电视等电子产品,自己管个吃饭睡觉就完事了,孩子自己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玩这些东西,大人还觉得孩子又专注又坐的住,不会闹人,和雕塑式很像。这几种类型只是举例,没有那么明确的边界,真实情况只会更复杂,所以需要你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陪伴方式是不是有问题,能不能做更好。

诺爸:那什么才叫做深度陪伴?

这里我结合个人的经验和与一些家长的交流简单的聊聊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其实也就是牛哥总结这几点的反面。

第一点:良性情绪状态的传染。

陪伴这件事第一重要的就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时的情绪状态如何,我所遇到的绝大多数家长,可以说这个标签的出现,恰恰是一切变得更糟的开始,这个圈子和网络的各种言论,吓死人不偿命,每一个圈内的父母都活在深深的焦虑之中,各种骇人听闻的词举不胜举,“终身”“智力”“无法”“先天”“机械”。我都不用写的特别具体,大家就能知道我所说的到底是什么。

这些言论确实让我们绝望而焦虑,但是我们意识不到,这件事对于我们的创伤和影响,其实正在折射给孩子,我们愁容满面,我们见到孩子的各种“刻板”和问题行为的崩溃,我们的心如死灰,都在暗示和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状态。这些不自知的影响和伤害,几乎会让孩子变得更加逃避人,甚至是对于他最重要和亲近的父母。

所以我认为高效陪伴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照顾好你自己,让你自己有一个相对良性和轻松的情绪。至少和孩子在一起时,能够轻松自然,能够饱含感情,能够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因为那些词语,对于孩子的各种行为满是恐惧和厌恶,孩子如何能够愿意向我们打开心门?

即使当下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极度消极,但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焦虑和负面去伤害孩子,如果你需要孩子能够更加的乐观和积极,更加愿意和人去表达和沟通,我们得先成为他的榜样不是?

能够专注的去享受和孩子的相处,能够去理解和接纳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去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代替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和人想去的乐趣和体验,孩子才会慢慢愿意去留意和观察,愿意去模仿别人,才会有沟通的意愿。这是一切的基础。然后就是关于“玩”这件事。

第二点:兴趣和玩法的乐此不疲

成年人一般追求的是有用,在陪着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立刻有所回报,希望我们满含感情的对于孩子的教和主动的玩的尝试,能够立刻得到孩子的回应。当孩子对于我们视若无睹时,我们挫败而崩溃。

当我们再鼓起勇气去尝试时,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将我们拖入深渊,让我们觉得孩子似乎真的无可救药了。甚至是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想法(就是指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上总是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但是其实真实的问题其实是在于我们总是太自我视角,我们追求的是有用,但是却忽视了孩子其实对于与人的逃避其实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如果想让他重新对于人感兴趣,一是需要时间,而是要理解孩子追求的其实是有趣和安全。

为什么我一直在对家长说前期“玩”比“教”重要一万倍,就是因为,孩子其实缺少的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学习意愿,孩子本身在敏感而脆弱的状态下,其实只能通过逃避来进行自我保护,我们需要让他知道,我们其实是能够理解和帮助他的,并且和我们玩,比他自己一个人玩要好玩。

但是这时候家长常掉入一个误区就是,你看我逗着你玩了,我拿了别的孩子都喜欢玩的玩具,你带你去别的孩子都喜欢玩的场合,你怎么不玩?

其实原因皆来自于我们的自我视角。玩这件事一定是投其所好的,比如你让一个,妈妈玩电脑主机游戏几乎她们都没啥兴趣。比我认为特别好玩和有意思的魔方和哲学,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些东西有啥好玩的一样。

孩子的前期的兴趣,其实就是他执着的那些所谓“刻板行为”,以及他喜欢的动画角色,以及一些容易让孩子感兴趣的玩法,如躲猫猫,吹泡泡,玩沙子,玩水。

如果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玩,你硬着头皮去玩着想让孩子来回应你,这几乎不可能,这就牵扯到我们是否能够变回孩子,去理解孩子那些看起来很简单,很重复,很刻板的那些玩法的乐趣何在,玩这件事是我们要走进他的世界,而不是他来讨好和回应我们。

关于这点可聊的点有很多,就不一一展开了,建议大家去读一读科恩的《游戏力》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和案例具体而生动。

希望你能够用有趣热情的活着玩着,重新赢得孩子的眼神。

第三点:享受当下,不问前程

作为一个经历过同样的绝望的父亲,我当然能够理解大家对于孩子的能力提升的迫切希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孩子的一切的能力的发展有着他自己的客观时间进程和规律,不能跳跃,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有兴趣的去读一读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对于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定义和描述,去读一读发展心理学对于儿童的成长过程的轨迹的描述和理解便知。比起结果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发展的动力因。

简单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让孩子开口说话到能够愿意问为什么,就必定会经历孩子开口发音,最初的词汇学习,仿说,单词表达,词组表达,短句,复杂句式,才能再到能够理解和追问为什么,以及假想和逻辑思考这些过程。即使孩子不开口和表达,但是孩子的认知建构和语言发展历程就是如此。

如果我们总是在纠结和责怪孩子发展的不够快,却看不到自己的对于儿童的成长历程的忽视,以及我们在和孩子相处时,对于孩子的理解,孩子兴趣的拓展,和孩子每一天所经历的当下,而是只要那个结果的话,你会发现,往往事与愿违。

若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历程,能够让自己的精力和心思专注于当下和孩子所经历的简单的美好,一起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看看小猫小羊,一起吹风,观察各种花和小蚂蚁等动物,一起享受简单的亲子生活和互动,转圈圈,躲猫猫,当我们不是活在对于未来的恐惧和对于过去的悔恨之中时,我们能够专注的享受当下和孩子的点点滴滴,不问前程之时,其实太多的家长给我私信说,居然在这种不为了教而教,而是享受生活之中,孩子的能力居然奇迹般的自己一点点长出来了。

其实慢慢走出来的父母,远远比你想想象的多,而不断入坑的父母,却也是越来越夸张。甚至是很多一岁多点就被诊断,甚至我遇到十个月就被贴上了标签。

孩子是否有信心有意愿对于人能够有更多的关注和表达,我认为是一切社会能力发展基础。我们往往只关注能力表象,却忽视了孩子如何才能够愿意对于人有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观察,更多的模仿,更多的表达背后的事情。

其实答案很简单,去思考一下,如果我是这么个敏感逃避的孩子,我们角色互换,我们心底期望的父母是什么样子?是这样一个整体唉声叹气,焦虑绝望,急切的要逼着孩子进步的父母吗?一定不是。

孩子与人之间的连接意愿,是习得人类的语言,社交方式,礼仪,规则的基础。

这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动力因。

所以其实有效陪伴的真实的含义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岁月,能否让他对于“人”能够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如果你当下的做法,对于孩子对于人的信任感,安全感可能有着巨大的破坏时,你要多问自己一句,这是否会影响到孩子与我和他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建立,结果便知。

祝你成为能够值得孩子为我们而改变的那个人,共勉。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阜阳市康语启苗护理服务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阜阳康语
成立时间:2021年12月20日
区     域 :安徽阜阳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 语言训练机构 | 感统训练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最新文章
1阜阳康语_阜阳颍州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教学情况?
2福州市妇幼保健院呼吁关注阿斯伯格综合征
3特教书籍:《功能分析应用指南:从业人员培训指导手册》

作者专栏sign up

曾凡林
曾凡林
人物性质:机构特教
所属单位:成都橙子树儿童关爱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特教
区     域 :四川成都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黎平县妇幼保健院开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特训班,帮助儿童提高学习能力
2济南15岁重度自闭症男孩靠吹气球成“网红”,父亲:希望他能扮演成普通人
3如何提升自闭症孩子分辨能力?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