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 您当前位置:
  • 自闭症康复
  • 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

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

  • 2023-09-08 20:38:40
  • 2K次
来   源: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5卷第3期 2022年5月
作   者:
摘   要:良好的中观生态系统的创建是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家庭、社区、同伴、康复机构、医院、学校在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要发挥相应的功能,各层面之间以及层面与特殊儿童间均要形成双向沟通与双向信息流动。家庭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社区需要为特殊儿童的主流社会融合以及工作岗位提供支持与帮助,医院要为特殊儿童进行专业的评估与诊断及治疗,康复机构要给予专业与科学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特殊儿童功能性技能的培养,普通教育学校要注重给特殊儿童提供优质均衡的个性化教育以及同伴的情感支持。
关键词:孤独症,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康复训练

缪巧玲1,雷励华2
(1.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48;2.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在全纳教育理念“包容”“公平”的基础上,增加了“优质”与“终身学习”,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区域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全纳教育理念的衍生产物。通过对全纳教育等相关概念的界定,总结全纳教育理念的特点,以及其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关系。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当前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个渐近式路径来实现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注重在普通教育系统中开展协同教学;将转衔情况列为融合教育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缩小区域间特殊教育的差距,推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成具有科学性、动态发展性、灵活且有弹性的教育安置模式;构建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90(2022)03-0094-06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要达到“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学习机会”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实现优质均衡的全纳教育而推行的一种具体方法和途径,主要从包容、公平和优质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维度出发去贯彻实施全纳教育理念[1]。从广义上说,特殊儿童是正常儿童之外的全部儿童,包括高于正常心理发展水平的超常(天才)儿童,低于正常心理发展水平的低常儿童,有感觉器官缺陷、品德问题、肢体缺陷、身体病弱等问题的儿童[2]。全纳教育理念是要达到让特殊儿童能够正常融入社会的目的,其侧重点放在了包容与公平上。就此,我国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践行了全纳教育理念,认为将特殊儿童放到普通教育体系之中接受教育就是为其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但这种“强行”式的安置效果如何、特殊儿童的环境适应情况、其对于特殊儿童是否是最“优质”的教育方式等问题还缺乏比较深入的思考。以现有研究来看这种融合方式往往最终变成了“随班就坐”[3]。在学生群体之中,特殊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低[4];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特殊儿童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感不高[5]。特殊儿童并未真正成为普通教育体系中的一员,而这与让特殊儿童通过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其融入主流社会的社交能力的目标大相径庭。


一、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的区别与联系


全纳教育在我国推广与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相关概念,比如融合教育、随班就读,为避免术语之间出现混淆使用的情况,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是在全民教育影响下,为包括重度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在其附近的学校中获得额外的服务,以获得所需的准备和支持服务的结果,在适龄的普通教育中,使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过上富有成效的生活[6];融合教育(IntegratedEducation)是指在特殊教育领域“回归主流”影响下,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教育与社会中的教育方式[7]。全纳教育理论来源于西方,是西方普世性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实行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形式[8],并在西方一体化或回归主流的教育思想影响下,结合西方的全纳教育理念,产生了符合中国教育特点与特色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9],即全纳教育是一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土化教育实践。
如表1所示,全纳教育所应用的研究领域远远大于融合教育,全纳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学习者,要求通过教育机构及教育机制的变革,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特征与需求[10]。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三者所遵循的内核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但三者的来源与作用领域存在一定的区别。
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全纳教育起源于全民教育思潮,出发点旨在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需求多样化的问题,不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特殊教育人群,同时包括了所有的学习者,在演变过程中其作用领域覆盖到了整个教育体系;融合教育起源于回归主流思潮,作用领域指向的是特殊教育领域,旨在解决有特殊教育需求人员回归主流教育与主流社会的问题,同时融合教育不局限于基础教育阶段,按照融合对象所在发展阶段可分为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以及职业院校的融合教育等;随班就读是根据我国教育实际制订的,旨在为我国大量还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上学读书的机会[11],是融合教育在中国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本土化产物。当前我国随班就读政策的实施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及初中阶段的随班就读,而非义务教育阶段,即幼儿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及高等学校阶段根据现实需要参考义务教育阶段的实施办法执行。


二、全纳教育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全纳教育的理念是在尊重学习者个人特征多样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前提下,为所有的学习者创造具有包容性、公平性的教育环境,最终通过个人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实现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要实现的目标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12]。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涵盖了全纳教育理念的“包容”与“公平”,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以使特殊儿童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作为教育发展目标,让特殊儿童接受优质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是全纳教育在时代发展背景下衍生的产物,最终目标不仅是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是为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个人终身学习能力及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两大元素。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也应该开始向优质均衡发展,既要向特殊儿童提供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性的教育,也需要注重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体系接收的教育质量,那么如何评价在优质均衡背景下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的质量呢?我们认为特殊儿童通过全纳教育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就是评价新时代背景下全纳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推行优质的全纳教育,使特殊儿童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当前特殊教育康复训练的目标,也是在康复训练内容设置、方法选择和训练实施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一条准则。即全纳教育的推行效果如何,可以通过体现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个维度来判断。


三、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中国知网中文文献数据库作为文献研究来源,搜索篇名中同时含有“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及“发展”的文献,截至2022年1月初,共有72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论文63篇、学位论文5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文献2篇。将这些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把文献中涉及特殊儿童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观点进行整理,研究了解国内当前在特殊儿童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形式上的“全纳”教育,脱离了“社会化环境”

甄岳来[13]将患自闭症的儿童通过社会化教育,最终实现正常、独立的社会生活的个案经历,指出当前我国的康复训练模式存在脱离“社会化环境”的情况,并针对当前我国的康复训练现状,提出了特殊儿童社会功能康复目标模型,如图2所示。康复训练及融合教育最终目标应该是要让特殊儿童实现社会生活的自立,而非掌握知识的多与寡。申仁洪[14]认为对特殊儿童来说,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改进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其融入主流社会之中,减少甚至消除主流社会融合过程中的障碍。张更立[15]通过文献与理论研究,认为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忽视其社会文化、与人交往的需求,注重以达到个人生存为目的的最基本的社会常识的教导。实现“全纳”,不仅要在接受教育的形式上“全纳”,还需要让特殊儿童达到“全纳”所需要的条件,即也要和社会化环境构建结合起来。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应营造一种社会化环境,使其通过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接触,建立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实现社会性发展。但当前融合教育往往只是形式上实现了融合,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还是处于被独立、排斥、隔绝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原因在于普通儿童及家长、教师、社会对特殊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态度与理念转变还不够,从理念与思想上转变其态度才有可能在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化环境。


(二)重视学校教育的成效,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韩睿婷等[16]研究发现国内特殊儿童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能力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蔺万斌等[17]以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切入口,指出当前仍缺少提升特殊家庭教育能力的渠道和平台。刘王力[18]指出当前国内注重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和对特殊儿童家庭直接的经济帮助,忽视了对提高特殊儿童家庭发展能力的支持。特殊儿童家长往往会对学校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但学校教育只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冰山一角。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特殊儿童社会性发展、人格塑造方面恰恰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在理念上不能放弃孩子,要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通过亲子互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带孩子出去熟悉各种社会化环境以加强其社会性发展等方式,既让孩子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连接,又有助于检验、巩固与提高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融合教育的效果。其次以特殊儿童家庭环境作为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基点具有独特的优势。特殊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特别需要得到情感的支持与心理的关怀。特殊儿童与父母在一起时,对父母的信赖与依恋关系存在,其安全感往往是最高的。父母带孩子多去接触各种职业的人群、熟悉各种社会场所,对其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巩固与实践、对个人职业的选择进行引导,可以使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比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的效果更好。但当前很多特殊儿童家长由于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不敢带孩子出门接触与体验社会生活,这使得在学校以环境模拟形式习得的社会技能未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学校教育对特殊儿童所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三)特殊教育区域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基础教育从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迈进,特殊教育资源、师资、软硬件设施的区域不均衡情况愈加明显。最近几年已有学者[19-23]指出特殊教育水平在城乡间、区域间存在不均衡的情况。由于经济水平的极大差距,城乡间的教育资源未能形成良好的共享,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农村的特殊儿童由于所处的地缘劣势、父母缺乏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经济水平的限制,导致农村的这部分特殊儿童处于被“放弃”的状态,同时发达城市的特殊教育资源、师资、硬件设施等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将发达城市的特殊教育建设成果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让农村的特殊儿童也能享受发达城市的特殊教育资源、师资与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便利,从而受益广大的农村特殊儿童,不仅能够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特殊教育差距,同时也能够为实现特殊儿童的优质教育提供帮助。


四、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


特殊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其次才是特殊儿童,即特殊儿童作为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要看到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再针对其个别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前述内容提出让特殊儿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四个维度,以此评估特殊儿童在社会中的适应力。这四个维度构成了特殊儿童能否最终独立生活的关键要素,即习得求职技能才有可能实现生存、做事。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因此必须从融合教育、转衔服务、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安置模式、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构建这五个渐近式路径展开。


(一)注重在普通教育课堂中开展协同教学

特殊儿童在进入普通教育体系之后,需要拥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协助教师的帮助,使其能够顺利过渡到普通教育生活之中,减少因缺乏专业的求助途径导致生源回流至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协同教学是指在接收特殊儿童的班级教学中,需要有专业的教师为其提供学习帮助或心理支持。常见的协同教学有五种形式:一人教学/一人协助、平等教学、分站式教学、主援教学和团队教学。特殊儿童的个性化教育计划中要明确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哪种协同教学方式,因此融合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联动方式,在融合课堂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特殊儿童的类别、知识类型的差异,相应的协同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当教学内容较难、特殊儿童难以跟上普教教师的节奏时,专业教师要对特殊儿童进行技能辅导、个别教学与协助。
我国当前由于特殊教育师资紧缺,普通教育体系之中仍缺少相应数量的特殊教育师资对进入普教中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支撑与保障,这就容易导致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后,由于陌生的班级环境、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障碍、缺乏安全感等因素,使融合教育效果不佳,最后只能够重新回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这不利于全纳教育理念中消除歧视、营造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将特殊儿童的转衔服务列为融合教育成功的指标之一

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转衔,而成功的转衔则是实现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衔服务是指特殊儿童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在居住环境的质量、适当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网以及有意义的工作这三个维度上达到标准水平。当前特殊教育的教学路径仍然较传统保守,还是以单纯的常识性知识积累为主,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应该将其进行转向,即应从以知识积累为主转向以利于独立生活为主。不同障碍类别的儿童所需要的功能性技能也是不一样的,功能性技能训练使儿童能够克服自身障碍,能够独立自主地正常生活。传统教育路径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甚至当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也以这种形式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从教师层面来说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来评价特殊教育教师是不合理的,同时对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幸福感也是不利的,相反,通过帮助特殊儿童掌握相应的功能性技能,使其在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中少些障碍、多些便捷,对于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形成职业成就感,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有助于其独立自主地生活,但当前功能性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要实现成功转衔,首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重视功能性课程(FunctionalCurriculum)的设计与开发。功能性课程是指在课堂与社区中普及与教授的注重独立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强调沟通和社交技能的课程,其目标是帮助各类别特殊儿童习得相应功能性技能。特别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特殊儿童,已有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在接受功能性课程的过程中,较少出现不适当行为[24]。其次要推进职业院校与特殊学校合作办学,将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为每位特殊儿童制订在社会中独立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最后政府部门需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为结束学校生活的特殊儿童提供就业途径,利用社区的“上传下达”功能与“自下而上”的支援,将特殊需要群体与主流社会融合到一起,为特殊儿童的主流社会融合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


(三)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抓手,推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任何人(anyone)都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用任何可接触的移动设备(anyde-vice)学习任何想学的东西(anything)的“5A”学习模式。当前在普通教育体系中教育信息化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但在特殊教育领域,特殊教育师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特殊儿童要在社会中得到生存与发展,必须得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否则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与社会整体的信息化速度之间落差过大,会导致特殊儿童还是难以正常地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生活。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转变,而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区域间综合教育水平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许多农村的特殊儿童由于家庭的经济水平、城乡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以及农村缺乏相应的特殊教育师资及教学条件,常常处于“被放弃”的状态,而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提供了条件,城乡共上一堂课的想法得以实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为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城乡间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
技术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农村与城市实现师资、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现代信息社会,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发展,技术与特殊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技术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甚至是融合社会起到了支撑与保障的作用。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技术环境建设,包括符合各类特殊儿童的辅助技术的研发、特殊儿童数据库与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远程服务平台的搭建、在线咨询服务等。基于缺陷补偿理论,借助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拥有一个个性化的技术支持计划是很有必要的。技术的发展与特殊儿童对个性化技术支持的迫切需求,使得包括职前与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在内的专业人员,必须继续发展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为特殊儿童的优质与有效的融合教育、融合社会以及最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援助。当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投入使用的同步互动课堂形式[25],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同上一堂课成为现实,将同步互动课堂的形式投入特殊教育与融合课堂教学中,能够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由于设备、师资、资源方面的短板导致的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需要形成具有科学性、动态发展性、灵活且有弹性的教育安置模式

当前我国的教育安置形式以接受教育的特殊儿童数量从多到少进行分类有:融入普通班级学习、普通教室结合资源教室、普通学校中的隔离式特教班、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根据特殊儿童类别及融入普通教育的难易程度,应设置并细化相应不同的教育安置形式。同时经过康复训练与医护治疗后,所需要的教育安置形式应进行灵活调整与变动,比如肢体残疾的儿童经过训练已经能够独立生活,其教育安置应转变为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而这过程中康复训练机构与医院应对特殊儿童做出科学的多因素综合评估,为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提供科学的测试与认证。教育安置模式的灵活性与动态性为特殊儿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外在支撑,减少其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的障碍,同时这种教育安置模式应该在特殊儿童的毕生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变动,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需求,从而确保特殊儿童也能够接受终身学习与教育,最终促进社会整体的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五)构建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除了教育需求的满足,我们需要从特殊儿童的心理机制建设、普通教育体系对达到融合要求的特殊儿童的开放、情感支系体系的构建、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特殊儿童的评估诊断以及治疗、科学的康复训练体系建设、家庭亲子关系的营造等多层面进行努力,最终形成一个有利于实现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生态发展环境。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教育成效上被赋予了过高的期望和过多的要求,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要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仅停留于教育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特殊儿童由于其社会支持系统是不完整的、断裂的,要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一同构建生态发展系统。从内在环境出发,需要特殊儿童从认知、生理以及社会与人格发展这三个层面构建特殊需要得以独立社会生存的心理环境。从外在环境出发,则需要社区、康复机构、医院、同伴、家庭、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给予特殊儿童相应的帮助,使其得以习得独立生存所需的身体条件、情感支撑以及知识技能等。
微观环境的创建是目标实现的动力。要实现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首先要根据其类别,对其从生理、认知以及社会性发展这三层面进行心理评估,制订个性化心理干预和辅导方案,从心理学的角度消除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的障碍,从而从根源上了解为实现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所需的心理干预与支持。比如对于残障类的特殊儿童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个人的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从而让残障类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对于自闭症儿童就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提高自闭症儿童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度与安全感,让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良好的中观生态系统的创建是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家庭、社区、同伴、康复机构、医院、学校在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要发挥相应的功能,各层面之间以及层面与特殊儿童间均要形成双向沟通与双向信息流动。家庭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社区需要为特殊儿童的主流社会融合以及工作岗位提供支持与帮助,医院要为特殊儿童进行专业的评估与诊断及治疗,康复机构要给予专业与科学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特殊儿童功能性技能的培养,普通教育学校要注重给特殊儿童提供优质均衡的个性化教育以及同伴的情感支持。
从宏观上,社会环境的建设是目标实现的总体保障。社会环境与制度是特殊儿童得以接受优质的、包容的、公平的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环境创建的总体保障。现有研究表明,特殊儿童融入不了主流社会,除自身原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度不高,存在的歧视与排斥成了特殊儿童主流社会融合的拦路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上,在社会环境建设中首先要接纳特殊儿童,将其视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为其工作、学习、生活建设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从而在顶层设计上给予特殊儿童最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滕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5):3-9,35.
[2]朴永馨.特殊儿童及其心理发展[J].心理学报,1981,(4):394-400.
[3]朱红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功能泛化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7):68-72.
[4]张珍珍,连福鑫贺荟中.小学随班就读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同伴关系现状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9(9):28-34.
[5]王雁,黄玲玲,王悦,等.对国内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1):26-32.
[6]YORKC.Nationalstudyofinclusiveeducation[J].NationalCenteronEducationalRestructuringandInclusion,TheGraduateSchoolandUniversityCenter,TheCityUniversityofNewYork,33West42ndSt.,NewYork,NY1994:10036(MYM9).

[7]李拉.“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关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8]马宇.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邓猛.推进中国全纳教育发展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4(2):21-22.
[10]邓猛,刘慧丽.全纳教育理论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本土化建构[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5-19.
[11]邓猛,肖非.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批判与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18-22.
[12]杨尊伟.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与中国行动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6):12-23.
[13]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9:21.
[14]申仁洪.社会适应及其对特殊儿童的生涯发展关照    [J].现代特殊教育,2015(4):1-8.
[15]张更立.缺陷理论视域下特殊儿童发展援助反思及促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6):70-76.
[16]韩睿婷,阳泽,汤滟秋.特殊儿童家长期望的类型、发展及影响因素:来自国外的证据及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10):138-144.
[17]蔺万斌,漆大鹏.我国大陆地区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探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18(1):14-20.
[18]刘王力.增能视角下特殊儿童家庭发展能力建设探究    [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7.
[19]周霞.湖南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20]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四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2):3-8.
[21]毋靖雨,李利红,高燕.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探寻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之道:以重庆市特殊教育为个案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6):78-80.
[22]杜芬娥,隋春玲.近十年我国特殊儿童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基于2010—2019年教育部统计数据[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4):133-137.
[23]赵妍.关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关注度之间关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110-111

[24]EVANSV,FREDERICKSB.Functionalcurriculum[J].Journalofdevelopmental&physicaldisabilities,1991,3(4):409-447.
[25]雷励华,张子石,金义富.优质均衡视角下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99-105.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机构简称:北大心理与认知学院
成立时间:2016年05月10日
区     域 :北京
单位性质:脑瘫智障机构 | 科研学术机构 | 事业单位
优势课程:学术科研
最新文章
1北大易莉:孤独症孩子的世界
2“新时代 心时代——北大心理人‘连心筑梦’论坛”举行

作者专栏sign up

易莉
易莉

海淀区

人物性质:科研专家
所属单位: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人物特长:科研专家
区     域 :北京海淀区
单位性质:脑瘫智障机构| 科研学术机构| 事业单位
热点文章
12023年02月21日海口自闭症培训学校十大品牌热度排行数据
22023年01月19日湖南儿童康复中心十大品牌热度排行数据
3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道远但可期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论文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