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诺爸新书连载:诺爸为何笃定孩子一定有未来?

来   源:重庆杰康两江大竹林校区(两江新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罗曼罗兰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泰戈尔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纪
关键词:感统,认知能力,示范,提示,问题行为,自闭,自闭症,认知,社会认知,退行,模仿

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
-罗曼罗兰

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
-泰戈尔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前言:没有未来的孩子在哪里?

每一个孩子,都蕴含着无限的发展的潜力。今天来聊聊为何诺爸对于孩子的发展的信心来自于何处。今天的文章有些难啃,但是我希望能够成为一把打开关于孩子发展的知识的钥匙,我希望你能够因此走入更宽广的关于孩子发展的阅读和思考当中。

今天内容写起来很累,读起来也肯定比较难读,但是关于孩子成长的轨迹参照路径,关于孩子未来发展成长的潜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所以今天希望你能认真的看完这篇有些累的一万三千字的文章。

无论如何,家长一定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发展成长的巨大潜力,我们回忆和我一起长大的儿时玩伴,同学,身边的朋友,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能够看到这个事实,我们才能理解和明白,自闭症这个吞噬了无数家庭的  黑洞的圈子内在运转逻辑。因为一个无法成长没有未来的孩子,并不存在这个世界上,只存在这圈子的一个个专家,从业者,每一个父母的想象当中。
 
对于孩子的发展的可能性的否定,是这个圈子的共识,是父母焦虑和绝望的根源,是家长付费意愿的基础。是这个圈子能够不断膨胀和笼罩更多的孩子和父母的源泉。
 
而掉入这个圈子的无数的家长相信和想象的那个事实,是这个圈子存在的基础。这种共同想象是人类独有的一种
 
以色列学者赫拉利在其著名的《人类简史》中说:
 
使人类社会维系的一种重要力量,就是人群共同的想象。
 
比如货币,国家,党派……这些都是无法从物质上界定的概念。它只存在于人们头脑间共同的认同中,然后便有了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可能。因此“想象”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连接人与人关系的力量,甚至能够极大地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
 
而无论历史伟人还是传销大师,无一不是用高超的表达艺术,引导和操纵了人群中人们的共同想象。使人们对一些原来并不存在的概念和关系有了无比的信心,并愿意以物质方面付出使不存在的概念成真。然后便有了如魔法般无中生有的过程
 
而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虚构故事的力量强过任何人的想象。
 
伏尔泰半开玩笑的说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

 关于共同想象的金钱的例子
 
不管是贝壳还是美元,它们的价值都只存在于我们共同的想象之中。
 
光是它们的化学结构、颜色或是形状,并无法带来那些价值。
 
换句话说,金钱并不是物质上的现实,而只是心理上的想象。所以,金钱的运作就是要把前者转变为后者。
 
不过,究竟为什么这能成功?
 
原本有的是一大片肥沃的稻田,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换成一小把根本没用的贝壳?
 
为什么有人会愿意辛苦地煎汉堡排、拉保险或是帮忙照顾三个精力过剩的小孩,只为了换来几张彩色的纸?
 
人们之所以愿意如此,正是因为他们接受了这个集体的想象。
 
“信任”正是所有金钱形式最基本的原料。
 
如果有个富裕的农民卖掉房舍田产换来一袋贝壳,还带着这袋贝壳前往远地的省份,那是因为他相信抵达之后,其他人会愿意用稻米、房屋和田地和他交换这些贝壳。
 
所以,可以说金钱就是一种相互信任的系统,而且还不是随随便便的某种系统: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在这种信任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而长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网络。为什么我会相信贝壳、金币或美元钞票?
原因就在于:我的邻居都信。正因为我的邻居都信,所以我也信。
 
而我们都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王也信,要求我们用这些东西来缴税;还有我们的牧师也信,要求我们用这些东西来缴什一税。
 
拿一张一美元的钞票来仔细瞧瞧,我们会发现这只是一张色彩丰富的纸,一面有美国财政部长的签名,另一面则写着“In God We Trust”(我们信神)
 
我们之所以愿意接受以美元付款,正是因为我们相信神,也相信美国财政部长。
 
正因为“信任”这件事如此关键,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金融体系会与政治、社会和意识体系如此紧密相连。
 
为什么金融危机往往是由政治发展引发,以及为什么光是股票交易商某个早上的感觉就能影响股市的涨跌。

那么这种共同想象是如何运作的呢?
不管是基督宗教、民族还是资本主义,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而要怎么样才能让人相信这些秩序呢?

第一,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他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永远要强调,这种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是个客观事实,是由伟大的神或是自然的法则所创造。

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提醒他们这套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这套原则。
 
其实我们身边的这些我们坚信的事实,都是源自于多数人的共同想象,而在当下的商业社会中,对于各个企业和组织,所有的营销,广告,品牌包装,其实都是对于共同想象的运用。
 
从央视的黄金档的标王,到各种广告的轰炸,各种暗示,都是希望消费者能够相信他们广告中所宣传的那样,从而有消费冲动。
 
而这过程中,我们对于专业人士的信任,对于网络的信任,对于素不相识的老家长的信任,其实是我们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的一种无奈,而在这过程,我们被社会,被他人的共同想象所影响,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这些知识,观点,信息构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共同想象,是人类跳脱出动物界,一跃发展自己的文明最重要的史诗般的创造,在五千多年前,完全没有任何机械的帮助下,古埃及人就能凭借着共同想象建造出巨大的金字塔,我们就能修筑如奇迹般的万里长城。

但是同时,这种共同想象,也是一副枷锁,在这个文明社会中,禁锢和主导着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在面对专家时,在面对网络时,当身边的信息,我们最相信的人,都在编织着一个让我们不得不信的“事实”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于是,无数的家庭,一个又一个掉入了,自闭症这个深渊,这个共同想象,终日陷入对于未来的恐惧,不再相信孩子的成长的潜力,无法自拔。
 
其实如果家长自己无法想通其中的症结,一直在圈中无法走出,那些对于未来的可怕想象,对于孩子能力的迫切提升,甚至完全不管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心理状态时,会一直主导着父母,逼迫孩子能力发展就成了家长的最重要的追求。这种我为了你好的思考之下,其实已经完全感知不到,或者说,不愿站在孩子的意愿的立场去思考时,其实恰恰就是导致孩子更加逃避人,更加封闭内心,有更大的情绪问题的最重要原因。
 
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因为这种误解而被阻滞。
 
摆脱和走出自闭圈的对于孩子的不可治愈,终身需要干预的先天一定好不了的共同想象的画面,是父母走出来的第一步。
 
这点最难,也最需要家长自己思考去寻找答案,最需要质疑精神,甚至是与整个世界为敌的世界观重铸。
 
对于此建议家长有时间将赫拉里的《人类简史》这本书,花时间读读。
其他的如他后两本《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也很好,另外在推荐一本查理迪威特的《世界观》。

祝你,对于那些认为不言自明的东西,能够有一些松动的更深入的思考。
 
希望你对于孩子的这件事,能够有更多自己的视角的思辨和理解。祝你好运。
 
为何诺爸对于孩子的发展如此的有信心?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为何我对于孩子的发展潜力如此的有信心。接下来从孩子的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关于孩子发展的基础理论的分享,再结合我自己陪伴诺诺成长的经历和遇到的数千个家长的经历来一一展开。
 
1.关于生理发展的基础:神经可塑性的基础概念。

最初当我被这个圈子里言之凿凿的先天基因问题,是生理性病理性问题,孩子的大脑结构的种种说法所困扰时,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脑神经科学的书籍。其中最重要的两本是《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智成长之谜》
 
而后又看了各种不同对于大脑运作原理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以及其他不同学科的书籍当中的观点时,我惊讶的发现,在这些算是脑神经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的这些很学术的书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对于大脑的高度可塑性的论述。对于大脑结构的形成和改变都有着极其积极的观点和认识。
 
我忽然明白,其实对于先天生理问题,不可改变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对于脑神经发展的无知的一种断言。是属于自闭症这个领域中独有一种偏见和描述。而家长们往往因为对于这些学科的不了解,对于专家和权威的盲从,认为这些说法就是科学,就是真理,其实这才是问题所在。
 
这里简单的引用,《第七感》和《心智成长之谜》两本书中的一些原文,帮助大家认识关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概念:
 
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指大脑作为对经验的反应,产生新的神经链接以及新的神经元的能力。我们不仅在年轻的时候具有神经可塑性,目前的科学已经证实,神经可塑性会伴随我们终生。
 
而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最迅速,最具可能性的一个个体。而大脑的发育会一直持续到二十岁,才算发展成熟。
 
在人的颅骨小小的空间里,1000多亿个互相连接的神经元构成了密集而错综复杂的大脑。而且是更复杂的是,每个神经元平均有10000个连接或突出,与其他的神经元一起,我们的神经性系统中有着数量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组合。他们连接着各种神经集群,形成网络系统。

其实大脑的活动,就是神经冲动激发的电子在神经突触膜电位间的电信号传导的过程。
 
这么庞大的系统中,大脑可能的放电模式,即潜在的激活状态,有高达10的100万次方以上。正如一位神经学家说过:“大脑如此复杂,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大脑的复杂性为我们的心理如何运用这些放电模式创造了自身的无限的选择。
 
现代神经科学的重要的实用性发现之一就是:引导我们注意力的力量在于塑造大脑放电模式的力量,也就是塑造大脑自身结构的力量。
 
虽然神经放电的物理特性与我们的心理活动的主观体验是相关的,但是没有人能确切的知道这是如何发生的。不过请一定记住:心理活动会刺激大脑放电,大脑放电同样会创造心理活动。
 
神经元连接和神经网络形成:
 
一起放电的神经元会连在一起,我们一起来详细分析这种说法。
 
当我们有所体验时,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这意味着有离子流流进或流出神经元较长的部分,即轴突的细胞膜,其功能就像电流。在轴突的远端,电流导致化学神经递质被释放进入小的突触空间,这个空间与相邻的放电的神经元,即突触后神经元相连接。化学物质的释放决定了下游的神经元是被激活,还是被关闭。
 
在恰当的情况下,神经元放电能加强突触的连接。这类情况包括重复、情绪唤起、新奇以及集中注意力。加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使我们能从经验中学习。我们之所以能保持开放地从经验中学习,原因之一是,从在子宫中开始发育,到童年期、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基本架构始终都在不断发展。

在妊娠期,大脑从下向上逐渐形成,首先发育成熟的是脑干。当我们出生时,边缘系统已经部分发育成熟,但大脑皮层神经元之间还缺乏广泛的连接。这种不成熟性,即大脑不同区域内部以及之间缺乏连接的特点,给予我们对经验的开放性,这对学习来说是必需的。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突触大量增殖。这些连接会受到基因、机遇以及经验的影响,我们的某些方面可能比其他方面较不容易受到经验的影响。
 
例如,我们的性格就不存在经验上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和机遇决定的。比如有些人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非常喜欢探索新事物;有些人对新情境的反应则是退缩,在克服最初的羞涩之前,他们需要一些“热身活动”。这类神经倾向在出生前就已经确立了,它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对世界作出反应,以及他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
 
然而,从生命最初的几天开始,不成熟的大脑同样被我们与世界的互动,特别是被我们的人际关系所塑造。经历与体验刺激神经元放电,影响着我们刚刚形成的突触连接。通过这种方式,经历与体验改变了大脑本身的结构,甚至会影响我们先天的性格。
 
随着我们的成长,基因、机遇以及经验的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形成了所谓的“人格”,以及习惯、喜恶和反应模式。如果你曾和狗有过积极的体验,喜欢生活中有狗相伴,那么当邻居家新买的小狗蹦跳着跑向你时,你会觉得愉快而兴奋。
 
然而,如果你曾被狗严重地咬伤过,你的神经元放电模式可能就会让你产生害怕和恐慌的感觉,使你远远地躲开小狗。如果除了之前有过与狗相关的不愉快经历外,你还是个性格害羞的人,那么与狗的相遇可能会让你惊恐万状。不过无论你经历过什么,也不管你的性格是怎样的,都有可能发生蜕变。
 
学会以某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方式来集中注意力,能够帮助你克服过去对狗的恐惧。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引导经验的形式。它刺激新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从而创造新的突触连接。
 
你也许会想:“经验,甚至心理活动,比如引导注意力,如何塑造了大脑的结构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经验意味着神经元放电。当神经元一起放电时,神经核中的基因,也就是它们的控制中心,会被激活并“表达”自己。基因表达意味着产生某种蛋白质。接下来,这些蛋白质促成了新的突触连接的建立与加强。经验也会刺激髓鞘,即轴突周围的脂肪鞘的产生,从而使神经元内的传导速度增加100倍。正如我们现在所知,经验同样会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大脑中全新的神经元。

随着突触的形成以及髓鞘的生长,这种应答经验的神经发生会持续一生。正 如前面探讨过的,大脑发生改变的能力被称为神经可塑性。我们现在发现,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是如何通过刺激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来增强神经可塑性的。这些神经化学物质能够加速被激活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 接的结构性生长。
 
另一块重要拼图也已显现出来。研究人员发现,早期经验能够通过后成(epigenesis)27过程,改变由神经元核内细胞的基因决定的长期调节功能。例如,如果早期经验是积极的,化学物质就会通过控制特定脑区的基因表达方式,以改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加强情绪复原能力。相反,如果早期经验是消极的,基因控制的改变就会影响对压力的反应,从而降低儿童的复原力,并损害他们未来对应激事件的调节能力。

随着科学持续探究经验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我们将来一定会看到“后成论”不断出现在科学报告中。
 
总之,经验产生了重复的神经元放电,这能引发基因表达、蛋白质的生成、神经元基因调节功能的改变,以及大脑中结构性连接的改变。通过驾驭觉知的力量,策略性地刺激大脑放电,有意识的注意和观察自己内在状态便能使我们自主地改变原先不能自主的放电模式。

正如你在整本书中看到的,当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时,便会创造出一些神经元放电模式,从而使过去相互分离的脑区产生连接和整合。突触连接得到了加强,大脑变得更加紧密连接,心理的调适能力变得更强。
 
关于髓鞘发育不良的问题
其实有非常多的家长在孩子做完核磁共振时,会极度恐慌的问我,孩子的髓鞘化发育不良是否意味着孩子的存在生理性的大脑问题,是否说明孩子先天智力有问题。
 
其实上文中关于这件事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经验也会刺激髓鞘,即轴突周围的脂肪鞘的产生,从而使神经元内的传导速度增加100倍。正如我们现在所知,经验同样会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大脑中全新的神经元。”

髓鞘其实就是包裹在神经元细胞的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的轴突的一层脂肪鞘,能够极大的提高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传导效率,其实髓鞘化的过程,并不需要什么治疗或者智力口服液之类的东西,给孩子该有的有趣的生活体验的刺激,就是最好的方式。
 
儿童的大脑发展的可塑性之高,是远超于我们的理解和想象的。我公众号之前转载过一篇知乎的文章。讲的是一个看似愚痴的孩子,在10岁才突然因为一把电子琴开窍,其实从历史当中如爱因斯坦,贝多芬,王阳明等等等等的成长自传中,从我们身边的事例当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

而医生和网络上的资格圈子里的各种所谓专业人士和老家长,却连基本的脑神经科学的常识都没有,就都跳出来矢口否认孩子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到底居心为何?
 
大家自己认知想一想这件事的背后逻辑。
 
孩子作为我们生命延续的和这个世界的未来,无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还是对于人类未来,他们都是最重要的一群人。他们代表了这个人类文明的希望。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已经有了几百万年的历史,从上个世纪自闭症这个词出现到如今,只是历史长河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认真去回望认识的历史,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如此之高比例的孩子,居然是完全没有未来的,必须终身照顾,否则就无法存活的。但是如今,居然那么多人拼命的证明,这帮已经占到人类2%,总数超过一亿的人,是想象中的那种只能成为负担的人。

如果真的如此,这个世界肯定早就乱成一团了。但是每一个新家长的出现,都会一次又一次陷入这种轮回。
 
入坑的家长何其多,真正能够走出的又是何其艰难。这就是这个世界和这个圈子真实的样子。
 
2.发展心理学以及关于真正的大师们对于儿童发展的观点
 
聊完关于孩子的生理的发展的潜质之后,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轨迹是什么样的,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孩子的成长当中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发展进程,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明白孩子当下的状态背后的原因。
 
而且对于孩子的发展的参照标准,我反复寻着,思前想后,发现有且只有一个对照的对象,那就是正常孩子的成长过程。因为我发现无论如何去定义一个人,给他贴上什么标签,孩子的生长轨迹,成长过程,所有人类其实早已被DNA的生物性给框定了。即所有人类的发展轨迹其实都是一致的,从无例外。
 
这世界上没有能够长生不老的人,从不生病的人,从未哭过的孩子,所有人都是由母亲孕育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父母的基因,经历吃奶的婴幼儿期,慢慢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一点点长大成人,经历青春期步入成年,最大年龄不过一百多岁。关于这些从无例外。
 没有人能够跳脱出从几十亿年前最早的单细胞生物一路发展演化成万千的动植物的生命底层的规定性,最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类也是如此。

当今的很多专家或者自称科学的人,却可以不管这些在更基础的广义科学的基础,去评判和认定关于孩子的一生的未来,就如同我们被别人骂为废物,或者差生一般,仿佛一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命运的变化。
 
如果我们自己相信这一切,就此认命,确实可能活成这样。但是其实我们并不是活在某些人的标签当中,而是我们的经历和境遇塑造了我们的一生。
 
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其实非常深刻。我小时候成绩非常好,中考是我们镇上的第二名,但是因为贪玩沉迷游戏,高考一落千丈,上了一个极差的不入流大学。对于一个农村出身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也没有学历的孩子而言,其实对于未来我完全失去了希望。在大学和刚毕业的几年里,更是愈发的逃避现实,沉迷于游戏的世界中。当时我父母对于我的失望,我自己对于自己的自责几乎让我在现实中根本不敢去想象自己。
 
而后来认识了我六年的诺妈看不到任何对于未来的希望,提出了分手,我想了一整天,我自己也在我自己身上看不到任何的未来,于是答应了放手。如果我当时相信了所谓的命运,也认为那个如同一滩烂泥一般的废柴就是我的归宿和一生的写照,其实就没有后来发生的一切了。
 
第二次是诺诺的事情,但我发现我查遍所有的信息和资料,去找专业的医生时,居然全是世界都认为我最爱的孩子,没有未来时,我相信了所谓的命运,相信了这个圈子的共同想象,选择去训练,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的话,就没有后来辞职和诺诺一起长大的故事了。
 
言归正传,而后当我去回想和寻找关于孩子的发展的轨迹参照时,当我认真的将这两个世纪的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大师的观点和书籍认真看完和梳理清楚之后,才发现,其实我们认为孩子各种比天还大的问题,其实都是源自于我们对于儿童发展和成长的无知的误解。
 
对于此不得不聊聊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
 
关于发展心理学有几本不同的书,其内容算是大同小异。分别包括罗伯特 费尔德曼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 的《发展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国内北师大的林崇德编撰的《发展心理学》。
 
我引用《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这本书的序言来讲讲这么学科的所讲述的内容。
 
“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我们的故事,我们父母的故事,还有我们子女的故事。这个一个关于人类以及它们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故事。
 
和其他的研究领域不同,毕生发展主要从个人化的角度进行论述。毕生发展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从孕育开始到死亡结束的整个过程。该学科探讨发展的观点,概念和六年,但是核心部分是“人-我们的父亲,母亲,朋友,熟人和我们自己。
 
这本书涵盖了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怀孕那一刻直到死亡。我们也提供了毕生发展领域广泛的全面介绍,涵盖了基本理论和研究发现,并突出了研究成果在实验室之外的当前应用。本书中以时间的顺序来描述毕生的发展,包括出生前,婴儿期,学步期,学前期,儿童中期,青春期,成年早期和中期,以及成年晚期。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本书都会集中讨论生理,认知,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算是讲一个孩子发展的轨迹,和不同大师的理论流派,各种因素视角综合的展开和梳理的一门学科,对于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的关键算是一本基础的理论书籍。

我并不是去要求所有的家长必须去读所有的书,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其实有很多的比所谓的自闭症问题这么专业更加基础和重要的奠基的理论书籍,无论任何一个理论都必须与这些算是当今科学构建的最重要基础理论的框架,必须能够在广义逻辑上能够通洽。

为何诺爸会这么肯定和大言不惭的去坚持自己的看法去发表很多和这个圈子里的大佬截然相反的看法的底气和勇气?并不是我认为自己有多对,而是我其实可以站在一群巨人的肩膀上,去梳理我自己的知识架构。
 
关于这几本书籍,这里提供相关的电子版,在公众号中回复:“发展心理学”获取下载链接。书籍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家长自己交流和学习使用。
 
接下来就其中涉及的一些我们必须有所了解和认知的一些观念理论。因为篇幅原因,不做过度展开,后面有机会和大家详细分享。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算是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其精神分理论认为我们沿着一系列和生理驱力的有关,其理论因为算是围绕着力比多和性器期的不同阶段展开。其实最初关于这一些列的说法,我个人很难认同,但是到后来,接触了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自我防御理论,以及克莱因的对于母亲这个最关键的客体以及心理投射等等相关的理论之后,才有了新的认识。
 
让皮亚杰发生认知论
皮亚杰的书籍因为其哲学博士的背景的原因,非常难读,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排名前三的伟大。

皮亚杰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展的阶段论的观点,提出了所有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以一种固定的顺序共计四个共同阶段的发展,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他也提出了当儿童的身体发展达到了某个恰当水平,并接触了相关的经验,儿童就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生转变。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儿童就无法发挥出他们认知的潜力。

皮亚杰认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建构方式称为图式(scheme)的心理结构,即机能的组织模式,它随着心理发展而调整和改变。起初,图式与身体或者感觉运动的行为有关,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的图式发展到反省性思维的心理水平。图式与计算机软件类似,他们引导和决定了如何思考和处理外界的数据,如新的事件和客体。
 
理解皮亚杰,必须理解两个最关键的儿童发展需要遵循的规则:同化和顺应。
 
同化(assimilation)过程是指,人们以当前的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自身的经历。日当一个刺激或事件出现后,人们对它的感知和理解与现存的思维方式相一致,就产生了同化。比如孩子会某一时间段总是试图用同样的方式,如吮吸和用嘴巴咬的方式去尝试各种物品和玩具,或是自己的手,其实就是孩子再尝试将物品同化到他自己的吮吸图式中,去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顺应则相反,当我们遇到了新的刺激或事件,做出的反应是改变已有的思维,理解或者行为,这可以理解为,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客体,不是围绕自己转的,而愿意调整自己的想法,去适应这个世界的过程。
 
其实这一点非常的关键,因为我们的孩子可以理解为在同化方面可以举一反三,但是却很难顺应,极其的固执不愿改变。举个例子,孩子在家,所有的大人是以他为中心生活的。而到了幼儿园,却发现幼儿园的孩子是必须以老师的要求和规则安排为中心,就极其的不适应,以至于出现情绪和各种对抗和叛逆的举动的。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不算是一位学院派出身的心理学家,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一性危机”,这是他迈入几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领域的媒介。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就像荣格一样,埃里克森谈到一种实体,在这种实体中,论题与反论题并存。成熟和满足是综合后的结果;停滞和适应不良会在解决冲突失败之后到来。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crisis)”。事实上,在每一阶段,个体经历的危机需要在与该阶段有关的对立的正极点和负极点之间拉伸。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接下来聊聊,我个人认为最为关键,且每个家长都必须花时间深入了解的关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的核心主旨。其实易春丽老师的自闭症是婴幼儿期的PTSD创伤假说就是在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的基础上的提出的。

 
鲍尔比和他的学生艾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所提出的回避型依恋,安全型,矛盾型和混乱型依恋关系,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作为父母自身的问题,以及在如何给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让孩子能够改变他对于人的看法,愿意发生更多的眼神交流,主动表达,模仿和回应上,极其重要。

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
俄国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和理论,个人也是极为推崇。他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交互的结果,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儿童通过指导式参与进行学习,和教育者一起解决问题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维果斯基更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和学习的社会性能力。
 
他把儿童看做学徒,从成人和同伴那学习认知策略和其他技能。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成人和同伴提供的帮助下,儿童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并开始自己解决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与成人和同伴之间的形成的合作关系,其本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文化和父母的做法等社会因素和环境所决定的。

儿童认知能力是通过挤出那些足够引发他们兴趣,但是又不是很难处理的新信息不断发展的。在某一水平下儿童几乎能够但又不足以独立完成某一任务,但是在有能力的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他成这二者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宜的教导,儿童就能够理解并掌握新任务。
 
为力促进认知的发展,就必须有父母,教师,或者能力更强的同伴在儿童的发展区内呈现新信息。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粘一个小柄在橡皮泥的锅上,而他通过妈妈的一点建议或示范就能够做到这点。
 
3.独立思考与跨学科的知识梳理
关于教育和儿童发展的理论就暂时列举到这里,其实当今世界发展到今天,各个学科中的不同流派的各种观点,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实有大量的基础且成体系的对于儿童发展的内在解释的理论,但是因为其实离我们生活太远,基本上都是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才算真正能够涉及。
 
当今时代,我们更喜欢用简洁化的思维去简化事情,这也算是一种生物规定性。但是这种思考模式,算是一种反理性的反智思维模式,但是却大为盛行。用这种简单归因的逻辑当做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实的例子太多了。这是先天的,是基因问题,一定好不了。而又有人说,这是电子产品看的太多的原因。或者说是感统,肠道菌群,食物不耐受,等等说法。
 
但是其实多因素归因也不成立,这一点在前面的休谟的特称判断无法导出全程全称判断的归纳法无效的证明的章节中已经说明。
 
但是,对于如今的知识体系构建贡献最大的那些先贤大师们的观点和理论,至少我们该有所了解和企及,否则实际上在当今的广义的逻辑通洽上其实都是做不到的话,其实我们该有辨别和该有的认知。因为当今的知识体系,就是在这些人的建构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而来的。
 
如果任何一个人,对于这些脑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自我意识发展,生物学,社会学的基础常识完全无视,就是从自己的单一视角,言之凿凿的说,凭他自己的经验或者几分钟的判断,就去断言一个人的一生,至少在我看来是偏颇且武断的。
 
但是我们何其信任这些医生和专家,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只能来自于网络,这么多老家长的真实看法难道都是假的吗?我无意去质疑和怀疑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动机和品质。但是,我们所认知的事实,只不过是一个个逻辑模型,从来都不是真理。
 
包括我自己也是,我在最初群里聊天发表观点时,总会带上一句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其实也正是希望大家能够有怀疑精神,有独立思考精神,有自己的判断和尝试。
 
而后我自己在诺诺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上,其实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语言发展的重复,分不清你我他,巨大的情绪问题,自伤甚至拿头去撞墙,各种高度沉迷的所谓刻板行为。极度敏感的视觉和听觉,动不动就惊醒的恐惧。
 
极为叛逆的个性,对于一些他认为的事情的惊人的执着,但是其实当我知道他就是一个极度敏感的聪明孩子,他只是还不会用语言去表达,不愿表达,对于很多没把握的事情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挫败感就根本不敢尝试。我们一路理解和鼓励,陪伴他,一起面对他那些让他伤心欲绝的情绪,一次又一次的友善的提示他。
 
其实孩子非常的善良,记忆力极强,一旦认同某个观念就超乎寻常的遵守。而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验证着我最初的判断。
 
随着孩子逐渐适应并且喜欢上了幼儿园,愿意和老师去表达和交流,在生活中,愿意去帮助身边的人,愿意用语言去交流和沟通,孩子的信心,社交和表达意愿,丰富的兴趣,包括他自己本就擅长的记忆,背诵,数字,单词,各种中英文的儿歌,让他自己很自信,也很愿意和妈妈和我去表达时候,其实上述和大家所描述的种种理论和看法,算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一被证实了。
 
而这是在我们决定我们自己陪伴,没有借助任何其他外力的过程中所发生的。
 
其实我每周都能收到很多网友发来的感谢的好消息,我见到真正走出这件事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其实这一条条路,也算是被反复证明了。
 
最后聊聊我一直以来对于孩子的看法,那就是,孩子无论有什么样的表现,一定有他自己十分充足的理由,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去评价孩子,去给他定性,其实是我们自己对于孩子的内在的心理活动缺乏该有的理解,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和思考问题,确实很难,但是这是成为一个尽责的父母必须去努力实现的一件事。
 
正面管教里有一句话:“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其实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其实我也说过很多次,其实后来真正去看了大量的关于普通孩子成长的好的教育的书籍,才发现,这自闭症这个圈子被放大了无数倍的问题行为,其实就是正常孩子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些阶段,只不过是沉迷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比如孩子喜欢把玩具排成一排,其实只是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孩子有攻击性或者自身行为,是一种不会用语言表达时被情绪主导的过激表达的方式而已。
 
比如像吃手等暂时性的退行,其实就是孩子在焦虑或者遇到自己不适应的状况时回退他之前习惯的状态自我寻求安慰的正常现象。
 
其实如果大家能够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爱和自由》,《正面管教》等等推荐了无数遍的书籍,好好看看,你会发现,那些日常你最关心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里面都有。

但是真正愿意看书,能够看进去的着实不多,家长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解答,总是想寻求捷径。其实陪伴孩子长大这件事,从来都没有的捷径,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不断反思和尝试。
 
一个孩子未来会如何,所谓的科学,专家,机构,各种神奇训练和疗法,其实远远比不上,父母自己对于孩子的理解和陪伴。而这种付出,对于孩子的教育,难道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就因为整个世界都在说孩子没有未来,如果我们自己也就此相信,并且这么对待他的话,未来确实可能就因为我们的做法,而变得如他们所说。
 
我们的看法和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决定了我们给他以什么样的生活,而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决定了他今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一个积极健康外向,自信的人,我们就需要成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如果我们终日愁容满面,一个劲的刷手机逃避现实。孩子怎么可能走的出来?
 
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是我们能够走出这个圈子的共同想象最锋利的武器,但是其实真正的在不同的跨学科之间,去建立起自己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完整认知,有自己完整的架构体系,才是让我们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谁,没有人能够定义他人的一生。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认识所谓的科学,和成长,语言,关于教育的这件事情上,能够有更多的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因为被人一句,孩子不打不成才,哭声免疫法,这个孩子终身不能自理的一句断言,就陷入无边黑暗之中,就陷入孩子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潜力的误判之中。
 
养育一个这样极度敏感且情绪强烈又倔强的孩子确实比一般的孩子要辛苦很多,但是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更厉害的直接证明。我见过太多家长被孩子耍得团团转,每当孩子哭闹就只能举手投降而被迫妥协,孩子生活在一个过度代劳的环境中,根本没有体验过,什么是饥饿和口渴,体验过与人开心的一起哈哈大笑的玩的感觉,没有体验过自己其实是一个有价值的厉害的人。
 
其实是我们自身对于孩子的理解,以及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是我们过度低估了孩子的发展的潜力,用限制他发展的方式去强行改变他,反而导致了孩子更大的问题的出现。能够看到孩子问题的另外聪明敏感有独立想法的厉害的另一面,才是我们真正走进他的方式。
 
祝你在理解这个聪明,敏感,脆弱,倔强,情绪强烈的孩子的路上,一路顺风。

诺爸说 出品
【微信公众号】 nuobashuo
■若您觉得内容有所帮助,请您点赞回复分享
■改变自己用心陪伴,还孩子一个有趣幸福的童年。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重庆杰康佑佑康复服务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重庆杰康两江大竹林校区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12日
区     域 :重庆两江新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 残联定点机构
优势课程: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职能治疗 | 小组课
最新文章
1融合教育中的支持运用提前预知
2自闭症患者与脑损伤: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小雨人”
3自闭症孩子通过治疗真的能痊愈吗?这些大实话很扎心

作者专栏sign up

舒青
舒青
人物性质: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所属单位:杭州市下城区星宁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创始人 | 机构督导
区     域 :浙江杭州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特殊孩子行走世界
2为儿子写童书:一位妈妈陪孩子成长的特殊方式
3都说思维是“硬伤”,会教的妈妈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