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诺爸新书连载:跳出圈外看自闭,看到另一种事实

来   源:聪明兔深圳松岗校区(深圳市宝安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文章来源:诺爸说;ID号:nuobashuo原创Iam诺诺爸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罗曼罗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导言:好久不见,最近杂事颇多,且自己内在的冲突搞的一直无法集中思绪
关键词:aba,RDI,地板时光,孤独症,孤独症儿童,强化物,问题行为,早期丹佛,自闭,自闭症,自闭症孩子,自闭症谱系,量表,精神疾病诊断,认知,仿说,模仿

文章来源:诺爸说;ID号:nuobashuo


原创 I am诺诺爸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

-罗曼罗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


导言:好久不见,最近杂事颇多,且自己内在的冲突搞的一直无法集中思绪来梳理反复思量许久的想法,终于也算修整完毕,正式开始我想写的书的第二卷的内容。


这个不会表达,难以理解的被贴上标签的孩子,背后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到底该如何才能真正的走进他的内心,让他可以打开心扉,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感知到孩子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自暴自弃的用所谓的另一个星星上的孩子来定义他们。


其实打开心门的钥匙,一直在你的手中,你不自知罢了。


第二卷会估计会用十篇文章左右,来一起从诺爸的视角,来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在的那一面,看看这个被各种无比恶毒的标签的背后,孩子真实的美好善良充满希望的另一面。


希望这第二卷的文字,能够带着你一起跳出自闭症这个圈子,以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也更细微的切入点,一起看看孩子的性格,思维模式,逃避我们,能力落后的背后,他们的真实的样子。


愿你能走进这个敏感,聪明,情感强烈,善良自卑,有探索欲和好奇心,以自我为中心又倔强坚持的孩子那颗柔软的内心,用你的温柔和爱照亮他的世界。


1.不同视角看到的截然相反的事实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认为事实,并且坚信如此。

 

我们能够看到的身边的“事实”,总是如此。

 

医生如此

毕竟他已诊断过成百上千位孩子,通过几分钟的观察,即使不做量表,基本上也可以判定和诊断这个孩子是否符合这个标签。退一步讲,至少给个边缘,疑似或者自闭症谱系,总归比诊断为不是要更有把握,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网络如此

孩子如果是退化型,如果有机械手,如果喜欢转圈,踮脚尖走路,挥手拜拜手心向内,如果总是仿说,如果对于数字和字母感兴趣,如果总是逃避眼神,这些可都是铁证,家长们不要报什么侥幸心理了。

 

老家长如此

见到类似的孩子,几乎很快就能够从孩子逃避的状态,行为的种种模式,发展的落后,各种不配合中,找到证明这个孩子逃脱不了这个标签的证据。


正如这张照片上的男人,他为何这么生气在公开场合用这么粗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要么是他自己缺少修养,要么是有人很过分的激怒了他,才会如此。

 

无论如何,向别人公开竖中指,总是不好的。

 

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自己预先设定的立场,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和人,用自己所获取的不多的信息,去给出自己主观的判断,这也是我们通常都会以貌取人,或者经常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有所偏差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冰山理论,简单来讲是指,我们看到的事情或者一个人的表面,其实只是浮在冰山上面的一小块浮冰,而真正的决定性的内在是隐含在冰山下面的巨大的不可观测的部分。


提出冰山理论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的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她说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

 

她的理论将自我分成七个层次,从上到下一次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己。

 

而另一个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开山之人,弗洛伊德。他的冰山理论是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无意识学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在内心深处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意识就像是浮在表面的冰山的一角,潜意识却是隐藏在水下的那一个庞然大物,至于前意识就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的层面

 

这两位其实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一个人的可被观察的表面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需要我们挖掘和理解的内在。

 

而如果只是从表面的当下阶段的现象,如此快速的去给一个人定义,贴上标签,而又将这个标签打上,“终身需要干预”,”生活不能自理”,“智力发展障碍”,“无法上学,工作,结婚”,无论如何似乎都有些太过决断和草率了一些。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件事的看法,恰恰会因为角度的转变的问题,发现我们自己之前有么武断和主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再来看看文初的那张威廉王子的照片的另外一面。


其实就是视角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的截然相反的看法和认识。

 

而自闭症这件事,也是如此。

 

我们的孩子,不是凭空突然多出来的没有未来的孩子,而是整个商业世界,连带着医学,文明,大众,集体共同对于这群孩子的巨大误解,进而用伤害的方式导致了更大问题的连锁事件。

 

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个,发展落后,还不会说话,逃避他人,有情绪问题,沉迷在自己的兴趣和玩法中的很自我的孩子。

 

但是这只是冰山飘在海面上的被我们感知到的表面现象,只是孩子真实的样子的一个视角,如果我们作为孩子最亲近的最重要的父母,也如此武断,就将一切推给孩子,推给自闭症这三个字,而不愿去探索和了解冰面下孩子真实的样子,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那么你可能真的会和这个敏感而有自己想法的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渐行渐远。

 

第二卷,诺爸就从另一个角度,和你来聊聊,我眼中的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自闭症”孩子的聪明敏感,善良有自己想法,充满能量和探索欲,情感丰富的孩子的另一面。

 

仅以此卷献给我最爱的让我从新认识世界和自己的诺诺。

 

2.两次观念巨大转变的背后的反思

 

其实对于孩子的看法,我们经历过一次巨大转变,而这次巨大转变的出现就是从“自闭症”这个如魔咒一般的词语出现的那一刻。

 

相信绝大多数家长,了解这个词之前,对于孩子的看法更多的就是,觉得孩子说话晚,自己玩自己的,比较内向,喊他不理人。觉得慢慢长大点就好了。确实是有一些担心,但是绝对相信孩子的未来和发展的潜力。

 

这里引用之前针对QQ群和微信群的群友的调研问卷中的实际家长观点。

 

乐观,觉得孩子没什么

就是不会说话,不愿意搭理人,其他没怎么关注

精力旺盛、脾气急、与父母不亲近、入睡难、说话晚,有些担心但觉得应该没问题。

觉得小朋友还挺有个性的,不像其他小朋友让干嘛就干嘛。发育晚点也没关系,也不想去医院看。

敏感,聪明,好动,脾气差,睡眠质量差

好带,不爱哭闹,在外面比较老实。

难带点,睡眠不好,说话晚,能哭

听话,有灵气

没感觉到孩子有问题,始终觉得是正常的

跟正常小朋友有点不一样,有点缓慢,但觉得男孩子晚一点也正常。

觉得孩子发育比同龄孩子慢 慢慢长大会追赶上来

被宠坏的小公主

比较难带的高需求宝宝

比同龄人落后一点而已  并不觉得很严重

我的孩子只是说话晚

 

而这个词的出现,医生的说法,网络的各种言论,老家长的看法,机构的说辞,媒体的推波助澜,加上看到的各种视频和海量的消息,再反观孩子的种种,当我们被这个标签所主宰之后,再来看孩子,就处处都是问题了。


觉得这种玩法是典型的刻板行为,孩子的眼神总是逃避,孩子怎么喊他都不理我们,机械手,鹦鹉学舌,自我刺激各种证明孩子不正常的词语和孩子的行为和状态纷纷出现,我们怎么看都觉得孩子不正常。

 

这种心态的转变的背后,有医生的“专业看法”,海量的网络信息的细节填充,那么多经验丰富且让你别抱希望的老家长的“过来人的心声”,也包括我们在测试后,一一对应的孩子各种表现与关于自闭症的种种特征的描述的吻合。

 

继续列举家长在被这个标签所支配后的看法:

 

认为是自闭症,不与人沟通,不停的去抓他注意力眼神对视,极度焦虑

先是认为孩子没救了,不解否认却又不得不承认孩子确实有问题。但是诊断后一两天就学会了被动指物,让我又看见了希望。

十分焦虑,只想看到进步,看到一点问题行为就会很悲观。

终身无法自理,需要人照顾,以泪洗面,两个月瘦了二十斤。

不比不知道,跟正常的孩子的确差距很大

孤独症儿童,非常不好带和同龄孩子差很多

愧疚,焦虑,害怕孩子没有未来,没有期望,

完了,自闭症啊,崩溃

绝望,一度想带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被网络吓坏了

看孩子一堆毛病。

一开始诊断完看啥都觉得完了,刻板行为。

关于网络,刚确定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天天废寝忘食的查,结果自然是触目惊心的,使我一度崩溃绝望。

恐怖,不想看不敢看,贩卖焦虑。

我真的崩溃,生活不能自理,终身需要人照顾干预,自闭不可能好,好的话都不是自闭,,,看法就是去他妈的自闭,为什么没有好的报道,,,为什么这么针对。不给人留活路。

 

掉进这个坑的家长相信都有过这段甚至都不敢回首的经历,甚至一度看到“自闭症”这三个字,都内心一阵抽搐,呼吸加快,心痛不止。

 

再来看第三种,真正再次从深渊中走出的家长,他们的对于这件事回望时的看法的转变。


真正走出来的家长,确实很难,但是心境又是一种巨大的转折。


我这里引用之前的调研中的一些心境走出来的老家长的真实感受。

我觉得孩子是错过了成长过程中一些敏感期,我要做的是一点点把这样敏感期找回来

我认为没有自闭症这种说法,主要还是父母投入不够多的爱。

现在的医院给诊断太随意,大多数孩子是发育迟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在这样一个全民焦虑的社会,我们被裹挟其中,无形中伤害了孩子那颗单纯的心,有时候真的希望生活在一个超脱世俗的地方,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没去诊断感觉良好,顶多就是不爱说话,去医院就掉坑里了。

这群天生的敏感,如果给予足够的爱,关注,理解就是人才,缺少爱,理解,就是一个性格孤僻,格格不入的人。

自闭症没有医生说的那么可怕,没有机构的人说的那么困难的教育,用心去爱这个特别的孩子,温柔去爱他,他会用积极向上的状态来回应你

感觉这是历劫,目的是教自己从新做人。我本是个焦虑悲观沉默的人,但要改变现况我必须要变得乐观快乐爱说话,是的我也的确为了孩子改变了,我和孩子进步都巨大,我和孩子一同成长,让我重新活一遍。

我一直觉得自闭症就是一种自闭特质,很多人身上都有,而我们把它看的太严重了,不可否认,有的人身上这个特质很严重,但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在自闭特质和普通孩子的这个灰色交接地带,只是我们父母带领他们一起,就可以慢慢拉进正常孩子的领域。另外现在国内诊断自闭症真的太草率了。

我觉得是有着一群特殊的孩子的,他们细腻又敏感,我觉得他们不是闭,而是“避”

自闭症现在的看法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症状。应该走进孩子的心里。但家庭干预这条路好难走,父母要足够强大。孩子进步慢,还伴随着各种刻板,行为,认知差,语言落后。家长时不时会绝望。

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将他推给别人,如果我们最爱孩子的人都没办法全身心接纳他,世上不会再有别的职业或别的角色比父母更加爱他。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信心来源于父母的肯定。

我觉得大多数自闭症孩子还是有比家长预期好得多的未来,甚至很多大龄孩子的现状是因为家长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导致的。

现在想法就是孩子一定会好!没有所谓的自闭症!

说实话我看到这三个字还是会有点心悸的。虽然我确定我孩子跟这个是搭不上边了,其实的确没那么多所谓的自闭症,我仔细回想孩子出生到去医院问诊的这28个月以及在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后这一年里对孩子的对待方式。也想明白了,我欠孩子28个月,那么我就先好好还他28个月,事实也是,问诊到带娃11个月里孩子变化非常的大,我也完全看明白了,千万不要遇到事情就把孩子往外推,主力一定要父母自己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自闭。孩子感情真的是很丰富的,完全看你是怎么对待他的。一切没那么复杂,就是开心至上

走过了两年,也不再否认孩子的问题。敢于直面人生,但是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小朋友被网上言论“既定”的人生。

 

其实关于这件事的还真有非常多的不同家长的想法,我就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慢慢分享。


我只是想让大家通过这两次对于孩子的看法和未来的转变,让大家来思考我们的为何会掉入深渊?

 

为何身边又不断有人退圈脱坑?

 

这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看法和观念发生了什么?

 

为何我们当初看不到一点希望,如此绝望?

 

3.自闭症圈内家长的普遍悲观视角和误解溯源


20世纪最知名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集体潜意识(也称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的共同想象,其实也是说,整个社会的文化,群体认知,对于事物的看法,会支配影响着个体对于事物的看法。


《异类》(一万小时理论)和《引爆流行》的作者马尔科姆提出的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附着力,环境威力法则,则是将流行的风潮是如何传染开的内在条件和关键因素进行了很深入的分析。


其实简单点说,道理很直白,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想法,观念,或者说世界观,无不被这个社会的共同看法所影响,即使我们再离经叛道,再独立人格,其实都不免在政治,文化,经济,职业,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中,被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所影响。


无论我们如何标榜自己独立思考,仍必然的被各种观点和看法,或多或少的影响,自知不自知的从众。


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其实都已经沦为不为我们察觉的背景,让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无需发问,无需置疑的东西。


这个章节,就是希望和大家来聊聊,这些我们觉得不用思考的潜在默认的背后,我们自身的这些不自知的问题。


关于这部分,需要大家跳出自己的惯性思维,打破定式,重新去审视看待自己的想法,确实有些叨扰思绪,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试着一起“痛苦”而清醒的想一想,自己是否也陷入了这些群体无意识之中,被深切的影响着。


1.对于医疗体系和专家的过度依赖和信任


当我们认为对方是足够权威且专业的医生,我们在寻求他的建议时,其实很难能够有勇气推翻和质疑他们的看法。


而自闭症这件事,是一个舶来品,从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与分析手册的DSM的几版的诊断范围变宽,在中国的飞速文明化进程中,父母的缺失,加上孩子本身敏感,以及商业的需求,普遍存在快速诊断,滥贴标签的情况。

 

2.被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轰炸后失去焦点,难以找到和区分有价值信息


网络的铺天盖地的恐怖言论对于孩子的各种细节的填充,当家长进到这个圈子时,几乎很难能够看到正向的观点和看法,几乎清一色的被孩子没有未来的绝望的言论和看法所支配。


连其实在国外的圈子几乎无人不知的《地板时光》《早期丹佛》《RDI》之类的以尊重孩子意愿和自然家庭情景的陪伴干预模式,在国内居然只有少数有心人才有所理解。在搜索引擎中,百度贴吧,知乎,抖音等等流量巨大的互联网媒体中,鲜有人提及。


以上这些在第一卷都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不做展开。接下来,聊几个我认为是被我们作为父母和成人自己所忽视的不自知的问题。

 

3.习惯性的简化归因,将所有的十分复杂的孩子的情况,用一个标签全部代替


我们成人只能看到表面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表象来进行判断。也就是前面说的,我们看到了海面上的冰山,认为那就是孩子的一切,而忽视了更深层的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模式,自我意识阶段,沟通意愿的背后内在因素。于是将一切都归结为孩子是自闭症,是孩子有问题,所以我们要把他“训练”,“修理”好,殊不知,训练和修理才是造成孩子内在更大问题的元凶。


4.习惯性使用语言语音系统和文字符号系统,对于孩子的视角感性非语言情感表达的交流方式失察且缺乏理解


我们成人习惯了使用语言语音系统和文字符号系统来接受信息,我们已经不自知的只能根据我们听到了对方说什么,以及我们能够明确感知到的行为,来认定对方的想法。


 殊不知,在孩子还没有进入语言语音表达系统的使用和学习时,或者说有语言但是信心和沟通意愿严重不足时,孩子是很难能够准确的用我们能够理解和感知到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他的真实想法。

 

且孩子的本身的情绪很强烈,很容易被情绪所支配,要么逃避,要么使用过激的情绪崩溃,攻击性行为,故意忽视等方式回应我们,这都些情绪会反过来激怒或者以问题现象来定义孩子。

 

5.预设立场,标签坐实后的误解。与孩子渐行渐远。被孩子有问题的心理暗示所支配,各种状态对号入座,皆当成问题


最可怕的是,当我们认定孩子有问题时,这个预设的立场,会将我们将孩子的状况一一对应放到,各种问题标签中,这个是刻板行为,这个是自我刺激,这个是机械记忆,这个是鹦鹉学舌,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发展中很正常的阶段性过程,却变成了证明孩子是没有未来的自闭症的“确凿证据”。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问题或者逃避,以及糟糕表现而崩溃时,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当下的状态和情绪对于孩子的伤害和影响,孩子在面对这样一个动不动就崩溃和绝望,要么怒目相向的父母时,通常就只剩下逃跑和躲避了。孩子的眼神问题,不应名问题,不听指令的问题,其实都是上述情况的延续。

 

6. 我们成人固化的单一自我视角的思维模式,对于孩子的感知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无法换位思考

 

其实我们一直存在着沟通方式的问题,在面对陌生人时,往往都是自说自话的表达。无视对方的知识结构,教育背景,专业涉及,倾听意愿,信息接受能力。

 

甚至是和自己最亲密的另一半,也是如此,当我们被情绪所左右时,我们所说的往往都是证明自己对,而无视对方感受的无效沟通。


其实我们面对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对于语言还不太有概念时,当孩子不愿听我们的表达时,我们其实根本就只顾着自我表达,而心里根本没有理解过孩子的立场。

 

7.对于沟通总是希望别人来理解自己,用自己能够感知的方式和我们交流。对这个只有几岁的孩子也是让他来理解我们,而不是我们去理解他


沟通的本质:通过交流系统,明白理解互相状态,传递信息,达成观念和看法上的趋同。

 

而沟通的关键在于,同理心,以对方愿意倾听,且能听懂的方式传递信息。

 

当孩子对于我们完全都是逃避和忽视时,当孩子还不能理解复杂的语言表达时,当孩子没有信心也不太知道怎么回应我们时,孩子的躲闪其实是种必然。


我们成年人的不自知的问题,我们希望别人理解我们的想法,却不愿通过用对方愿意且能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想法。我们希望对方配合,服从,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来行事,生活,工作,却不愿为过程付出该有的尝试,失败,和一次又一次尝试。越是强势越以自我为中心,在意对错,甚至是逼迫对方妥协。

 

甚至越付出,自己越沮丧,越觉得对方不知我们的良苦用心,甚至是心生怨恨。

 

其实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沟通频率和方式出了问题。

 

8.过度依赖理性,总是想着快速解决问题,想走捷径,却忽视了,其实陪伴孩子才是生活本身,是每一个父母本来就该做好的基本责任


而真正的要想赢回孩子的心,靠的不是理性,不是所谓正确,而是我能理解你,我爱你,我让你去经历和感受,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的耐心和陪伴所塑造的时间流逝下的孩子的观念的逐渐转变。

 

当我们真正的能够重新理解和在意孩子的想法时,能够明确孩子当下的理解能力,语言水平,倾听意愿,兴趣所在时,孩子才会愿意倾听,当孩子觉得我们能够真正的包容和接纳他时,会无条件的爱他帮助他时,孩子才会愿意试着向我们表达。

 

当然最初更多的是通过情绪化的方式,很多时候是哭闹,崩溃的方式,但是这些状况的出现,说明孩子其实正在和我们慢慢越走越近。

 

当沟通意愿的真正的产生,孩子对于父母的连接和表达意愿出现的时候,语言这种沟通的工具才有用武之地。

 

很多时候的问题在于我们未意识到我们的单一成人的自我视角,过度依赖语言和文字符号系统去表达,而孩子完全不懂,且只会通过情绪观察和表达和我们沟通,而我们不自知这个背景时,我们的理性无效化,我们的自我视角表达的信息损耗殆尽,其实我们的方式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出了问题。

 

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极简化思维的在作祟,哲学上的奥卡姆剃刀。我们总是倾向于使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来思考和定义身边的周遭事物。当我们忽视了我们作为人类的生物规定性,以及沦为背景的我们思考和行为模式时,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偏差。

 

4.一个有些沉重但是无法逃避的问题


接下来讨论一个大我认为非常关键的问题,作为父母:你是想解决孩子的自闭还是重构自己的世界观?

 

肯定有家长会有疑问,明明是孩子出现了问题,怎么牵扯到我们父母的三观重塑上来了?


因为我接触家长中第一种想法的,其实大多就被如今的信息载体引到奔着神奇疗法,训练手段,专业人士,aba控制这些方向去了。因为我们从来都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怎么可能是我们父母自身出了问题呢?

 

于是另一个核心问题突显:


到底是孩子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自我会让我们思考,怎么可能是我的问题呢?我这么爱孩子,我付出了这么多?但是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影响,导致了这一切的出现。

 

说几句可能会引起大家反感,但我不得不说的话。


我们认为赚钱更好的物质条件才是幸福的基础,却连真正的陪伴孩子长大的时间都没了。甚至父母都去上班,孩子丢给老人或保姆,已经是一种常态。

 

我们很简单的就能够从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中,快速的获得能够让我们觉得有趣或者沉浸其中的打发无聊的方式,却连逗逗孩子哈哈大笑,带着孩子去认识和结交其他的小朋友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觉得我们对于孩子的照顾无比的用心和周到,以至于孩子甚至连饥饿感和口渴都不知为何,吃饭变成了父母的事情。

 

我们为了省事,一直给孩子用尿不湿和拉拉裤,当我们摘下时,却又要求孩子立刻马上学会自己如厕大小便,根本不管孩子的适应程度。

 

以前的孩子是在大院和天空下生活,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面对着墙壁,偶尔下楼,也只是溜达一圈。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极其富足,都有着一屋子的玩具,却没有一个能够和他一起开心的玩的朋友和玩伴。

 

甚至把孩子也交给了电子产品,为了省事,和让孩子不哭闹配合着吃饭,给他看小猪佩奇,汪汪队。却不愿带着他一起跳跳笑笑。

 

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和人相处的快乐,没有感受过被理解被尊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孩子如何能够愿意与人发生更多的连接和互动呢?

 

这也是为何自闭症的在DSM-5中的定义的两个核心标签一直都是,社交意愿和社交能力,以及兴趣狭隘和重复这两个。而非大家天天焦虑和担心的语言能力,自理能力。

 

明明是我们的问题,文明发展的问题,这个世界的定义的问题,却把所有的污名都推给这个不会表达,不知如何抗议和抱怨的孩童,凭什么?

 

其实上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一度让我问了自己无数次:“这个世界怎么了。”甚至一度抑郁。



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孩子的成长中的问题,孩子的天性和所谓的先天特点,意识不到我们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而反过来一味的要求孩子如我们所想,要求孩子改变,或者觉得一切的不幸的根源都是因为孩子是自闭的话,其实没有人能够帮你。

 

而家长急切的追求孩子的能力进步,而忽视孩子的内在的心智健康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导致孩子心智无法成长,恰恰是源自于不恰当的逼迫和训练。

 

关于这件事,求快欲速则不达,父母需要跳脱出时间格律,调整自己的对于世界对于家庭,对于爱人,对于孩子的的看法。

 

能够理解孩子的自然发展阶段和历程,而不是一味求快。关于这些推荐大家认真去读读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著作,之前的文章中有具体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5.如何才能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

 

孩子确实很自我,一直在逃避,但是并非什么天生一定如此,一生无法改变。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孩子当下的特点:以自我为中心,未进入语言交流系统,逃避屏蔽语言信号,不愿表达觉得对方应该理解自己。

 

敏感,信息细节感知敏锐,容易误解,对于信息的解读加工能力不足(未进入或者刚进入语言学习系统所致)

 

所以在与人接触时,孩子通常非常自卑,不知道如何面对别人的要求,询问,甚至关心,于是选择无视或者逃避来让自己更舒适一些,而当对方过度侵入之后,不得不以爆裂的情绪表达,甚至崩溃来表示反抗。


那么如何才能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打开自己封闭的内心,让向我们表达和展露他的内在想法和情绪?

 

这里写几个我自己陪伴诺诺这两年间,我个人的感悟。


1.走出情绪,真正的思考

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这个圈子充斥着各种骇人听闻的论调和各种危言耸听。能够意识到我们自身的情绪和状态对于孩子的影响。


不让自己的焦虑和悲观去伤害和影响孩子,反而能够反脆弱的将自己最乐观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孩子,带着孩子感受与人相处的乐趣。


而前期确实会经过一段,所有的付出都得不到反馈,孩子还是逃避和躲闪,而当我们能够越挫越勇,更加能够理解孩子,理解他的兴趣和情绪。和他一起感受他沉浸的玩法,让他能够感受到他真正的被理解,被接纳。


当亲子关系重新建立起来时,孩子会变得愿意表达,当然前期更多的是情绪化表达。变得动不动就大哭和崩溃,但是这都是好事。


我们要能够面对和跳脱出当下的负面心境,去思考我们的状态,去思考孩子希望的生活。


2.使用感性的力量与同理心


在走进孩子的路上,感性的力量和理性同样重要,理性与思考决定的是方向,而感性是力量的动力源泉。

 

所谓同理心就是能够感受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状态,这是跳脱出语言的惯性,不依赖于听到什么,而是真切的观察和感受孩子的内在,对于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能够感知和察觉内在的动机和想法。

 

这需要有以孩子的立场思考的习惯和刻意练习。有对于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的爱和热情。这一点我认为每一位父母都天生具备,所需要的的是你要燃起这把火,有勇气和状态去和孩子一起面对当下这个无比沉重的标签。

 

3.理解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不一味的急于求成

不以为的追求孩子的能力进步,能够理解孩子的发展会有他的自然进程和周期,不可跳跃。不管语言,社交意愿,自我意识,还是运动,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都是如此。

 

能够愿意从头开始,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远比追求一日千里,依靠所谓的灵丹妙药,一下子让孩子走出要更重要。

但是,一定要记住,孩子的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好奇心是孩子能够学会新的能力最关键的一环。

 

玩比教重要一百倍,让孩子对于生活能够有更多的体验,对于人更有兴趣,愿意关注,观察,模仿,其实才是孩子学会新技能的底层基础。

 

而不是去强迫着去学,逼着去学,甚至是使用强化物这种引诱的方式。

 

所有能力的发展,都是因为愿意享受其中,一次又一次的使用和重复,孩子逐渐慢慢总结规律,观察他人,逐渐掌握技巧的过程。

 

不要盲目的和同龄孩子对比,孩子确实是慢一些,但是不代表他不发展。

 

最初辞职回家的时候,诺妈说:“我就当诺诺一岁,从头和他一起再成长一遍好了。”

 

4.一切的关键点在于孩子与人之间的连接意愿

自闭症的标签的核心社交意愿和能力,是否能够发展和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小龄的孩子的能力落后的问题,其实也源自于对于人的逃避和不关注,缺少沟通意愿,进而导致的语言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暂时性落后。

 

让孩子愿意和人去表达他自己的真实情感,愿意逐渐从未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逐渐过渡到语言表达上来,其实就是语言的学习过程。

 

语言只是工具,沟通意愿才是语言学习的前置基础。如果孩子不愿沟通,学会七国语言也是无用。

 

连接意愿的基础在于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依恋关系,进而向外拓展到家人和玩伴以及陌生人。

 

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更具孩子的能力的逐渐过渡的环境,所以先让孩子能够和父母建立起良性的亲密关系是第一步,再渐次展开,逐渐发展和结识玩伴和他人。


6.跳出这个圈子思考和看待问题,其实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见过了这么多不同的家长入坑退圈,其实每次在家长留言彻底出坑,回归正常生活时,我还是会感慨一下。


圈内和圈外的家长的心态,认识,对于孩子未来的预期的巨大差别。当然每一个能够走出这个圈子的家长,都经历过无比绝望焦虑的曾经黑暗到看不见一丝光亮的那个阶段。


真正能够转换思维,看开了这件事,敢于正视或曰否定这个标签的家长,无一都几乎都经历了一场对于这个世界的思维重建。


要面对无数的医院专家,网络信息,家长的信息轰炸,要面对让自己焦头烂额,不知如何说服引导的倔强孩子,也要面对幼儿园入园,早教托班,身边的老师邻居的质疑和“关心”。


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是从心力交瘁,黑暗绝望中找见希望,质疑,思考,再重新认识孩子。真正能够让家长安心的也是孩子的发展和状态的转变。


但是当家长走出来之后,回望这一段,就会发现,孩子的所有的曾经让我们觉得无比担心的问题,却其实居然是绝大多数正常孩子成长中都会出现的问题。


孩子对于秩序敏感期的将车子排成一排,要求走固定路线,走固定流程。孩子的看起奇怪的刻板沉迷的行为在孩子语言出现之后,发现是孩子对于身边的旋转,光线的不同的事物探索和观察。对于很多事情的确定预期,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被打破,孩子希望维持他所希望的结果而已。


然而质疑医生,医学界的定义,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老家长的“经验之谈”,老师和机构的言之凿凿,以及孩子能力落后和问题表现,而自己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够调整好状态,相信孩子的潜力,要做到这么彻底,无异于要和全世界去战斗。


 跳出这个圈子,用理解正常孩子的发展轨迹,愿意倾听这个不会表达,不愿表达的孩子的内心的想法,愿意不带有色眼镜,跨越表象问题,去思考这些问题的背后,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逻辑,才能真正的影响孩子,让他回归该有的正常生活。


跳出圈子,需要的不止是勇气,更重要的对于自己之前和孩子一起的反思,是跳脱出自己的的思维定式,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去帮助孩逐渐有意愿有信心去试着表达,试着过渡到更普世语言交流的方式上来。


这种思维转换确实难之有难,甚至需要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置换当下自己的想法,但是好好想想,曾经连死亡都不怕,难到还害怕改变吗?


希望你能够质疑一切的勇气,希望你能够跳脱出这个圈子的单一悲观视角,用另种方式去认识这个你最爱的孩子。


因为他本来一直都是个聪明敏感的正常孩子啊。

 

7.幸福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日子


对于陪伴孩子长大这件事,我们不是因为发现了孩子的问题,被诊断了慌乱之下的亡羊补牢。

 

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快速进步的突击训练。

 

陪伴孩子长大,其实是我们追求所谓的幸福本身,最重要的基底。

 

如果连陪伴的时光都没有,连和孩子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连逗他开心一起交流的意愿和过程都没有,却只想要孩子的能力发展,其实都是无根之水。

 

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想追求的,想抓住给我们安全感的东西太多,我们努力赚钱,希望能够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们认为我们当下还不够好的现状,我们追求的这些物质上的更加富足是幸福。

 

殊不知,对于孩子而言,一个能够理解他,有时间陪他玩,带他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美好,一个爱他,懂他,有趣好玩的父母就是世界。

 

愿所有的孩子被温柔以待。


第二卷的主题是孩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开篇写这些也是希望大家能够跳出成人的单一视角,能够看到孩子的另一种可能性。

 

加下来我会用大概十篇文章,来和大家分析,这群看起来逃避人,情绪大,表达能力弱的孩子背后的聪敏,充满探索欲,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的背后的真实样子。

 

愿你在走进孩子的内心的路上,一路顺风。


诺爸说 出品

【微信公众号】 nuobashuo

■若您觉得内容有所帮助,欢迎回复交流讨论

■改变自己用心陪伴,相信孩子未来的潜力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深圳市宝安区聪明兔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机构简称:聪明兔深圳松岗校区
成立时间:2019年07月10日
区     域 :广东深圳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 残联定点机构
优势课程: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最新文章
1聪明兔深圳松岗校区_深圳宝安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怎么样?
2一份详细的自闭症语言康复方案
3自闭症结构化教学能应用有什么场景?

作者专栏sign up

王丹妮
王丹妮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所属单位:上海学建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 行为分析师
区     域 :上海普陀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学生为什么会被误解
22023年01月06日哈尔滨市自闭症培训学校十大品牌热度排行数据
3青春期的星孩太焦虑、脆弱,家长该如何应对?
相关文章sign up
  • 文章来源:诺爸说;ID号:nuobashuo原创Iam诺诺爸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 诺爸新书连载:被世界误解的孩子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维特根斯坦人不会为事物所左右,但会被他们对事物的思想所左右。-爱比克泰德...
  • 当医生对我们的自闭症儿子进行所有评估之后,我们听到医生对我们说,孩子确诊为自闭症。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接受“自闭症”这个...
  • 事实是.....

    2021-10-11

    年龄到了2岁时,还经常会流口水,且还不会用杯子喝水或用吸管吸东西,在咬比较坚硬的食物时候比如面包干存有很大困难或有些小朋...
  • ·华夏特教•二三事·《华夏特教二三事》是一本由华夏出版社特殊教育编辑出版中心编写的2023年行事历,收录了由华夏出版社出...
  • 2019年,国外研究分析了近4700名自闭症老人和46800多名普通老人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自闭症成年人比普通人容易患2...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鹗冠子·天则》除非心灵从偏见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心灵就不能从正确的观点来看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
  • 在学校环境中给孤独症孩子设计ABA项目》原书名:It’sTimeforSchool:BuildingQualityABA...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