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 您当前位置:
  • 自闭症康复
  • 与问题孩子家长沟通的艺术例谈

与问题孩子家长沟通的艺术例谈

  • 2023-05-18 18:31:35
  • 2.2K次
来   源:
作   者:
摘   要:问题孩子的许多问题,包括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都是与家庭相关的。所以,要有效地转变他们,就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这既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多动症,沟通艺术,尊重孩子个性

范康熙


问题孩子的许多问题,包括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都是与家庭相关的。所以,要有效地转变他们,就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这既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对于许多年轻的班主任来说,这恰恰也是一项最难的工作:面对问题孩子束手无策,面对他们的家长又不能理直气壮。怕与家长接触、怕与家长交流,成为当下班主任群体的普遍心态。
班主任应当如何与家长进行交流并通过交流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这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也是一个方法策略问题。与家长的交流,要紧的是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领“0本文所呈现的,是运用这几个“要领”与问题孩子家长进行有效交流的一个具体的案例,希望能给年轻的班主任老师们一些借鉴与启示。


真诚“表扬”——最佳的“开场”


这,是我接手这个班级以来第一次面对家长。具体点说,是偶遇。我正站在学校的大门目送着孩子放学的路队,她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您是范老师吧,我就是王昊的妈妈。我想问问孩子是不是又被老师留下了?”话乍听起来虽有些突兀,但我还是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
这是接手这个“全校著名”的问题班级之后我所见到的第一位家长。孩子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让老师操碎了心。所以,接手班级以后,我对他较为关注。
这些年来的问题孩子转化工作,让我明白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我很珍惜与家长交流的每一个机会。因为我越来越坚信,孩子的许多问题,根源都在家庭,只有家校密切沟通、紧密配合,教育才可能有效。今天既然相遇了,就不能错过这个交流的机会。
我告诉她孩子正在做值日,并表扬了孩子这两天的进步以及今天再次受到表扬的事。一边说着,一边把她带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嘈杂的环境不利于交流。我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诉求,当然,最重要的是想针对孩子的问题作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沟通。
听到孩子又受表扬,家长显得很兴奋,一边道着谢,一边热情地描述着昨天孩子一回到家就拿着老师在家校联系本上写的“奖单”给自己看的情景。借着表扬的话题,接下来让她介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也就自然多了:
孩子什么都好,也很聪明,要是好好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就是学习不行,越来越差了;
孩子也很懂礼貌,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向大人问好;
孩子交往的能力很强,从小不怕生,二年级的时候在旅游的客车上遇见了一个比他还大的孩子,没一会就混得很熟了,下车的时候就想跟着人家走了……
说到孩子的优点,眼神里充满着骄傲。家长很善于言谈,也很热情,不用我怎么问,就一口气说了许多。与家长交流,年轻老师常犯的毛病,就是希望把要讲的话、把对家长的要求一股脑儿地讲出来让家长接受。殊不知,这样恰恰拉开了自己与家长的距离,家长在被动的状态下,交流自然不会顺畅的。
无论面对什么类型的家长,要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真诚的表扬,是最佳开场白,也是话题的最佳切入点。


善于“倾听”——敏于“发现”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老师要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这不光是表达对家长的尊重,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时地调整交流的方向,并将交流引向深入。我认真地听着,也认真地琢磨着家长所表达的意思。
家长对孩子的夸奖应该也是真实的,孩子的确比较懂礼貌,校园里遇见了老师,他会主动跑上前来问一声“老师好”,然后再去玩自己的。孩子也是聪明的,今天回答问题,许多同学答不出,孩子却举手了,还答对了。他很少能集中精力听课,自然也很少主动举手,这实在是太难得了,自然又受到了隆重的表扬。而且我还发现,只要认真起来,孩子的字也会写得不错……但是,从家长表扬的语气中,我也隐约地产生了一些异样的感觉。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孩子刚理过发的小脑袋上那两个大大的、从耳根一直延伸至脑后的“Z”形图案。
这不是一个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长,可能恰恰相反。当对孩子的关爱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即使尚达不到“溺爱”的程度,也会在孩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其实,“溺爱”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不是很容易讲清楚的,也很难有一个客观的尺度。
关于这两个图案,我曾私下跟孩子聊起过,孩子说是妈妈让理发师理的,还说某某同学也理了。他说得没错,在众多的小脑袋中,他们两个的脑袋显得很特别。
近些年来,年轻的一代家长很关注孩子的个性培养,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在进步。但是,也有许多家长并不清楚需要培养孩子的哪些个性,更不清楚怎样培养,例如把穿奇装异服、理奇异发型当个性的就为数不少。有些家长会把“尊重孩子个性“变成了“鼓励孩子任性“,把“与孩子民主”变成了“听孩子摆布”,甚至把“宽容”变成了对孩子的“纵容”……
从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与肯定声中,我也听出了对孩子学习的焦虑。但是,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引发自己“焦虑”的根源,很可能就藏在这些自以为“优点”的背后。例如,孩子“不怯生”的背后,很可能就隐藏着孩子眼下最需要克服的缺点:无禁忌,无顾虑,甚至少羞耻心,无尊严感。正因如此,他可以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地玩耍,毫无顾忌地说话;即使面对别人的拒绝甚至厉声禁止,他也可以无动于衷,甚至死皮赖脸……


倾听的意义,在于“发现”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家庭教育的问题。然而,更大的问题是,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缺陷并不自知。所以,在交流中,老师既要引领交流的方向,又要善于倾听家长所要表达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所存在的观念上、行为中的问题。


“引领"交流——弄清“为什么"


与问题孩子家长交流,分析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却不是交流的重点,也不是交流的目的。
倘若把交流的重点仅仅放在“暴露问题”上,结果一定是有违初衷的:要么,是挫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信心,这与“家校配合”的交流目标相悖;要么,徒增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疑虑个只盯着孩子问题的老师,怎么能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交流的意义,在于让家长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弄清楚了"为什么”,只有知道家庭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与方式也才成为可能。所以,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老师还要善于抓住最为关键性的问题将交流的内容引向更深层次。
就这个孩子而言,他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与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有关的,而这,也恰恰是家长所忽视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就需要紧紧地抓住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引领家长一起走进问题的背后,分析、探究家庭教育的深层原因。于是,我适时地把话题引入到孩子的学习“自觉性”问题上来。
家长:“现在越来越不听话。离开了我,作业也不做。这个假期里,我忙着上班,放在家里不放心,带到单位也不成,只好把他放在朋友家里……我真的没办法了……”
无奈和无助的情绪没有丝毫的掩盖。这个话题,戳痛了她痛苦而敏感的神经。
师:“你说得没错,孩子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自由散漫,缺乏自制力。可是,从作业来看,孩子基本上还是能够按时上交的,为此我还表扬过孩子。”
家长:“吱呀老师,您不知道做个作业有多么难,都要我陪着做。要不,就不做。要是自己做,一个晚上也做不完。为了作业,每天晚上得陪到十点多•…,•"
“陪作业”,非她特有,这是当下许多家庭教育的通病。许多中高年级的孩子在家庭作业方面表现出来的被动,多是与“陪伴”不当有关的。而且一旦形成,很难纠正。
但是,这类家长往往也是不会自我反思的家长,他们所在意的,只是“作业慢”“要人陪”这些表象。我需要引领她思考背后的原因,需要给她一些触及灵魂的思考。


这,是接下来的对话过程:
“你有没有留意孩子为什么做这么慢?因为不会做?”
“玩!一边做着作业一边玩,特别是玩手机!要都要不过来!”
“孩子自己有手机吗?班里统一要求学生不准玩手机,这项规定
已经写在家校联系本上了,是你签的字吧。"
“是我签的。手机是我的。他根本不听軻,设了密码也没用,他一会就解开了,这孩子真的很聪明!现在我下班后得把手机锁到抽屉里去……”
这是一位可以为孩子失去理性,甚至可以失去底线的家长。明明在为孩子玩手机的毛病而恼火,却又为孩子总有办法破解手机密码的聪明而由衷地高兴。她已经分不清楚真正的“聪明”的含义。
然而,“贪玩”也只是表相,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我需要让家长明白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家庭教育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你说的这些现象,很重要。一个,是作业需要有人陪;第二个,是作业慢,而慢的原因是边做边玩。所以,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改变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
在引领她明白自己的问题之前,我需要对问题作一些梳理,把问题的严重性说得更深刻一些。这样,接下来针对症结的分析、方法的探讨才会更有效果。
“现在,我说说我的一些想法,你看看有没有道理。有这样一句话您可能听说过,叫'孩子身上的问题,大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这话,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先不要责备孩子,先要从我们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
接下来的谈话中,我针对孩子做作业中的两个问题作了如下分析。


我先指出了“陪作业"的危害:
1.让孩子有了依赖感,觉得作业不是自己的事,家长就得陪着。
2.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了“完成作业”的成功感,这样做出来的作业,就是受表扬也不会真的开心,甚至老师越表扬,孩子对家长越依赖。
3.一个不把“完成作业”当成自己的任务的孩子,学习自然就不主动,也就难以获得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然后,我又比较严肃地指出了孩子“边做作业边玩”的背后,家庭应当负起的责任:
1.“玩"的背后,也是与“陪作业”有关的。既然做作业不是自已的事,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玩,也就是自然的。
2.家长既然发现“边做边玩”不对,就应当想办法制止,然而从小到大这一毛病不但没改变,反而越来越严重,说明家庭教育中并没有下定让孩子改正的决心,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3.“不玩手机”,其实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立竿见影的,关键看家长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如果连这样一件最容易的小事都做不到,说明家庭教育基本是无效的,当面对学习、生活中更加复杂的问题时,家长也就更没有办法了。
4.我还向家长表达了一个担心:既然这样不听家长的话,孩子一天天大起来了,逆反和叛逆心理会越来越明显,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反感家长的唠叨。管得严了,弄不好还会与家长形成对立,甚至发生对抗。
5.最后,我再次向家长表明:许多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恰恰相反,是我们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面对着这样的分析,她听得很认真,就如一个久病的患者面对着能够医治病痛的医生,那份赞同和渴望的虔诚,让我非常感动。在与问题孩子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当你的话语触及了他们的灵魂的时候,这种感动会经常体会到。
当然,在我的分析过程中,家长也会情不自禁地发表一些感慨,表达一些想法。这时,我会停下来认真地倾听。比如,在提到“边做边玩”为什么“禁”而不“止”的时候,家长就谈到了曾带孩子去医院做过检查,医生的结论是“疑似”多动症,只是不明显,为此还吃过一个学期的药。因为副作用太大后来就停了,但越来越厉害了,所以打算过些日子再去查一次。
在谈到“对立”“对抗”时,.她表现得很激动,说假期中,就是因为不让玩手机,被孩子关在了门外一个晚上,后来还是打了报警电话开的锁……
这番话既是对老师的分析的赞同,也透露出对老师的信赖。毕竟,这样的话题在有些家长那里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此刻,家长也是在表达着自己的渴望: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指点。
提供“策略”——知道'‘怎么做”
对问题根源的分析,可以让家长明白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但,这个“明白”,对于绝大多数问题学生的家长来说,顶多也只是道理层面的,而且对于那些复杂而深刻的道理的理解也未必深切,更不要谈如何去做了。此时,向家长提供一些必要的家庭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提供策略的过程中,老师也要讲究交流与引领的策略:认真地倾听、适时地引领、坦诚地协商、平等地交流。如果处处以“师者”自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对方讲方法、提要求,尽管态度是诚恳的,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
下面,是面对着家长的焦急与期待,指导家庭教育方法的过程:

第"医学鉴定要慎做"
我需要先从孩子做医学鉴定的事入手。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必须让家长明白。
几年前,我曾经接手过这样的一个孩子。因为课堂上随便说话,孩子被我叫到办公室,问他原因,没想到孩子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是多动症!”孩子说话时的那份坦然,那理直气壮的样子,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家长说,上次做鉴定的整个过程孩子是知道的,因为要观察,要问话。还说吃药有效果,课堂上安静了许多,家里也能看得出来。但因为副作用大,嗜睡,早晨叫不醒,上课打瞌睡,后来就停了……
我告诉家长:做这类鉴定,比如鉴定“智力”或“多动症”之类,不要轻易去做,一定要慎重。即使去做,也要考虑好如何保护孩子,以免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年来,凡是做“多动症”鉴定的,确诊率特别高,几乎到了百分之百。先不说这些鉴定是不是科学准确的,但是,这些鉴定给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心理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孩子活泼好动,大多是天性使然。我感觉这孩子确实不'典型',因为我发现他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安静下来的。在家里有没有发现孩子特别安静的时候?”
"有!看动画片的时候,一个小时不叫他,他也不会起来。玩手机的时候,喊他都听不见……”
“所以,我觉得孩子没有什么大问题,不太有做的必要a真正的'多动症'是很难安静下来的。就是要做,也得想办法不能让孩子知道。孩子现在大了,如果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心理的影响会更大。压抑,是轻的;很可能从此对自己
CLASSADVISER-0-N°—失去了信心——反正我是’多动症',就不觉得边做作业边玩是不对的,课堂上随便说话是错误的了。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话说到这里,家长才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为自己当初不懂得这些而后悔,还说要把预约的专家推掉,不去做了。
“孩子知道去看专家的事吗?”
“孩子知道,下一个星期天,已经跟兴趣班老师请好假了。”
“既然知道了,那还是去。我想,能不能借这次去专家鉴定的机会,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真的不是'多动症'呢?”
“老师,我明白怎么做了。去,但不诊断。我让孩子等在外面,我自己进去转一圈,然后就告诉孩子,专家说他不是'多动症’,再也不用吃药了。孩子吃这个药吃怕了最后我告诉她,这很值得试一试。今后,就要配合这次行动,不断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老师也要不断地增强孩子的这种意识,并尝试着以正常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
第二,逐渐养成“不陪着做作业”和"做作业不玩、玩不做作业”的习惯
对于“陪作业"成习惯的孩子来说,一下子改掉这个毛病也是很难的。家长期待着我的意见。我告诉家长做这样的尝试:
1.让孩子明白“作业就得自已做”“不能边玩边做作业”的道理:要告诉孩子,是正常的孩子,就需要像其他孩子一样完成作业。你可以问一问孩子,班里其他孩子做作业都需要家长“陪”吗?老师允许其他孩子“边做作业边玩”吗?然后告诉孩子,人家能做到的,咱一定要做到。
2.遇到不会做的可以先空着:如果孩子说自己不会做,就告诉孩子,有了不会做的问题可以先不做,第二天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3.要善于鼓励孩子自己做作业的积极性:当孩子可以自己做作业的时候,不论做了多少,做得多差,都要给予认真的表扬和鼓励。当看到孩子在努力克服“边玩边做作业“的毛病时,不管持续的时间有多少,也要随时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孩子感到付出的快乐。这样,慢慢地,就会养成自己做作业的习惯。
4.也要善于利用来自老师的力*:告诉家长,为了改变孩子的这些毛病,老师愿意全力配合。让家长把孩子的点滴进步随时写在“家校联系本”上,向老师汇报。老师会根据家长提供的表扬信息,对孩子进行表扬。
家长一边认真地听着,居然还拿出了手机请求我同意把这些方法“录制”下来;在她感觉有疑虑的地方,也会迫不及待地打断我,让我讲仔细些,讲如果孩子不配合时具体该怎么办,并答应回家后就照着老师说的做……我知道,家长已经被这样的谈话方式深深地吸引了。
此刻,孩子已经做完值日,来到我们身边,学校的门口也早已安静下来,我们的第一次交谈也在家长的期待中结束了。
校门口的这第一次沟通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通过交流获取了家长的信任。这很重要。在信任的前提下,交流才可能深入,老师的建议才会有分量。第二,围绕着重点与焦点,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让家长领悟到问题出在哪里。这样,就能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变成家长内在的需第三,有了以上两个前提,商讨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每位家长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充满着期望,包括那些问题孩子的家长。当他们真正理解了老师对孩子的那份真诚的爱心与苦心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坚定地站在老师一边,并且会无条件地信任你,支持你。
当然,仅凭着这一次的交流,未必就能给她的家庭教育带来很大的改变,但可以相信,只要这份信任建立起来了,之后的家校配合一定会更加紧密,效果也一定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
机构简称:海洋天堂计划
成立时间:2010年12月03日
区     域 :广东
单位性质:社会公益机构
优势课程:公益事业
最新文章
1壹基金吾言沙龙第19期主题沙龙圆满举办
2世界孤独症日,壹基金蓝色行动倡导支持孤独症群体的社会融合
335岁孤独症青年成为送水工,他们也是社区的一份子

作者专栏sign up

李连杰
李连杰

深圳市

人物性质:公益人物
所属单位: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
人物特长:公益人物
区     域 :广东深圳市
单位性质:社会公益机构
热点文章
1什么是自闭症ABA疗法?
2湖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实现规范化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区县全覆盖
3永远不要对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说1件事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论文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