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研究院出品 | 目光对视差是否意味着自闭症更严重?

来   源:五彩鹿(总部)(朝阳区)( 电话:17181013452 )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原创陈薇薇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谱系孩子目光对视差是一个多发问题这是否能体现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对于目光对视的练习老师给出了什么建议?陈薇薇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厦门华厦学院兼职教授五彩鹿研究院副院长和教学部副总监五彩鹿优秀教师代表《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II》主编1目光
关键词:成人,儿童,儿童的,孩子,厦门,婴儿,应用行为分析,自闭,表现,干预,家长,教学,康复,老师,谱系,日,训练,诊断,症状,治疗,量表,筛查,自闭症,行为治疗,认知,辅助,语言治疗,联合注意力,特殊教育,陈薇薇

原创 陈薇薇  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  


谱系孩子目光对视差

是一个多发问题

这是否能体现自闭症的严重程度?

对于目光对视的练习

老师给出了什么建议?


陈薇薇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特殊教育专业博士

厦门华厦学院兼职教授

五彩鹿研究院副院长和教学部副总监

五彩鹿优秀教师代表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II》主编


1

目光对视体现着自闭症的轻重?

自闭症是一种发展障碍。在人们的直观印象中,在得到诊断之前(通常在4岁左右1),自闭症儿童的某些里程碑式的能力比如对他人脸部的注视,就会出现异常。

人类婴儿对他人面孔的热情历来很高,抱在妈妈怀里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外人的脸孔几分钟不眨眼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他人的眼睛部位更不会放过!即使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两者择其一的话,他会选择主动凝视一双注视着他的眼睛,而不去看一个回避他目光的面孔2。


由于对他人面孔和目光的关注在婴儿极早期时就开始发展3,因此一些重要的早期筛查量表当中,会特别要求大人观察自己孩子的注视行为是否异常。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工程技术尤其是机器学习的日新月异,众多研究者们也正在积极开发着以儿童的早期目光注视模式检测为基础的自闭症辅助诊断方法4,以便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尽早得到干预。

科研人员、医学界和教育者对自闭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无形中也给了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紧张,还夹杂着一丝困惑。是不是说,越不去看他人的面孔、不去回应他人的视线,就表明孩子的自闭症核心症状越加严重?不看人脸的情况在自闭症儿童当中如此普遍,那么我是否无论如何要首先在这一点上给孩子纠正过来?我们应该如何做?


2019年十月,Kwon与同事1发表了一篇有600名学步儿被试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幼儿对于外人目光区域的凝视水平与普通幼儿并没有差别,这与前人的多篇研究文献的结果一致5,6。他们还发现,儿童的自闭症轻中重程度与对他人面孔关注的时间长短没有关联。

同年,Schauder与同事7在眼动研究中也发现,自闭症青少年对他人面孔的初次注视(普遍认为初次注视已能极其有效地带来大脑需要的视觉信息了)的模式和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并不存在异常。

有研究表明,直到今年一直有研究指出自闭症人士的视线容易被他人脸部的一些动作较大的机械性的运动如讲话的口唇动作吸引8。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将自闭症儿童对于口部活动的注视偏好归因于自闭症人士对物体活动的“异常”偏好。


相比起跟随一个闪现的箭头,自闭症人士对于看向某一方向的他人眼神有着更迅速的目光跟随9。再说,自闭症人士对对方口部区域的注视较多,也并不代表自闭症儿童和成人对他人面孔的注视反应就因此而少于普通人。况且,在儿童1岁到3岁的阶段,正是其语言蓬勃发展的时期,该时期儿童本就会对他人讲话时的口唇运动有大量关注、通过语音和口型的匹配学习语言,这时如果儿童将绝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口部区域之外比如盯看眼部,那么反而会错失掉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机1。


2

自闭症人士的目光与普通人有何种不同呢?

从以上研究来看,自闭症人士并不像一般所想的、总会无条件地回避对他人面孔的关注。那么他们投向他人的视线,到底与普通人有如何的不一样呢?

缺乏用视线引领他人的意识。Grynszpan和同事10利用模拟人脸来跟随自闭症青年的视线,发现自闭症被试虽然完全能注意到对方目光投向自己,并且还因此较长时间地关注着对方的脸,但却并未意识到对方跟从了他的视线。


作者指出,这说明在眼神引领方面,自闭症人士的自我主体意识较弱,即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利用眼神来对他人及周围环境施加影响的。而对于普通儿童来讲,这一能力从出生之后不久就开始发展了,但自闭症人士却很难真正了解眼神所代表的人际交流意义。

视线缺乏灵活性。Wang和同事11今年发表的一项眼动研究显示,相比普通青少年,自闭症青少年在将目光投向他人之后,难以在他人和关心的物品之间切换目光。


一般来讲,为了得知他人对于某个重要物品的态度或反应,普通人会频繁看向他人、也频繁看物品,通过不断监看他人的目光所指而获得重要的人际信息。但在该研究中,自闭症被试与普通被试最大的不同在于,随着他们对人的视线增加、他们对关心的物品的注视会减少。这对于顺畅的人际交往是有较大妨碍的。


缺乏在恰当场合较长时间注视他人、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状态的意识。Hepach和同事12发现,虽然普通儿童在6个月大时,即能将他人的行为跟其目标和需求关联起来,从而对该人和相关物品有更长久的注视,但自闭症儿童的这类“期冀性注视”却一直有缺失,这就给人留下了自闭症人士表面上对他人的挫折与困难毫不关注的印象。

但是,这种表象并不说明自闭症人士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大量研究表明,他们可能在上述的认知关联上有损伤,但对他人的情绪是有感受力的。这一点与品行障碍的儿童形成了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自闭症儿童并非完全不注视他人的脸孔。真正的问题是在于,在上述三种需要向他人发出注视以满足自身需求(物质上和心理上的)的场合中,他们还不会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目光、也还没有足够的意识来用目光获取信息及调控他人目光和行为、以实现自身的目标。

同时,希望大家能看出,并非通过日常生活中强硬规定孩子“看着大人的脸说话”、“看着大人的脸要东西”来增加孩子的注视行为,我们就能够解决孩子在自闭症上的核心障碍,反过来讲,大人也不必依据自己孩子对人的注视如何来猜测他自闭症是否严重,因为自闭症儿童看大人的多和少说明不了他社交和语言核心障碍的严重程度。

当然,或许在2-6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高度依赖视觉探索来充分内化外部信息的时候,因此确有必要对注视和关注他人的能力进行训练。


3

如何提高孩子的眼神关注?

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闭症儿童的脸孔注视问题跟一些潜在的神经心理处理缺失有关,比如由意识到他人的视线朝向自己从而引发的自我参照加工(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过程13;从应用行为分析的角度来讲,儿童生命早期重要的他人关注能力—联合注意力(jointattention)则是一种基本的关系性操作关系(relational operants)的产物14。

目前教育者们正在这两种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种种干预尝试,一些相对成熟的干预做法已经被行为治疗师、言语语言治疗师、儿童家庭成员较为广泛地使用。


因本文篇幅有限,难以一一列举,但基本都强调内容有趣、方式灵活、利用自然时机、氛围轻松、儿童主导。

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在于成人要夸张地采用各种表现方式(比如身体举动等等)来与孩子互动,既让孩子深刻意识到自己目光注视在成人身上起到的效果、也能有效刺激孩子的接受性注意力,再以此为基础教会他用眼神或身体语言发起沟通和与他人来回进行视线交换的技能。


总之,要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对他人的眼神关注和交流,根本在与吸引孩子投入对他本人而言很有意义、也有他人参与的场景当中、体验与他人共享此时此刻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学习目光对视相关的技能。比起生硬粗暴地要求孩子每次向大人要东西、说话等等都得看着大人的眼睛的做法,以上的干预法更加体系化、更加关系导向、也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Kwon, M. K., Moore, A., Barnes, C. C., Cha, D., & Pierce, K. (2019).Typical levels of eye-region fixation in todd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cross multiple contex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58(10), 1004-1015.

2.   Farroni, T., Csibra, G., Simion, F., & Johnson, M. H. (2002). Eyecontact detection in humans from bir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99(14), 9602-9605.

3.   Hamilton, A. F. D. C. (2016). Gazing at me: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meaning in understanding direct-gaze cu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1(1686),20150080.

4.   Fabiano, D., Canavan, S., Agazzi, H., Hinduja, S., & Goldgof, D.(2020). Gaze-based classification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atternRecognition Letters.

5.   Young, G. S., Merin, N., Rogers, S. J., & Ozonoff, S. (2009). Gazebehavior and affect at 6 months: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s and languagedevelopment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infants and infants at risk forautism. Developmental science, 12(5), 798-814.

6.   Chawarska, K., Macari, S., & Shic, F. (2012). Context modulatesattention to social scenes in toddler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Child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3(8), 903-913.

7.   Schauder, K. B., Park, W. J., Tsank, Y., Eckstein, M. P., Tadin, D.,& Bennetto, L. (2019). Initial eye gaze to faces and its functionalconsequence on face identification abiliti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1(1), 1-20.

8.   Black, M. H., Chen, N. T., Lipp, O. V., Bölte, S., & Girdler, S.(2020). Complex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atypical gaze patterns inautistic adults. Autism, 24(1), 258-262.

9.   Kuhn, G., Benson, V., Fletcher-Watson, S., Kovshoff, H., McCormick, C.A., Kirkby, J., & Leekam, S. R. (2010). Eye movements affirm: automaticovert gaze and arrow cueing for typical adul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disorder.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2), 155-165.

10.Alotaibi, A. A. G. (2020). The effect ofteacher implemented Joint Attention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teacher-child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 children with ASD. AmazoniaInvestiga, 9(26), 228-235.

11.Wang, Q., Hoi, S. P., Wang, Y., Lam, C. M.,Fang, F., & Yi, L. (2020). Gaze response to others’ gaze following in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Hepach, R., Hedley, D., & Nuske, H. J.(2020). Prosocial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spectrumdisorder: Dissociation between anticipatory gaze and internal arousal. Journal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8(4), 589-605.

13.Cañigueral, R., & Hamilton, A. F. D. C.(2019). The role of eye gaze during natural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ypical andautistic peopl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560.

14.Monlux, K., Pelaez, M., & Holth, P. (2019).Joint attention and social referenc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 behavior-analytic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Behavior Analysis, 20(2),186-203.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北京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
机构简称:五彩鹿(总部)
成立时间:2002年07月25日
区     域 :北京朝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小组课
最新文章
1孤独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女性更容易被漏诊
2高度敏感儿童的十大特征,你家孩子占了几条?
3自闭症孩子未来工作方向探索

作者专栏sign up

Dennis Mlambo
Dennis Mlambo
人物性质:机构督导
所属单位:上海长和大蕴儿科门诊部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机构督导
区     域 :上海浦东新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宝宝出现“尖足”是不是脑瘫?
2自闭症儿童总爱堆积木:父母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行为
3孤独症:编码「社交、亲社会行为」的分布式神经网络的跨时间组装和整合失败丨你的干预技术能够成功重建吗?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