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陪读路上的十个坑,你有绕过去吗?

  • 2020-08-19 14:47:34
  • 黄牧君
  • 家庭支援;融合技能;
  • 1.4W次
  • 分享
来   源:青岛以琳(青岛市城阳区)
作   者:黄牧君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原创大黄蜂小编大黄蜂从去年九月一日开始就重新去上一年级了,当然这次是给儿子小吴当书童。可怜的大黄蜂,让我想起了20年前自己的书童生涯。不同的是那个时候我仅仅是陪同石头,而且是胡闯乱撞,但大黄蜂是带着使命并且有一身本领闯入敌营。此十坑不同于彼十坑,但是也是绝对不能掉进去的十坑。各位看官,好好读,仔细想
关键词:感统,感统失调,结构化,社交故事,社交技能,示范,提示,自闭,自闭症,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孩子,异常行为,辅助,模仿,社交沟通,方静



原创 大黄蜂 


小编大黄蜂从去年九月一日开始就重新去上一年级了,当然这次是给儿子小吴当书童。


可怜的大黄蜂,让我想起了20年前自己的书童生涯。不同的是那个时候我仅仅是陪同石头,而且是胡闯乱撞,但大黄蜂是带着使命并且有一身本领闯入敌营。


此十坑不同于彼十坑,但是也是绝对不能掉进去的十坑。各位看官,好好读,仔细想,小心避。不进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而且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不是旁门左道。

                                                           

by:方静


小学一年级陪读妈妈百日掉十坑,

今天亲绕过去几个?


作者 /  大黄蜂


一贯二皮脸的我没忍住脆弱了一把,原因是小吴最喜欢、也最听她话的小女神,在今天做操的时候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她的爸爸不让小吴拉她手了、排队的时候也不行。


当时给我说得一楞,因为被小女神那份义正言辞的样子吓到了。那份表情里能读到她爸爸是怎样郑重且认真地和她强调「我不是谱系内的」。我赶紧弯腰叮嘱小吴,也请小女神严厉提醒他,必须经过小女神同意后才能拉手,呆萌少爷似懂非懂地边听边跟着队伍到了操场。


跟在孩子跑圈的队伍里,迎着风我没忍住偷抹了几把泪。等他们集合观摩高年级跳绳比赛时,我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三个月以来,小吴大部分时间都混迹在班级队伍的尾巴,除了偶尔会扭头看天空或抬手捻下指头,不会出队伍也不出声儿,已经不太像一个「异类」,我也渐渐撤到离他越来越远的位置,对孩子的适应程度,我还是挺满意的。


小女神是纪律小班长,在队伍里前后巡逻来到小吴身边时,小吴想拉她的手居然没有任何提示地蜷了回来。之前他俩总是站一排的,不知道是真听懂了之前嘱咐他的话还是觉得小女神变的那么严肃不是他认识的小伙伴了,反正那个缩手的动作又把我的心扭得生疼。


问小女神她的爸爸是怎么说的,她回答「小吴是男生,我是女生,不能总是拉手更不能抱抱的」,我心里释然了些。作为父亲,教育女儿从小有性别意识,这是人之常情,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该大加鼓励。我不可能拿着「5-10岁的孩子没有真正的性别意识」之类的专业说辞,来说服(绑架)为女儿作长远打算的家长。何况小吴确实有几次忍不住抱了小女神以表示十分喜欢她,这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属于「冒犯」行为了,再次和小女神说我们一起提醒小吴。


小女神好像有点欲言又止,问她今后还愿不愿意做小吴的守候小天使了,她使劲地点头说:我一直很喜欢,也很愿意。这话又差点把我的泪扯出来,只有孩子和老师接纳小吴还是远远不够的,什么时候才能让家长们了解小吴的特点,能真正意识到小吴当前幼稚到不可能成为公害、他脑袋里那些管社交的神经大部分短路、他混迹于普小是努力克服困难、勇敢战胜自己才做到的——我可怜的孩子。


没人乐意做那个总是接受帮助的人,别人的帮助再善意也有让我们倦烦的时候,因为那是一个要持续否定自己能力的过程,自闭症的孩子也会有要求自己完成的一天。像我这样长时间陪读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明显地发现小吴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想跟随模仿、想积极参与,却苦于没有和其意识相匹配的能力和环境,最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小女神这样不拉手的小事一定会层出不穷,家长该如何防控教应对各种情况来袭呢?


生活是没有参考书、没有固定公式、没有标准答案的三无产品,所以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我也推想不出小吴今后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更没办法推断其他人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没有办法全都给大家逐条列出解答过程。


暂且把我陪读百日掉进的诸多坑洞标识出来,和大家提个醒:


 1 

太多教学,太少泛化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校生活节奏是很紧凑的,看课表也不过语数外音体美再加点特色课堂而已,可进行起来就不是看着这么简单的事儿了。看似课程是和大纲一致的,但大部分内容却在课堂外,对孩子和家长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家长教孩子,都是拆分搭台阶、一步一步,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各个击破。一年级课堂教学,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还需要增加无限量的课外知识。比如学到“书”这个字,可以用来组词:书写、读书。同时也会涉及从象形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书的种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等相关知识的添加。说实话,我都懵了,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小吴的水平,完全可以组个词「天书」。


不陪读的家长或许会惊异于孩子回家冒出的新名词,作为严重超龄的小学复读生,我却惊异于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引导方式——绝对发散。课程时间确实是四十分钟一节,但涉及到的内容却能装满四大蛇皮袋子。


上课时老师使用的课件、板书、指令随时变化。一二年级的班主任往往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这一堂课四十分钟,语文数学的教学最多的时候会切换三次,可能刚读完语文书上的古诗,马上就需要打开数学课本比较数字大小,做完几道数学题后再次拿出语文课堂作业进行写字组词,然后再翻到数学同步做应用题。


这对孩子的注意力和跟随是一个考验,所以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最好一开始就保持着一颗「泛化」的心。一方面就像方老师当年教石头组词,一个「水」字,会涉及到水的分类(热水冷水、开水生水、淡水海水……)、水的用途、水的特征等等,尽量地教授给孩子更多知识。如果有经常听到的小故事、小成语,也可以讲给孩子,加深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主要是把他们的线性思维拉一拉;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教学,捡堆叶子学算术、做完加减摆个造型,再来句描述之类的。


能进小学的孩子,基本都是有点底子的。现在小学的课程进行得普遍且灵活,所以在孩子美好的一年级时光里,家长可以先帮孩子们泛化所学,巩固基础。


 2 

太多指令,太少示范


语言辅助是最容易进行却最难撤销的辅助方式,家长往往用习惯了却不自知。


孩子进入学校融合,原先配合的孩子突然变成了老怀表需要拨一拨才能转一转,或者必须要老师单独和孩子说一遍,他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家长平时不自觉的语言辅助太多引起的。


重复老师说话的内容、频繁地在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间隙给「递话」(包括下面要做什么之类的提示)、做题或写字的时候不断给予各种指正等,这些辅助严格意义上都成为了「指令」,所以才会出现家长在的时候孩子才会写作业,家长倒杯水的时间孩子就停下等的「依赖」行为。孩子越依赖家长就越撤不出,家长越撤不出就忍不住去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老师说了家长还会重复、孩子不知道下面做什么家长还会高八度地喊、孩子这个字还没起笔家长已经在一旁念第一笔写什么了——如此下去,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而学、作业也是为家长而做,家长处处时时地给孩子指令,不给指令孩子就不会且什么也不做。


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辅助方式变一变,可以用比语言提示的侵入性小得多的提示。通过示范认识行为链、通过视觉或听觉提示(儿歌、文字、图画、音频等)、用强化巩固某项技能。


最好的是示范,用一个个的行为链把需要做的事情串起来,孩子从中可以学习到做事的连贯性。让孩子把同学或家长当参照物,身体力行,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动机,把需要做的事情进行演练,帮助孩子学习。比如可以先从整理书包的常规性活动或做凉拌萝卜片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始,让孩子先有次序感和连贯性概念,然后自然过渡到做作业、学习。


如果孩子之前的生活安排地不够结构化,这一定会是个大工程。大工程也需要做起来,因为指令的依赖性太大了。


 3 

太多学习,太轻规矩


小吴所在的小学里有四个谱系内的孩子,不到一个月我都认识了,包括中高年级和毕业班的。为什么全校1600个孩子能认得出他们?因为这几位孩子的规矩性太差,没人盯着在集体走神的情况太频繁。


和教这些孩子们的老师聊过:上课下位小动作不断、课间不经老师同意私自动用物品(电脑、多媒体、教具等)、胡乱告状、上操上体育课乱跑等,这些都是他们的通病。老师很无奈也很费解,提问也会、做题也对的孩子,为什么就啥也不听、这么难管?


不排除星儿脑发育的特点,感统失调会导致诸如此类的异常行为,但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规矩上,家长「远虑」太少,很多基本的东西根本没教给孩子。如果课堂上说话先举手孩子在家无法练习,那么诸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和师长主动打招呼问好、未经允许不动别人东西、不通过扯拉拍打别人引起关注或发起话题等规矩,家长有没有给孩子建立?


以今年刚上小学的这几个孩子为例,自闭症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差距最小的是学习,差距最大的就是规矩性。除了上面列举的通病,还有和老师抬杠、上课因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起哄、自言自语影响课堂,突出表现为不服从老师管理。


这仅仅是在学校,所接触的人基本是长期固定的、环境也相对单一,如果进入社会呢?


有家长说规矩太多学不过来,但是家长自己把基本的规矩做好,孩子就会建立起服从感的意识,因为孩子会在家长的提醒或者参照别人时,发现在课堂上不经老师同意没有同学下位、在公交车上没有人大声说话和抢座位、红灯亮着就不能穿越马路等。


小吴除了以上通病,还有一个没规矩的表现,就是太不把自己当外人、界限不明确。他喜欢同学的文具就会去向同学讨要看看,人家不同意就找机会偷偷摸一下,或者干脆站在人家身边盯着,类似行为特别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甚至误会。


小吴的这种情况是教养问题,我难辞其咎。他在家随心所欲,“一切皆为我所有”,只要不是危险的事情我都不干涉让他去做,甚至有时会让他去钱包里帮我取钱。因此小吴对“所属”这个概念一定是模糊的,在外面有如此表现也不奇怪。所以也请家长们接受我家的教训,从小从细节上给孩子建立“你的”、“我的”这种界限感。


学习对学生来说肯定重要,但规矩差了也无法接受。家长要尽量帮孩子避免“得罪人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情况发生。


 4 

太多拔高,太少铺垫


很多星儿家长和我一样,把能让孩子上学当作理想。为了让孩子通过入学面试,下足了功夫,尤其在学业上,绝对拼了。仅幼小衔接丛书就做了两套,题海战术真弄烦了孩子也伤透了自己的脑筋。


进入学校按部就班地学习后,我发现孩子从前学的那些知识,好多不够扎实。比如说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小吴能脱口而出答案,应用题也明白。但有一天,在比较大小的问题上,发现他遇到问题了。原本几个加减算式的得数都对了,再和某个数比大小,就懵了。倒着退回去,发现问题出在数量对应和长幼排序上,有理解不透、一着急就混淆的部分。谁能想到走到加减混合运算了,还能在比较大小上翻了船?


上特长班也是,钢琴都学了一年了,音乐课老师让打拍子他却不知所云。语文课上就更不用说,认识几百个字、熟练背诵课文内容,但让他列举几个学过的自然景物的字,他居然听不懂。


受限于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学习特点,虽然家长帮孩子们建造的楼层似乎很高,但地基太浅太窄。有些基础性的东西,家长真的要脚踏实地,做足做牢做细,做好铺垫。


2-10的数字分解合成口述小吴练了一个月,加减法的读题表达练了一个月(这道题左边三个苹果,右边四个苹果,求一共有几个苹果,已知部分求总数用加法,两个加数相加求和,就是求3和4的和,所以我的算式是3+4=7,我的答案是一共有7个苹果)。似乎有点小题大作进行地超级慢,但结果是孩子把加法的原则理解透了,之后做题时自然就融会贯通,反而越学越快。有时候,「慢了就是快了」。


 5 

太多输出,太少输入


家长总是抱怨孩子词语贫乏不会表达、社交沟通障碍突出,但事实是,孩子平时接触到的表达方式或者语言很局限、单一,这就相当于让一个连雪都没见过的人,来描绘雪景的美妙,对天生想象力贫乏的孩子来说可能性大吗?


小学课堂里的普通孩子们言谈自由、发言天马行空,他们在大千世界里行走玩耍、接受耳濡目染,他们的语言生动,表达也非常生活化,声情并茂,充满感情。因为天生的社会学习性,他们好像小海绵,把听到的、看到的甚至电视上、游戏里学到的,都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然而自闭症的孩子最欠的就是表达和社会性、在自然情境下主动学习,对他们来说无比困难。我经常开玩笑说,自闭症孩子的社会性语言的学习,就像《卖油翁》里写的一样,只能从那铜钱方孔里漏进去,似乎只通过一个通道。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产生更多的油。


自闭症的孩子提取信息比较费劲,好像在一缸水里舀出一碗。而家长对孩子各类信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的输入太少,会让孩子语言表达受限。比如学习“雨”,除了“下雨”其他词孩子都从没听说过,让他组词,他只会说下雨。雷雨、暴雨、倾盆大雨、流星雨、雨伞、雨季这些词只有在他学习以后,他的词汇量才会逐渐增加。


异曲同工,生活中也是这样。在之前的讲行为管理讲座,老师列举了一个例子:针对有简单语言的孩子,如果他在聚会中因为筷子掉了出现哭闹行为(曾多次出现),家长应当做示范求助服务员、不同的人换一双或者通过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进餐中筷子掉了的问题。


这有点像现场版的社交故事,面对同样的困难或干扰,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某种情形下你可以选择使用。


没有方法的输入,孩子如何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输出?所以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社交中,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多示范、多解释、多扩展解决问题的渠道,帮助孩子把语言丰富起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


 6 

太重差距,太轻优势


家长们似乎都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有发育障碍的家长对普通孩子更是各种羡慕、欣赏,家长的宝贝和普通孩子之间的差别太大,尤其是核心问题,虽然不会比马里亚纳大海沟深、但也和东非大裂谷那样长。


像小吴这种在谱系中端智商落后的,在普小里混得很辛苦,陪读家长分分钟都有想哭的感觉,除了年龄个头,其他方面在班里都是垫底的。


高功能和AS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够获得领先,家长一定要对此感到欣慰。因为在学生时代,学习好就是最大的优势。自闭症的孩子有很多都在学习特长,如果孩子弹琴好、画画好、乐高好、唱歌好、写字好……那都是他们的优势,人缘好更是。


但是有些差距比如社交、心智、课业,即使在学生期间投入所有的关注、努力以及时间,也无法成为自闭症孩子的优势,只会让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失去信心。如果自闭症孩子的情绪一直很平和、跟随越来越好、集体意识越来越强,那么家长整个心态就会不一样,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大相径庭。


发现优势、努力保持优势,是为了让孩子有信心,也是为了让家长不盲目、少焦虑。


 7 

太重单练,太轻互动


课业和课外兴趣班已经把家长搞到心力憔悴,像方老师当年带石头和石头同学时的情形,如今再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不得不说,互动是孩子之间、家长之间,必不可少的。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发现普通孩子比家长更适合引导自闭症的孩子。家长带孩子太久,很多观念和习惯已经固化却不自知,只有外人能看出你的“套路”,孩子也已经习惯了你的模式,但真的需要撤出来,改变和孩子的距离,也许家长会发现正在使用的方法早就被孩子识破并用来反操控了。


小吴之前一直没有养成下课后马上做好下节课课堂准备的习惯,我都是指出他课程表上的课程提醒他准备相应的学习用品,但这种辅助总是撤不出来。坐在小吴前面的小姑娘发现了这个现象,下课后她动作特夸张地做准备,虽然她不回头但她每抽出一本书或本子就举到小吴能看到的位置,如果小吴注意力不在她就摇动物品提醒小吴。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还成功地引出小吴对她的关注和模仿兴趣。


还有排队做操的时候,普通孩子的辅助都特别自然,大概孩子之间还是有特定的属于他们的互动交流方式和渠道,所以要尽可能促成孩子们在一起的机会。


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非常重要。见面三分情,常聊自然亲,和普通孩子的家长关系融洽,对自闭症孩子的帮助更大。因为普通孩子的父母越了解家长的努力就越知道自闭症孩子的不易,而且绝大多数普通孩子的父母是会将心比心的。


最主要的是,带孩子单打独斗实在不容易发现问题,相互「照镜子」、相互讨论学习,问题和答案经常同时浮现出来。


 8 

太重结果,太轻过程


先不提让人发愁的学习成绩,仅课外活动,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就经常拖孩子后腿,担心焦虑孩子的能力,减少孩子的参与。


特别是普通学校的各种活动很多,秋游、运动会、拔河、跳绳、参观、演出等,这种时候家长最容易做「缩头乌龟」,常会婉转而故意地「劝」孩子放弃,直接忽略孩子可能有的积极性,用一位过来人的话说就是:去什么去,丢不起那个人。


我的建议恰恰相反,在同学和老师没有异议的情况下,能参加的活动一定参加,结果是什么不重要,即便跳绳倒数第一、节目排练完也不能登台,那又怎样呢?孩子努力过、为了达标和上台都付出了时间和汗水,他们通过参与活动会接触到竞技规则、会体验到多种合作、认识或者熟悉更多的同学朋友,也可借机引导他学习和使用更多的新社交技能。这其中的收获,不比拿第一、舞台亮相的结果更重要吗?


既然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做一个坐在路边为别人鼓掌的人,那么在每一次参与中逐渐认清自己的位置,便一定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


还是忍不住说学业成绩,如果在孩子确实认真努力后,成绩仍然不理想,绝不能因为结果不理想心生怨艾。有没有跑题漏题、有没有看错行、有没有搞清题干要求……家长帮孩子找问题的过程甚至比考试过程还重要,因为它能让孩子找到思维死角和短板,对良好习惯和正确生活态度的培养,功不可没。


 9 

太重批评,太轻表扬


任何指责、抱怨对沟通双方来说都是负能量传递,带着情绪的批评也是,一个是把不良情绪压过来,一个是把内心的委屈和气愤弹回去。


没有人不犯错、更没有人时时事事都让别人满意,何况自闭症的孩子。做错了、做不好、做的没别人好都要批评,孩子那点儿自尊心自信心很快就被打倒了。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99%都是带着情绪的,那股情绪的源头是「你怎么就不能做到、做好」的期待没有被满足,换句话说,没有满足家长的隐性「自恋」(面子),可孩子99%的情况下,都是想做好而没做好的,能力、环境、个人状态甚至睡眠质量都可能是没做好的原因。所以,绝大多数孩子在被批评的时候都是委屈的。


自闭症孩子的先天问题让他们在做事情上会有劣势,但他们的人品和努力程度都值得肯定。孩子不会撒谎、不会作弊、不会评判别人、不会说别人的坏话、不会投机取巧……他们这么多值得表扬的地方总会被家长视而不见,反而是长期接触过孩子的老师,会经常提起孩子品行好、够努力。


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一下?在忍不住想批评孩子的时候,先在心中默数20个数,想想孩子的那些优点,比如诚实等,可能就会把批评的冲动转化为对孩子的可造之才的帮助。


有句老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坏孩子都是骂出来的。其实非常有心理学意义,这证明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的巨大反差。


话语是有力量的,尤其父母的话,可以造就孩子也可以毁灭孩子。为人父母,自己小的时候受到爸妈的表扬,即使是不动声色的,都会感觉被爱和欣赏。而自闭症的孩子有先天性的障碍,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更加辛苦,他们更需要被接纳和肯定。因此家长如果不学会夸奖他们,还有多少人会来给他们信心和动力?


敲黑板,都赶紧去找度娘学习《如何赞赏你的孩子》,相关文章非常多。


 10 

太重赶路,太轻记录


多年来,以琳论坛上点击率最高的帖子,都在《我家宝贝进步了!》的版块。方老师领衔的很多圈内老家长记录了孩子成长的足迹,让太多后来人受益,其实她们多年不间断地记录,受益最大的还是孩子们。


既不忘赶路,还随时记录。从长远看,通过孩子昨天和今天的对比,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优势和短板,也能更客观地分析应对孩子会遇到的困难问题,也可以更早明确孩子的干预方向;立足当下,可以帮家长发现孩子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热心读者群里,有不少家长经常会分享陪伴孩子的记录,像杭杭奶奶、海博妈等,大家学习讨论,颇多收获。


我刚进小学那几天,陪读时一直盯着小吴,发现他不仅不守规矩还一直听不懂老师和同学的话。后来在方老师建议下进行详细的记录,除了当堂授课内容,还把小吴上课的各种表现和各科老师的指令、同学的发言都尽可能地记在本子上。


整理记得非常潦草的笔记,既能帮助小吴查缺补漏,还能让他温习适应各科老师的授课风格,更可以把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转给老师家长,一举多用。


通过开学三个月的记录,我每天都能找到干预小吴的要点,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现在小吴适应地还可以,听从老师的指令、课堂规范也基本建立,我相对记录的少了很多。但只要记,我就会随时翻翻,找准明确的方向。


强烈建议家长经常记录,不用每天。隔段时间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回顾小结,家长必定会有反思和进步,因为记下的和飘渺而过的那些感受,差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懊悔没有坚持给小吴做成长记录,所以把这当坑摆上。


以上坑太多,干预的路太远,仅以此长文,提醒大家绕行。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青岛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
机构简称:青岛以琳
成立时间:2017年10月16日
区     域 :山东青岛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最新文章
1ABA的第八维度:同情心与以琳模式
2ASD孩子太难了!这些核心障碍和上学困难该怎样解决?
3一名星爸在社媒抱怨遭网轰,星娃父母有负面情绪该怎么办?

作者专栏sign up

黄牧君
黄牧君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科研专家
所属单位:青岛奥烨星空康复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科研专家
区     域 :山东青岛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2023年03月14日广东自闭症治疗机构十大品牌热度排行数据
2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出台,发育迟缓应如何判断
3​智力障碍儿童的坐、站动作训练
相关文章sign up
  • 原创然和教育现象一:在机构中,孩子的座位后面都跟着一个大人。有家长跟进的机构,后面坐着的是家长,作为陪读;没有家长跟进的...
  • 实际上考虑到AS孩子大脑的三大核心网络:DMN(默认网络),FPN(额顶控制网络),SN(突显网络),网络内部和网络之间...
  • 石荟大米和小米家长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校?文|石荟哥伦比亚大学幼儿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及双语教育硕士,持美国纽约州和新泽...
  • 陪读的玻璃罩

    2020-09-22

    大米和小米卢莹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融爱行”项目发起人之一广州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副理事长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碍者家庭关爱协会...
  •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自闭症孩子上学时,是让家长亲自陪读,还是找...
  • 我凶他,他也想控制,但控制不住,虽然不发出声音,脸憋得像哭一样,又笑起来,我那个情绪就绷不住了,心里特别崩溃,甚至怒火中...
  • 再次强调,依恋关系这种内隐记忆,一如刚才的例子中T对W的反应那样,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
  •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2021年夏天,我们所在的小区被重新划入一所新建小学,我们决定让小董暴露问题后争取陪读,先找机会争取...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