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AS妈妈手记:语言行为

来   源:佛冈榉之乡(清远市佛冈县)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自闭症孩子的价值神经网络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连接特征,见AS妈妈手记:心智和自我的核心、AS妈妈陪读手记:遗传基因和养育环境,难以有效且灵活的的学习社会性的信息,这就导致他们在这方面很难教。自闭症孩子花很多时间去自我刺激,必然就和正常的学习、游戏、社交构成冲突。
关键词:孤独症,自闭症,强化物,行为塑造,模仿,语言障碍,刻板行为,社会交往,自闭症孩子

文章来源:【公众号】心像之旅;ID号:gh_97959ff7960c

建立好习得性强化物

提升模仿技能

建立语言规则

持续打造孩子的技能库

改变应运而生

上一篇文章发表过后,我收到的最多的反馈是,无忧也太好带了,好像和普通男孩子也没啥差别。不守纪律时简单的奖惩就能管用,语言表达还那么好,这是自闭症孩子吗?

而且我的普娃家长读者也有这个疑问,普娃家长觉得,“无忧这不就是个没规矩,很淘气的小男孩吗?”。

我自己过后回看文章时,一方面也惊觉其实无忧上小学以来有非常显著的变化,以至于我都有些记不清他好些“光荣事迹”了。另一方面,尽管他变化很大,我至今其实依旧能够看到他身上的一些“自闭症”行为特征。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试着给大家梳理透彻。帮助读者朋友们理解自闭症孩子的行为特征到底是什么,以及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去管理娃的行为。

无忧在2018.10月3岁入园时还不会讲话,连妈妈都不叫,一年之后的2019年11月份,他说话是这样子的: 

其实坦白讲入园的第一年为了训练他说话,我是费了老鼻子劲了,每一天都在较劲。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记忆可能因为太密集,加上情绪上压力太大,呈现出比较模糊的状态,整体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不过相信大家通过上面的音频可以直观感觉到,孩子一但学会说话了,他自己就会很乐意说。

这就是我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提到的“行为圈套”:起初使用外加的强化依联,增加了行为的频率。然后自然的强化依联,在这里就是语言交流本身的乐趣,可以强化并维持行为。

关于我是怎么训练无忧的语言行为的,稍后再说,我先讲讲无忧身上最令我困惑的两类行为。这两类行为在他会讲话之后也并没有自然变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会有效促进这两类行为的改变。

而这三大类行为特征,正是“自闭症“孩子的三大典型行为特征。

难以学会重视社会性后果

曾经在养育无忧的过程中,最让我闹心的还不是他不会讲话,而是他很难管教。

他在游乐场里横冲直撞时,我的脸色和批评根本不起作用;他在亲子课上乱跑乱动时,压根不听老师和我的指令和斥责……而其他同龄孩子或许也会疯玩儿,但只要家长或者老师一说,或者被严肃的叫一下名字,甚至只是看到了大人生气的表情,就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无忧不仅对批评没反应,他对表扬也不在意。在小区里和一群孩子玩儿,别的一两岁的娃,已经可以听大人的话,在大人的赞许声中互相交换玩具,学习怎么一起玩儿。而无忧好像充耳不闻大人的好言好语,对表扬和关注毫不在意,上手就抢,拿了就跑。

这是没家教,是我没教育孩子,只生不养吗?算了吧!有哪个家长会如此放任自己的孩子呢?我绝非是不教育孩子,但的确是遇到了教育的大难题。

那这是无忧的发育问题,是他大脑神经方面的问题?是的,社会性的后果,无论是强化还是厌恶刺激,对无忧而言都不像对别的孩子那样强有力。

难以学会重视社会性的后果,这就是“自闭症”孩子的典型特征之一。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方面也确实出了些问题。

面对养育困境,我和无忧之间陷入了恶性的社交循环:他的不当行为令我感到尴尬、疲惫、无助,我开始逃避他的行为,加之他小时候周围环境对他的行为也比较宽容,就无形中强化了他的不当行为。

恶性的社交循环

一方的厌恶行为惩罚了另一方的恰当行为,恰当行为的停止,又无意强化了该厌恶行为

举例:孩子躺在地上要求买个玩具,妈妈觉得尴尬,赶紧给他买了。

再次强调,我在养育中的逃避不是对孩子放任和不管,而是一种在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又缺乏有效养育方法的情况下的无意为之。也希望其他闭娃家长不要过分自责,更希望普娃家长们不要无端的指责闭娃家长,毕竟我们的养育任务比你们困难得多啊。

我们家长要先对自己慈悲为怀,自我关爱,不要过分自责或悔恨不已,宽容和原谅我们的无知与无法,才能重整心情,开始改变。否则,我们很容易陷入后悔自责-指责孩子的循环。接纳自己曾经的情绪和想法,要从理解孩子开始。

那么我们说,普通孩子重视社会性后果,闭娃则不太重视。这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从行为学角度,这不意味着普通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要求关注、求赞扬、回避不好的脸色。

社会关注和社会批评,这些原本都属于中性的刺激,它们是通过与其他非习得性强化物或者非习得性厌恶刺激相匹配,从而获得了习得性强化物和习得性厌恶刺激的价值。

非习得性强化物/厌恶刺激

作为强化物的一个刺激,它不需要与其他强化物相匹配;

一个厌恶刺激,它不需要与其他厌恶刺激相匹配。

举例:食物、水、视觉刺激,我们天生具备被这些强化物强化自己行为的能力;疼痛、巨大的噪音,我们会逃避这些厌恶刺激。

匹配程序

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强化物或者厌恶刺激进行匹配

举例:食物紧跟在表扬之后,表扬因此具备了强化价值;失去食物紧跟在批评之后,批评因此变成了厌恶刺激。

习得性强化物/厌恶刺激

经由与其他非习得性强化物相匹配,而被建立成一种强化物;

经由与其他非习得性厌恶刺激相匹配,而被建立成一种厌恶刺激。

举例:关注和表扬常常与食物、水相匹配,而变成一种习得性强化物;批评因为与疼痛或者失去食物相匹配,变成一种习得性厌恶刺激。

因为关注常常可以给婴儿带来至关重要的食物、拥抱和安抚,于是关注也获得了食物等非习得性强化物的强化价值。带有赞许意味的关注的强化效力最大,普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表现得当以获得关注和赞扬,家长们也得以能够使用表扬和关注来强化孩子们好的行为。

同样,社会性批评是通过与非习得性厌恶刺激,比如失去食物、安抚,甚至被打了一下相匹配,也变成了习得性厌恶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表现出好的行为以回避社会批评,家长则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惩罚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价值改变原理

通过匹配程序,把一个中性刺激转变为一个习得性强化物或者习得性厌恶刺激

举例:通过匹配程序,把表扬变成习得性强化物,把批评变成习得性厌恶刺激

可是,自闭症孩子往往难以学会重视这些社会性的后果,正常的价值匹配对他们而言往往效果不好。

自闭症孩子的匹配程序

正常的匹配对自闭症孩子不够有效,需要进行大量的匹配训练。

如果家长的赞许的微笑、积极的关注,或者皱眉摇头、严肃地斥责对他们而言都没用,可以想像,这样的养育会有多么困难?

其次,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而言,自闭症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其神经活动的一个外显。

自闭症孩子的价值神经网络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连接特征,见AS妈妈手记:心智和自我的核心、AS妈妈陪读手记:遗传基因和养育环境,难以有效且灵活的的学习社会性的信息,这就导致他们在这方面很难教。

不过,很难教,不代表不能教,不代表孩子们学不会。

家长需要做的是,通过足够多的价值匹配,把关注和赞扬变成孩子的习得性强化物,把生气的表情和批评变成习得性厌恶刺激。

在这个价值匹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两点:

其一是,要有意识在这方面专门训练孩子,千万别想着像养育普通孩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教育就行。如果自然而然地教育能行,就不会有“自闭症”了。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不守规矩,不懂礼貌,就完全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当然,也不能推卸责任,在孩子确诊之后,心态崩塌,自己逃避问题,想把孩子完全推给训练机构。因为无论是遗传还是教养,孩子的行为都需要父母的关爱与持续的行为训练,训练机构绝对不能替代父母。当然,父母也需要接受专业训练和学习。

其二是,找准有力的非习得性强化物快速准确地强化就好,千万不要把自己情感充沛的各种表达错当成是强化物了。

回看一下前面讲的,在尚未建立好习得性强化物之前,特别是在孩子压根没有语言或者语言程度很不好时,咱们的深情言语对孩子而言毫无意义。

我自己这两方面都犯过错误,回避问题自欺欺人不说,还时常自己喋喋不休自我感动,孩子人家压根没反应,我还抱怨孩子没感情。嗨,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父母在生活环境中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是孩子的非习得性强化物,经过足够多的价值匹配训练,花功夫给孩子建立好习得性的强化物和厌恶刺激,家长就轻松了一大截儿了。这时就可以像别的家长一样,用表扬和批评来管理孩子的行为了。

价值指导行动的方向,父母心中有了价值这个罗盘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这同时也为孩子入园、入学做好了准备,因为在课堂上,社会性的后果是主要的教育工具。这也为孩子与他人互动奠定了基础,让他们能继续表现出恰当的行为。

无忧在上小学之前,我还没有意识到需要专门在这方面训练他,我一直以为他语言能力提升了自动就会好,可惜并没有。他幼儿园阶段能完整地上下来,可以说全凭他的幼儿园老师们的耐心和职业精神。当然,这其中还是从公立幼儿园换了私立幼儿园,因为孩子无法适应公立幼儿园的管理和约束,私立幼儿园老师更加宽松一些,但是这样也给我带来了错觉,延误了训练,以为孩子可以自然而然适应小学。

可是这还远远不够,再次强调,普通孩子很容易学会重视社会性后果,但自闭症孩子一定要很有意识的专门训练!而且越早开始训练,越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无忧上小学后的故事,就是大家在我公号里已经看到的,他无视班级规则,没有任何眼色,我行我素。到他现在还算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察言观色,适度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将近一年里,我们可以说是做足了价值匹配的训练。

模仿能力差/高频的自我刺激

我一直觉得无忧这孩子很是独立,可是想想看,一个孩子,尤其是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你却觉得他很独立,这是怎么个感觉呢?

无忧总是有自己的玩儿法,不按大家的期待和规矩行事。前面提到在游乐场里、在亲子课上、在小区和同龄人一起玩儿时的场景,孩子们乐意模仿大人玩儿玩具的动作,听从大人的指令做些动作。孩子们做到了,得到了大人的表扬,孩子们就十分开心。可是无忧就不是这样,他更愿意自己横冲直撞,旋转轮子,乱扔玩具,似乎这样才更好玩儿。

伴随他年龄增长,我也越来越多的观察到他好像很不喜欢学别人做动作,曾经给他报了武术、游泳、轮滑、足球等体育课外班,项目换了一个又一个,每一个都别别扭扭,消极抵抗,一不留神就满场乱跑去了。

我问他原由,他说:“太难了”。

中小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总反映他不好好参与集体活动,不好好和小朋友一起互动。到了大班的时候,同龄孩子们已经很会玩儿,一群不认识的小朋友,一个新的游戏,大家互相说一说,讲一讲,你看我,我学你,很快就能玩儿到一起去了。可是无忧总是很各色,玩儿不进去不说,还总以捣乱,令人不悦收场。

我问他为何,他说:“他们玩儿得太难了。”

我开始渐渐意识到他的捣乱和不会玩儿背后,是他某方面能力的欠缺。这个欠缺是什么?我很晚才领悟到,就是模仿能力的欠缺。

模仿

模仿者的行为方式受控于示范者的相似行为

举例:孩子模仿妈妈的动作和表情。

这也就是无忧一直以来带给我的那种独立的感觉吧,他很少模仿他人的行为,也不在意社会性的后果,因此他看上去那么的独立和“孤独”。

也许这是被家长忽视的“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或者说是社会交往障碍的内在原因。原来大家都关注语言障碍带来的社会交往问题,其实模仿能力差才是语言障碍的主要原因,同时是导致社会交往障碍的原因之一。

孩子的模仿能力,一如通过价值匹配学习关注社会性后果,也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

家长们对这一点应该很有感受吧?当你的婴儿在不经意间模仿你做了一个皱鼻子的动作后,你会给予他多么热烈的反馈。在孩子的婴幼儿阶段,这种模仿会带给彼此多少快乐!

模仿能力就这样持续地被强化着,模仿强化物通过与亲吻、拥抱、食物、微笑等非习得性强化物相匹配,变成了一种习得性强化物。

模仿强化物

模仿者的行为与示范者的行为相一致而产生的刺激,它具有强化物的功能。

举例:孩子模仿妈妈的表情,这种一致性的视觉和肌肉的感觉,是一种习得性强化物。

这种模仿能力是如此重要,毕竟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几乎所有的正常的人类行为都是从其他人那里学来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模仿能力,你该如何教会一个孩子讲话、游戏、做运动呢?

令人遗憾的是,自闭症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弱,而这点却被很多家长及专家忽视了。

自闭症孩子的模仿技能

自闭症孩子的模仿技能很弱,需要使用密集的外部强化依联对模仿行为进行强化。

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自闭症孩子的先天的模仿神经系统,比如脑岛,前扣带回,颞上沟等,有些结构和连接的问题,表现出来就是他们模仿能力受限。

另一方面,是由于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往往难以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没能及时地通过外部的强化来训练孩子们的模仿行为。

这会直接导致自闭症孩子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特别是语言学习能力,这个我们在下一部分说。

不仅如此,模仿能力差和不关注社会性后果这两点交织在一起,令自闭症孩子难以从正常的游戏和社交中获得乐趣。于是自闭症孩子往往通过简单、重复的行为寻获自我刺激的快乐。

自我刺激所产生的感官刺激等内部强化物过于有效的维持着这种刻板行为,不仅难以通过简单的奖惩去除,还经常按了葫芦起了瓢。你刚抑制住一种刻板行为,另一种就如雨后春笋。自闭症孩子花很多时间去自我刺激,必然就和正常的学习、游戏、社交构成冲突。

自我刺激行为

被自己行为中获得的某些感觉刺激自动强化的行为

举例:原地转圈、拍打物品、排列物品等,产生的感觉刺激、本体感觉刺激强化了这些行为。

有关模仿和自我刺激行为,我的经验是,家长还是要奖惩并重:积极强化正常的学业、游戏和社交行为,着意训练模仿技能,适度惩罚自我刺激行为。

人闲是非多,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的活动不仅有效减少了孩子们闲来无聊自我刺激的时间,还能在不同程度持续地提升着他们的短板技能,这也反过来促进了正常的活动。

回想无忧成长的过程,尽管我对孩子的问题觉悟得很晚,但是一直以来丰富的活动安排,令他的刻板行为一直处于一个不算很高的频率,他的模仿能力也在缓慢但稳步地提升。

在家里专门做一些模仿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以及模仿能力很差的孩子。积极强化孩子们模仿玩玩具、模仿做动作、模仿表情的行为,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模仿技能,对于语言行为和社交行为也是至关重要。

总之,家长可以通过对不兼容行为的差别强化来抑制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增加恰当的行为。上小学以来,无忧转轮子的行为慢慢消失了,这和他上学了本身密切相关。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也渐渐不迷恋他那些车玩具了,现在已经允许把他的上百个车模收了起来。

对不兼容行为的差别强化

强化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与另一个行为不兼容

举例: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自我刺激行为与正常游戏的行为基本难以同时进行。

但是他又出现了新的自我刺激行为,还记得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写的“无忧写字”,见AS妈妈手记:童言童语看奖惩,的例子么?

我发现无忧一写字,就容易很频繁的抠鼻子,这和他觉得按要求写字很难有关,他的自我刺激可能是面对厌恶刺激时的一种攻击行为,也是一种对困难任务的暂时的逃避。

对于发挥这种功能的自我刺激行为,家长可以通过降低任务难度、增加任务强化效力的动因操作的办法来帮助孩子。

我一方面和班主任蔡老师沟通,请求老师适度降低对无忧写字的标准。另一方面教给无忧该如何观察一个生字的占格,并且和他比赛看谁观察的到位,写得更好。这样写字的难度就无形中降低了,也更有趣味了。这样以来,孩子在写字时抠鼻子的行为就明显的降低了。

但是,仅仅用强化或者动因操作等办法,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是不会完全消失的,自我刺激的行为带来的内部强化物总能十分有效地维持着这种行为。

无忧这学期写字时是不怎么抠鼻子了,但是这不妨碍他闲来无聊时抠一抠,看个电视也抠一抠。我就很担心他破坏了鼻黏膜,把自己抠流鼻血。

我寻思着他每次一抠鼻子我都迅速打一下他的手,匹配个厌恶刺激,惩罚一下他。结果不知道是不是我打的不疼,还是看着不够严肃凶猛,还是我不喜欢这种方法,所以用的不到位,他兴奋地一边跑开,一边抠得更起劲儿了。

无奈,没招,我试着警告他说,“你老抠鼻子,鼻黏膜都被你破坏了,小心流鼻血!”人家笑嘻嘻回答:“不会的,不会流鼻血的。”

你看看,这种语言警告对娃没有用啊?

真的没用么?在下一节大家将看到,我的话还真发挥了作用,无忧再也不抠鼻子了。

语言行为障碍

“不会走,还想跑”,这句老话常用来形容人做事不切实际,没打好基础就急于求成。

从行为学的视角看,这句话其实形象地表达出,一个行为不发生,或者很少发生,其原因之一,是缺少预备技能。

咱们父母在教孩子讲话,惊喜于孩子叫出的第一声“妈妈、爸爸”时,很少有人细想过,语言学习也是需要预备技能的。前面提到的模仿能力,就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和预备技能。

为什么说模仿能力对语言学习必不可少呢?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

做父母的大概都有印象,一开始自己的婴儿发出的声音并不像是母语,咿咿呀呀的,就是发出了些声音而已。

我刚才说自闭症孩子不会好好玩儿,总是追求简单重复的自我刺激。说的好像自我刺激是很不恰当的行为,但话分两头,行为看功能,自我刺激行为在婴儿成长初期是很有利于婴儿的发展的。以语言学习为例,婴儿自己发出的声音作为一种非习得性强化物,有助于婴儿牙牙学语。

咿呀做声,但婴儿的发音并没有只停留在一些无规则的发音上,而是渐渐听起来像父母讲话的声音。那父母的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呢?

母亲边温柔讲话,边喂奶、换尿布,父亲柔声细语地安抚小宝贝。父母讲话的声音,因为经常与食物和安抚等非习得性强化物同时出现,经由价值匹配,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习得性强化物。

于是,婴儿的发音只有像母语,才能得到这种习得性强化物,母语发音差别强化婴儿产生了类似母语的发音。一如婴儿只有用力蠕动才能拿到玩具,玩具差别强化了婴儿足够有力的蠕动。

而且婴儿的发音越像母语发音,强化效力就越大,婴儿语被塑造的越来越像母语发音了。一如婴儿蠕动的越有力、越快,越能更快地拿到玩具,玩具塑造了婴儿越来越有力的蠕动行为。

可是,如果母语发音只是这种简单的习得性强化物,婴儿学语只是被这种自然的差别强化和行为塑造所强化,那么婴儿语音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有些像父母的发音这个程度。就像婴儿不那么用力的蠕动也还是能拿到玩具一样。

婴儿的发音并没有只是有些像母语发音而已,婴儿语越来越像父母的发音,并且最终,与母语发音达成一致。

发生这种变化,不仅是由于母语发音是种简单的习得性强化物,更是因为母语发音是种模仿性的习得强化物,婴儿的发音与父母发音之间的一致性,作为模仿强化物,具备有效的强化效力,起到了强化并维持着孩子对母语的模仿行为。

此外,婴儿的语音模仿也会被家人热烈地关注、赞扬这样的社会性强化物,或者食物这样的非习得性强化物所强化和维持。

语言学习

母语发音即是种简单的习得性强化物,也是种模仿强化物;

模仿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先决条件;

模仿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强化并维持着语言行为。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模仿技能对于婴儿学习语言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模仿能力,没有模仿强化物,语音的一致性就不会被模仿强化物所强化。模仿性语言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婴儿的学语行为也难以维持下去。

现在来看看我们这些自闭症孩子,他们的模仿技能很差,也很难学会重视社会性的后果。这时候就需要家长通过密集的外部强化来训练孩子了。

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学习

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学习,要建立好习得性强化物,并且训练模仿技能。

可惜,大多数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语言问题时,很少能想到这么多。

前面提到了,我是很晚才意识到无忧的模仿技能很差的。无忧3岁入园时一个字都不会说,那大家肯定很好奇,难道无忧3岁入园之前我们之间不交流沟通的么?难道无忧从不表达他的需求吗?

当然不是,无忧想要什么,会盯着看、用手指、站着不走,要不就是发出哼哼声,或者哭闹索求。简而言之,无语言的无忧,用非语言的行为或者破坏行为来表达需求。

而我总是很能心领神会,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换句话说,我没有强化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行为,反倒强化了他的那些替代行为。

这也是很多自闭症孩子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孩子迟迟不讲话,家长感到越来越焦虑,又束手无策。这时候甭管什么替代行为吧,只要能和孩子交流上,心里就感觉好很多。殊不知这样反倒更加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

现在回想往事,难免唏嘘感慨。回到本文最开篇的话题,无忧上了幼儿园之后,我是怎么教他说话的?

其实很简单,就是大量密集的训练他模仿我说话。

我记得很清楚一开始他学的几个音是:da(大),du(肚),ma(妈),ta(他),就简简单单发这4个音,就用了大概一个月时间。

其实在模仿我发音之前,我首先强化了他看着我这个行为。因为我发现我教他发音时,他一开始是几乎不看向我的,注意力大部分时候也不在我这里,这样怎么学习发音呢?于是我就不断地要求他看我的嘴。

他一开始只能勉为其难大概看着我的方向,到最后能看我的嘴,看我的发音口型,到这一步,学习发音才算是步入正轨。在行为学上,这叫预关注技能,预关注对任何模仿行为训练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我教无忧发音的那段时间,旁人看来应该是很夸张的。一个女的,很大声,口型很夸张的,稳着他儿子的肩膀,冲他儿子发一个音“da—”,并对他儿子说,“你说da—”。

夸张吗?我要抓住无忧的注意力,可能不夸张点儿还真不行。从行为学角度来看,明显的刺激才有利于行为训练。

关于强化物,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我提供给无忧语言模仿行为的强化物,是他最喜欢的车车玩具,以及我热烈的拥抱,效果很好。家长们在训练自己孩子语言的时候,也要找准对自己孩子有效的强化物。

在无忧能熟练模仿那几个音之后,我发现这时候无忧模仿语音的能力似乎提升了,很明显的就是,我发一个新的音时,叫他跟着说,他会毫不费力的立刻跟着说一遍。这个现象说明之前的模仿发音训练已经泛化到了新的音。

我已经记不太清楚无忧的这种泛化型模仿是出现在语音模仿训练的多久之后,但是很确定的是,这之后教他模仿发音就快多了。从一个音,到两个音,到一句话,两句话。三个月过后,他已经可以回答出“我叫无忧,我三岁了,我是个男孩”等简单的问答,以及提出“我要喝水,我要吃饭,我要小便”等基本的要求了。

泛化型模仿

模仿示范者的一个反应,这个反应之前未被强化过。

泛化型模仿产生的原因是它自动产生了模仿强化物。

举例:孩子很爱模仿大人做动作,尽管大人不会专门表扬这些模仿行为

一年之后,就像在本章开头你们听到的那样,他发音尽管不标准,但对答如流。而现如今的无忧,语言表达和同龄孩子的差距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上半学期参加了一个北京市的阅读比赛,还挺进了北京总决选。

还记得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的“行为圈套”吗?起初用外部的强化促进孩子的某种行为,之后行为本身的乐趣就能强化且维持该行为。无忧体验到了讲话的乐趣后,就不再需要我再使用玩具车去强化他发音了。

我曾经以为无忧语言发展了之后,规则意识啥的会自动好转。但是行文至此,相信大家已经可以理解,自闭症孩子对社会性后果的关注也是需要着意训练的。

无忧上幼儿园时,我其实没少花力气去教育他,想让他学会遵守规则。

我们一般说到规则,其实指的是用语言描述的某种情况下一个行为及其结果。

语言规则

对一个行为依联的描述

举例:社区通知,“今天不测核酸,明天会弹窗”。

比如“好好吃午饭的小朋友才可以进入游戏区玩儿”这个规则,小朋友之所以可能会遵守它,是因为好好吃饭就可以避免失去进入游戏区玩儿这个有力的强化物。

规则控制

对一个规则的陈述,控制了规则描述的行为

举例:害怕明天弹窗,今天去测核酸

进入游戏区玩儿这个强化物对无忧而言当然也是强化物,只是无忧的语言能力才刚刚起步,语言陈述的规则,对他而言还起不了作用。

想用语言规则去管理无语言,或者语言能力很差的孩子的行为,是大部分家长的误区之一。我自己一度就因为深陷这个误区,对无忧产生了很多误解,这种误解反过来令我自己也更加焦虑,还影响亲子关系。

规则控制的误区

用语言规则去管理无语言或者语言能力不好的孩子的行为

因此我要再次提醒家长朋友们,在孩子语言能力还不行的时候,要先通过价值匹配原理,建立三种习得性强化物/厌恶刺激:

l 把简单、固定的表扬/批评词语建立成简单的习得性强化物/习得性厌恶刺激;

l 把模仿刺激建立成习得性模仿强化物;

l 把说话的声音建立成习得性强化物。

在这个过程中,最开始要力求简单化,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在孩子各方面能力逐渐上来之后,再使用比较复杂的语言描述性的表扬。

到了无忧要上小学的时候,他对社会性后果的重视程度和幼儿园相比进步不大,模仿能力稳步提升,语言能力进步最大。

在这种基础上,我和他的班主任蔡老师在娃的行为管理方面奖惩并用,合作默契,无忧很快就学会重视社会性的表扬和批评,虽然他现在对规则的理解有些生硬,但确实是有眼色多了,而且语言规则开始可以控制他的行为。

但我发现在自我刺激行为方面,语言规则似乎不起作用?

回到前面提到的无忧的“抠鼻子”行为,我和他说,“你再抠鼻子,鼻黏膜就被你破坏掉了,你可能会流鼻血。”人家答,“不会的,不会流鼻血的。”该怎么抠还怎么抠,道理不好使啊!

我仿佛无计可施,但终于有一天,无忧真的把自己给抠流鼻血了。弄的衣服上、身上、床上到处都是。他自己显然吓呆了!

你猜怎么着?自打那儿之后,他再也不抠鼻子了!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就是有的规则本身就是难以去遵守的。就像“再抠鼻子可能会流鼻血”,不经历过流鼻血,无忧不认为抠鼻子真的会导致流鼻血,抠一抠也不会怎么样,还很爽。

难以遵守的规则

描述的结果太微小,或者不太可能出现

举例: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今天请测核酸。(今天不测也不会怎样吧)

直到他抠鼻子的时候当真喷鼻血,鲜血淋漓,事实尽现眼前。此时,还是“再抠鼻子可能会流鼻血”这条规则,其描述的结果就变得如此生动、真实、要紧。这条规则,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约束住他的行为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更容易做到遵守奖惩结果很明确的的规则而不会遵守结果很模糊的规则,比如如果说“今天不测核酸,明天小区就只出不进”,那你肯定得赶紧去测了。但如果只是说“为了您和大家的安全,今天要测核酸”,十有八九就懒得挪步了吧。所以,我们给孩子定规则不能只说“不要”“要”“不应该”“应该”,还要明确、具体地描述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结果。

容易遵守的规则

描述的结果重大,且很有可能出现。

举例:今天不测核酸,明天弹窗。(赶紧测去!)

不知道无忧流鼻血这个例子能否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我知道很多家长都挺头疼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又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抑制,似乎警告也罢、鼓励也罢,对娃都没什么用。其实语言规则要想发挥作用,其描述的后果就要足够重大、具体,且很可能发生。不然不是孩子不听劝,而是真的做不到啊。

有了语言规则,孩子就可以摆脱直接奖惩的行为依联,能够通过间接的语言规则去调节自己的行为了。

每晚睡前,我都会和无忧进行“复盘”这一天的行为,哪些行为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行为不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难受和痛苦。通过这样的语言规则的构建,日积月累,孩子内在的语言规则体系就会形成。当孩子自己可以推理行为的利弊,父母的养育就会“事半功倍”了。

这很像是《了凡四训》里面的填写功过格,其实,我们成人的修行也是需要这样用行为结果来修正自己的言行,管理好我们自己的行为。

就先说到这里吧,希望我在这篇文章中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朋友们,思路清晰,价值明确,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成长!

顺祝所有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佛冈县榉之乡护理中心
机构简称:佛冈榉之乡
成立时间:2022年08月22日
区     域 :广东清远市
单位性质:连锁康复机构 | 民办托养机构
优势课程:ABA训练 | 融合课程 | 脑瘫智障 | 托养服务 | 行业服务
最新文章
1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训练?
2她在35岁时确诊多动症,终于跟自己和解
3为什么自闭症娃儿不肯开口搭话?该怎么做干预治疗?

作者专栏sign up

赵琦
赵琦
人物性质:机构创始人 | 公益人物
所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睿智全纳教育康复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创始人 | 公益人物
区     域 :北京海淀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连锁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2023年驻马店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专业技术培训班开办了!
2家长的鼓励和表扬对自闭症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3自闭症过了“黄金干预期”的干预凭的是惯性
相关文章sign up
  • 自闭症孩子的价值神经网络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连接特征,见AS妈妈手记:心智和自我的核心、AS妈妈陪读手记:遗传基因和养育环境...
  • 实际上考虑到AS孩子大脑的三大核心网络:DMN(默认网络),FPN(额顶控制网络),SN(突显网络),网络内部和网络之间...
  •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深爱本职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我的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乐趣正是来自于感受心理过程、理解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
  • 这不上篇文章发了以后,如我所料,有一部分自闭症娃的家长,私信我,说我总结的那三条“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障碍”很有用,说看过后...
  • 再次强调,依恋关系这种内隐记忆,一如刚才的例子中T对W的反应那样,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
  • 第二阶段:信任、依赖、回避非常巧的是,新的民办幼儿园竟然是一家融合园,老师们有丰富的教育自闭症孩子的经验。在幼儿园大班时...
  • 攻击厌恶刺激导致攻击行为频率增加举例:辅导娃写作业时会怒拍桌子,口无遮拦攻击通常是有害的,我的暴躁带来了一系列恶果。哎,...
  • 作为家长我本应该提前做好安排,不带滑板车去公园,或者在他出现这种行为后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将他带离孩子多的地方就好。在通...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