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小胖的妈妈丨入ASD圈一年多,我想谈谈机构

来   源:深圳星愿树海口中心(海口市琼山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原创走南闯北的社长行业研习1写在第一篇之前我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小胖。小胖快3岁了,他与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软萌可爱、调皮捣蛋;他又与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他在1岁半就被确诊为孤独谱症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简称ASD)。小胖算是确诊年龄较小的孩子,原因是他太
关键词:孤独症,孤独症谱系,结构化,自闭,自闭症,自闭症日,邹小兵,量表,孤独症谱系障碍,辅助

原创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1 写在第一篇之前
 
我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小胖。小胖快3岁了,他与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软萌可爱、调皮捣蛋;他又与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他在1岁半就被确诊为孤独谱症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Disorde,简称ASD)。小胖算是确诊年龄较小的孩子,原因是他太过典型,我们先后带他在两家医院就诊,从与医生的交谈、填写评估量表和参考网络上的若干信息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内心很快就有了确切的答案。(PS:我们算是少数没有纠结于找邹大夫、郭大夫等名医确诊的家长。因为太过典型,似乎再确诊一次也就没有必要了。)既然如此确切,那就开始干预吧,一年多以来,带着孩子先后在三家机构进行干预、自己的阅读与网课学习没有中断、居家干预持续进行,所幸效果是明显的,孩子的进步虽然缓慢但是在持续进展中,我们整个家庭氛围也是平稳和安宁的。
 
一入ASD圈深似海,家长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太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事实上如果是正确的确诊,ASD将是一个伴随孩子一生的特质,所以在我看来,从接纳孩子那天开始,家长就要开启第二专业——ASD干预的学习,这一专业的学习也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PS:这里并不是主张家长辞职,或放弃自己的梦想、事业追求。)入ASD圈一年多,我尝试的一些学习方式主要有:家长培训班、网络课程、书籍资料(包括微信公众号文章)、家长微信群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当然更多的是还有许多困惑,遂打算以小短文形式进行梳理。这些梳理大约有三个目标:首先是为了总结和思考,以推进自己的学习;其次是希望能够给新手家长一些参考借鉴;最后是希望能传播一些正能量,ASD圈的生活既然这么不易,何不多一点正能量呢?
 
想要写这个主题,本身是有一些机缘的:前阵子新加入了一个ASD家长学习微信群,有一天看到群里一个妈妈提问,问有没有广州的家长在给孩子上机构的,我就给她回了我们家上过的机构,然后我很快收到了群主的警告,说群上不允许说机构,否则踢出去(PS:刚刚加入的群,当时还真不知这个群规),接下来群主给我们狠狠“补课”了,告诉我们机构是如何不靠谱的,家长寄希望于机构是大错特错。群主的这番道理我当然是有很多认同的,但是作为新手家长,面对一个刚确诊的孩子,最焦急的莫过于先找一个机构干预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也曾经困扰焦虑在两个问题上:(1)要不要找机构,(2)找什么样的机构,而带娃体验了两三家机构,经历了疫情期间独立带娃居家干预的几个月,我在这些问题上有了一点体会,在这里我想从ASD儿童的早期特质及其带养困境的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2 ASD孩子早期典型特质:零配合度
 
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有一幅经典的宣传图画,一个小男孩只身蹲坐在一个玻璃瓶中,瓶口用木塞塞着,他双手抱膝,眼睛闭着,总之他孤单、孤独、安宁,外面这个喧嚣的世界看起来与他无关。这幅图画,很契合孤独的主题,他会让人想象一个ASD孩子总是蜷缩在自己的角落,孤零零的,但真实的ASD孩子的生活状态很显然不是这样的,在这里我想描述几个小胖日常生活的场景:
 
小胖最近对照顾他日常生活的外婆的声音非常敏感,常常是外婆一开口说话,他就用尖叫表示抗议。这个事情的起因很有可能是外婆曾经用严肃的语言批评过他,他就开始反感这个声音、反感这个人、乃至反感这个人引发的一切声响。不仅如此,他还发现通过尖叫可以实现很多目的(比如尖叫多了外婆自然不说话了),然后他会表达需求的那几句话也开始变得不想说,因为他发现尖叫哭闹打滚好像更容易实现他想要的。如此你可以想象,只要跟他在一起,你就要承受动不动就冒出来的尖叫,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比如惊扰路人、邻居等等;有时候他尖叫的状态非常多,比如一段时期我跟他相处的时间中,一半以上都是他在尖叫,我就感觉挑战到我的生理极限了。
 
我们也经常带小胖到游乐场、公园等地方游玩,但是通常的情况是,你想让他往东,他就是要往西,你说好吧,那就往西,结果他又不走了。再不然,你一个不留神,他可以跑到无影无踪,任你喊破嗓门,他也不会停下来。大多数时候他对周围的环境都是不感冒的,但如果哪里有个圆形小洞洞,他要观察老半天了,总是想要去戳,疫情期间我经常带他去公园玩(当时也没有太多其他选择),他那段时间最感兴趣的就是公园的垃圾桶,因为公园的垃圾桶中间有一个圆形窗,是用来回收电池等有害垃圾的,小胖对圆形有一种神奇的迷恋,他一看到就两腿都拔不动了,大人要费老大精力才能将他带走,然后他就奔向下一个垃圾桶。
 
那么,如果不带出去玩,是不是在家里会好一点?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叫哭闹状态,如果是情绪平稳的时候,首先,我们想跟他活动游戏,但很少能打动他的“芳心”,人家不感兴趣。如果大人声情并茂,演技夸张,玩法独特,或许他能看上一眼,甚至他会因此喜欢上一两个玩法,然后他的玩法就固定在刚刚那一种玩法上了,他不想改变,只想重复重复再重复。当然,更多的时间他都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单一活动之中,小胖一岁半到两岁半,最喜欢的活动是在餐桌椅和阳台间来回跑;两岁半学会跳以后,他就无时不刻地蹦蹦跳跳,我感觉他的精力好像永远用不完。
 
有时候我们见到行为出格的孩子,说他们是“熊孩子”,但是要知道,这样的孩子“能听话”是日常,“熊”的时候只是特殊状态;而ASD的孩子,看起来底色就是“熊”的,因为他没有“听话”的时候,除非他正处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干预状态下。所以我说ASD孩子的典型特质是零配合,他不听你的话是当然状态,这既包括了他可能听不懂,也包括了他听懂了不去做,背后的原因还是ASD核心的社交障碍:普通的孩子,听妈妈的话做了一个动作,妈妈的一个微笑就能让他持续“听这个指令”,这种一来一往就是社交互动;ASD的孩子可能捕捉不到这样的信号,或者这样的信号对他无激励意义。
 
当然,重要的补充信息是,这是ASD孩子早期的、阶段性的特征,如果有新家长路过千万别被吓着了(别认为自己的孩子以后都带不出门了),经过干预,ASD孩子的配合度会逐步提升,甚至多数能掌握社会规则,虽然这要经历一个不短的干预周期。
 
3 机构干预还是家庭干预?
 
对ASD孩子的带养、干预,可以说是对家庭的极限挑战。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感受这种挑战:一是零配合度带来的带养困境,以及进一步的专业学习需求与时间精力紧张之间的矛盾。带养一个ASD孩子有多难,好像不是多少倍于一个普通的孩子所能形容。我的总体感受是,他的行为常常挑战大人的生理极限,比如持续几个小时的哭闹,或者高频率的尖叫;他还要挑战你的心理极限,你绞尽脑汁、耗费心血陪他玩,他不理你。如果你企图从专业的ASD干预知识中寻找思考策略,但你又是孩子的主要带养人,那么你可能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了,因为一天的带养下来真的已经精疲力竭。
 
二是干预ASD孩子给家庭带来极端的经济压力。以小胖所在的机构来说,每天上午干预3小时(一周五天),每月费用1.3万元左右,这在广州属于中间层次的干预收费标准,实际上我现在的工资水平还不及小胖的干预费用,可以说每个ASD的家庭在经济上都很不轻松。然而,更矛盾的是,你想多花精力努力挣钱,但你不得不承认你得在孩子的事情上上心、花时间。
 
上面的这段描述并不夸张,估计是每个ASD家庭在孩子确诊初期都要经历的晦暗、焦虑甚至一团乱麻的状态,然后绝大多数的家庭就要开始寻找出路了,然后慢慢步入到有序的干预状态,回归到有挑战但也平凡的生活状态。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基本问题的理清,有助于ASD家庭尽早步入有序的干预状态:
 
第一个问题,机构干预与家庭干预的定位问题。有没有机构能够将孩子干预好,以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99%是没有的,你不要说这是因为国内没有好的机构,当然不是这样,这是全球范围内的经验,就从我们学习的入门书籍来看,现在有影响力的那几本译著都是ASD家长的著作,你说他们的孩子(恢复)成长得好是因为机构好(干预社会资源好),还是因为家长成为了专家?我们家小胖从1岁半确诊以后,我就开始学习干预知识了,逐渐也开始了家庭干预,2岁以后,逐步接触机构干预,然后有不短的时间我都在纠结:要不要找机构以及找什么样的机构的问题,一方面如果不找机构,作为家长担心自己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密集的、专业性的干预支持;另一方面,找到机构以后又发现机构是程式化的、应试化的(以通过评估为目标)的训练,如果干预老师不够专业、不够经验丰富,干预的效果可能还是低效的。
 
以小胖干预的经验来看,我们实施的是机构干预+居家干预的模式,他的总体进展是不错的。当然,理论中所描述的机构进行桌面训练,居家训练对机构训练的内容进行泛化的场景,在小胖干预的实践中很少发生,事实上居家干预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从干预效果上来说,大部分应当归功于居家干预,少部分归功于机构干预,那么是因为我没有找到靠谱的机构吗?我认为不是,实际上我这家机构在业内的评价算是不错的,但是机构干预的效果真的远不及居家干预,或许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说原因:
 
一者,居家干预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一些内容在家里我认为孩子会用了,这个技能就算他掌握了,但是机构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反应不及时而判为训练项目不通过,所以居家干预一般没有太多负担,可以更快速的推进;
 
二者,居家干预比机构干预更灵活,从理论上讲,居家干预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虽然我目前并没有做到,但是居家干预的项目设计更加切合孩子的生活体验,那么他很显然是更能够理解、掌握的,这也可以说居家干预远灵活于机构干预;
 
三者,家长比老师更了解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师只能根据他一天三小时,一周五天的时间的接触来了解孩子,而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对他个性的了解也就更能找到针对他的方法;
 
四者,家长更愿意“折腾”只为孩子能够进步,比如我们家居家干预的教具肯定是丰富于机构的,只为不让小胖轻易“审美疲劳”。所以,如果家长能够初步上道,居家干预的效果很可能优于机构干预的效果,家长可以有、也应当要有这样的自信。
 
但是,这是不是说机构干预没有必要呢?当然不是。事实上,我认为在ASD儿童早期密集干预阶段,机构干预几乎不可或缺。
 
首先,机构提供专业的干预支持,帮助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虽然我上文说机构干预的效果并不一定优于居家干预,但是在家长能够自己上手干预以前,机构干预是处在绝对优先的位置的;家长如果能够干预得很好,机构干预也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因为ASD的孩子需要大量的“一对一”的辅导积累。
 
其次,机构干预为ASD带养人提供了喘息空间,这非常重要。ASD儿童早期零配合度的特质绝非夸张之词,我不相信有哪个ASD的家长在带养的过程中是不糟心的,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我想家长很难持续做到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孩子相处,所以喘息空间对于ASD家庭来说太重要了。
 
再次,机构干预也是家长可能的学习渠道。虽然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主要的学习渠道并不在孩子的干预机构,而是通过阅读书籍、网络课程及家长培训来进行,但是因为每天与机构老师交接讨论孩子的状况,也不乏听到一些启发性的建议。
 
再有,在ASD孩子早期干预阶段,孩子需要接受密集性的训练,而家长要进行密集性的学习,家长一定要学会协调自己的时间精力,而机构这支力量的引入,可以起到极佳的调节作用,换句话说,因为有机构干预,家长才更有精力和心力去学。
 
最后,虽然我目前所在的机构干预效果并不算特别理想,但是一些机构干预恰好符合了孩子阶段性的发展需求,又遇到了特别负责特别专业的老师,那么孩子在机构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关于机构干预与居家干预的定位,我的总结是:不要迷信机构干预,不要依赖机构干预,居家干预可以更优;但是机构干预是孩子成长路上一支重要的支持力量,家长也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
 
4 短期困难还是长期困难?
 
第二个问题,困难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上文说ASD孩子的带养、干预是对家庭的极限挑战,那么这种极端困难的状态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这是个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不可否认,ASD孩子在整个成长时期都需要家长更多地费心,甚至是在他成年以后,但是上文所说的极限挑战的状态肯定是短期的,或者对于大部分的ASD家庭来说都是短期的。



现在我国ASD的确诊水平已经很不错了,相比于一二十年前,ASD儿童的确诊比例也在急速提升,虽没有掌握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从专家学者的报告中了解到,当前确诊的ASD儿童中大约70%左右为轻度,而从我自己在机构接触的孩子来看,属于轻度的儿童比例可能还要更高一些。这些轻度的孩子经过恰当的干预,很大比例能够入普小学习,并最终能够实现生活自立。更何况一些中重度的孩子干预着干预着也会转为轻度。作为一个ASD孩子的家长,一方面是接纳孩子,另一方面也应当要有信心。

在华南片区,ASD儿童干预流行“摘帽”的说法,虽然针对这种说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种说法的积极意义所在。我记得在今年的自闭症日,邹小兵医生的公益讲座中说,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到他那里“摘帽”的孩子。有的人说,“摘帽”不就说明医生之前误诊了吗?我的看法是,如果孩子两个月就“摘帽”了,那可能真的是误诊了;如果孩子经过密集的干预两年、三年后“摘帽”,那基本上不会是误诊,事实上能够达成这样的干预效果,家长已经完全接纳了孩子的特质,这种“摘帽”变成是给家长解压,也是给孩子释放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摘帽”,表明现时期经过早期密集干预,大量的孩子有了相当大水平的发展,有一些进展突出的不再符合ASD的诊断标准了,这传递的是信心和希望。

ASD孩子带养、干预的极限挑战时期大约也就是2-5年时间,这段时间也就是孩子需要进行早期密集干预的阶段,这段挑战时期成就孩子的基本雏形,也是孩子将来走哪条路的一个分水岭,状态好的孩子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大;状态不好的孩子成为特殊孩子的可能性大(在这里是没有贬义的,即使是特殊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
 
5 小结
 
简单小结一下本篇短文的观点:
 
第一,孩子确诊ASD,虽然挑战很大,但希望也很大,用心干预,孩子可以达成最佳结局。
 
第二,ASD孩子早期呈现零配合度特质,带养、干预极为困难,ASD家庭面临极限挑战,但这种极限挑战是阶段性的,大约2-5年的时间。
   
第三,从尽早步入干预状态、维持干预的可持续性的角度来说,ASD家庭不应该忽视机构这支重要的力量,但是没有必要迷信机构、依赖机构,居家干预可以发挥巨大作用。ASD儿童的家长应当努力让自己成为干预专家。
   
如果你的孩子刚刚确诊,你正在犹豫要不要辞职,要不要负债去进行机构干预,要不要背井离乡去找知名机构,我想这篇小短文可能对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家小胖确诊干预已有一年半的时间,挑战重重,但我们完全接纳并积极乐观,仅以此文与ASD家长共勉。

(小胖的妈妈,2020年7月21日,第一篇ASD随笔。)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海口市星愿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深圳星愿树海口中心
成立时间:2023年04月07日
区     域 :海南海口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融合课程 | 幼小衔接
最新文章
1深圳星愿树海口中心_海口琼山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怎么样?
2如何区分高功能自闭症和低功能自闭症?
3自闭症儿童固定音调发音矫正的个案研究

作者专栏sign up

宋阳
宋阳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机构管理
所属单位:浙江融爱学园康养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机构管理
区     域 :浙江绍兴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连锁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发现智商异常的数学天赋后,家长迷茫又希望
2石家庄新华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接受评估,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接受评估,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3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阳光鹿童”公益项目:为脑瘫儿童康复搭建新家园
相关文章sign up
  • 区辨刺激(SD)

    2020-03-09

    区辨刺激(SD):简单来讲就是指令,教学者提出或设计的让学生做出某种语言行为操作的要求或情境。又叫刺激控制。刺激控制增强...
  • 原创走南闯北的社长行业研习1写在第一篇之前我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小胖。小胖快3岁了,他与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软...
  • 经验分享的能力,对于被自闭症谱系影响较深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一块比较难超越的障碍。一般发展的孩子,小时候已能指着一些物品...
  • 上一篇文谈论到诊断领域与康复领域的区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邹神在大小米最近的自闭症科普文,与我而言,那篇文章倒没什么新...
  • 而且不是说ABA不重视内隐行为吗,难道我学了假的ABA传统ABA在这方面做的也许不够,但是包含在激进行为主义下的“关系框...
  • 研究表明,在孩子出生后,母亲平均每天多做2小时家务,而父亲每天多做40分钟家务,母亲照顾孩子的时间是父亲的两倍左右,而且...
  • 蓝鲸儿童康复辅助器具与残疾人我们不断收到残疾朋友、老年人及其亲属的电话及现场咨询,其中更多的问题涉及到对辅助器具的基本概...
  • 反复的听音乐对有些自闭症的患者来讲,听习惯了之后,就成为生活必备的一部分,当然这和自闭症固定行为的特征有关。这里举个例子...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