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如何提高孩子对谈话对象的分辨能力?

来   源:北京ALSOLIFE(昌平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然后,在一些线上课程里,隔着屏幕和其他小朋友做自我介绍。小朋友也能够说“苹果”,其中红苹果、绿苹果,这就是教学材料的泛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好多小朋友在个训课程中表现很好,但到了集体课程就不一样了;
关键词:代币制,强化物,辅助,模仿,特教,BCaBA

你是否正为孩子的以下问题发愁:

❖“在家是话痨,出门变哑巴。有时出门还经常说不恰当的话,比如看到短头发的公交女司机喊‘叔叔’,还不如安静当哑巴。”

❖“出门不吭声,就算吭声也是声音小得听不清。”

❖“在外边说话一惊一乍的,公共场合突然大叫‘妈妈’,告诉他小点声,还是控制不住,也可能他听不懂,会重复‘小点声’。”

❖“我走过一段错路,娃的社交总是不出来,我很多次强迫他社交,现在很后悔,感觉他越发不喜欢外面的人。”

❖“我家也想跟小孩玩,但缺乏技巧。昨天跟我说,幼儿园小朋友不喜欢他,因为他拿勺子敲碗了。没有社交不影响生活,但会对孩子自信心产生一些影响。”

❖“我家孩子就是个话痨,逮着谁都能说半天,遇到坏心眼的人也不知道辨别。一次坐公交车,为了和一个爷爷说话,死命地不肯下车,说要请爷爷去家里吃饭。如何提高孩子对谈话对象的分辨能力?”

谱系家长真是太难了。娃不会说话的时候,着急让他开口,他哪怕会发一个音都感觉一字千金;等他稍微会说了吧,又开始发愁怎么能说得“正常”,有的孩子在家能说会道,出门却小嘴紧闭,或者每次和别人交流都捏把汗,怕不恰当语言弄得很尴尬。

对这些问题,很多妈妈和老师在和娃的长期“斗争”中,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现在想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在家能说会道,出门变哑巴,胆子有点小。不同的环境和人,喜欢多观察,熟悉了说起来又是话痨。对这种情况,我不觉得有多不好,他不说看起来还蛮乖的,一旦说起来,反而会问一些不合时宜或奇怪的问题。不过,随着年龄增大,他开始有点自来熟,跟谁都能说几句,亲疏关系还是需要给他巩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小孩子之间玩,未必会说那么多话,但是玩着玩着就有默契了。输入太多客气的语言,别人反而觉得他很奇怪。想着我们平时怎么说的,就教那些给孩子,家长的示范非常重要。

❖动机很重要,之前已经让他反感了。以后出去玩,应该跟随他自己的兴趣再慢慢拓展,社交的产生随着他兴趣的增多总会来的,不要心急。

❖我家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发言就不行,比如自我介绍,比如别人问他“你画的是什么”这类环节,杵窝子半天说不出一个字。原因一方面是平时在家练习得不够多,储备不足;另一方面,是怕输的心理,觉得说不好会丢人。针对这种情况,我给他设定了一个自我介绍的套路,先让他记住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喜欢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在家里先练。然后,在一些线上课程里,隔着屏幕和其他小朋友做自我介绍。再然后是向亲戚作自我介绍。再到线下的兴趣班里泛化。必要时,提前和老师说,给他一些简短的词汇提示。

❖在家话很多,其实还要看孩子说的内容,以及是否符合场景。在外面,环境不同,所需要的能力也就不同,可以记录孩子在家的语言和对话,再到外面合适的场景下辅助表达;也可以通过制造缺失、制造障碍,以及制造孩子感兴趣的环境,提高孩子提要求的动机。

❖一开始社交最好别找同龄,想法、说的都不在一个频道,随时会被孤立。我家4岁多,我就找两三岁的。而且我儿子挑人,他不喜欢的人,人家和他说话他不理不睬。

以上妈妈们的经验和建议,希望能够引发一些你的思考。“在家能说会道,出门不会开口”,针对这个问题,专业特教老师有好用的法子吗?

今天,我们请来ALPHA的高元老师,从理论到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答。(文末有惊喜!)

高元(BCaBA)

ALPHA在职教师

吉林医药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从业6年

文|高元

在日常生活还有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朋友在家对于妈妈的指令、对话,执行或回应得非常好,同样的,妈妈带他去了商场,对于妈妈的话,就表现得充耳不闻。

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家里问他“你叫什么呀?”或者“你是谁?”,他能很好地回应,但在电梯里遇到邻居,邻居提问的时候,就不能正确回答了。这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去辅助、提示,孩子才能说出来自己的名字。

这就遇到了我们在教学中提及的高频词——泛化。

什么是泛化?

关于“泛化”

定义:泛化,指某一反应与某一行为形成条件联系后,当其它类似的刺激也能够与这一反应形成某种程度的联系,就产生了泛化。

简单来讲,泛化指的是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技能或行为,能够在之后其他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前提下得以展现出来。

泛化包括:刺激泛化、反应泛化、反应的维持。他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将一一进行介绍。

刺激泛化

刺激泛化包含了教学材料的泛化、指令的泛化、人物的泛化(也可以称其为教导者的泛化)、环境的泛化。

分别举例说明一下。

教学材料的泛化:以命名“苹果”为例,当我们呈现红苹果时,提问“这是什么?”小朋友能够说“苹果”;呈现绿苹果的时候,提问“这是什么?”小朋友也能够说“苹果”,其中红苹果、绿苹果,这就是教学材料的泛化。

指令的泛化: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一直问“这是什么”,也可能会问“你看到了什么?”其中,“这是什么?”和“你看到了什么?”就是简单的指令泛化。

人物的泛化:教学肯定不总是由同一个人来完成的,在机构里,会有不同的老师,在家里,会有不同的家长,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导者,这些不同的人物就是人物泛化。

环境的泛化:小朋友在机构、家中、幼儿园中学习,这就需要不同的环境泛化。除了以上场合,还会有更多的社交场所,比如公园、医院、游乐场、动物园等。

反应泛化

反应泛化,由相同的刺激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以问好为例,当小朋友听到别人说“你好”之后,他可以摆摆手,也可以冲这个人笑一笑,也可以回应说“你好”,这都是由前面小朋友说到的“你好”,引发的这个小朋友不同的问好的回应。

相比较而言,刺激泛化更像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由不同的刺激的输入,引起了我们相同的反应。反应泛化更多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反应维持

指的是引发目标行为的介入部分中止或全部中止之后,学习者仍持续地表现目标行为的程度,比如在做饭、打电话、开车等都是生活中很好的反应维持的例子。

不论是刺激泛化、反应泛化还是反应的维持,在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三者缺一不可。

环境泛化怎么做?

今天,围绕“在家能说会道,出门不会开口”的问题,我们重点讨论环境泛化以及人物泛化。

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家庭教学中,我们都要牢记一点——我们要安排泛化,而不是期待它自己发生。在进行泛化时,需要明确小朋友当前的能力,他在泛化上的问题,明确我们要泛化的具体方面,包括所有需要改变的行为、目标行为应该发生的所有地点以及情境,有计划地去实施。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环境泛化。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老师提出同样的问题,小朋友在个训课中能快速回应,但在集体课中会出现缓慢回应,或没回应的情况。

这就是环境泛化出了问题,仔细分析一下,从个训环境到集体环境,有哪些地方发生了改变?

一、首先,分心物增加了。

与个训环境相比集体环境中有了同伴的加入,老师的数量增加了,教学空间变大了,环境中的玩具、环境的布置方面都有所改变;

二、其次,距离拉开了。

从原来的一对一近距离教学,到现在的集体环境,老师和孩子的距离拉开了,由于同伴的加入,老师的注意分配到每个小朋友身上的注意力会适当地下降。

三、再次,强化物变了。

强化物的种类由实物强化更多地变为社会性强化,课堂中引入代币制度,整体的强化比例也下降了。

这样看来,看似简单的课程转变,对孩子来说,已经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好多小朋友在个训课程中表现很好,但到了集体课程就不一样了;或者有些小朋友在机构的集体课中表现很棒,但到了幼儿园就变成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他。

这就需要逐步去设计环境的泛化,将所需要的泛化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小朋友的实际需要和能力进行一个排序。

密集的教学环境过渡到宽松的环境

可以在一对一的教学中逐渐降低强化比例引入代币系统,将强化物由实物逐渐过渡到社会性强化、自然强化。然后在教学的同时,逐渐拉开与小朋友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选择在集体课教室进行一对一教学,之后由一对一的教学逐渐增加为一对二、一对四等,逐步接近自然环境的教学。

从简单情境过渡到自然情境

从简单的情境过渡到设计的、接近自然的情境,这个设计的接近自然的情境,可以称为具有功能性的环境,它是自然的环境,只是我们在时间或地点上经过了选择,最后过渡到了自然的环境中。

以就餐为例,简单情况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在家里选择一片区域,准备一些食物、一个简单的菜单,然后,我们可以与小朋友进行一个就餐假扮游戏,家长扮演餐厅服务员,让孩子扮演顾客,模拟就餐的对话。

“服务员”问:“你好,几个人就餐呢?”

小朋友回答“x个人”。

“服务员”还可以问:“你来吃点什么吧,给你菜单。”

小朋友可以拿着菜单简单地勾选一下。

接下来是用餐环节、结账环节。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障碍”,如不提供纸巾、餐具,让小朋友对缺失物品提要求;也可以提供更多食物,让小朋友提要求:“你好,我要打包。”

第二步:当小朋友在家里能够和家人熟练扮演之后,接下来可以去一下我们设计的接近自然的环境,比如选择在就餐人数较少的时间段去餐厅,或选择一个小一点的餐厅,减少干扰。

第三步:如果小朋友表现还不错,就可以带他去更自然的环境中,比如在饭点去餐厅,去一个人更多、更大的餐厅,让小朋友得到充分泛化。其间,要充分考虑小朋友的能力,能发现小朋友在哪些方面会出现泛化困难,随机应变。

我们也可以在家里和小朋友进行简单的购物假扮游戏,家长扮演收银员,小朋友扮演顾客,两人进行购物对话,“需不需要袋子”、“找多少零钱”等,跟随小朋友的能力自由拓展。

另外,还可以邀请其他家人参与这个环节。可以设计一个排队环节,另外也可以让其他家人向小朋友寻求帮助,假装找不到东西,进而询问,小朋友进行回应。

当小朋友在家庭环境中扮演较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先去社区里的小卖店(便利店),及时辅助小朋友和售货员进行对话;然后,可以选择在一个人数较少的时间段去大型超市购物,进一步可以选择在周末的时候,带他去超市。

总体来说,针对环境的泛化,我们需要分析到底是环境中哪些方面改变了,让小朋友无法展现他在另一个情景下的某个技能;然后结合小朋友的情况设计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去记录小朋友在家里的语言和对话,然后带小朋友到相应的环境下辅助他进行表达。从动机方面来说,可以通过制造缺失、障碍,辅助小朋友进行表达。

当小朋友掌握这些简单的要求之后,可以再继续扩展对话回合数,继续制造障碍。比如,他想要什么东西,妈妈拿一个他不想要的,让小朋友说:“不是这个,我要的是XXX”。

人物泛化怎么做?

就我而言,我会选择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人物泛化,即从熟悉的人到不熟悉的人,从成人到儿童。

为什么会选择从成人到儿童这个顺序?

❖从可控性的角度来说,成人的配合程度会更高一些。

❖小朋友对成人指令的回应会高于对同伴的回应(因为更能从成人处获得强化);成人也能及时对于小朋友的行为做出回应。

❖当小朋友与他人进行互动时,我倾向于先从被动的回应到主动的发起,比如从回应他人的问好到主动问好,从参与游戏到主导游戏。

大家在讨论中也提到了,如何选择小朋友的同伴?

❖除了能力,我会更多考虑小朋友的配合程度,他能在我的要求下配合我们的小朋友进行学习、互动。

❖对于同伴,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贿赂,给他一些奖励。初次互动不需要特别长时间,避免我们的孩子失去耐心,同伴也会觉得有点枯燥。

❖对能力稍弱的小朋友,在人物泛化时需要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泛化,需要保持我们的指令、强化的一致性。

关于人物泛化,不少孩子缺乏对于他人,特别是对于同伴的关注,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首先是去配对,可以让想要泛化的目标人物,与孩子的某个强化物进行一个搭配。

比如,小朋友喜欢吃饼干,可以在教学中,让目标人物给我们的孩子分享他喜欢的饼干;喜欢数字的,可以把一些数字贴纸贴在目标人物身上,增加他对同伴的关注。

❖从小朋友喜欢/精熟的游戏和活动入手,避免挫败感,互动过程中,也要及时辅助。

❖设定相应的教学,通过玩游戏增加小朋友对他人的关注。

比如,玩一个“照相机”的游戏:两个小朋友面对面,一个小朋友进行一个简单动作,另一个模仿),增加小朋友对他人动作的关注。

比如,进行“我来说你来听”的游戏:老师给小朋友A一张图片,让他命名,小朋友B是没办法看到这张图片的。这时,我们就会问B,“A看到了什么呀?”增加小朋友对于同伴语言的关注。

还可以进行镜像对话,从三个人的轮流开始,“我是谁”,小朋友这样进行一个简单的轮流表达。对于能力好的小朋友,我们还可以从更难的问题下手,比如一个小朋友说:“我喜欢吃苹果”,另一个小朋友说:“我喜欢吃香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你来说一说,那个小朋友想吃什么呀?”也能增加他对同伴语言的关注。

同样地,我们在进行人物泛化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小朋友当前的能力,设计教学难度。

关于泛化教学中的辅助和强化

辅助

在进行泛化教学时,辅助与强化是必不可少的。

辅助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语言辅助对一些小朋友来说比较难以撤销,这时候也可以选择使用文字、图片辅助,特别是在一些常见的社交情境中,有些小朋友可能认识一些文字,我们可以把他需要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及时地呈现,然后慢慢地撤辅助,直到小朋友能够独立表达。

在文字辅助上,分享一个我在教学中遇到的情况——小朋友帮了我一个忙,我对他说“谢谢”,他回答“不客气”。在进行这样一个对话时,小朋友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生活中孩子习惯了说“谢谢”,所以,当我对他说“谢谢”时,他有时反馈给我的也是“谢谢”。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小朋友认识字,我会把我们两个的名字写在纸上作为提示,避免语言辅助产生的混乱的情况。

强化

我们在进行泛化的过程中,也一定要给予强化,而且是要及时强化。另外,在强化物方面,可以由实物强化转变为自然的强化。

举个例子,小朋友去买东西,他得到了这个东西,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自然强化。与此同时,要根据小朋友的情况慢慢降低强化比例,这样让他能够过渡到更为自然的环境中。

功能性社交语言该怎么教?

日常,我们使用语言最多的地方就是在社交情境中,所以功能性社交语言就是所谓“有用”的语言。我们比较常接触的一些基础功能社交语言,有表达需求、回答问题以及提问,这也是我们想先教给孩子的“有用”语言。

如何教导孩子习得这些语言呢?简单来说给大家分享四字锦囊——看、引、多、用。通过发现和调动孩子的动机,引导孩子多多沟通、多多开口,最后运用到各个情境中去。

总之,我们需要用“有用”的方式,让孩子习得“有用”的语言。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北京阿叟阿巴科技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北京ALSOLIFE
成立时间:2017年02月07日
区     域 :北京昌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最新文章
1重磅消息:父母和自闭症子女可以同时住进公立养老院了
2两会信号:自闭症领域这些方面可能迎来重大变化
3这些说不出口的难言之隐,只有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才懂

作者专栏sign up

魏青云
魏青云
人物性质:机构创始人 | 机构管理
所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阳光友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创始人 | 机构管理
区     域 :北京海淀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残联定点机构
热点文章
1济南市明天儿童康复中心:免费帮助一个个“来自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
22023年01月03日郑州市自闭症治疗机构十大品牌热度排行数据
3自闭症儿童该如何寻找自信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热搜话题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