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社会故事教学(社交故事)

来   源:福清育童语训渔溪分校(福州市福清市)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载自:台中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中心台中教育大学黄金源博士一、社会故事教学的理论(一)社会故事的意义:根据社会故事原创者葛雷(C.A.Gray)的定义,社会故事是由父母或老师,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学习需求撰写的简短故事,描述一个社会情境,在此情境中所涉及的相关社会线索,及合适的反应(所希望的行为)。其目的是教
关键词:高功能孤独症,孤独症,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生活自理,示范,提示,训练孤独症,自闭,高功能孤独

载自:台中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中心

台中教育大学  黄金源博士

 

一、社会故事教学的理论


(一)社会故事的意义:


根据社会故事原创者葛雷(C. A. Gray)的定义,社会故事是由父母或老师,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学习需求撰写的简短故事,描述一个社会情境,在此情境中所涉及的相关社会线索,及合适的反应(所希望的行为)。其目的是教导孤独症儿童认识该情境的相关线索,并做出合适的的应对技巧〈coping skill〉。

社会故事原是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设计的。当社会故事撰写完成后,由孤独症儿童自己朗读社会故事,或由老师或父母朗读(以录音的方式呈现)社会故事给孤独症儿童听。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成为孤独症儿童的内在语言,藉以规范其行为。

若教导的对象为较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时,父母或老师可运用图片或多媒体,协助他了解社会故事的意义。再由自闭儿在真实情境演练该社会技巧,直到该孤独症儿童能从事该社会技巧为止。


(二)社会故事的用途:


Gray(1993,1994)提出社会故事的用途如下:

1. 社会故事教学特别有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融入普通班级中学习。

2.能有效地教导孤独症儿童学习居家生活,及学校生活的常规,或调适生活常规之改变。

3. 社会故事也能成功地教导新的学术技巧或社会技巧。

4.教导孤独症儿童了解他人行为的理由或意义,增进角色取替(role-taking)的能力。

5. 有些研究者(Kuttler, Myles, & Carlson, 1998)运用社会故事,成功地消除许多种不良行为,包括攻击行为、强迫行为、恐惧。

 依笔者之见,社会故事教学用途尚不止于此,任何能协助孤独症儿童,存活于当前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技能,均可用社会故事教学。笔者将下述的生活技巧,总称为社会生存技巧(social survival skills)。包括:

1.生活自理技巧(吃饭、洗手)居家生活技巧(如使用盥洗室、迎接未来的弟妹)

2. 社区生活技巧(过马路、去麦当劳买汉堡)

3. 学校生活技巧(发言要先举手、不可以随便离开座位)

4. 社会技巧(微笑与大声笑、招待客人、打招呼)

5. 休闲技巧(看电视、打躲避球、养宠物、到红茶店饮茶)

6. 职业技巧(警察伯伯在指挥交通)

 

(三)理论基础:


孤独症儿童的诸种认知残疾中,以智力功能低下(intellectual subnormality)及执行功能缺陷(executivedisorder)(Russell, 1997),影响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最大。约 70-80﹪的自闭儿是智障者。

 由于智能残疾的限制,使得孤独症儿童对外环境的线索的选择(判定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而据以做出正确选择)、解读(经由他人的脸部表情动作,得知他人的情绪及其动机)、推论(举一反三、见微知着、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均十分困难。

 

此项认知变异,是造成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互动困难、语言变异、怪异行为等重要缺陷的主因。所谓执行功能是指有组织的搜寻、计划、执行及冲动控制、弹性等能力。自闭儿缺乏上述能力,使得个体无法「未雨绸缪、主动出击、随机应变」。

 缺乏执行的功能,使得孤独症儿童常常表现无弹性,坚持固守不变的生活常规,一再重复定型的行为。社会故事教学法的发明,正是因应孤独症儿童上述两项缺陷的产物。兹就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人际互动技巧缺陷--加以分析。

 

孤独症儿童人际互动缺陷的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个残疾是来自人际知觉的缺陷,他们无法从别人的语言及行为语言,查知他人的情绪、信念、意图。因此没有能力做出符合他人企求的行为。例如一位小朋友对着孤独症儿童叫其名字「迪克,你好」,可是迪克却视若无睹,毫无反应。

 此种场景并不表示:「迪克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而是迪克根本不知道:「别人叫其名字,是有意和他作朋友或和他玩游戏。」此外,孤独症儿童亦欠缺角色取替〈role taking or perspective taking〉的能力(Broek & Cain etc.,1987;Dawson & Fernald,1987)。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感受他人的情绪与需求。

 譬如说,一个孤独症儿童的爸爸说:他一再教导其儿子「叫爸爸」,但是他的儿子始终不肯。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此孤独症儿童根本不知道:「爸爸多么期待他叫一声爸爸」。

 第二个残疾是孤独症儿童在计划、对应(coping)、执行的能力有缺陷(executive disorder)。一般而言,孤独症儿童很少会用撒娇或诸种设计,(打招呼或称赞别人)来赢取奖赏(口头赞美或实物增强)。这是缺乏计划、执行的能力的表征。又如孤独症儿童可以被教会骑脚踏车。但是要求孤独症儿童骑脚踏车去生鲜超市却会有困难,因为它牵涉到对各种不可预知的变数的知觉,及选择对应策略并做反应的能力。

 又如亚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的儿童,他们的语言能力通常是不错的,他们可以发展正常的语汇及语意的理解,但是在语用〈pragmatic〉上却会有难度。因为语用仍然是牵涉计划、对应、执行的能力。

 为了克服第一项残疾,有些专家(Howlin, 1999)从教导孤独症儿童阅读别人的心灵下手。虽然研究证实心灵阅读是可以教导的,但是孤独症儿童被教导,而能理解他人的意图后,仍然没有能力做出适当的反应。

 这就是孤独症儿童的第二项残疾,即欠缺计划、对应、执行的能力所致。为了克服第二道障碍,运用社会故事教导孤独症儿童诸种社会生存技巧,不失为正确的方向。因为社会故事直指社会情境的重要线索,并告知如何做出正确的反应。

 过去的研究(Swaggart, etc.1995 ; Hagiwara,1998)证实:运用社会故事可以有效地教导,孤独症儿童各种社会生存技巧〈socialsurvivalskill〉。根据麦钦邦(D. Meichenbaum)认知行为改变理论,人类的行为发展共有三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受别人的外在语言所控制,如妈妈大声叫:「不可以玩打火机!」,儿童便将打火机放下。

第二阶段是受制于自己的外在语言(这时候属于一边动作,一边自言自语阶段),如儿童要过马路时,一边注视红绿灯,一边自言自语道:「过马路要注意红绿灯」。

第三阶段是受制于自己内在语言。也就是儿童是先思(内在语言)而后行。

 运用社会故事教导孤独症儿童社会生存技巧,其实是透过社会故事之朗读,使孤独症儿童拥有适当的外在,或内在语言来指导其行为,以正确的对应各种社会情境。依照麦钦邦的理论,认知行为改变的步骤如下:


1.老师说,老师做:亦即由老师一边口述,一边示范正确动作(此期为示范阶段)

2.老师说,老师做;学生同时彷说,学生同时彷作。(此期为模彷阶段)

3.老师说,老师不做动作;学生同时彷说,学生同时彷作。(此期为老师口头提示阶段)

4.老师不说、不做;学生一边说,学生一边作。(此期为学生自我叮咛阶段)

5.老师不说、不做;学生不说,只做动作。(此期学生受自己内在语言控制其行为)(Gearheart, DeRuiter,& Sileo,1986)

麦钦邦的认知行为改变之教学过程中的第四阶段,被命名为自我叮咛。过去特教从业工作者广泛用此自我叮咛技巧,修正过动儿的冲动-过动行为。其成效卓着。

 幼稚园或小一、二年级的小学教师,亦广泛用此此自我叮咛技巧,让小朋友学习自我控制。当小朋友年龄渐长,可以用自己内在语言控制其行为时(即麦钦邦的第五阶段),这种边说边做的方法,不仅成为一种累赘,而且不雅观。

 所以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阶段,对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教学,教师亦需将教学目标从自我叮咛,提升到由自己的内在语言控制。

 依据葛雷的说法,社会故事的教学过程是:先由父母或教师根据孤独症儿童之需求,选定一标的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再依此目标编写社会故事,然后由孤独症儿童朗读。埃孤独症儿童朗诵熟练后,形成内在或外在的语言。

 然后据此内在或外在语言,来规范或实践该标的行为,即指导孤独症儿童为人(与人对应的技巧)处事(做事的方法)。这与班度拉认知行为改变的第五阶段之教学原理相同。

 

二、社会故事的实务

 

(一)社会故事的编写要点及注意事项

1.依据社会故事创始人葛雷(C. Gray)的意见,社会故事通常包含三个部分(Gray, 1993):

(1) 描述句〈descriptive sentence〉:此种句子主要的目的是描述故事的背景。通常是描述一种情境中的场景、相关连的人及所发生的事(或事情的步骤)。社会故事通常以描述句开始,以布置场景。

 社会故事主题:排队

描述句:我的名字叫王伯君,就读古亭小学三年级,上学的时候常常要排队。当老师说:「小朋友现在要升旗了,赶快到教室前面排队!」所有的同学都走出教室,到教室前面排队。(以上为描述句)

 (2)指示句(directive sentence):此种句子是用来教导孤独症儿童,在某种情况下如何做?或如何与人对应?指示句应该以肯定句的形式呈现,不要用否定句呈现。所以指示句通常以「我会」「我能够」开头。

 社会故事主题:排队

指示句:每天早上,老师会说:各位小朋友,现在要升旗了,赶快到教室前面排队。各位小朋友很快跑到教室前面排队(以上为描述句),(以下为指示句)我也会赶快走到教室前面,和同学一起排队。

 

(3)角色取替的句子(perspective sentence)(或译为观点句):此种句子是用来教导,孤独症儿童了解别人行为对他的影响,或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会使别人有什么感受。

 社会故事主题:排队

角色取替的句子:每天早上,老师会说:各位小朋友,现在要升旗了,赶快到教室前面排队。各位小朋友很快跑到教室前面排队(以上为描述句),我也会赶快走到教室前面,和同学一起排队(此句为指示句)。(以下为观点句)排队的时候,李大明弯腰系鞋带,他的屁股撞到我的肚子。老师告诉我说:不要生气!李大明不是故意的。

 

2.社会故事应以第一人称撰写。如前所述,社会故事既然是用来教导,孤独症儿童经由反复的朗诵而形成内在语言,以指导其为人(与人对应的技巧)处事(做事的方法)。作为内在自我指导〈self regulating〉的语言,必然是以第一人称出现。

 

3,撰写社会故事应站在孤独症儿童的角度,需考虑个案的语言能力-是否认识字?能阅读与否?使用的词汇应该生所能理解。社会故事的内容也应符合该童的理解水准。

 由于孤独症儿童有倾向,依照字面上(liiteral)的意义解读社会故事,所以用字上应尽可能具体,避免含煳笼统的词汇。例如社会故事中「我不能在图书馆说话」会被解读成:在图书馆不可说任何话。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问他问题时,他可能拒绝说话。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在图书馆时,我说话声音要小一点」或「在图书馆内,如果要说话时,要轻声地说话」。

 

4.社会故事的编写应尽量避免抽象的文字。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如同语言学障的儿童,对抽象的语言不容易了解。在社会故事中使用太多的抽象语言,将增加教学的困难度。而且社会故事的旨趣,是用来教导孤独症儿童做事,或与人互动的技巧,故社会故事的主要内容应限制在与人、事、物及动作有关的词汇,上述词汇通常是具体的。

 社会故事中的角色取替的句子,有可能是动作(如排队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可能会弯腰穿鞋子而碰到我)这种句子的语汇是具体的。但是有些是表达他人感觉(如看电视的时候我会把声音关小一点,否则爸爸妈妈会生气),这是抽象的词汇(如生气、害怕)。这时候可以考虑用照片(生气、害怕的照片)说明。

 要解决抽象的词汇难以理解的困难,葛雷建议将抽象词汇与具体词汇作连结,让具体词汇成为功能性的线索。例如:我会把桌子擦干净(抽象词汇),我一定要将掉到在桌上的饭粒、果汁、骨头、青菜全部擦掉(功能性线索)。

 

5.社会故事的编写应尽量以「一个故事,一个具体的生活事件」为原则。例如「帮忙做家事」这个主题,涵盖许多生活事件,如帮忙埽地、洗衣服、收碗盘、擦桌子…等。编写社会故事时,便应该分开撰写。


 6.葛雷认为社会故事以一页一个主题呈现,而且最好不要有插图。葛雷(1993)认为插图有两个缺点:

一是插图可能限制孤独症儿童类化所学得的行为于其他情境,例如:画一个在学校洗手台洗手的动作,会让该生错误认为洗手一定要在学校洗手台洗,因而可能限制该生回家时,在自己家中洗手台表现洗手的行为。

 二是插图可能吸引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造成分心效果)而影响自闭儿阅读社会故事。其原因是:多数的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常会有过度选择(overselection)的现象,也就是说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常常拘限于视觉面上的某一部份,因而忽略其他部分的视觉画面。因此,在社会故事中插图确实会有分心效果。

 葛雷进一步指出:有些社会故事如果用照片作插图效果不错。尤其要表达一个概念,却代表数种变形(variations)时,例如「游戏」的概念可用儿童在熘滑梯、荡秋千、打乒乓球、踢毽子等照片来说明。

 

(二)社会故事的教学之进行


社会故事撰写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教学。

葛雷(1993)提出三种社会故事的教学法:

若欲教导的孤独症儿童能独立阅读时,老师或父母和孤独症儿童,一起念该社会故事二次。此时父母或老师应坐在,孤独症儿童的左右两侧后方,先由父母或老师念一遍,再由孤独症儿童念一遍,完事后再重复此过程一次。

 一旦孤独症儿童熟悉该社会故事后,每天由孤独症儿童念一次即可。每天念社会故事的时间,以该社会故事要发生之前。例如:该社会故事是要教导孤独症儿童「吃营养午餐时,能自行盛饭、吃饭、洗碗盘等事情」。则念社会故事的时间是午餐之前。若该社会故事是要教导孤独症儿童「听到闹铃响时,能自行起床」,则念社会故事的时间是晚上就寝前。

 若欲教导的孤独症儿童不会阅读时,则将该社会故事制作成录音带。让孤独症儿童自行播放录音带,并跟着录音带「阅读」。若社会故事超过一页,则以铃声作信号,告知孤独症儿童应翻到下一页。当孤独症儿童学会操作社会故事之播放,及会在铃声响时翻页后,孤独症儿童每天跟着录音带「读」一遍,且不应超过一遍。

 不论孤独症儿童是否能自行阅读,将社会故事制作成录影带,依社会故事内容之顺序,以一页一场景(真人演出)出现。录影带之播放方式有二,一种是以发音(volume on)方式,念给孤独症儿童听,另一种则是不发音 (volume off),让孤独症儿童自己念。

 上述三种教学方式,不论采何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后,均应检视孤独症儿童,对该社会故事之理解程度。检核方法可用问答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回答相关问题,或要求孤独症儿童演出指定的场景。

 至于何时可以退除阅读社会故事?这个因人而易,需视学习情况而定。

功能较高的孤独症儿童可能只念数天,便不需要再阅读社会故事,顶多数周或一个月复习一次即可。有的孤独症儿童则需天天阅读,好像永远记不住。对这种孤独症儿童而言,社会故事便类似烹饪手册,每次做饭前都需看食谱一样。

 笔者认为:当社会故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父母或老师应检讨原因,以便修改社会故事之内容,提升社会故事教学效果。B.L.Swaggart, etc.(1995)也有相同的建议,他们认为:当教师从事社会故事的教学两周后,若发现成效不好,则应该检讨社会故事,及教学过程的缺失并加以改进。

 改变过程中,宜一次改变一个变数为原则。例如改变社会故事内容时,便不要改变教学过程或改变教学者,以确定是何种变数造成成效不彰。

 史瓦格特(B. L. Swaggart, etc.1995) 等人研究运用社会故事的教导,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可行性后,对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故事教学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要确定所要教导的标的行为,或要教导的问题情境。所要教导的社会技巧应能增进:

(a)积极的社会互动

(b)更进一步的学术技巧或社会技巧之学习

(c)更安全的学习环境,等三项为指导原则。

例如:吃营养午餐的时候,一位学生经常从别人的食物盘抓取食物,这种行为会导致该生受人讨厌。若能修正此行为,将可增进正面的人际互动的机会。

 将标的行为具体化,以利于资料的收集,然后针对标的行为撰写社会故事。并将社会故事编成书,每一页 1 至 3 个句子,功能越低者则每页一句为宜。

 加入照片、手绘图画或象征图样(icon)。插图的目的,是帮助不会阅读的孤独症儿童了解合适的行为,例如要教孤独症儿童洗手,可画一个洗手的图片,帮助孤独症儿童理解「洗手」的意义。虽然葛雷认为社会故事不应插图,但是对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而言,这是必要的措施。


三、孤独症儿童社会故事教学之实征研究


从理论上看,绝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者都认为:社会故事是教导孤独症儿童社会生存技巧的有效方法。目前师资教育机构在训练孤独症师资时,社会故事教学已成为一个重要主题。可惜实征研究上,却寥寥无几。

 截至目前为止,美方面的文献只有三篇;台湾的实征研究,也只有一篇陈淑萍的硕士论文,及笔者未发表的一篇研究。底下对现有的文献作简单的回顾:


(一)社会故事应用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教学的研究:

1. 运用社会故事教导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互动技能

依据社会故事教学的创始者葛雷(1995)的看法:社会故事教学最适合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其最适切的教学主题是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互动。因此,从事社会故事实征研究者陈淑萍(1998)亦是选择三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主题亦是孤独症学童的社会互动。

 本实征研究结果显示:运用社会故事教导孤独症儿童打招呼、寻求协助及购物表现等三种社会互动能力,在提示下均达 80﹪以上增进此三种社会互动能力。结果显示:社会故事教导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互动技能成效良好。也就是本研究验证了葛雷的看法。

 2.运用社会故事教导孤独症儿童串连(chaining)日常生活技能,为了验证社会故事教学功能,不止限于教导孤独症儿童之社会互动技巧,它仍然可以运用于各种社会生存技能之教学,笔者曾进行一个个案研究(2001)。研究个案年龄 8 岁,属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就读小学启智班 2 年级。

 级任老师认为该生已具备回归普通教育场所的能力,建议父母考虑重新安置于普通班。该生词汇不少,接受性与表达性语言皆可,具备阅读能力。

 个案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父母对个案之成长过程极为关心,对个案教学极尽心力。因此该生已经学会生活自理、居家生活及学校生活之各项技能。目前最苦恼的事,该生无法自行串连(chaining)每一个生活自理技巧(如早上听到闹钟声醒来、起床、大小便、刷牙、漱口、洗脸、吃饭),使它连贯完成。

 在上述每一个动作之后,母亲必须给予口头指示或某知觉线索(动作指示),受试才会启动下一个动作,否则受试会停在该动作或重复该动作(如起床后,就站在床前,不会自行去尿尿;刷牙后继续不停地漱口,不会做下一个动作-洗脸)。

 父母比喻该生目前之行为症状,犹如打电脑时,每一笔资料,必须给予「输入(enter)」的指令,电脑才会执行一样。根据这样的理解,笔者与父母共同决定:运用社会故事教导该生串连完成从起床到上学前的生活自理工作。

 此外,本研究个案的独特需求(每一个动作前,需要老师或父母的指令或提示),不仅发生在家里,同时也在学校表现同样的行为。显示该生不适应的行为是跨情境的。在学校中,本个案吃午餐时,亦需不断给予口头提示或肢体暗示,以引领下一个动作。

 因此笔者与父母共同决定:同时在学校中,运用社会故事教导午餐时,自行完成用膳的行为。根据上述之理解,本研究之标的行为有二:

 (1)本受试在家中从早上醒来、起床、尿尿、穿衣、洗脸、刷牙、到厨房吃早餐等各动作之间,所需的口头暗示或肢体暗示之次数。每日需提醒的次数最高为 6 次。

(2)本受试在学校,从盛饭、祷告后,开始吃饭到刷牙、漱口、洗餐盘、至将吃饭用具归定位为止等各动作之间,所需的口头暗示或肢体暗示之次数。每日所需提醒次数最高为 8 次。

 

研究结果


建平在家中上学前的生活自理工作需提醒次数,在 14 天的观察期间平均每天需提醒次数为 5.07 次(需提醒的次数比率为 84.5﹪)。经训练后,平均每天需提醒次数降为 2.25 次(需提醒的次数比率为 27.8﹪)。由此可看出训练效果。

 观察受试在训练后的维持阶段之表现,受试在家的所需提醒的平均次数是 3.25 次(需 提醒的次数比率为 54.1﹪)。可见社会故事教学后的保留成效良好。

 建平在学校结果用餐前后,于观察期所需提醒次数平均为 6.25 次(需提醒的次数比率为 78.1﹪),经训练后所需提醒次数平均为 3.28 次(需提醒的次数比率为 41﹪),明显较观察期降低。

 维持阶段,受试明显保留社会故事之教学成果,受试之表现并未明显增加所需提醒次数(平均所需提醒次数为 3.11 次,需提醒的次数比率为 38.8﹪)。由此可知社会故事教学成效可以持续。

 

(二)社会故事应用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教学的研究

因为依据葛雷的说法,社会故事之教学最好应用于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而且教学过程需要个别化(依据每一位孤独症儿童的独特需要而编写社会故事)。

 因此有的学者(B.L. Swaggart,etc.)尝试探究扩大社会故事教学功能。第一篇实征研究是由 B.L.Swaggart, etc.(1995)开始。史瓦格特试探性研究的主题有二:

一是验证扩大社会故事应用的对象,于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

二是研究应用同一个社会故事,教导不同孤独症儿童的可行性。

 为了达成研究目标,B. L. Swaggart,etc.略微修改社会故事的形式及教学过程。

依据葛雷的说法:社会故事应该一页一个主题为原则,而且不宜加入图片,以免分离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史瓦格特为了让社会故事适用于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将一个社会故事编成一本书(非一页),书中每一页一个句子(目的是减少孤独症儿童阅读时分心),并且在每一个句子下,置一个相片或图画(帮助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理解句子的意义)。

 第二、B. L. Swaggart,etc 选择「分享」作为社会故事的主题,将同一社会故事教导两个孤独症儿童。本篇研究的主要结果证实:经过适度的修改,老师可以扩大社会故事的教学对象至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中度及重度),教导他们学习正确和人打招呼,分享玩具,并可消除胡乱拥抱人及攻击行为。

 T. Hagiwara(1998)应用 B. L. Swaggart, etc 所设计的原理(包括一页一句子,及每句子下加上插图或照片)再加上利用电脑辅助教学,修正形式的社会故事,教导二位孤独症儿童洗手及三位孤独症儿童专注于工作的行为(ontask behavior)。研究结果显示:

运用多媒体加上插图的方式的社会故事教学,可以增加孤独症儿童的工作水准。

 上述两研究( B.L.Swaggart,etc. ;T. Hagiwara,1998)证实:

只要对社会故事的内容稍做修改,及教学过程采用图片的呈现方式,则社会故事仍可以用来,教导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之社会生存技能。

 S. Kuttler, etc.(Kuttler,Myles, & Carlson, 1998)利用社会故事去消除,孤独症学童的发脾气之行为。结果发现:社会故事之介入,确实可以减少孤独症儿童童发脾气的频率。但是,终止社会故事教学发脾气的频率又增加。

 

综合从上述的实征研究结果可得到下列结论:

社会故事教学成效获得证实,上述实征研究成效均支持:运用社会故事教学,使孤独症儿童能够学习更多社会生存技巧。

 社会故事教学的功能,不仅限于人际互动技巧(如打招呼、分享、寻求协助)之增进,还可以教导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技巧(如洗手)、社区生活技巧(如社区购物技巧)。上述各种技巧笔者总名之为社会生存技巧。

 社会故事教学成效,除了正面的社会生存技巧之习得外,还可用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发脾气之行为,增进自我规范(self-regulating)的能力。

 社会故事教学适用的对象,不仅限于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而且只要将所要教导的技巧简单化,并加上插图,它仍可用于中、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

 理论上,社会故事教学应个别化。但只要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功能相近,所要教学的目标相同,则同一个社会故事可用于多数的个案。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福清市福清市育童语训康复中心
机构简称:福清育童语训渔溪分校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19日
区     域 :福建福州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 语言训练机构
优势课程: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最新文章
1福清育童语训渔溪分校_福州福清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怎么样?
2什么是自闭症职业治疗方法?
3自闭症孩子撞头怎么办?多角度分析解决方法

作者专栏sign up

陈佩丽
陈佩丽
人物性质: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所属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人物特长: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区     域 :广东深圳市
单位性质:公办诊疗医院| 事业单位
热点文章
1孤独症到底是发育障碍还是神经多样性?家长如何从社区入手搭建支持网络?
2平顶山市残联到宝丰县人民医院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评审验收工作
3训练中角色互换,让孩子当老师吧
相关文章sign up
  • 社交互动教学

    2022-07-07

    众所周知,社交互动教学在孤独症儿童教学中的重要性。1、人人都是“主人翁”,提高孩子们的参与感范老师在海豚班设立了小队长职...
  • 载自:台中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中心台中教育大学黄金源博士一、社会故事教学的理论(一)社会故事的意义:根据社会故事原创者葛雷(...
  • 利用社交故事来教学社交互动CarolGray是社交故事的创始人,认为连环漫画是支持有语言和社交缺陷的孩子进行恰当互动的有...
  • 对于有着技能习得困难的孩子而言,连环漫画为如何进行社交互动提供了非常详细,视觉性以及步骤性的信息。互动的形式非常多,比如...
  • 研究发现,一般发展的个体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遭到侵犯后,杏仁核会出现负面的反馈。另外,给孩子准备一个铃铛,让其他人靠近他,但...
  • Vol1儿童姓名:教学目标:鼓励儿童与同伴的互动每次至少五分钟数据收集程序:◽百分比数据☑独立程度数据◽个人打分系统◽频...
  • 而谱系孩子可能会抗拒他人走进自己的个人空间,但是大部分时候,在他人侵入个人空间时,他们的杏仁核并不会作出反馈,因此并不能...
  • 社交技能教学模型:如何交友/维持友谊Dr.ScottBellini,Associatedirector“我没有要求我的孩...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