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身心障碍者固着行为的探讨与处理

  • 2020-06-21 00:55:03
  • 王鸿铨
  • 理论观点;
  • 1.9W次
  • 分享
来   源:唐荣昌 臺灣融合教育攜手平台
作   者:王鸿铨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唐荣昌嘉义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2008年10月载自:特殊教育文集(八)身心障碍者常会出现固着行为。固着行为的产生,可能与身心障碍者本身的年龄、智力、语言能力、以及障碍程度等个人变项有关,也可能与周遭的环境是否贫乏、吵杂、或新奇等变项有关。以往的研究多半直接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来对该行为进行介入,然而,
关键词:融合教育,自闭,自闭症

唐荣昌

嘉义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2008年10月

载自:特殊教育文集(八)



身心障碍者常会出现固着行为。

固着行为的产生,可能与身心障碍者本身的年龄、智力、语言能力、以及障碍程度等个人变项有关,也可能与周遭的环境是否贫乏、吵杂、或新奇等变项有关。

 以往的研究多半直接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来对该行为进行介入,然而,实验处理的效果并不一致;最近,学者开始以功能分析来了解其原因,再采用相对应的处理策略。

多数的研究发现,身心障碍者固着行为的产生,与感官的正增强、感官的负增强、社会的正增强、社会的负增强、或多重增强有关。

 而根据功能分析的发现,使用功能本位的介入策略,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少此固着行为的次数。

 

壹、前言


海内外的研究显示,自闭症、智能障碍者、以及其他的发展障碍者常会出现固着行(stereotypical behavior)(王淑贞, 2001; 林惠芬, 2001; Berkson& Davenport, 1962;Dura, Mulick, &

Rasnake, 1987; Kennedy, Meyer, Knowles,&Shukla, 2000; Reid, Parsons, Phillips, & Green, 1993;

Rojahn & Sisson, 1990)。 

固着行为通常被界定为是反复的、有规律的、以及似乎没有明显功能的行为,而此行为常见的形态(topographies)有摇摆身体、弹指、咬手指、吐舌头、或摇头等动作 (LaGrow & Repp, 1984)。

 虽然固着行为不会像攻击行为(aggression)或自我伤害行为(self-injuriousbehavior),直接造成身体的严重伤害,但是该行为的产生却影响身心障碍者本身的学习(Runco, Charlop, &Schreibman, 1986),对于他们的社会互动与融合教育的安置,更是形成不利的影响 (Horner, 1980;Jones, Wint, & Ellis,1990; McEntee & Saunders, 1997)。 

因此,如何发展有效的介入策略,以减少此行为,便显得相当重要。

 

贰、影响固着行为的相关因素


研究固着行为之前,必须先对影响此行为的相关变项,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后,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与处理。底下将分别探讨个人变项,及环境变项对固着行为的影响,以了解此行为的特性。

 

一、个人变项

有些与身心障碍者个人有关的变项,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会影响到固着行为是否容易产生。一般而言,身心障碍者的年龄、智力、语言能力、或障碍类别等个人变项,可能会影响固着行为的出现率。

 年龄:固着行为产生的比率,可能与身心障碍学童的年龄有关。例如:Thompson与 Berkson (1985) 研究 101 位身心障碍的学童发现,一直到青少年时期为止,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童固着行为的出现比率也跟着增加。

 智力:学童智力的高低,可能与固着行为的出现比率有关。Berkson,Rafaeli-Mor, 以及Tarnovsky(1999) 即指出,智力越低的学童,出现固着行为的比率则越高。换言之,越是重度或极重度的身心障碍者,越有可能出现固着行为。

 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问题行为,特别是与固着行为的出现率有关。Matson, Kiely,以及 Bamberg (1997)的研究报导即发现,当个体的表达能力以或理解语言能力低下时,出现固着行为的比率,相对地比其他同年龄的同侪高。

 障碍类别:在所有的身心障碍者的类别当中,以自闭症及智能障碍者,出现固着行为的比率较高。根据研究指出,大约有 33%到 67%的重度智能障碍者,以及 97%左右的自闭症者反复地出现,此异常的固着行为 (Dura et al., 1987)。

 

二、环境变项

环境中的一些相关因子,也常常成为诱发固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极端贫乏的环境或是吵杂、新奇的环境,可能容易引发固着行为的产生。

 贫乏的环境:在刺激缺乏的环境下,身心障碍学童可能容易引发固着行为。研究显示,在缺乏环境刺激的教养机构里,多数的身心障碍者会出现固着行为 (Kaufman,1967)。因为在极端缺乏刺激的环境下,反复固着行为的产生,可能可以增加个体本身的唤起水准(arousallevel),适度地调节个人与外在环境的刺激量 (Berkson,1967)。

 此外,Rojahn (1986) 的研究更证实这种观点,他发现:住在机构里的智能障碍者,其固着行为的比率明显地高于未住在机构者。显示贫瘠的环境确实与固着行为的发生有关连。

 充实的环境:如前所述,在缺少各种刺激的环境,容易引起身心障碍者出现固着行为;相反地,在充满各种丰厚的环境刺激下,身心障碍者固着行为的出现率则较低。例如:Wong, Terranova, Bowen, Zarate, Massel, 以及Liberman(1987) 研究两位身心障碍者发现,其固着行为的出现率,在充满刺激的休闲活动情境,比在刺激不多的自由活动情境下少很多。

 Horner (1980) 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他观察五位机构里的极重度智能障碍者发现,在提供各种不同的玩具或材料的环境下,其固着行为出现的比率减少很多。然而 McEntee 与Saunders (1997)的研究却无法认同这种见解。

 他们发现,在可提供操弄得玩具或物体的数量减少时,身心障碍者的固着行为的出现率并未跟着增加。因此,究竟丰厚多样的刺激是会增加或减少固着行为,可能无法立刻下结论,或许跟所提供的刺激,是否是身心障碍者本身所喜欢的,或是所讨厌的刺激有关吧!

 吵杂或新奇的环境:在吵杂或新奇的情境下,身心障碍者固着行为的频率可能会增加。例如:Levitt 与Kaufman (1966) 研究 32 位智能障碍者发现,其固着行为的频率与噪音的程度成正相关,换言之,噪音水准越高越有可能诱发固着行为。

 Berkson 与 Mason(1963) 对36 位智能障碍成人的早期研究也显示,受试者在不熟悉的房间,比熟悉的房间出现较高比率的固着行为。此外,Runco 等人 (1986) 也发现在新奇的情境下,特别是安排新的治疗师出现时,身心障碍者固着行为的频率也会增加。

 因此,在有噪音或新奇的环境下,固着行为出现的比率,也会跟着增加。虽然从相关的个人变项或环境变项,多少可以猜测一些,引起身心障碍者固着行为的影响因子;然而这种微薄的相关证据或猜想,甚至有时是不一致的环境影响效果,似乎很难作为发展固着行为处理策略的有效依据。

 因此,进一步地使用功能分析,从实验情境地客观操弄下,找出实验情境与固着行为间的因果关连,发现固着行为的功能,才能有效地发展相对应的介入策略。

 

叁、固着行为的功能


多数研究,从制约学习的观点来了解固着行为的功能(e.g., Mace &Belfiore, 1990)。学者们多半认为固着行为,是经由反复的练习与增强的制约学习而来的。例如:Hollis(1971) 的研究指出:本来不会摆动(rocking)身体的一位受试者,经由实验者来回移动与摇动他的身体,并连续的给予正增强。 

结果该名受试者经由此一操作制约的历程学会摇摆身体。可见固着行为的产生常与环境所提供的增强有关,原本不会的行为,经环境屡次的刺激与增强,终可习得新的行为。因此,要了解固着行为的原因,可能先要解开当初造成此行为反复地受到增强的机制(mechanism) 。知道了此行为仍然存在,必定有某些增强机制在影响着。揭露了这增强的机制,才能了解固着的功能,也才能设计相对应的介入策略。 

目前的文献显示,经由功能分析的实验操弄后发现,固着行为可能是感官的正增强 (e.g., Tang,Patterson, & Kennedy, 2003)、感官的负增强 (e.g.,Tang, Kennedy, Koppekin, & Caruso, 2002 )、社会的正增强 (e.g.,Repp, Felce, & Barton, 1988)、社会的负增强(e.g.,Mace & Belfiore, 1990)、或多重增强 (e.g.,Kennedy etal., 2000) 等功能所形成的。

 

一、感官的正增强(positive sensory reinforcement)

有些异常行为,像是固着行为,或自我伤害行为的产生,可能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的后果所造成的 (王淑贞, 2001; 林惠芬, 2001; Patel,Carr, Kim, Robles, & Eastridge,2000; Rincover, 1978; Tang et al., 2003;Vollmer, Marcus, &LeBlanc, 1994)。这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工作的要求、前导事件、及后果事件皆无关(Falcomata,Roane,Hovanetz,& Kettering, 2004)。

 此种自我感官刺激的假定认为:经由反复的固着反应,可提供个体感官的自我输入,而得到自我快感。个体以此固着行为来调整自我感官的输入,以因应外界环境刺激的改变 (Lovaas, Newsom, &Hickman, 1987)。例如:个体在独处或缺乏刺激的情境下,会以反复的固着行为,来调整感官的输入情况 (Sturmey,Carlsen, Crisp, & Newton, 1988)。

 又如 Falcomata 等人(2004)使用类比的功能分析(analoguefunctional analysis)来研究一位自闭症学童的固着行为,发现该学童的固着行为,多半出现于独处的情境,与社会的增强无关,很有可能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的正增强后果所造成的。

 

二、感官的负增强(negative sensoryreinforcement)

身心障碍者的固着行为的产生,有时是为了逃避嫌恶的感官刺激所造成的。例如:Tang 等人 (2002) 研究一位自闭症学童盖耳朵的固着行为,发现该学童反复出现的固着行为,是为了逃避环境中的噪音(即教室里同侪的尖叫声)。

 因为使用手掌盖住耳朵,就听不到噪音。因此,该学童便常以盖耳朵的固着行为,来逃避同学嫌恶的尖叫声。

 

三、社会的正增强(positive socialreinforcement)

某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可能与个体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得想要的东西、或接近想玩的活动有关(Durand &Carr, 1987; Carr & McDowell,1980; Wilder, Chen, Atwell,Pritchard, & Weinstein, 2006)。

 有时在较少社会性刺激的环境下,身心障碍者会使用反复的固着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关怀 (Dadds,Schwartz, Adams, & Rose, 1988; Repp etal., 1988; Thompson & Berkson,1985)。当固着行为反复地发生后,都能得到照顾者或成人的关切时,个体就学会以该异常行为来获得照顾者的关注。 

Frea 和Hughes (1997)的研究支持这种观点。经过研究了两位智能障碍学生不当的固着行为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固着行为,是由于社会性的注意所引起,而且不同性质的注意,可能引发不同频率的固着行为。

 Dadds 等人(1988) 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厘清,对行为给予不同形式的注意,会引起不同频率的固着行为。他们研究十二个自闭症学童也发现,团体的注意比个别的注意,更容易引起学童的固着行为。

 

四、社会的负增强(negative socialreinforcement)

有些问题行为是个体为了逃避(escape)或躲避(avoid),有害的社会刺激或艰难的工作所引起的(e.g., Durand&Carr, 1987; Wilder et al., 2006)。此时问题行为的功能则是由社会的负增强所引发。

 通常艰难工作的本身就是一种嫌恶刺激,过度困难的要求工作常会让个体,特别是身心障碍的学童逃避 ( Mace &Belfiore, 1990)。因此,若每次出现固着行为,就可以逃避这些具有嫌恶性质的工作,久而久之,个体就学会以此方式,来逃避或躲避麻烦的工作。

 例如:Durand 和 Carr(1987)对四个身心障碍的学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童拍动手臂的固着行为,随着学习工作的难度增加而增加。此研究显示:较困难的学习工作或高难度的要求,可能更容易引发较高频率的行为问题。

 此外,Sturmey 等人 (1988) 研究也支持,社会的负增强是导致固着行为的主因。他们操弄四种情境去评估造成固着行为的成因。结果发现三位学童的固着行为,是由于教师对他们的学业要求所引起,学童们这些固着行为的产生,可能与逃避教师对课业及作业的要求有关。

 以上这些研究都显示,高难度的工作比简单的工作,更容易引发身心障碍学童固着行为的产生。

 

五、多重增强 (multiplydetermined reinforcement)

虽然固着行为的出现,可能与单一的引人注意、逃避要求、或自我感官的刺激有关;然而没有单一的功能假说,可以适用于所有有固着行为的个案。有些研究甚至建议:在某些身心障碍者身上,固着行为的功能可能是多重的:即有时是为了自我感官的增强,有时是逃避的社会负增强,甚或有时是与引起他人关怀的,社会正增强有关(Kennedy et al.,2000; Sprague, Holland, & Thomas, 1997)。

 换言之,单一的增强因素,有时根本无法说明导致个案固着行为的原因。Kennedy 等人 (2000) 的研究即证实了这种看法。他们研究五位自闭症学童的固着行为的功能发现:其中二位自闭症学童在引起他人的注意、工作要求、及独处的情境下,有高频率的固着行为发生。 

另外两位自闭症学童在引起他人的注意、工作要求、休闲、及独处的情境下,也有高频率的固着行为发生。此研究结果建议:固着行为可能同时具有多样性的功能。对同一位身心障碍学童来说,固着行为的产生在某种情境及特定时间,可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另外的情境及特定的时间,可能是为了逃避工作的要求、或是为了产生自我刺激的感官后果。因此,有些固着行为的功能可能相当复杂,并非只由单一的原因所形成的。因此,对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介入辅导之前,能先对该问题行为的功能,进行仔细地评估与分析,便显得相当重要。


肆、固着行为的处理策略


固着行为的处理策略虽然有很多,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传统的行为改变技术的介入与功能评量本位的介入,两个大向度。底下将就这两个行为处理向度,详加解释与说明。

 

一、传统的介入方式

以往很多学者并不清楚,身心障碍者固着行为的真正原因,认为此异常行为没有特别的功能,有时只是直觉地假设该行为的产生,可能个体为了自我刺激 (王淑贞, 2001;林惠芬, 2001;Lovaas et al., 1987)。因此,便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行为改变技术来处理,以减少此行为 (王淑贞, 2001; LaGrow & Repp, 1984)。

 例如:使用与特殊儿童固着行为,不两立 (incompatible) 的行为来制衡该行为,以减低其固着行为的次数,即利用不两立行为,与固着行为具有不同的形态(topographies)。当特殊儿童表现不两立的正向行为时,就无法再产生固着行为。有些研究则以过度矫正(overcorrection)的介入方式来消减固着行为(Barrett,Matson, Shapiro, & Ollendick, 1981)。

 也有研究者以隔离(time-out)的方式,来减少固着行为的频率(e.g., Pendergrass,1972)。例如:以隔离的方式来阻绝引起固着行为的前导事件(antecedent),进而消减固着行为的频率。有些研究则以区别增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的方式来减少固着行为发生的机率,即试图以增强 (reinforce) 适当的行为及忽略 (ignore) 固着行为的策略,来降低固着行为产生的次数(Dyer, 1987; Mulhern & Baumeister, 1969)。 

由于这些研究并未找出固着行为的功能,再就固着行为的功能去发展适当的介入策略。因此对固着行为的介入不是没有效果,就是效果有限且不一致(即同一介入策略有时有效,有时无效)。Lovaas, Newsom, 和 Hickman 等人 (1987) 甚至指出,很多研究都是在实验介入的期间有些效果,一等实验研究结束,介入策略才刚辙离,固着行为即故态复萌。

 因此,盲目地使用行为介入策略,试图解决或减少固着行为的产生,并不十分恰当。有时反而会使此异常行为惡化,造成后续的处理更加的困难。这种盲目的处理策略,或许只是暂时「治标」而不是「治本」。正本清源之道,可能还是先要了解固着行为的功能,才能妥适地采用相对应的处理策略,如此,才有可能将身心障碍者的固着行为连根拔除。

 因此,自 1980 年代中叶后,便有功能评量(functional assessment)的方式问世,以求先了解固着行为的原因,再采取应对的处理此略,希能对症下药,有效地消除特殊儿童的固着行为 (Iwata,Dorsey, Slifer, Bauman, & Richman,1982)。

 

二、行为功能本位的介入策略

行为功能本位的介入方式,即以功能评量的方式,来找出影响异常行为的成因,再针对导致异常行为的原因,去发展可行性的介入方案。研究结果显示:这种以功能评量为根据而发展的介入策略,可很有效地消减异常行为的次数 (e.g., Carr & Durand, 1985)。

 最近,美方有些学者,即使用这种功能分析的方式,先找出固着行为的功能,再进一步地根据行为的功能,去发展适当的介入策略 (Durand &Carr, 1987; Frea & Hughes, 1997;Kennedy et al.,2000[VC1] [VC2] ;Runcoet al.,1986) 诚如 Repp 等人 (1988) 的研究即指出,根据固着行为的功能去发展介入方案,的确能很有效地减少此行为发生的机率。

 相关研究即显示:在感官性增强所引起的固着行为方面,撤离感官的后果,让身心障碍者的固着行为得不到感官的增强,则能消除其异常行为(Rincover, 1978; Tang et al.,2003)。此外,提供功能等值 (functionalequivalent) 的感官刺激,也能消减此行为的出现率。 

例如:有些研究者实施功能分析后,以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及个体偏爱的感官增强物,而有效地减低此一异常行为(Vollmer et al., 1994)。另外,有些研究者更进一步地以功能分析来评估视觉、听觉、及触觉刺激对固着行为的影响,进而以此来选择个体偏爱的感官刺激物,而有效地消减此行为(Patel et al., 2000;Tang et al., 2003)。

 此外,尚有些研究者以遮断(mask)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感官刺激的效果,来检视其对固着行为的影响,而找出特定感官刺激源(如:视觉刺激或触觉刺激),进而以功能沟通训练(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CT) ,教导个案用适当的请求行为,来替代固着行为的后果,而成功地减少此行为发生的次数(Tang et al.,2003)。

 相对地,若固着行为是由于社会性正增强的作用所引发的,研究则显示,使用正增强的消弱(例如:照顾者或教学者不再注意个案的固着行为),并结合其他的增强程序(对其他适当行为采取区别增强的策略)。 

如此以双管齐下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此异常行为的次数(Repp et al.,1988);而在社会性负增强的机制,所引发的固着行为方面,研究者则以负增强消弱的方式(例如:提供个案反复练习工作的尝试),来减低此行为的次数(Kennedy etal., 2000),或使用功能沟通的训练 (FCT),来教导个案请求协助的技巧,以请求别人帮助的正向行为,来取代不当的固着行为(Durand & Carr, 1987; Kennedy et al., 2000),而有效地减低此行为。

 以上多数研究,皆根据功能分析所得的结果来发展介入方案,并有效地降低此异常行为的频率。

 

伍、结语


特殊儿童的固着行为,不但会干扰自己的学习,有时,也会影响教室里其他儿童的学习。因此,有效地处理其固着行为,乃为当务之急。传统上,多半盲目地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试图直接来减少这些异常行为的次数。

 然而,这种尝试错误的方式,并未考虑到特殊儿童最大的利益。目前,美方学者强调,必须以功能评量或功能分析,先来了解固着行为的原因,再根据固着行为的功能,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若固着行为是由于自我感官的增强所造成的,则可撤离感官的后果,提供功能等值的感官刺激物或喜爱物,或者以功能沟通训练(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FCT), 教导个案用适当的请求行为,来替代固着行为的后果。

 若固着行为是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获得接近喜爱活动的社会正增强所造成时,则采用正增强的消弱,并结合区别增强的策略,双管齐下来减少固着行为;相对地,若固着行为的产生,是逃避工作要求的社会负增强所造成的,则可采行负增强消弱,或使用功能沟通的训练 (FCT),来教导个案请求协助的技巧,以取代不当的固着行为。

 因此,能根据个案不同固着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固着行为的功能,采用妥适相应对的处理策略,才能有效地消减固着行为的频率,并能确保身心障碍学童的受

教权,提高其学习的效率与品质。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济南历城音之美儿童康复中心
机构简称:历城音之美
成立时间:2016年01月20日
区     域 :山东济南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最新文章
1历城音之美_济南历城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实力如何?
2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性沟通训练?
3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能力评估工具

作者专栏sign up

王鸿铨
王鸿铨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所属单位:上海学建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区     域 :上海普陀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自闭症孩子“阳康”之后,应该如何投入干预训练?
2什么是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和重点?
3山西临汾孤独症/语言训练/多动症儿童康复中心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