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带一个低功能自闭症孩子康复是种什么体验?

  • 2021-12-30 12:37:01
  • 周立明
  • 家庭康复;
  • 1.8W次
  • 分享
来   源:北京ALSOLIFE(昌平区)
作   者:周立明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另一方面,小朋友的成长在一岁两岁时差距不明显,我们的孩子虽落后些,但大多小孩子的能力都没那么好,这时进行干预,更容易缩短与同龄孩子的差距。儿子不仅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前进,有些能力甚至超越了同龄的普通小朋友。
关键词:自闭症,强化物,认知,仿说,辅助,模仿,AAC,ABA,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生活自理,自闭症孩子,认知能力,郭延庆,问题行为

“我家琛琛是个小暖男,他会关注你,看你衣服拉链没拉好就帮你拉起来;你在沙发上刷手机,他会给你后背塞个抱枕,把你的脚抬起来放到茶几上,再拿条毯子盖上;上集体课时,同伴的袜子掉了一只,他会给人家穿上。”

“回到家知道换鞋换衣服,洗手后戴上围兜乖乖等吃饭,吃完以后把碗和筷子送到厨房。”

“现在,他认识20多个汉字,还会简单的加法。”

……

这样的“小事”,琛琛妈一口气能数出很多。放在两年前,她绝不会想到,那个让她在无数个夜晚哭湿了枕头、崩溃到近乎绝望的自闭症儿子能做这么多事:琛琛4岁才确诊,当时是一个没有语言、情绪问题严重、认知能力极差的低功能自闭症孩子。作为妈妈,她一直懊悔错过了儿子宝贵的黄金干预期,5岁才找到适合的干预路径,她的小蜗牛终于往前爬了……

郭延庆大夫此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出:

机构老师和孩子互动时要“急匆匆”,力求孩子快乐的同时能跟他有更多的回合互动,开展补救性或抢救性的干预。家长则要多一点从容,放长远一点的眼量看待当前的困难和挑战,别跟当下较劲,别陷入当下的恐慌,留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规划那些未来可能成为事儿、成为坎儿的东西。

时一憨,公众号:时一憨

生活要从容,干预要匆匆

从实践角度来讲,干预怎样才能做到“急匆匆”,尤其对低功能的孩子,干预方向在哪里?怎样从他们身上找到教学的突破点?大量反复教学中,怎样让孩子反应更快一些、强化频率更低一些、距离更远一些,去适应自然和集体环境?今天这篇文章或许会带给你一些思考。

“4岁确诊,最痛心的是白白付出没有进步”

“我算不合格的家长。”琛琛妈坦诚地说。琛琛两岁左右就表露出异常,特别闹腾,但又因为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大人一直坚信孩子没什么问题。

后来还是因为迟迟不说话去看了医生,看了多个科室后,在行为发育科,医生只问了3个问题便说:“孩子是自闭症,剩下都不用再问了,抓紧去评估,看看严重程度,可能是最重那一类。”

就这样,4岁时琛琛才被确诊,琛琛妈从逃避中清醒过来,发现时间已经溜走了两年。

确诊后的琛琛越来越会折腾妈妈了。他有饮食问题,能吃的食物非常有限,且只吃家里做的,饭还要一口一口喂,加上每天去机构干预,琛琛妈每日疲于奔命。

他有睡眠障碍,哪怕已经很困了,但就是不睡,像不知道怎么睡觉似的。睡着了半夜也会醒,醒来一定要背着他来回转圈,否则就一直哭。那时琛琛有40斤重,妈妈一背俩小时,直到睡得很沉了才敢放下。因为晚上睡不好,早起就会有情绪,去机构一路哭哭闹闹,到了不肯下车。

“总之就是不停哭,那一两年我可能都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了,已经不太记得到底怎么扛过来的。”她说。

父母之爱子,是愿意拿命去换的。最痛心的是,呕心沥血做这么多,孩子几乎没有进步。“机构没有做到个性化教学,教的内容跟孩子能力不相符,强化物也没有,几乎整节课都在哭,不哭了就开始叫。”琛琛妈回忆,“儿子还不爱出门,讨厌运动,就想一个人在车里待着或摆弄小汽车、看动画片,此外什么都不想干,最后弄得我也不想出门了。”

怎样看待“黄金干预期”

大家都说6岁前是“黄金干预期”,一方面是6岁要上学了,我们希望孩子在这个年龄之前掌握一定的技能,融入到主流小学里。另一方面,小朋友的成长在一岁两岁时差距不明显,我们的孩子虽落后些,但大多小孩子的能力都没那么好,这时进行干预,更容易缩短与同龄孩子的差距。

另外,从神经发育角度看,孩子3、4、5岁这几年,是对外界刺激最敏感的时期,大脑神经元发育也处于爆发时期,学东西会比较快。

越早干预,孩子越能尽早建立对他人的关注,能够在生活里越早获得观察、模仿别人的机会,在自然环境里,能给孩子增加很多学习的机会,提高语言、社交和各方面的能力,就更有可能跟其他孩子追平。

但不是说过了黄金干预期孩子就没希望了,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不管四五岁还是七八岁,甚至更大龄的孩子,我们仍然能通过科学有效的、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方法,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加强自理和独立能力,所以家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我还在喝粥,有的人已经在吃肉了”

2019年,琛琛5岁。当时他在任何一家机构都是“突兀”的存在:本身年龄大了,再加上身材偏胖,就显得比其他小朋友块头大;情绪问题严重,教室各个角落都能听到他的尖叫、哭闹;手里经常拿一个赛车,也不怎么玩它,就是上下课都不离手……

“我心里清楚,琛琛的干预力度远远不够,我逼自己学‘渔计划’,看到甜甜老师的《教学》章节就崩溃了,连着哭了一周,因为我发现琛琛当时所接受的干预和甜甜老师所讲的干预,完全是两套内容。”琛琛妈说。“就像你在家里喝着小米粥,已经觉得很幸福了,突然发现人家可以吃肉。我甚至不知道‘IEP’是什么。”

同年9月,ALSO·IN开始招生,她带着儿子义无反顾从深圳来了郑州:“来IN之前,我自己开始学习了,有时还在家长群里给别人提点建议,觉得自己还可以。来到IN进行现场评估,我震惊了:老师操作流畅、节奏非常快,六七张卡片收走,‘唰’下一张又来了。换我的话,两张卡片还没摆好,人家一个回合都结束了。”

操作流畅、节奏快是琛琛妈对IN的第一印象,这样的体验还体现在:两个半小时评估,老师就摸清了孩子在社交、认知、语言、精细、运动和自理六大技能上的家底;40分钟的评估会议,督导老师就给出了明确的干预方向和建议;评估当天,手机上就收到了完整的评估报告和评估总结。

像大部分家长一样,琛琛妈急切希望孩子的语言先出来,并在评估会议时与督导进行了沟通,督导的建议是,语言一定要加强,但孩子认知落后太多,且配合度还没有建立得很稳定,孩子不理解,语言表达就很难提升;孩子不配合,说话这么难的事情,很容易引起情绪问题,所以建立配合、提高认知和促进语言,是当时给琛琛设置的干预重点。

为建立配合,老师会通过琛琛喜欢的东西满足他,男老师还有力气跟他玩举高高;琛琛不喜欢讲话,可以先不讲,这样情绪稳定,能够进行除语言外其他技能(社交、认知、精细、运动和自理)的学习。

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下,琛琛开始进行简单的模仿、配对练习,因为做对后会被强化,他学得很开心,进而再增加难点的任务,引导琛琛开口。

刚开始时,简单教学做多了,琛琛妈心里也有些“想法”:“虽然孩子能力差,也不至于退回到一步模仿吧?来之前,我已经花了几个月教两步模仿了,虽然很吃力,两步模仿也没会几个。现在重新教一步模仿教学,是不是意味着我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她沮丧地说。

IN体系有一个理念,孩子的能力是像搭积木一样,一层层搭起来的,前期基础打牢,后面能力成长速度才会越来越快。通过日报和双周报的数据图可以看出,琛琛在一步模仿的数据确实不太稳定。

IN的教学体系对于目标通过率有精准的数据考核作依据

老师向她解释——

首先,琛琛的能力跟同龄孩子比,有较大差距,很多任务,尤其是跟语言理解和表达相关的任务,对他来说太难了,大量进行这类任务容易引起情绪问题,需穿插类似一步模仿这样简单的项目中和难度。

其次,在一步模仿里,琛琛的反应速度还不够快、动作也不够标准,并且对于任意的、多变的动作,不能在第一次进行时做对,要更加牢固之后,再进阶更难的两步模仿。

就这样,琛琛一步模仿就学了6个月。琛琛妈的“忍耐”也快到极限了,终于进步到两步模仿。两步模仿是来IN之前,困扰琛琛妈最久的问题,她非常期待IN的老师能有什么妙招。

令人惊喜的是,有了前面一步模仿的扎实基础,琛琛进入两步模仿后两天一个目标,过得非常快,大概也就半个多月,便把两步模仿的课题全过完了,根本不需要老师费劲儿去想“神奇的招数”。琛琛妈仿佛洞悉了一些教学逻辑。

除了两步模仿的惊人进展,还有一件事提振了琛琛妈的信心。某天机构下课后,她跟一位谱系爸爸边走边聊天,琛琛全程很安静,连自言自语都没有。聊完天,这位爸爸跟琛琛挥手说“拜拜”,没想到从来不理人的琛琛也给那个爸爸回了一声“拜拜”,还挥了挥手。

“哇!琛琛眼神真好,我家孩子给好吃的都不看人!”这位爸爸羡慕地说。

“这一瞬间,我才知道前面的都没白熬。”琛琛妈欣喜地说,儿子看她的眼神、关注能力、回应速度和配合度比以前有了巨大提升,她完全信服了督导的安排。

为什么反复学一个项目?

我们希望孩子所学的技能都能源于回合止于生活,一个孩子在桌面上的表现有100分,到生活里只有50分,那是教学的失败。如果他要能在生活里表现出七八十分的样子,才能说他在机构所学是扎实的。

衡量某个技能孩子是否学会了?有三个标准:

①反应更快一些

想象一下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都站起来了,我们的孩子还在准备;别人都走了,他才站起来;别人到操场了,他才走出门,那孩子就掉队了。日常生活里,不管出门也好,还是吃喝拉撒生活自理也好,都需要孩子反应快一些,不能万事都靠父母督促完成。

②强化频率更低一些

在课上,孩子往往需要强化才愿意配合,可生活里不会一直有人拿着好吃的等他。所以,当孩子学会某项技能后,老师/家长要降低强化频率,使孩子可以接受没怎么给奖励,也能在生活中自发地完成一些任务。

③持续时间更久一些

上课大多是一对一,孩子跟老师就隔着半米距离,但生活中,坐公交车、购物,在家里吃饭、上厕所,我们不会永远跟在孩子后头。当我们跟他的距离远一些时,希望他的注意力仍然存在,仍然能够去回应。

综上所述,当孩子基本满足这三个标准后,才算高质量掌握了某个技能。就像琛琛学两步模仿一样,因为对一步模仿的掌握是牢固的,能够快速回应,能够持续完成不走神,能够拉远距离回应,后期复杂的动作模仿进步才非常快。

在IN,不是说孩子无法高质量完成,就会“死磕”同一个目标。我们会双管齐下,在孩子掌握了,但又没有那么熟练时,加入新的教学目标去学习,同时也不放弃这个学会了但质量不高的技能。

为什么桌面教学要讲求节奏?

培训老师时,我们非常注重老师的操作流畅度和节奏,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叫强化速度快。我们都知道,奖励越快效果越好,所以我们会这样跟老师强调,“你给强化的速度要像开灯的速度一样”,也就是任务完成了,马上就有强化物。

▐另一个体现在教学节奏上。在单位时间里,老师能够跟孩子进行更多次的互动跟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不走神,不断地看、听、说、做,大量输入和输出。

有些孩子非常适合快节奏操作,比如年龄大一些、能力偏弱的孩子。他们注意力不太集中,慢的话容易走神。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对孩子的操作是目不暇接的,递给孩子一个教具的同时,另一只手已经准备下一个教具了,这种无缝轮换保证了孩子的配合度和学习效率。

当然,不是所有孩子都保持同样的教学节奏,要个别化对待。小龄孩子或能力好些的孩子更适合稍微放慢的节奏,给他们更多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但不管孩子需不需要快节奏操作,我们都会让老师能快速、流畅操作。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时间走神,或没有机会发生问题行为,效果才更好。

“一个课堂常规值得5个代币吗?”

大多数机构都有看课机制,看课时,你在看什么?琛琛妈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小心思”:“看课对我来说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首先看老师的操作,教具怎么准备的;呈现教具的方式方法、速度;指令是什么样的,指令的泛化技巧;用什么样的辅助,辅助的撤销步骤;强化的频率、强化方式……如果不是看课,我不会了解得这么细。”

有一次看课,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老师面前有10个代币,一般的操作是一个回合给1个代币,或两三个回合有规律地给1个代币。结果老师上来示范了一个“小手放好、嘴巴安静”的动作,琛琛乖乖照做,老师立马夸他“做得非常好,很赞”,然后一下子给了琛琛5个代币。琛琛妈当时就懵了:“这是什么操作?一个课堂常规值得5个代币吗?”

在机构也可以学习购物吗?IN的主题教学区充分满足了小朋友的泛化需求,看看琛琛在IN的教学日常,老师是如何把教学目标融入到购物中的。

此时,只见琛琛立即乐滋滋地忙活起来,把代币一个一个贴好,因为得到这么大的强化,注意力非常集中,课堂常规也很好;老师紧接着做下面的课题,做一个给1个代币,到第八个时,他的注意力依旧非常集中,但老师不给代币了,做四五个回合才给1个;给出最后1个代币时,大概做了一两分钟才给出代币。

“老师为什么这样操作呢?通过思考我意识到,一开始孩子对这个课题是抗逃避的,因为难所以不想做,老师给了5个代币,把他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强化了课堂常规。对于最后1个代币,孩子非常想把它集满后兑换强化物,反而动机最强,此时的学习效率杠杠的,注意力嘎嘎好,厉害!”琛琛妈感慨。

什么是“10个代币法”?

“10个代币法”基于ABA理论中的“高几率事件”,我们所有老师都培训过这样的操作技术,琛琛妈好厉害,居然通过看课,看破了老师的“手段“。

使用代币时,我们建议老师不要一上来就做任务,而是给孩子免费贴一两个代币,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勾”过来,接下来也不做任务,而是等待,孩子的注意力被“勾”住了,就会继续想要代币,老师这时候不给了,孩子就会看向老师(如果孩子不看向老师,老师会使用代币稍微吸引一下),老师就继续奖励代币,强化孩子看老师的行为。

通过这一通操作,孩子的注意力在老师身上,然后再去做任务,这样学习效率跟成功率会高很多。

如果要任务偏难,孩子不太配合,我们吸引到孩子的眼神后,可以先做点简单任务,再做难的。比如,希望孩子命名“杯子”,可以先让他模仿喝水、倒水这些跟“杯子”相关的简单模仿,再命名杯子,回应的可能性会增大。

如果代币足够有吸引力,还可以教孩子对代币提要求。ALSO有自己的代币,有小南瓜、哥哥、姐姐这样的人物,也有小猫、恐龙等动物,老师也会根据孩子喜好制作特定的代币,让孩子对代币提要求——“我要恐龙”“我要汽车”,锻炼他对人的关注,再做其它任务。

低功能孩子的自信从哪儿来?

琛琛妈这样形容孩子的成长:“你看他每天的数据,那条线几乎趴在那儿没什么变化,但时间长一点分阶段看,简直惊人。”儿子不仅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前进,有些能力甚至超越了同龄的普通小朋友。

老师们发现琛琛的感知觉课题过得很快,相比其它能力高了一阶甚至两阶;他甚至认识20多个汉字。“老师没有局限于他的整体认知水平,而是根据其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把孩子的长处拽得再长一些。”琛琛妈说。

很快,琛琛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读书”和“认字”。读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挑简单的、朗朗上口的读;认字上不仅教“苹果”是哪两个字,还会教他把“苹果”和真实的苹果配对,确保他理解了;还要从一堆文字中把这两个字挑出来,单独认识和组合,保证了孩子不是死记硬背认识文字的,而是灵活理解。

练习中老师们又发现,琛琛的视觉逻辑能力也不错,“数学课”又应运而生,开始教认数、点数、按数量配对。他现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图形数学题,能算出3个“▲”加2个“▲”,是5个“▲”。

“自打开始认字、读书以后,孩子变得很自信,每天乐呵呵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干预改变一个孩子的精神面貌。”琛琛妈感慨。

琛琛在上读书课和认字课,IN的老师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扩大他的优势,琛琛也从中收获了成就感。

督导们每个季度一次的IEP会议,是琛琛妈特别期待的。来IN以后,考虑到琛琛会仿说,督导建议琛琛先把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或AAC用起来,增加提要求的动机,同时引导琛琛的口语交流。

使用PECS和AAC一段时间后,因为用图片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琛琛提要求的频率大大增加,不仅是上课的时候,生活中也能对家长提要求。督导们赶紧抓住机会,帮助琛琛使用更多的语言进行命名和提要求。现在,琛琛的命名能力也在进步,虽然没有好到特别流畅,但能拿着一本图册,连续命名多成分的多个物品。

下个阶段,老师会教琛琛通过AAC/PECS,配合口语,更多更容易地表达需求。通过行事历自己安排自己的任务和时间,提高独立性。还有认识和书写更多的常用汉字,最后能够自己读书写字。为提升理解能力,他还正在练习图文配对,不仅要识字,还要知道文字代表的意思,便于以后真正地运用它。

针对年龄比较大、能力偏弱的孩子,怎么设计教学方向?

谱系孩子大都不是能力均衡的孩子,很难在语言、认知、社交等各方面齐头并进。对谱系孩子教学方向的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站在普校融合、生活自理的角度看,要补齐他比较弱的方向。

ASD孩子核心障碍真的是很难突破,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突破他比较弱的方面,比如听指令、提要求、语言等。如果努力了很久都没有进展,不要气馁,不如曲线救国,利用他擅长的事情达到同样的目的。

比如琛琛的视觉很好、口语能力没那么好,我们就让他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提要求;听指令没那么好,但视觉、模仿能力很好,我们希望他以后能根据图片提示别人的示范,跟随一些日常活动。

另一方面,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优势跟弱势,或弱势有多弱,我们都不要放弃这个弱项。不奢望他明天就有很大突破,但要每天教一点,每天做一些,就有可能通过日积月累产生质变。这点对大龄、能力偏弱的孩子格外重要。

在IN,有很多老师给琛琛上过课。照片左边的是赫东升老师,因为是男老师,能抱得动琛琛,会跟他玩举高高的游戏,琛琛也很喜欢赫老师。右边的是裴梦娜老师,是教琛琛时间最长的老师,一路看着他爬坡过坎,不断成长。按琛琛妈的说法:琛琛是那种教一个拍手都能教崩溃的孩子,大概教了上千个回合吧。幸运的是,她选择了IN,IN的每一位老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未来,琛琛在IN的成长一定还会带给她更多惊喜。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北京阿叟阿巴科技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北京ALSOLIFE
成立时间:2017年02月07日
区     域 :北京昌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最新文章
1孤独症康复很快进医保,就业、托养也有新政策
2重磅消息:父母和自闭症子女可以同时住进公立养老院了
3两会信号:自闭症领域这些方面可能迎来重大变化

作者专栏sign up

周立明
周立明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北京海淀区
单位性质:科研学术机构| 事业单位
热点文章
1自闭症儿童提升认知理解能力的训练方法
2读书分享|《融合行——体验不同社会的融合教育实践》
3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主要原因之四:社会性负强化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