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家长如何给自闭症孩子上好个训课

来   源:大米和小米(深圳市龙岗区)( 电话:17097222919 )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家人说话的声音(电视,音响等)以及屋子里一个小物品(台灯,画像,玩具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结果就是孩子一听到你说打招呼啊,就“阿姨,你好,再见”一口气全部说完,管你对不对,反正我是全说了。
关键词:自闭症,强化物,辅助,回合式教学,生活自理,自闭症孩子,行为问题,问题行为

家长如何给自闭症孩子上好个训课

文/凯爸

凯爸,19岁自闭症青年凯凯的父亲,曾从事从小龄干预到大龄托养服务各个阶段的工作,不仅将重度的凯凯教得能沟通、能自理,情绪稳定、生活有序,还喜欢用大白话分享育儿经验。

家庭教学的4个误区

1环境嘈杂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注意到,机构的个训室布置都很简单。

面积很小,白墙(没有装饰物),桌椅一套,基本教具,室内配置很少,

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对外物的关注,减轻了感知觉刺激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家里则恰恰相反,有很多外部不利因素,如家人、电视、声音、装饰物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凯爸建议:

在家上课,可以隔离出一个小的空间来模拟机构教学环境,打个小隔断,或者用屏风都可以。

2过于机械教条

自闭症孩子家长,特别是部分3岁-6岁的家长,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拼命抢时间。

孩子在机构一天已经很累了,吃完饭玩一玩,放松一下多好。

但家长不允许,疲劳轰炸,一上就是一个小时课,结果是孩子烦躁,大人生气。

凯爸建议:

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复制课堂内容,而是把课堂里学过的东西拿到生活中泛化。

比如,今天通过卡片认识了苹果,晚上就可以去超市认识实物,还可以让他拿着卡片去找实物,来个相关联练习,估计要比桌面教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学习态度随意

很多时候,在家上课的效果除去一些外界因素,更考验家长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凯爸在机构这些年,看过太多的家长把个训课当做放松时间,手机一端,不进课堂,不记笔记,也不去领悟老师的操作。回家以后照猫画虎,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家长就是学习不专一,没主见,随风倒。今天这个方法,明天那个方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好像啥都学了。一到生活里实际操作,却发现啥都没学会。

凯爸建议:

切记不要“碎片式”学习,学习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掌握基础,持之以恒,吃透内容,用到生活里。

4忽视泛化

很多家长对所学东西的泛化做得不是很好。

“泛化”说白了就是举一反三,最终目的是把桌面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个例子

一位家长告诉凯爸,她教会孩子认识了好多卡片,当凯爸问她利用这些卡片做了哪些“泛化”时,家长说,“卡片不就是认识就行吗?”

凯爸无语......

后来凯爸跟她讲了大约十几种方法:分类,描述,配对,事物相关联等......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教。

其实要是给凯爸3种以上不同类别的卡片,凯爸大约能玩出20多种玩法。凯爸喜欢用“玩”这个字眼,因为孩子在“玩”中学习很愉快。

如何上好一节课

务必牢记,把孩子留在座位上是上课的第一步。

上课期间,下面3个指令对孩子坐好特别有帮助:

“坐下”

“坐直了”

“手放好”

家长的要求要简单明了,孩子如果不明白,家长就要做示范。另一个家长要是没事,可以不出声、跟着孩子上课,需要的时候随时给孩子做示范。

上课前我们要做好准备工作

1按照上课内容,先做好教案,准备好教具,按顺序把教具放到整理箱,以免用起来手忙脚乱。

2选择好强化物,比如孩子喜欢吃的小零食,但不建议一直用食物,社会性的强化也很重要,如拥抱、语言鼓励等。

3上课前调整好孩子的情绪,不能让孩子过度兴奋。

准备好之后,开始用回合式教学给孩子上课。

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

指令 

辅助

反应

结果(强化)

停顿……下一回合

指令

指令是5要素中最基础,也最难的一个步骤。

发指令前,要先了解孩子能否读懂你的指令,还要考虑影响孩子接收指令的因素:感知觉问题(分听觉和视觉)和周围环境。

1.听觉障碍

有些孩子因为听觉广度不够,只能接收到3个字的指令,你要发一个比较复杂的指令,超出了他的听觉范围,孩子无法接收,指令就无法执行下去。

❖例如:

孩子只能接收到“拿苹果”3个字的指令,你发了一个“拿苹果给妈妈”的指令,孩子就无法完成。

2.视觉障碍

有些孩子因为视觉广度不够,看东西的范围就那么一块,超出这个范围,就看不到了。

❖例如:

有一个孩子,明明认识苹果卡片,但一到桌面上就开始犹豫,逼急了就开始胡乱拿。

凯爸看了一会儿,把桌上的卡片减少了一些,卡片颜色反差增大一些,再把苹果卡片往中间距离靠近一些后,他马上就拿对了,试了几次都没问题,命名也非常准确。

再确定一下,我发现这孩子看东西的范围就3张卡片的距离,超出这个范围,就看不到了。

但不等于他不会,可以先简单,再复杂,慢慢去泛化。

3.周围环境的影响

有时候,家人说话的声音(电视,音响等)以及屋子里一个小物品(台灯,画像,玩具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你发指令他根本没注意,没接收到,就更谈不上执行了。

有些家长说孩子一到外面就不听话了,极有可能是他被外界环境影响根本没接受到信号。

家长所发指令存在的问题

1指令过于复杂,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

例如“拿苹果给妈妈”这个指令,家长认为很简单,其实很难。它包括了两个名词——苹果和妈妈,两个动词——拿和给。

“苹果和妈妈”孩子命名不了,孩子不明白。“拿和给”孩子不理解,少一个环节,这个指令孩子都无法完成。

凯爸认为:

家长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在哪个程度,再要学会分解。如“拿苹果给妈妈”这个指令,先把苹果和妈妈的命名解决掉,再教会孩子“给和拿”两个动作,最后组合到一起,孩子才能正确接收和执行你的指令。

2 指令重复,孩子接收不到正确的指令

有些家长经常是孩子一旦对指令反应错误,就开始焦虑,开始跟孩子较劲,开始跟唐僧一样碎碎念,“他怎么就不会呢?他昨天好像还会呢?他是不是想气死我……”

于是开始重复指令,甚至于一个指令重复三四遍,这时孩子光顾看家长焦虑不安,狰狞的表情了,根本没听你发的指令是啥,彻底懵圈。

凯爸认为:

不会就不会吧,会了还用你教他干嘛。冷静地处理,告诉他不对,重新开始,实在不会,就辅助他。

所以说,一个指令的发出,不是像有些家长想得那么简单,随便说一句话都要围绕要教的科目,孩子的能力做大量分析、准备工作,才会有你要的正确结果。

万事开头难,第一脚踢不开,下面就啥也别做了。

总结一下就是指令要简单,明了,准确。

还有一点也是我不认可的,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里乱发指令,瞎泛化,耍宝一样。比如见个人认不认识都要打招呼,还美其名曰“社交训练”。其实真没那个必要,正常人不熟悉也不能乱打招呼啊!

结果就是孩子一听到你说打招呼啊,就“阿姨,你好,再见”一口气全部说完,管你对不对,反正我是全说了。更有甚者,变成了“自来熟”,甭管认不认识,先唠上十块钱的,那就属于招人烦了。

最后强调的是发出指令后,必须想办法让孩子完成,否则你的指令就不值钱了。

等待反应

指令发出后,下一步就是反应。

个人认为最少给孩子5秒的反应时间,反应对错无所谓,怕的是孩子出现不适当的反应或者错误的反应后,家长先急了,一点都不给孩子反应时间,不是重复发指令,就是开始和孩子怄气,“怎么这么笨呢?你以前不是会吗……”一番轰炸,孩子更懵了。

凯爸建议:

❶保持镇静,不要和孩子怄气;

❷忽视一些不适应的反应(抗拒、破坏),别让孩子把你拉进沟里,达成他的目的(逃避)。

❸语言简单,面部平静,动作干练,不行再来一次(重发指令,不是重复指令)。

总结一下等待反应就是要保持镇静,不要怄气。充分等待,态度坚决,辅助及时,强化到位。

辅助

辅助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达成正确目标。

6种辅助方法:身体、动作、手势、方位、语言、视觉。

辅助时家长常犯的错误

1辅助不及时

家长如果判断出孩子不会,已经厌烦指令了,就要马上去辅助,让孩子建立起信心,而不是喋喋不休,用最讨人厌的碎碎念让孩子彻底崩溃。

2要教的东西与搭配物品无太大反差

这会导致孩子识别困难。

例如:一个红苹果和一个红西红柿放在一起,这不是难为孩子嘛,为啥不能用一个苹果,一个柠檬去比较(用视觉辅助)。

3辅助完以后,强化不及时

辅助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得以实现,提高孩子的信心。嘴上说对了,不给孩子好处,孩子就不会跟你混了,而且是得马上给好处(强化及时),但注意前提是孩子必须达到家长要求再强化。

4家长辅助过度

辅助是一个过程,最终要撤除。但很多孩子因为家长的错误方法,导致对辅助严重依赖。

比如在学习中,孩子一不会,家长先着急了,眼神、手势、嘴巴就开始闲不住,直到孩子心领神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家长才会长出一口气。这就把辅助活生生变成了暗示。

长此以往,听到指令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头找妈妈。没有妈妈,就盯着老师的眼睛、手势开始看,试图得到有用的信息。在外面也是,没有妈妈的提示和暗示,就不知道自己干什么了(辅助变成了暗示)。

凯爸建议:

❶辅助一定要及时;

❷刺激物反差要强列;

❸辅助完必须强化;

❹辅助要慢慢消失;

❺要给孩子反应的时间,5秒钟吧,不要那么着急。

❻掌握好辅助频率的高低,提高孩子自主性正确反应机率;

❼如果家长使用不好辅助,就少用手势和眼神辅助,以免把辅助变成了暗示,得不偿失;

最重要的是少说多做,行动永远要大于语言。

辅助说起来简单,用好了不易。我们总想着让孩子做对,做着做着就忘了帮助孩子的初衷,自己化身考官,让孩子更加排斥和反感上课。

请注意,我们辅助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树立信心,而不是帮倒忙。

凯凯也需要爸爸的辅助

强化

强化是回合教学里最重要,内容最多的一个环节。强化的具体操作凯爸就不谈了,只谈一谈家长在使用强化物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物简单理解就是因为孩子表现好而奖励给孩子的物品、语言或行为,也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刺激。

家长使用强化物时存在的问题

1强化的基础知识没有,一二级强化物的概念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同时使用;

一般来说,一级强化物跟孩的生理需求直接或间接相关,包括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也称作“初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它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习得的,它们伴随初级强化物的反复出现,而对个体具有了强化的作用,二级强化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社会性强化物:鼓励、赞扬的表情和动作。

活动性强化物:中断一下学习,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听音乐等。

象征性强化物:分数,红花,硬币等。

内在性强化物:自豪感,完成一个课题后的成就感。

2不会根据有效、安全、可实现、可以控制四个方面来选择强化物。

举个例子:

有个家长给孩子的强化物是一块QQ糖,好家伙,吃这块糖就用了两三分钟,你还不如给他一小块波力海苔或者是旺仔小馒头。

给孩子一个玩具,没发现玩具有棱角,强化目的没达到,孩子手划坏了,一节课别上了。

3给孩子一级强化物(吃的)过多,导致强化物失灵(吃多了,吃够了);

4强化物不但单调还缺乏变化,导致强化物失灵(不好玩,不吸引孩子);

5掌握不好强化的强度,也就是强化物使用的频率,导致无法提高孩子的配合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大降低了孩子的正确反应机率;

6把“强化”和“贿赂”混为一谈。

凯爸发现不少家长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得科普一下。

强化VS贿赂

强化是计划好的。由大人主导,永远在孩子达到你的要求后出现,目标是带来长期的根治而不是短暂的止痛。用对了强化,长久下去,一些问题行为都可以慢慢消除。

贿赂通常没有计划。大人很被动,一般是在行为问题出现后给孩子好处,相当于花钱息事宁人。在这里,孩子掌握着主动权,家长是被逼无奈做出的妥协,很多时候间接刺激了问题行为的产生,属于饮鸩止渴。

凯爸建议:

❶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理清概念;

❷牢记强化物的四个使用原则: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同时使用;

✔二级强化物出现在一级强化物之前;

✔二级强化物逐步代替一级强化物;

✔避免过度强化。

过度强化是最常见问题,过度泛滥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沉浸在强化物里,慢慢忽略了完成这件事情时自己的内心体验。

久而久之,孩子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明码标价,不断提升满足点,要价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和家长讨价还价。最终变成“唯利是图”的小大人,直到你无法满足他,家长孩子一起崩溃。

解决方法就是“物质文明”(物质强化物)和“精神文明”(社会强化物)要一起抓。“精神文明”放到重要位置来抓。能用”奉献精神”来忽悠的,就少发点“奖金”。

❸提高使用强化物的技巧,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促进正确行为的增长。

父子俩的各自忙着

停顿

停顿,再进行下一回合,步骤我们也不谈,只谈存在的问题。

有些家长反映说,一停顿,孩子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开始有一些动作出现,后面的教学就进行不下去了。这就和凯爸开篇讲的准备工作有关联了,具体内容大家往上回顾。

自闭症孩子能够集中的时间很短,家长必须快速准备好下一回合的教具。

假设孩子的专注力就一分钟,你找个教具东翻西翻就用了3分钟,孩子早就坐不住了,你还能怨孩子吗?

这个停顿的中间家长可以给个小玩具,给本书什么的,反正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即强化了孩子,又能保证顺利的过渡到下一回合。

这里强调一下随机教学模式,这个很高级,如果基本教学你还没掌握,最不要好高骛远,不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

有时候,不是知识越新越好,也不是理念越先进越好,而是方法越成熟,越适合你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凯爸建议:

做好准备工作,把细节做好,把强化物准备好,快速进入到下一回合。

尾声

写了这么多,凯爸自己都觉得啰嗦了一些。

很抱歉,凯爸不是专家,也不是专业老师,只是结合自己带孩子的经验以及学习体会来写点东西,不严谨、不专业或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同时也希望更多优秀家长和老师来指引家长进步,凯爸这里谢过各位了。

最后,凯爸谈一点个人体会,如果您觉得您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很抗拒您来教他所谓的知识,您最好就别教了,出去走一走,玩一玩,练习一下社会规则,回到家里,练习一下生活自理,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凯爸理念:好的生活态度,强过一切方法。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深圳市复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部)
机构简称:大米和小米
成立时间:2014年10月27日
区     域 :广东深圳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地板时光 | 融合课程
最新文章
1假如你有一个自闭症儿子,请不要对他说这些话
2985博士妈:儿子确诊重度自闭症4年,但我过得很快乐
3女儿班上有个特殊孩子,家长纷纷不满,我偷偷做了这件事!

作者专栏sign up

赵嘉仪
赵嘉仪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天津市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天津滨海新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连锁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河南体彩情暖金庚中医康复医院 ——‘’特殊儿童‘’
2孤独症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发展与修订
3大冶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分享会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