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来   源:德化贝康(泉州市德化县)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为什么要用到应用行为分析理论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对外在行为的影响呢,从心理学去分析不是更有趣更神秘么?然而,当我们闻到了蛋糕店飘出的香气而流口水,或者看到了电视上火山爆发的场景而出现惊吓反应,这类行为则被称为【制约行为】,是需要学习得来的。
关键词:应用行为分析,负强化,认知,ABA,消退法,行为问题

文章来源:【公众号】ABA共享空间;ID号:ABA-zoom

韦琪老师说  

有段时间没跟大家分享学习心得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情绪】是从何而来,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从科学理论分析底层机制是复杂的,我只想从自己的经历入手,尝试聊聊这个过程。然后和【Counterconditioning】/【反制约】做一个联系,看一看目前对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对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临床学科大概是怎么做干预治疗的。这里面的理论可以很深入,我不是这方面的学者,但想到一句话“Dothebestyoucanuntilyouknowbetter.Thenwhenyouknowbetter,dobetter.”和大家共勉,一起探索。

先看一个来自中国新闻网的数据:

中国最近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抽动障碍占2.5%。虽然两国对精神障碍的分类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个总数据和美国22.2%青少年有心理健康问题很接近了。

为什么要用到应用行为分析理论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对外在行为的影响呢,从心理学去分析不是更有趣更神秘么?

我没接触行为学之前,也偏好从心理学甚至哲学角度深入思考一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因为只是解读那些术语本身就足够有满足感了。

后来随着接触的学科重心的转变,工作中接触的人群的不同,就发现心理学科的一些局限性,其中之一就是【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个性化实操思路】:比如一个人的焦虑症状和其基因组成,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个人生活经历等等因素都相关;那后续问题来了,我怎么帮助这个人克服这种情绪,重新积极参与到生活中来。

这些议题就不属于这类略偏形而上的学科的专攻领域了。所以能帮助人们改变【外在行为】的学科,在临床方面就体现出了优势。不难看出,心理健康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应用行为分析的角度思考,心理问题可能来自于消极【情绪】的泛化和积累,对外在行为波及面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质变点后积重难返,个体无法自行调控,必须由专业人士的介入来扭转局面。我们来看看应用行为分析是如何解释【情绪】的产生以及其和【外在行为】的关系的。

情绪和外在行为

从应用行为分析理论看【情绪】的产生和其影响【行为】的机制,大概得出的理论思路是这样的:

【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有很多肉眼不可视的部分:比如心率错乱,血压上升,思维混乱,心情烦躁低落等等。【情绪】产生时也会同时伴随【外在反应型和操作型行为】,比如:手心冒汗,身体抖动,逃避行为,爆发后引起的攻击行为等等。【情绪】和其伴随的【外在行为】通过【反应型和操作型制约】机制而产生。【情绪】是复杂的,随着个人和群体的经历而不断变化细化。

【情绪】作为内隐行为(同时伴随的语言行为),可以作为【前事刺激】对【外在操作型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对【前事刺激】的功能的影响,对当下的外在操作型行为产生影响。有的情绪会让前事刺激【诱发】外在行为,有的会【抑制】外在行为。

【情绪】可以泛化。当某种情绪对大多数【前事刺激】都产生消极的功能调节的时候,人就可能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其外在行为会全面受到影响,从而很难进行【自我调节】,需要外部专业人士的介入进行系统的治疗。

对消极【情绪】的应对,比较早获得研究一句的治疗方法是基于【反制约】理论。【反制约】指的是以引入和强化新行为(通常与消极情绪和其伴随外在行为不兼容)的方式来削弱消极情绪和反应。这个干预疗程主要涉及把轻松平静的心情和【制约刺激】联系起来的适应过程,从中同时涉及对消极情绪的抑制过程,因为轻松平静就是消极情绪得到抑制后的人体适应性结果。今天主要的实操例子就会谈谈【反制约】在缓解【恐惧】和【焦虑】情绪方面的应用。

后期提出的【CognitiveBehaviorTherapy】治疗法,在【反制约】的实操基础上,继续结合了语言行为和规则管辖行为的影响因素。其【Cognitive-认知】的部分,就涉及从内隐行为开始对【前事刺激】的功能进行调节,让患者对【前事刺激】产生态度和情感上的重新认识和初步转变。

【Behavior-行为】的部分,则涉及把需要面对的事情进行步骤解析或者难易程度排序,让行为目标变得可入手,实现一步强化一步,逐步攻克终极目标,实现外在【行为】转变。目标的逐步实现,也会反向作用在个体对刺激物和自己能力的认知上,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对【外在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这部分内容指路我们之前关于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的推文。请戳:

ABA最前沿的研究和应用分享来啦!

反应型制约和操作型制约

史蒂芬海耶斯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临床心理学家,提出了functionalcontextualism的思维模型,对斯金纳的radicalbehaviorism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和解释。Functionalcontextualism主张:1)行为的形成不可脱离其发生的场景和环境;2)要想理解行为和进而影响行为,必须去调查行为的功能。

首先我们知道,膝跳反射,遇到强光/强风眨眼睛,吃到好吃的食物流口水,摸到发烫的东西抽回手,听到巨大的声音引发惊吓反应等等,这类行为是【非制约刺激】下引发的【非制约行为】,是人类为了生存繁衍而世代保留下来的群体行为—这类行为不通过后天学习就可以获得。然而,当我们闻到了蛋糕店飘出的香气而流口水,或者看到了电视上火山爆发的场景而出现惊吓反应,这类行为则被称为【制约行为】,是需要学习得来的。这个学习过程是通过制约刺激(如蛋糕店飘出的香味)和非制约刺激(吃到嘴里的蛋糕)在过去的某个时刻以前后脚的方式接续呈现而形成了联系导致的。这就是【反应型制约】产生的机制。

与此相对应的【操作型制约】,则是要考虑行为发生后对环境影响的后果的,这种后果决定了【操作型行为】的学习过程。比如说我们在看一个关于火山爆发的灾难片,除了场面引发了惊吓反应(【制约行为】),我们在看到血腥残忍的场面时还可能会同时捂住了眼睛。这个捂住双眼的行为就属于【操作行为】,这一行为使我们规避了不想看到的画面。由于不想看到的场景被规避了,我们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残忍场面时做出捂住眼睛行为的概率也会增加,这就是【负强化】在【操作型制约】中的体现。

而且在很多时候,由【反应型制约】引起的【制约行为】,会进而引发【操作型行为】,我们说的【心血来潮】【冲动行事】其实都是在指向在我们的情感和情绪爆发后引发的一系列【操作型行为】。通常我们会忽视掉情感(反应型行为)的作用,但以反应型行为的情感情绪牵头,引发操作型行为的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举个贴近时事的例子:近期某老牌偶像被前妻爆出私德方面的问题,有粉丝和路人表示,再听他的歌曲会觉得变了味道,听起来觉得失望恶心,表示即使官方不强制下架其作品,未来也可能不会再听了。这里的【失望/恶心】,就是情绪情感类的【反应型行为】,此“失德偶像”的作品,其实就相当于【制约刺激】,引发了群众的消极情绪(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无论怎样舆论断案不可取)。而后导致的部分群众自发“排斥”或者“抵制”他的作品,就属于【操作型行为】了。再想想我们别的情绪,比如高兴和激动类的反应型行为,也会引发别的类型的操作型行为,比如冲动购物,飙车,喝个大酒之类的。所以情绪类的反应型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只是我们不常这么思考问题,也忽视了它对后续操作型行为的影响。

我们生活中的行为,通常是【反应型制约】和【操作型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在生活中行为的复杂程度导致经常难以清楚辨析产生机制是怎样的。但是如果想要为一种行为提出“治疗”方法,就有必要分析它的产生机制;只有清楚了产生机制,才能打破旧的或者塑造新的机制。

反制约应用的例子

一个晚上,小A在公园散步时被几个游手好闲的青年言语/肢体骚扰了,当时小A害怕极了,产生了【恐惧】反应: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小A向远处的群众大声呼救,几个青年看到有人朝这边来了赶紧逃走了。过了几天小A又去这个公园散步,尽管这次游手好闲的青年并没有出现,那种【恐惧】反应还是在小A步入公园时再次出现。虽然小A坚持走了一小段距离,可还是早早回家了。自此,一到晚上当小A听到窗外有吼叫的声音你都会产生【恐惧】反应,小A会选择捂住耳朵或者放上轻音乐,才能勉强入睡。小A再也没有步入过那个公园,甚至连晚上没人陪伴都不太敢出门了。这种情况愈发严重,小A冬天下班晚了都无法自己回家,晚上听到房间里有微弱声音也不敢入睡,需要药物才能睡着。

这段故事体现了【恐惧】和【逃避】行为的产生机制。具体哪些是【反应型制约】哪些是【操作型制约】,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那么对于这类情绪和行为,临床治疗的【反制约】是如何体现操作的呢?

【反制约】指的是以引入和强化新行为(通常与消极情绪和其伴随外在行为不兼容)的方式来削弱消极情绪和反应。基于【反制约】理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通常涉及把引起【恐惧】的刺激物按轻重程度划分出等级,从最低的等级开始,引导客户进行体验并做出与【恐惧】相反的良性反应—比如放松的状态下做一些锻炼/工作,然后依次过度到最高等级。【系统脱敏】的治疗过程同时涉及对应对行为的塑造和强化。我们看一看对于小A来说,给她设计的【系统脱敏】可能会时候怎样的。

这个假设的金字塔图是治疗师和小A一起,根据小A对每个场景的【恐惧】程度的打分而制定的。对小A来说,对塔底刺激物的害怕程度是1分,而对塔尖刺激物的害怕程度是6分。治疗师会在诊疗室和自然环境中尽量模拟和实现每种场景,引导小A逐步暴露在每个场景中。同时治疗师会为小A提供应对机制,并且塑造强化应对行为。应对行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1)深呼吸练习,2)听自己喜欢的轻音乐;3)向亲人致电聊天/求助;4)在手机上设置报警电话的快捷键遇到危机可以迅速反应,5)找附近的人/警察局进行求助等等。小A可以选择使用当下最可行的应对行为,来削弱【恐惧】行为的产生。当小A在一个层级能够处于舒适区时,治疗师就会移到更高的层级,直至小A在最高层级不再出现【恐惧】和逃离行为,【反制约】的操作就算成功了。

类似应用【反制约】【脱敏疗法】的还有很多,比如害怕某种动物,某种触感的物品,某些日常清洁活动(剪指甲/头发/洗澡)等等。这些干预过程大体都涉及三个阶段:1)把引起【反应型欣慰】的【制约刺激】有威胁程度从低到高排出等级,如:指甲刀离手指的距离从远到近,到接触皮肤,到剪一个指甲,到剪双手的指甲;2)培养和联系好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机制:如放松的心情,这里有的治疗师会放上轻音乐,有的会引导冥想,深呼吸放松肌肉等等;3)把好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机制按照步骤1中排出的等级,从最低级的【制约刺激】开始,与之相联系;比如:在个体心率平缓达到冷静的状态后,把指甲刀放置在距离其双手10厘米远的位置上持续10秒钟,个体可以保持冷静后,治疗师会继续升级到更高级的【制约刺激】,系统帮助个体脱敏。对于脱敏疗法中出现的【操作型行为】如逃避行为,治疗师通常会使用【消退法】,以及【区别性增强】来强化积极的应对型操作行为。

对于语言行为和规则管辖行为对消极情绪的治疗的补充部分,可移步我们之前关于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的推文。还是这篇,请戳:

ABA最前沿的研究和应用分享来啦!

小乔老师学习心得:

韦琪是ABA乃至行为主义理论学习上走得比较深远的人,之前她专门介绍的ACT理论,非常清晰易懂,阐释如何通过改变语言行为来改变规则管辖的行为。今天的这篇文章介绍如何通过直接的制约和反制约机制改变行为,尤其是提到了“系统脱敏”的思路。我有几个个案是高功能的孩子(具有社交情绪问题和对立违抗行为),在几年的ABA干预下,这些行为问题显著改观。除了治疗师和孩子的积极关系建立以及孩子本身的心理成熟之外,我想以上提到的这些技术是重要的自变量。

下一期小乔老师结合自己的一个个案来聊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原理和技术,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致使这个个案行为上的改善。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德化县贝康康复服务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德化贝康
成立时间:2019年12月19日
区     域 :福建泉州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最新文章
1德化贝康_泉州德化县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收费情况?
2自闭症孩子语言训练书籍有哦哪些?推荐一些自闭症孩子语言训练的书籍
3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方法有哪些?

作者专栏sign up

张雅楠
张雅楠
人物性质:机构特教 | 机构管理
所属单位:东营市四叶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特教 | 机构管理
区     域 :山东东营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连锁康复机构| 残联定点机构
热点文章
1 沙盘游戏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注意事项?
2沙盘游戏,不适合什么类型的自闭症孩子?
3自闭症ABA疗法中的辅助误区与纠正方法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