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不期望改变你的孩子,他才可能会改变

  • 2022-03-02 19:06:27
  • 原创Iam诺诺爸爸诺爸说
  • 争鸣与其他;
  • 2.1W次
  • 分享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我在课间,又看到一个普通班的小男孩,4岁,他妈妈说,他现在在这里训练一个月,会说好多话了,进步神速,言语中带着喜悦之情,她还劝我说:快送来吧,别耽误了孩子。有个女孩沉溺于电视剧,而且都是公主与王子的剧情类型。
关键词:地板时光,地板时光模式,自闭症,强化物,认知,重复刻板行为,刻板行为,aba,多动症,康复机构,自闭症康复,自闭症康复机构,问题行为,李雪

文章来源:诺爸说;ID号:nuobashuo

最近在重读李雪的书,她确实算是我认为国内对于自我和原生家庭之间的互相作用写的最真实的一位心理学作家。

几乎我会推荐每一位妈妈好好读一读她的前两本著作,如果作为妈妈极度痛苦抑郁,极度不自信,我会推荐她去读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如果家长深陷在自己认为是无法摆脱的绝境的时候,我会建议她去读《走出剧情》。

正巧重读的一个章节,感触颇深。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为何不要去改变你的孩子。

标题也许你认为是个互相矛盾的谬论,但是其实熟悉的父母肯定知道,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要改变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身,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安排,我们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几乎所有圈内家长都会执着于改造孩子,对于机构,更是迎合了家长要快速的提升能力,更是进行着对于孩子个体意愿的不尊重的强迫式训练改造。表面上看似有一定成果,孩子能够听指令了,能够配对了,有认知了,能够简单的说一些词了,但是背后的代价呢?

孩子的自然动机,被强化物所取代,换种方式说,就是当你不在用糖或者惩罚去让孩子看你,回应你时,孩子是不配合和逃避的,这是极为可怕的一件事。其实很多人说孩子刻板,并不是孩子天生如此,而是被这种极为重复和单调的刻板方式硬生生的训练的刻板了。

一个做过刑警的妈妈的给我留言:

最近带孩子累得很,家里也一堆事情需要处理,都没来群里看,刚才看到大家讨论要不要去机构。我说说我在哈尔滨某机构考察的情况:我去的是哈尔滨最大最好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因为我想给孩子上的不是普通班,据说他们开了一个地板时光模式的班,叫做整合班,具体就是游戏中教会孩子认知和自理等技能,是比较生活化的教学,与传统aba很大区别。之前和诺诺爸爸沟通过很多次,我们想法一致:不送机构。

但是我听到这个班的时候,还是不免有些动心,班级很难进,因为只有一个班,能带这个班老师也少,所以必须提前交定金排队,我交了定金,其实是抱着如果觉得不好定金就不要了,也不想错过。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跟校长沟通可否试听,得到的答复是不可以,没办法,我只能每天一个小时蹲守班级门口,在小窗看里面上课情况。在这期间有一个代班老师出来有事情,跟我聊了十几分钟,老师的理念和想法都特别好,只可惜,老师的想法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差距十万八千里。虽然我听不到课堂里面的声音,但是每天都亲眼目睹孩子被老师呵斥,甚至推搡,孩子大哭,没有一个老师安慰,甚至我似乎看到有老师使劲掐不听话的小男孩的肚子,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就乖乖得不敢乱跑了。

教室的孩子都乖乖的坐着,老师拿着东西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孩子们目光呆呆的,还有一些孩子,再重复刻板行为,比如,有一个小女孩不停的大幅度摇头➕抖手,还有一个小男孩一直歪着头斜眼看……我无法体会孩子的心情,但至少,我觉得她们是不快乐的,不快乐,他们会愿意和人沟通吗?会不会对人更加恐惧?他们会被训练好吗?我在课间,又看到一个普通班的小男孩,4岁,他妈妈说,他现在在这里训练一个月,会说好多话了,进步神速,言语中带着喜悦之情,她还劝我说:快送来吧,别耽误了孩子。

正在这时,另外一个孩子走过来,这个妈妈可能认识,就一把抱起那个孩子,逗他,结果,她自己的儿子,望着自己的妈妈,大声的叫:阿姨!!我恍然大悟,机构用图片教孩子,年轻的,女的,长头发,就叫阿姨,卡片上也是这样的,孩子就机械地记住了这个吗??他会不会完全不懂妈妈是谁?不懂阿姨是怎么回事?背后的情感区别他也不懂?这就是机构训练出来的孩子?在观察了一周以后,我默默的退了排着队的整合班。虽然孩子现在进步慢,但我坚信,这样也比去机构对孩子好,即便在家干预也不能让他正常,至少他相对是快乐的。

这段可能代表的只是这位妈妈的个人观点,但是我想你能够理解这位妈妈在她的视角的直观感受。另外说一句,这位妈妈后来是自己在家陪伴的,并且孩子现在已经很好的适应了幼儿园。

李雪说:无论父母的话说的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的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以下是她当我遇见一个人的第二章放下评判,全然看见中不期望改变的这一篇中的文摘。我觉得写得够深入和直白,就不加以评论了。希望你能有时间去读读她的原著。

不期望改变

干旱时节,小树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及时浇水;园丁B视而不见,小树熬到下雨,也活了下来;园丁C很爱控制,不辞辛劳地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小树失水过多旱死了。

我们不可能理解孩子所有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人也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可以生孩子。面对孩子,父母只需要保持一份敬畏,若不懂爱,至少不要自作聪明地切断孩子自救的活路。

我自己是个童年受伤很重的孩子,我的母亲有严重的人格问题,没有爱我的能力。我从小到大,各种“问题行为”不断,比如有时候严重的自闭,不跟小朋友交往;很长一段时间,零食不能离身;有时候攻击性非常强,等等。但不幸的另一面也有馈赠,因为母亲没有能量关注我,我才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在自由的环境中,我保留下强大的学习能力,为自救留了一条活路。一些最严重的心理症状,像进食障碍、被迫害妄想的幻觉等,患者因为不被干涉,症状自然消失了。当然,症状消失不代表心理康复,但如果父母干涉,孩子可能真的要进精神病院了。

在心理咨询中,我看到几乎每个孩子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救,然而悲惨的是,每次自救的努力都被父母不断较劲地“纠正”,这才导致问题行为——因心理痛苦而外显出来的症状——持久存在。一些精神分裂、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他们没能拥有一个自救空间,最后被父母一路送进了精神病院或是火葬场。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爱孩子确实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过人的能力。

我非常反对给孩子贴上各种诊断标签,但精神科医生经常这么做。比如多动症,孩子多动是因为婴儿时期到处探索的行为被严重打断,无法通过丰富的体验来发育自己的感官神经系统,所以潜意识才会支配身体,获得加倍弥补。如果父母通过管制或者抗躁狂药物来打断这个弥补过程,结果可能有两种:要么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孩子不再对外界产生兴趣,要么多动的行为将长久持续下去。

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其原因,我们能给予的最好支持,就是不评判、不打扰。有个女孩沉溺于电视剧,而且都是公主与王子的剧情类型。我深入体验她的体验,感觉很悲伤:现实对她来说实在太残酷了,没有妈妈的爱,只有冷漠和指责。如果直面现实,她也许无法活下去,所以才躲进电视剧里,通过公主与王子的剧情,来弥补自己婴儿时期“全能自恋”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若强行戒断电视,女孩很可能自杀。类似的例子很多新闻都有报道过,比如孩子上网成瘾,父母没收电脑,结果导致孩子跳楼自杀;孩子上学早恋,被父母强行拆散,最后更加“破罐子破摔”等。任何粗暴改变孩子的努力,都会埋下可怕的伏笔。

有些女孩会轻易跟别人发生性关系。人们评价这样的女孩,通常都会说她们堕落、没有道德、爱慕虚荣。其实,她们大多数都是极少得到过父母温暖的孩子,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只能通过付出身体来换取一点关系,虽然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很难是高质量的,但毕竟能带给她们一点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她们真正的帮助、真正的温暖,至少不要评价,尊重她们的自救方式。有些大学生,中学时成绩很好,可是大学四年沉溺于打游戏,以致无法毕业。这样的孩子几乎都是中学时被父母严格盯着学习的,一切游戏都被禁止。

所有的能量状态本无常,任何心理问题都会过去,除非我们坚持不懈地要改变它。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持续很久,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我花了多大力气来对抗孩子的问题行为?只要父母肯努力,没有孩子搞不砸!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在心理咨询中,一旦我升起“正确”“应该”“更好”之类的念头,就会和来访者失去联结。来访者也许会在头脑中赞同我,但他的身体能量会退缩,以表达抗拒。孩子更是敏感,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不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医生连病人都看不到,怎么能治好病呢?当我们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人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评判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

补充两句:作为曾经的一个深度游戏成瘾者,虽然我认同她说的绝大部分观点,但是仍然会对于孩子沉浸电子产品的自制力持怀疑态度,我个人还是建议,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尽可能少在家中玩手机,尽量多带着孩子去体验自然生活和与人玩的乐趣,相对的从环境上减少令人成瘾的短视频和游戏等等电子设备的对于我们注意力的掠夺,其实早已不单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问题。抬头看看身边入神的盯着屏幕人们,是否如此?

当然李雪的视角个人非常喜欢,希望你也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关于孩子,关于自我,关于生活的问题。

愿你能够看见孩子那颗敏感躲闪逃避的慌乱的内心,能够让他感受到你对于他的接纳理解和爱。

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我们和他的相处方式,改变他每天的日常生活,让他去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重燃好奇心,让他去感受和人相处的乐趣,愿意相信别人,愿意尝试用语言去沟通和表达,愿意与他人建立起友谊和更深层的关系。

愿所有的孩子被温柔以待。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
机构简称:文山州特教学校
成立时间:1997年12月18日
区     域 :云南文山州
单位性质:公办特殊学校 | 事业单位
优势课程:特殊教育
最新文章

作者专栏sign up

钱秋谨
钱秋谨
人物性质: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所属单位:北京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人物特长: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区     域 :北京海淀区
单位性质:公办诊疗医院| 科研学术机构| 事业单位
热点文章
1辰溪残联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检查
2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的常用策略有什么内容?
3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实现区县全覆盖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