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突破孤独症(一):进入孩子的世界

来   源:星星桥昆山中心(苏州市昆山市)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多父母听到的孤独症的概念都是不准确且没什么帮助的。诚然,无论谁诊断你的孩子,都会告诉你孤独症的症状以及你的孩子的表现是如何符合这些症状的,但我们不准备谈这些症状。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孤独症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
关键词:昆山星星桥,孤独症,孤独症孩子

很多父母听到的孤独症的概念都是不准确且没什么帮助的。诚然,无论谁诊断你的孩子,都会告诉你孤独症的症状以及你的孩子的表现是如何符合这些症状的,但我们不准备谈这些症状。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孤独症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


孤独症


孤独症究竟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孤独症不是什么。它不是一种行为紊乱。这很重要,因为99%的人是这么看待它的。用在我们孩子身上的方法通常都重在改变行为。康复师通常会问:我们如何来消退这个行为?我们如何训练孩子来采取哪种正确的行为?

 

问题是:孤独症并不是一种行为紊乱,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混乱。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有异常行为?是的。但这些行为只是症状,而非病因。如果你看到有人在挠手臂的痒然后定下目标去消退这种挠痒的行为,你可能会尝试很多种方法。你可能会告诉他别挠了,也可能会威胁他再挠的话就会有不良的后果,也可能会将他喜欢的某个东西(例如冰激凌)放在他正在挠痒的那只手里用来分他的心,甚至还可能把他的手绑在身上让他没办法挠痒。

 

反过来,你可能会去找他挠痒的原因,结果发现是被蚊子咬了。然后你会给他涂一点止痒的药。哇!他不挠痒了!没有回避核心问题,同时也没有将这个人彻底隔离,你就解决了挠痒的病因,于是这个人对你非常感激。

 

这个类比形象地说明了试图消退孩子的症状与处理孩子的核心障碍之间的区别。你孩子的每一个自闭行为都仅仅是症状,试图去消退这些行为不但没有处理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反而会破坏你和你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子关系。

 

而你们之间的信任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正是帮助你孩子进步的最重要的条件!

 

为何?因为孤独症是一种社会关系混乱

 究竟是什么意思?嗯,你孩子的主要障碍在于无法与别人建立和维系关系(在这里我说“孩子”是泛指而不管年龄,因为你的孩子无论多大,哪怕已经成年在你眼里也依然是孩子)。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一些其他原因,但现在请记住:你孩子几乎所有的其他问题的根源都在这个核心障碍上。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重度孤独症”、完全没有语言的五岁小孩和一个16岁的阿斯伯格青年会被归在一个谱系内,虽然他们看上去完全不同,行为也迥异,但依然归在一个谱系内。那他们到底有什么相同呢?

 

他们在交流、眼神接触、解读非语言提示、处理人际关系、应对高等级的感官刺激、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考虑别人的意愿、制定日程计划等方面存在困难。同时,他们都有强大的兴趣(甚至被称为“痴迷”),他们能够长时间的沉溺其中,对别人的兴趣则完全无视。


这难道不有趣么?没什么相同的行为,却有一系列相同的障碍。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在谱系的什么位置,他们的核心缺陷都是相同的。这实际上是个好事儿,虽然你现在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好事儿,OK啦。但这确实是的,这意味着处理好这一个核心障碍,你就能处理你孩子几乎所有的问题。这同时意味着这本书里讲的所有东西都是用来教你帮助孩子学习成长而不是和孩子对抗,与孩子增加联系而不是进行抗争。

 

这把我们引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但看上去却自相矛盾的观点:征服孤独症不是让你的孩子去改变他的行为。真的!


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我们得改变我们寻求帮助时问自己的问题,不是问“我该怎样做去改变我孩子的行为”,而是问“我该怎样做去建立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旦问题变了,一切也就变了,方法也转变了。

 

你首先想要专注于尽力去看透你孩子的眼睛。我不是说要你通灵,我是说要在你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中尽力去想象你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当你制止你孩子自我刺激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什么感受?当你带孩子去一个嘈杂的公园,他蒙住耳朵的时候,你觉得他会做何感想?当你的孩子沉迷于将纸撕成碎片的时候,你认为这种体验会让他有什么感觉?当你的孩子不停的说着风车的时候,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喜欢它?

 

从现在开始,我们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去建立和他的关系和纽带。这意味着你想要让我们世界的一部分对孩子充满吸引力。你想要让你的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时候感到完全没有胁迫、很有趣、很兴奋和很惬意。事实上,你想要向孩子“推销”人际交往和互动。我的意思就是推销!试想你走向你的孩子然后给他说:“小子,我有一笔最好的生意给你。这个生意叫做成为我们世界的一部分,非常棒哦!你知道这笔生意最棒的地方在哪儿吗?那就是当你加入到我们的世界后,你必须停止做所有你的喜欢的事儿,然后开始做所有你讨厌的事儿。这听上去难道不爽吗?”相信没有人会接受这笔生意,但这却是我们经常提供给他们的。

 

是时候反其道而行之了。别再专注于让孩子服从于你的世界,代之以你努力成为他世界中的一名学生。让你的孩子成为老师。

 

当然,你有很多很多想要教会孩子的东西,后面的章节会教你该如何做。但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真的对你和别人提供的东西感兴趣,你必须首先建立信任感并维系一条你和孩子之间的纽带。你必须先建立一座通往你孩子世界的桥梁。只有如此你才能牵起孩子的手带着他从桥上走回到你的世界中去。孩子们把我们带入到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把他们带出到我们的世界。


好吧,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人人都喜欢上面的句子的后半截。是的,我很想把我的孩子带出到我们的世界!我想要我的孩子看着我,进行交流,学习新东西,变得更正常!

 

然而,这就是第一个和最主要的错误常常出现的地方。对于孤独症孩子,你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他们生拉硬拽出他们的世界。你不能强迫他们去学习、去成长、去改变。你也不可能强迫他们变得想和人交往。

 

于是我们来到了第一个重要技巧:加入。什么是加入?你知道所有人都希望你孩子消退那些自我刺激的行为吧?我们不但不阻止他们,反而去加入他们,和他们做一样的行为。

 

当你的孩子做那些重复的孤独症的行为的时候,你也和他一起做。你孩子把东西排成线,你也把你自己的东西排成线;你的孩子摇晃着笔并发出“咦咦咦”的声音,你也跟着照做;你的孩子自我刺激,你也和他一起自我刺激。(阿斯伯格孩子和成人也有自我刺激行为,只不过有点不一样罢了,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讨论。)

 

我曾多次听到过没有试过这种技巧的人有这样的担忧:“加入会强化孩子的这些行为。加入会告诉你的孩子他的行为是对的,会导致更多类似行为的出现。”

 

事实上正相反:我们加入得越多,孩子自我刺激得越少。随着我们加入的继续,我们发现孩子们会更多地看我们,更多地关注我们,更多地对我们微笑,更多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自我刺激的兴趣稳定地减少。

 

当我的母亲当年加入我的时候,她被告知这是不明智的,会导致更多的自我刺激行为。她被告知“正确”的方法是“当孩子在地板上成天转盘子的时候把盘子拿走,重新引导孩子的行为。”让我倍感欣慰的是,她没有听这些建议。她想要窥探我的世界,她急切地想要告诉我她爱我,她想要和我建立连接。她拿起盘子和我一起转。正是从那儿开始,我开始看她,对她微笑,对她也越来越感兴趣。

 

打个比方

为了说明为什么加入会起作用,让我给你打个比方吧。想象一下,当你忙了一周,累得要死的时候,总算盼到了周六。总算有一天完全属于你的时间了,你的配偶(或者其他人)会帮你带小孩,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事情。

 

于是你来到了一个景色不错的公园,带上了你最喜欢的作者的书,准备好好读一读。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打开书开始阅读。天气很好,你也感到非常惬意。随着阅读的继续,你会逐渐从这一周的辛苦中解脱出来,感到越来越放松。你沉浸在了书里,抛开了你这周工作上的事情以及你回家后要做的一大堆事情。

 

这时我过来了。“嗨!”我大声说道:“我看你读书读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你知道吗?这并不是你度过这一天的最好的办法,不去社交也没做什么正事。走,我们把书放下去看场电影吧,路那边有场电影,去看看咋样?”你看着我,感觉有点烦。“我这周已经很累了,总算可以放松一天。我就想在这儿休息和看书,谢谢你的提议。”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你。我的提议多好啊,电影很好看,你为啥不放下书和我一起去看呢?也许我没有很好地吸引你的注意力吧。于是我走到你面前蹲下来,让你的视线和我的脸齐平。我伸出手去把你的书推开,这样你就能瞧见我了。

 

“喂,”我说道,“看着我好吗?这儿!”我往你看的方向摇了摇手指,然后把手放回到我的脸前。“喂,我在这儿呢!电影还有15分钟就开始啦!走,站起来,咱们一起去看电影!”现在你对我已经非常不满了。你站起来面对着我:“喂,请你退后!我这周已经很累了,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看书。如果我想去看电影,我早就去了,OK?别过来烦我,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看我的书。”

 

忽然,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我怎么会忘了呢,问题的关键就是你的书!这是你分心的原因。我是说你一直盯着书看,沉迷于书里。于是我只需要把书拿走就解决问题啦。我从你手里抢过书去,你试图抢回来,但我把书放在你够不到的地方。“啊哈,”我说道:“你和我一起看了电影我就把书还给你。”


后面发生的事谁都能想到。你肯定不会和我一起去看电影。下周六,当你看书的时候,如果发现我在靠近,你肯定抄起你的书就跑。


回到刚才的比方

让我们回到刚才我打的那个比方。现在假设你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读着你最喜欢的作家的书。这时候我走了过来,在长椅上坐下,开始读我带的书。我什么也没说,我忙着读我的书。

 

等一会儿,你就会瞅我一眼。然后你会发现让人吃惊的事儿:上帝啊,真难以置信!我居然和你读的是同一本书!你试着继续看你的书,但却一直想着我和你读同一本书,读你最喜欢的书这件难以置信的事情。

 

当你瞅了我十次之后,你再也忍不住了,你至少得问问我。于是你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问我为什么我也在看这本书,我喜不喜欢这本书,我是否读过这个作者的其他书等等。我热情地回答了你,然后我们开始讨论我们最喜欢的书和我们喜欢它们的原因。

 

然后,我该走了。我和你道别后就离开了。下周六,你又坐在长椅上读书,我也带着书再次前来。我们读会儿书,聊会儿天然后道别。这样的事情下周六、下下周六还发生。

 

几个这样的星期六之后,当我们坐在长椅上聊天的时候,我忽然说:“嘿,瞅瞅这个。下个周末,根据这本书拍的电影就要上映了,很爽吧?下周六咱不在这儿读书了,改成在电影院碰头去看电影如何?”

 

你看明白怎么回事了吗?请注意,在两个场景中,我都邀请你做同样的事情,但方式完全不同。在第一个场景里,我要你别做你正在干的事而做我想要的事。我对和你建立关系毫无兴趣,更别说信任了;而第二个场景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建立一个和你有意义的关系,然后再邀请你做事情,还有就是我们的关系是建立在相同的兴趣之上的。

 

这在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这种方式却是屡见不鲜的。在共同兴趣爱好之上建立联系,辅之以互惠互利,正是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关系的方式。

 

何时加入

了解加入的时机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加入他们。事实上,你只在你孩子做一种特别类型的行为时才去加入他,这种行为就是自我刺激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有两个主要特征:重复性和排他性。

 

我相信重复性无需过多解释,但排他性就需要解释了。排他性行为就是你的孩子在做的时候会排斥其他人,仅仅是他的个人秀:你的孩子不看其他人,对他人不感兴趣,也不邀请且不允许其他人加入。从定义上讲,你的孩子在做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只留有他自己的空间,多数情况下(不是所有情况),他不会对你讲话或是问话有任何反应。你可以呼他的名或者邀请他做其他的事情,但你不会得到真正的回应。

 

你可以这样想,你的孩子在一个仅有他一个成员的俱乐部。解决的办法不是摧毁这个俱乐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打入这个俱乐部。

 

当你的孩子的行为同时具有重复性和排他性,我们就称为自我刺激行为。当你的孩子在做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我们总是去加入。

 

如何加入

加入并不复杂,通过加入的方式进入你孩子的世界从技术层面来讲也很简单。然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你加入你孩子时的态度,这点至关重要!加入你的孩子的目的不是证明你可以拷贝或模仿孩子的行为,这是个人都会,连机器都会。

 

你在你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你不是别人,更不是机器。你爱你的孩子,你在乎他,你全身心地扑在他身上。你有时候可能会怀疑你的孩子是不是真正知道你爱他,是不是真正知道你有多爱他。加入就是让你用孩子能看到能感觉到的方式向他表达你的爱意的方法。这意味着你必须关注于感觉。你要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爱你的孩子,尊重他的世界上。这不仅会帮助你与你的孩子建立更深入的联系,而且当他暂停他的自我刺激行为看着你的时候,他能够在他的眼前看到你的爱意。这一点的重要程度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有多少次那些对孤独症无动于衷的人问你你的孩子怎么了,而当你回答后,他们的眼神滑过,不自然地点点头,让你感到他们其实根本就对你的答案不感兴趣?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后,你就再也不向别人提及你的孩子了。

 

你的孩子聪明而敏锐,因此他一下就能分清你到底是机械地拷贝他的动作还是真心地加入他。其实你自己也知道。所以是时候来点真家伙啦。

 

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愿意和你分享他的世界,你就得真的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尽量表现出你对你所做的事情很着迷。现在你可能会想:我怎么会对那种重复的扇动手、把东西排成一条直线等行为表现出着迷呢?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当你还在问这样的问题,你就不可能表现出着迷。你不可能在瞧不起一个行为的时候还表现出对它感兴趣或是着迷。你更不会在你想消退某个行为的时候表现出对它的着迷。因此你必须抛开所有的这些。

 

我说的并不是你要抛开让你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愿望,我要让你抛开的是那种逼迫你孩子改变他现在的行为的想法。记住,你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他帮助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找到你孩子在那种行为中喜欢的东西,做一个你孩子世界中的热情的学生。就把它当做是和一个外国人一起干活儿,你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国家的人的所有文化。

 

比如你的孩子正在扇动他的手,那你就在他身边坐下(如果他站着那么你也站着)扇动你的手。奇妙的是,当你越来越对你的这个动作感兴趣的时候,你的孩子也会对你越来越感兴趣。

 

如果你的孩子做的事情更复杂,比如用积木搭建一个复杂的塔,在玩具之间跑来跑去,重复电影中的台词或是用一种精致但重复的方式玩玩具,那么你还是用相同的方式加入进去。看看你的孩子正在干什么,表现出兴趣,然后尽力去做一模一样的事情。

 

注意:当你加入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看着你,那你可以冲他微笑,简单地谢谢他,但之后应该立马回去继续加入。


禁忌

第一:别瞪着你的孩子看。一旦开始加入后,别瞪着你的孩子看,或者每隔两秒钟就看他一眼。真心诚意地加入进去。记住!你不是在证明你能模仿他,你是在加入你孩子喜欢的活动!

 

第二:别离孩子太近。你孩子之所以做自我刺激行为,就是像把其他人尤其是身边的人排斥在外。你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如果你的孩子坐着,那么你也应该坐着,不过别离孩子才一英尺那么近。如果你的孩子站着或者走着,那么你也站着或是走着,但也别离他太近。

 

第三:别拿孩子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把绿色的小汽车排成一条直线,那么不管怎样,千万别去拿他的小汽车去排成直线。对,你就用孩子用不上的玩意儿。比如你孩子喜欢光鲜的绿色小汽车,那么老旧的黄色小汽车就归你了。你应该用和你孩子玩的一个类型的玩意儿,而不是直接去拿他的。

 

第四:最重要的是别试图去改变你孩子的行为!这是人们会犯的最大的错误,也是对加入活动最有害的!你的孩子很聪明,如果你试图通过加入去改变或者消退他的行为,你的孩子会立马察觉到,然后你的加入活动就变得一点用都没有了。这意味着你别说:“嘿,宝贝,看看我!”,别试图教孩子去拿他的小汽车和你比赛,也别玩那些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小把戏。

 

最后一个值得更深入讨论的问题是,你可能会问:“我明白你说加入是想让孩子对我和别人更感兴趣,让他能有更多的对人的关注和互动,少做自我刺激行为。但你为什么要说不用加入的方式来改变他的行为呢?”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答案是加入会导致由孩子主动发起的互动的发生(这会最终取代自我刺激行为)。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缺少由孩子主动发起的互动,孩子对互动的需求很低。

 

我们想要进入他们的世界,等待他们自愿地发起互动,然后(只能在孩子主动发起互动之后)才利用这次互动来邀请孩子做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我们想要孩子到我们这边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加入他们的世界,直到他们加入我们的世界。这无法通过强迫来实现。

 

正确的加入就是加入进去直到你孩子自己愿意停止自我刺激行为并看着你或者靠近你。这不是说你划定每天用15分钟来加入他,之后孩子就必须按你说的做。加入的时间长短不由你定,而是由你的孩子定,这才是关键!

 

对加入的真正理解是:加入并不是一个诱导孩子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活动或是行为的把戏,加入是我们建立与孩子之间的纽带的方法。我们加入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对我们更感兴趣,看我们的次数更多,自我刺激行为更少。但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完全出于自愿!当他们和我们建立了纽带,信任我们,和我们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的时候(他们会用主动发起互动来表示),我们才能引导他们去学新东西,引导的方法将在下一章中阐述。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昆山星星桥康复咨询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星星桥昆山中心
成立时间:2019年01月23日
区     域 :江苏苏州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 能力评估 | 家庭支援
最新文章
1突破孤独症(一):进入孩子的世界
211种方法,提高学龄期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
3孤独症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作者专栏sign up

万香文
万香文
人物性质:机构创始人
所属单位:珠海香洲万香文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
人物特长:机构创始人
区     域 :广东珠海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孤独症儿童回避注视威胁性情绪面孔
2ADHD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哪些不同?
3儿童运动发育迟缓与脑瘫康复训练指导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