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 您当前位置:
  • 自闭症康复
  • 文章库
  • 江苏省:2024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学术研讨活动在苏州举行

江苏省:2024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学术研讨活动在苏州举行

  • 2024-04-18 10:27:25
  • 娴特
  • 情绪行为;
  • 2.8K次
  • 分享
来   源:掌握现代特教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位居各类精神残疾首位,14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约300万人,占精神残疾儿童的36.9%,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来临之际,由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苏州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2024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学术研讨活动3月30日在苏州市星惠学校举行,
关键词:江苏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孤独症教育,孤独症谱系障碍

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位居各类精神残疾首位,14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约300万人,占精神残疾儿童的36.9%,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来临之际,由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苏州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2024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学术研讨活动3月30日在苏州市星惠学校举行,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顾月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处处长黄伟,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丁勇,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许巧仙,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督导室(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泰来,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谢飞、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项春雷等领导专家与来自江苏各地普特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江苏孤独症儿童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让孤独症教育回归真实生活

江苏省苏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项春雷代表苏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向参与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及教育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项春雷表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苏州市教育局坚持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联合印发《苏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政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苏州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内涵建设工作,尊重多元融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资源保障。做好各县市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调研和现场巡回指导服务,按需建立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每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一名持双证的专职资源教师。目前全市已建成581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


项春雷介绍,2023年11月,省内第一所15年一贯制、聚焦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苏州市星惠学校挂牌成立,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也同时挂牌,目前共有180所学校加入了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联盟,实现孤独症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提升融合教育的服务质量。苏州市教育局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质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狠抓教师专业能力,注重培养适应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职业教育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依托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筹备开展各项师资培训如苏州市随班就读管理培训班等,组建苏州市农村教育工作协同指导联盟,组织苏州市第十届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江苏省基础教育(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4个一等奖,居全省首位。苏州市教育局将继续争当先锋,坚持以教育公平为主线,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健全和完善特殊教育的体制机制,加强孤独症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提升孤独症教育的内涵水平,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谢飞在致辞中指出,为加快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实现“公益普惠、优质融合、体系完善、全国示范”的苏州特殊教育发展新目标,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牵头市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多方力量做了大量工作,在全纳教育理念推广、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构建、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完善、协同致行参与模式健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谢飞指出,在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点方向。一是精心谋划安排,扎实部署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迫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心谋划安排,扎实部署推进,切实增强办好适宜融合特殊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要以全面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在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二是齐心协同致行,创建教育环境。市教育局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切实做好统筹协调、信息调度、督促落实等各项工作。苏州市星惠学校作为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要充分发挥职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深入研究,出谋划策,探索孤独症儿童少年全生涯发展的支持体系。同时,秉承“协同致行 惠育生命”的理念,在全市创建孤独症儿童友好社会、教育环境。三是用心提质增效,优化教育服务。相关部门要协调推进孤独症全程服务试点工作,确保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示范性、可复制推广的试点成果;要保障、支持孤独症学校的建设,全面从根源上解决孤独症儿童入学这个家长“急难愁盼”的重要问题,持续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水平。


谢飞表示,苏州率先建立孤独症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既是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惠及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更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重大发展机遇,苏州市委市政府将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擦亮教育公平“金招牌”,保障特殊教育发展融合全纳,让每一位孤独症儿童都能享有优质的苏式教育。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顾月华对本次研讨会给予高度肯定。顾月华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让孤独症教育回归真实生活”,旨在凝聚共识,让孤独症儿童教育尊重孤独症儿童个性发展,更好促进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顾月华强调,“让孤独症儿童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是基础教育一直倡导的理念,也是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和需要的。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打破“围墙”,以回归生活为指向,融通校内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和实践机会,让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发展发生关联,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和升级,持续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为孤独症儿童的未来奠定扎实基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合理布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办学理念、优化课程建设、变革育人方式、锤炼教师队伍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顾月华指出,对普通学校来说,接纳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的特需儿童,实施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再发展、再提升的难得机遇,催生学校教育观念、校园文化、育人方式等的革新。一是学校会正确认识和更加关注孩子的差异,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通过特需儿童与普通儿童相互尊重、接纳、和谐相处,营造出一个温馨、包容、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那些关心他人的教育、相互帮助的教育、集体主义的教育,就有了鲜活真实的实践呈现。再次就名校来说,将更加名副其实。能够接纳并教育好独特甚至是有“疑难杂症”的孩子,才能真正成就一所学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教处处长黄伟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学术论坛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黄伟指出,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连续实施了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指导各地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动孤独症教育发展。一是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孤独症儿童学位供给。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把孤独症教育纳入财政经费支持保障范围。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孤独症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四是推进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各地开展孤独症教育教学试点工作。  


黄伟表示,教育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会同相关部门,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努力改进和提高孤独症教育工作水平。一是着力扩大孤独症教育资源,继续推动各地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建立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扩大特殊教育学校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招生规模,鼓励更多的优质普通中小学招收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二是着力推进孤独症教育教学探索,引导更多学校围绕课程、教学以及教材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特别是要结合数字化教育战略行动开发孤独症教育资源。三是着力推动孤独症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孤独症教育相关专业,增设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孤独症教育内容进一步纳入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四是着力强化孤独症教育服务保障,让更多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覆盖到孤独症教育,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公益组织支持孤独症教育。


主题研讨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丁勇:坚持育人为本  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

丁勇指出,孤独症儿童教育已成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维护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所有残疾儿童获得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奠基工程。《“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鼓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广州、福州、青岛、苏州等城市已陆续建立了孤独症儿童学校。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依法保障孤独症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措施,是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法定职责。


丁勇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实施德智体美劳整体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孤独症儿童教育的规律和目标追求。孤独症儿童,因为其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去探索其教育的特点及适宜的方法,包括一些适宜的康复方法。但是对于孤独症儿童发展而言,教育才是主要和决定性要素。要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来一次大解放与大变革,推动孤独症儿童教育回到生命本质和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在办学理念和育人观上,要实现从机械僵化的康复、个训为主的医学模式向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型。要牢固确立孤独症儿童作为儿童(“人”)的主体地位,努力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孤独症儿童身心特点,系统整合学校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整体实施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其全面发展。孤独症儿童呈现出生命谱系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既应有统一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更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育。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应该是努力发现和找到不同儿童发展的潜能区、最近发展区及不同特长,不断通过教育的整体实施和扬长避短,高扬起每一个生命发展的动力、能力和特长,使之焕发出生命精彩。


丁勇指出,要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水平决定育人质量。对于那些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课程建构的难度在于,如何在一体化的国家课程和园本课程条件下,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特殊教育需要进行课程调整与课程建设,以使学校课程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弹性化,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对于孤独症儿童,一般需在教育综合评估基础上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课程具有生成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发展其简单的沟通性语言,提高其社交能力并促进伙伴关系的发展,使其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孤独症儿童教育课程建构要注意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基于儿童参与社会生活所必备的技能,系统加以建构,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整体性,以潜能开发和特长培养为重点,注重因材施教,努力寻找打开儿童缺陷补偿和心理发展整体质变的新领域与新途径。


丁勇指出,要深入探索孤独症儿童的教学。一是无论哪种教育场域下的教学,都要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避免封闭性。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打通与普通教育、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努力使孤独症儿童在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人际交往过程中,增强社交、语言、生活自理、劳动就业、融入社会等能力。二是要更加注重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合作教学、支架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结合,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要努力创设更多的儿童集体互动和伙伴交往的场景与机会,促进孤独症儿童语言和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三是要努力从孤独症儿童关注点、特长领域和潜能区切入,寻找引发孤独症儿童学习兴趣和动力所在,注重孤独症儿童学习的概括化和变式训练。


丁勇指出,要强化专业支持,促进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提升。孤独症儿童,特别是重度孤独症儿童的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是离不开支持的。一是学习支持。主要是根据孤独症儿童认知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在学习的不同环节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支持。教师既要根据孤独症儿童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也要注意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努力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概括化与举一反三上下功夫,增加变式训练,增强学生思维的概括化、灵活性和变通性。二是辅助技术支持。包括环境创设、视觉提示系统、沟通交流系统、自制教具学具、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技术及手段的综合运用。要抓住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推动现代科技、辅助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方式,提高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三是心理支持。研究表明,伙伴关系和同伴参与、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孤独症儿童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创设友爱互助学校文化,在课堂和学校各种活动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小伙伴的助学作用;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加强心理调适与情绪行为干预,以减少问题行为,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这些都是孤独症儿童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持。今后,要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支持研究,以便为他们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与合理便利,促进他们充分平等融入社会。


澳大利亚莫拉什大学教授Umesh Sharma: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教学如何做好?

Umesh Sharma介绍,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智力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视力障碍学生、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社会情绪障碍学生、言语语言障碍学生等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会得到额外的支持,他们大部分在普通学校就读。《反歧视残疾法》《残疾教育标准》等法规保障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家长在选择孩子去普通学校还是特教学校时能做出自主决定。如果家长选择让孩子去普通学校,普通学校就需要对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包括孤独症学生)进行评估,并做出合理的调整(如安排助教进班与普通任课教师一起开展合作教学),以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澳大利亚普通学校一个班级中一般有20—30名学生,其中可能有1—2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每个班大概有4—12名学生,具体班额取决于学生的需求水平。


Umesh Sharma介绍,在澳大利亚,到普通学校教书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先注册,且具有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学位。此外,所有准教师在毕业之前都必须学习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支持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内的所有学习者,要使教师知道一些关于特殊教育需要的知识、树立包容的信念、学习一些策略去帮助所有学习者。教师应明确的是,教存在不同需求、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兴趣和不同能力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会使自己有机会不断学习、反思、改进、提升,成为更好、包容且高效的老师。


Umesh Sharma认为,教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师应关注自己国家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等,并有选择地加以应用,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好。如,中国的教师,应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更具包容性。教师在应用所在学校、系统中已有的好的做法基础上,可提出新的理念,在学情复杂的班级里进行实践并加以改进。


Umesh Sharma介绍,有8种有效策略可以很好地教导孤独症学生,即:早期评估和干预、监测进度、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与家庭合作、投资培训、与服务提供者协调及筹划未来。其中,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而是找出学生的优势所在。


Umesh Sharma表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不怕慢,就怕站”“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如果你想做一个更好的老师,那么你就要不断去做、去改进,我相信一定会有改变。


国家社科“孤独症”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徐云:关注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全球范式转变

徐云介绍,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与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不明,没有特效药。目前,中国孤独症人士约1000万,14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约300万,孤独症儿童的数量每年以接近20万的速度递增,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孤独症儿童享受教育公平仍面临诸多挑战。2022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为“包容性全民优质教育”,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变革性承诺的关键;2023年的主题为“转型:迈向人人享有神经包容性的世界”,摆脱治愈或改变孤独症人士的叙事方式,转而专注于接受、支持和包容孤独症人士,并倡导他们的权利。


徐云介绍,澳大利亚社会学家朱迪•辛格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神经多样性”范式(neurodiversity paradigm)。其主要观点为:1.人类大脑在思考、学习、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健康的、有价值的;2.不存在所谓“正常”的心智类型,人人都需要各种社会支持或其他支持;3.与其他人类多样性(如种族、性别、文化等)一样,神经多样性会受到社会人际互动的影响;4.行为指导或干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发展潜能;5.为每一个人的差异或兴趣需要提供支持,包容性文化建设非常重要。2024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为“从谋求生存到茁壮成长:孤独症个体分享地区视角”,促进人们接受孤独症人士并感谢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从“一个不掉队”转向“每一个都能成功”,尊重与接纳障碍、了解儿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变成特殊教育的主调。


徐云指出,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性障碍只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教育可以改变和决定孤独症儿童的人生。要坚持以生为本,从缺陷补偿转向潜能开发,构建个体—家庭—社会—文化的系统性终身教育课程体系,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全方位支持性教学,让孤独症儿童能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教师可采用嵌入式教学,将学习计划或个别化教学活动嵌入日常活动、集体教学或由儿童发起的活动中。以普通教学和IEP目标为基础,由普通教师和特教教师共同制订教学目标;以嵌入活动类型为依托,与课堂教学活动互不干扰;以响应提示方法为核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采用实时评价与长期追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与追踪,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徐云表示,孤独症儿童教育是目前整个特殊教育体系中“帮特困、扶贫弱、助急难、补短板”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共同富裕路上,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幸福和精彩的人生。


南开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崇颖:孤独症儿童的自然发展行为干预模式

王崇颖指出,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特征对于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干预来说十分重要。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为社交障碍、狭窄兴趣和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征有:学习动机缺乏,内驱力不足;内隐学习受损,维持泛化困难;信息加工异常,中央统合能力弱;组织能力较差,执行功能薄弱;心智解读能力缺失,难以解释或预测情境;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弱,易出现问题行为。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特征表现为:感知方式异常,视觉优势明显;共同注意弱,回避社交信息;语音分辨困难,听觉处理受限;常伴随感觉加工障碍。孤独症的共患病在孤独症儿童中极为常见,约30%患有癫痫,约20%—70%存在认知障碍、学习能力缺失,约42%—88%存在感觉运动动能异常,约87%对声音光线敏感,约6.5%存在协调运动能力问题,约53%—78%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约33%思维逻辑混乱,约30%执行和组织能力缺失,约16%—24%有攻击性行为,约38%有多动症,约11%—84%有焦虑和强迫症,约35%有上瘾及异食症,约45%—70%存在消化道功能紊乱,约36%存在食物过敏、哮喘及湿疹,约87%存在多器官功能紊乱等。


王崇颖介绍,自然发展行为干预(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NDBI)模式汇集了近50年间孤独症早期干预科学的巅峰成果。自然康复是指发育障碍儿童拥有学习的能力,并能在家庭和社区中更好地学习;发展是指康复需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关注儿童喜欢的活动,并且将康复目标和当下最新的健康发育里程碑相匹配;行为是指将这门科学应用到启发儿童以从事更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作为学习目标,同时使用相关数据来持续提高康复的效果。这三个词语整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为帮助家长和照顾者提供最佳照顾且具有巨大潜力和前景的教育及行为干预模式,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实证基础的干预模式。


王崇颖介绍,自然发展行为干预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实证研究的干预措施,主要来源于应用行为分析和发展心理学领域。这些干预措施代表应用行为科学和发展科学的结合,确保所采用的治疗策略始终以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为指导。自然发展行为干预主要有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ESDM),强化式自然情境教学法(Enhanced Milieu Teaching,EMT),随机教学/沃尔登幼儿项目(Incidental Teaching/Walden -Toddler Program),共同注意、象征性游戏、参与和监管(Joint Attention, Symbolic Play, Engagement and Regulation,JASPER),关键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PRT),以及改善家长作为沟通教师的能力项目(Project ImPACT)。


王崇颖介绍,自然发展行为干预的核心要素分为三个领域。其一,教学目标的性质:来自广泛的发展领域,包括语言和沟通、游戏、社交互动、认知和运动技能实施。其二,干预措施的情境:自然生活场景。其三,教学策略:使用促进发展的策略,利用生态效度较高的环境或常规促进学习和动机。要在自然环境中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技能。该技能应是功能性技能,即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该技能应对自然情景(家庭、学校、社区)中的利益相关者有效,从而提高长期使用的可能性。


王崇颖认为,自然发展行为干预中,孤独症儿童家长发挥关键作用。要为家长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培训为家长赋能。开展家长培训时,应做到:提供手册或书面内容,以签到或反思开始每次课程,描述和讨论课程中教授的技巧,将技巧与儿童的个人治疗目标联系起来,在与儿童直接合作期间演示技巧并讲述技巧的使用,让家长通过现场指导实践该技巧,让家长参与互动的反思性讨论,等等。


山东省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校长郑芳:尊重生命 支持成长——晨星孤独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郑芳介绍,为更好地保障孤独症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2017年4月,青岛市政府批准成立晨星实验学校——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公办孤独症教育学校。学校现有学前部、小学部教学班14个,在校学生83人,教职工47人。


郑芳介绍,学校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推动孤独症教育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着力推进课程体系构建。学校秉持“尊重、支持”的育人宗旨,坚持“促进全面发展、改善核心障碍、实现高质量社会融入”的培养目标,构建并实施了“基础性课程+康复性课程+优能发展课程+实践泛化课程”的“四维度”晨星课程体系4.0。二是有效推进课程实施。针对孤独症学生普遍存在集体学习前备技能严重不足和认知水平差异大的客观现实,学校创新实施个训课、小组课、集体课“三课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机制;根据孤独症学生认知特点以及障碍特征,学校积极探索实施“主题”统领的“大单元教学”,形成“学科主题教学+跨学科整合教学+社区融合教学”的大单元教学实施范式,助力学生逐步实现知识的学习、应用与泛化;学校每学期系统推进“五步二环”(“教育评估—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教学—家庭教育—课程本位评估”)课程实施模式,有效保障课程目标的个性化落实,让学校课程发展具有内生动力。三是积累丰富课程资源。学校积极作为,开发了社交沟通、生活适应、劳动教育等校本课程资源58册,制作了涵盖各学科、各教学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示范视频、课程本位评估方案等在内的大单元教学数字课程资源1000多套,录制微课资源近500个,其中100多个视频案例在省内外特教同行中推广分享。


郑芳介绍,学校打造五维协同家校育人共同体,助力学生适宜发展。学校通过一系列温暖而有力的家庭教育指导举措,从理念、方法、课程、环境、评价等维度,打造起“家校合作、五维协同”的育人共同体,让家长在更专业更积极地参与孩子教育过程中,心态、理念、方法不断向好调整发展。全方位课程保障,强有力家校协同,为孤独症学生发展构筑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的“四全”支持系统,学生核心障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认知水平、自理能力、运动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优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郑芳介绍,学校注重内涵发展与辐射引领并重,赋能区域孤独症教育发展。一是以高水平科研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已构建起“国家—省—市—校”四级课题网络,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规划课题8项、市重点及规划课题16项、校级课题28项,科研成果丰硕,出版《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与实践》专著,多名教师的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二是以专业培训实现专业引领。学校以师德教育为引领,与国内外高校专家合作构建“专家智库”,创新实施“五式一体”培训模式与“启航、护航、引航”三航工程,形成了教育评估、教育科研、心理治疗、学科领域教学等若干专业团队,全方位打造一支有特教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履行社会职能实现辐射带动。2020年11月,学校作为核心校,联合青岛市4所特教学校和机构,成立国内首个孤独症教育集团——“青岛市晨星教育集团”;2021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依托学校成立“山东省孤独症教育指导中心”;2023年3月,学校作为核心校,联合18所特教学校、幼儿园、民办机构,成立“青岛市孤独症教育联盟”。晨星实验学校始终以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为目标,积极搭建孤独症教育协同发展的平台,努力推动孤独症教育优质资源倍增。


郑芳表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之路,晨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尊重每一个生命,支持每一步成长,让每位孤独症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晨星会为之不懈努力。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博士慕雯雯: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基于优势的教学支持

慕雯雯介绍,融合教育是国际上孤独症学生主要的安置形式之一,在美国,约40%的孤独症儿童有80%及以上的时间融合在普通班;在英国,接收EHC(education, health and care)计划服务的学生中最常见的需求类型是孤独症,占比为30%,超过70%的孤独症学生在主流学校就读。在融合情境下的支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慕雯雯认为,孤独症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传统教育可能存在冲突,与教师或课堂期望不匹配或者不相容,如:技能发展不均衡;技能的迁移与灵活运用弱,在某个情境中展示出良好的洞察力,而在另一个情境中却不能展示;常常无法从之前的错误中学习;可能依赖不断的提示与指导;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一次性给予过多信息、提供太多的选择、给予模糊的任务及开放式的任务、使用习语及多义词,以及让学生想象他没经历过的东西、理解主旨、整合并组织信息,可能使孤独症儿童在教学中承受压力,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应对焦虑上,将更少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而失败的恐惧则可能会表现为不服从或回避行为。


慕雯雯表示,面对孤独症儿童,可采取“中庸”教育,即:注重“增能”,培养技能,减少障碍;实现“顺应”,促进潜能发展的最大化;进行“妥协”,合理进行环境调整,优化人与环境的契合度。


慕雯雯表示,要巧用孤独症学生的天赋、优势与兴趣。孤独症学生往往有视觉优势,可有针对性地提供视觉辅助,采取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将之应用在熟悉环境与流程、学习规则、沟通、情绪表达、行为管理、个人技能发展等方面。


慕雯雯认为,孤独症人士的兴趣往往更强烈,这一“刻板、狭窄”的兴趣,以往被认为会阻碍社交互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它也能提供学习契机。这就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兴趣中蕴含着的力量。兴趣可以“抓住”注意力,也许聚集于一个固定的对象会让孤独症学生获得一种控制感、可预测性和安全感,也可能提供特殊的感觉输入,让孤独性学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兴趣可以用做强化,可以用于关系的建立(pairing)。教师也可以将兴趣融入教学素材、作业单设计,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变革,以及拓展孤独症学生的表达方式。


慕雯雯表示,在融合教育领域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关键在教师。当前大部分研究所涉及的教育干预主要集中于学前阶段,由于学校场所复杂、学生个体差异大,使得学校本位尤其是教室里的教育干预研究极其有限,研究空间极大,期待融合教育教师们都能参与进来。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园长钟敏:真融、善融、汇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孤独症学前教育成幼实践

钟敏介绍,在推进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工作中,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提炼出了“三融”的工作理念即坚持真融(理解包容)、善融(因材施教)、汇融(合作共享),使辖区内每一名儿童都能享受更加优质、更加公平的教育。一是强基“三融”团队,打造融合教育新生态。幼儿园以园长为核心,成立了“成幼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聘请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服务中心、医院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鉴定、体检、评估、安置等环节,打造一支“科学观察、精准解读、专业支持”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幼儿园注重骨干培养,构建了“全员参与、小组共研、骨干引领”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师三级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和多维度阅读,学习孤独症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二是打造“三融”环境,润泽融合教育新场域。幼儿园将资源中心与动感音乐吧、阅读绘本屋、创意美术馆、巧手木工坊、趣味生活馆、科学发现室、快乐驿站等专用室场以及户外体验场紧密融合。同时,幼儿园提供了支持型班级环境和友好型同伴关系,努力达成普特幼儿共享、共融、共进的发展愿景。三是躬耕“三融”课程,铸造融合教育新样态。幼儿园在“亲生命”理念引领下,结合主题活动、一日生活、个训课程,探索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适应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园本课程,由融合教育专职教师与班级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年级组教师一起从课程结构、时间安排、目标内容、教材选用、组织形式、辅导方式、作品呈现、教学评价等方面定期进行集体审议,制订“一人一案”,实施“精准融合”。同时,幼儿园以“亲生命”为课程建构的重要方向,立足“亲爱自己、亲近自然、亲密他人”的生命视角,支持孤独症儿童在课程中适应社会、健康成长。根据每名孤独症儿童的实际情况,教师科学、灵活地进行适宜微调,充分借力园外专业团队力量,依托班级的一日融合教育活动,发挥特需家庭的内在潜能,形成“家庭—班级—资源中心”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模式。此外,幼儿园为孤独症儿童量身定制转衔规划。首先,采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试行)》对儿童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与生活自理七个领域的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与家长共同制订转衔计划。接着,幼儿园联合成大实验小学开展“参观小学”“走进场馆”“体验课程”“走进课堂”等转衔活动,帮助儿童熟悉新环境,与新校师生建立积极的关系。随后,幼儿园建立了孤独症儿童的“家园平稳转衔群”,群内有家长、班级教师、资源中心教师、特教巡回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定期指导。最后,幼儿园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对个别化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开展针对性训练。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教研室主任杨婷婷:园校协同——孤独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杨婷婷介绍,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全面提升师范生的融合教育素养。关心、关爱特需幼儿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多年来,学校一直是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持者、推动者、践行者。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与苏州市盲聋学校合作开展了20多年的听力障碍幼儿融合教育,促进了听力障碍幼儿的全面发展。2021年学校与苏州市孤独症研究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学前融合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和“孤独症人士家校合作志愿者服务中心”,遴选并参与影子教师的培训工作,共同帮助孤独症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特殊教育师资,融合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开始尝试“园校协同”,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一是组建“2+1+N”融合教育教师团队。幼儿园聘请2名特教教师、1名幼儿园资源教师和N名融合班级教师,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二是打造“1+X”融合资源群。融合资源群是一个综合性教育服务平台,不仅为特需幼儿提供服务,还辐射到普通幼儿、教师和家长,实现资源共享和多元发展,以资源教室为蓝本,拓展全园优质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创设全开放、无障碍的融合教育环境。三是进行特需幼儿的观察与评估。首先,班级教师在特需幼儿进入班级后,进行持续性的观察并撰写观察记录,与家长沟通,收集全面的信息包括该幼儿的生长发育史、医疗史、教育史和家庭情况等。接着,特教教师完成幼儿初步的教育评估。最后,采用VBMAPP评估工具对特需幼儿进行语言和社会能力的评估,完成评估报告。基于上述的评估结果,召开会议并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四是个别化教学与集体融合课相结合。教师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课程调整。其一是一对一个别化教学,特教教师一周来园上一次课,融合班级教师跟岗听课,课程完成后撰写个别化训练记录表。其二是班级课程的调整,融合班级教师需要根据特需幼儿的特点,调整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如降低目标难度、使用适合的强化物、进行个别化支持等。五是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师资的园本培训。根据在园特需幼儿的基本情况,确定每月培训主题,制订一月一次的融合教育师资培训计划表,组织融合班级教师进行培训。此外,以科研探究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融合教育类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不断提升融合教育素养。六是家园合作,共促成长。幼儿园把特需儿童家长请进来,观摩一对一教学和集体融合课,结束后就幼儿的发展状况、干预重点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确保家庭干预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一致。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石家庄市残疾人联合会
机构简称:石家庄市残联
成立时间:2021年09月09日
区     域 :河北石家庄市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 行业服务机构
优势课程:行业服务
最新文章

作者专栏sign up

​李建颖
​李建颖
人物性质:诊治医生
所属单位:宝秀兰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人物特长:诊治医生
区     域 :北京大兴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连锁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